台风的形成
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和日本一带叫台风。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最低而气温最高。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
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五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台风的灾害
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其危害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带来大风危害。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一般为8级以上,这种风力会给侵袭地带来极大的灾害。
二是暴雨灾害。台风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在台风经过的地区,一般能产生150毫米~300毫米降雨,少数台风能产生10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1975年,第三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我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
三是风暴潮灾害。一般台风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江苏省沿海最大增水可达3米。“9608”和“9711”号台风增水,使江苏沿江沿海出现超历史的高潮位。
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台风登陆后带来的风暴增水可能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台风的分级
超强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米/秒,即16级或以上。
强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米/秒~50.9米/秒,即14~15级。
台风: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米/秒~41.4米/秒,即12~13级。
强热带风暴: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米/秒~32.6米/秒,即风力10~11级。
热带风暴: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米/秒~24.4米/秒,即风力8~9级。
热带低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米/秒~17.1米/秒,即风力为6~7级。
台风的路径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
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
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一是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我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10~11月,2006年的“碧利斯”台风就是典型的例子。
二是登陆型台风:由海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我国广东、福建和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这类台风对我国的影响最大。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7~8月基本都是此类路径。
三是抛物线形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
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圆形涡旋半径一般为500千米~1000千米,高度可达15千米~20千米,台风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阵性降水;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最大风速区,平均宽8千米~19千米,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最常见的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状,直径约10千米~70千米不等,平均约45千米,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
台风的命名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这个人。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7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
直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
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
具体而言,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官方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如有任何一成员反对,这个名称就不能用作台风命名。
台风的利弊
台风除了给登陆地区带来暴风雨等严重灾害外,也有一定的好处。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约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困境不堪想象;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更是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热带地区由于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而寒带地区正好相反。
由于台风的活动,热带地区的热量被驱散到高纬度地区,从而使寒带地区的热量得到补偿,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地区气候越来越炎热,而寒带地区越来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温带也就不复存在了,众多的植物和动物也会因难以适应而相继灭绝,那将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情景。
台风的防治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的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在卫星云图上,能清晰地看见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测台风动向。
还有气象台的预报员,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台风紧报或紧急警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报或紧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