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潮
14294800000008

第8章 报告文学(3)

窑沟村是金羊蔬菜种植的一个缩影。该村去年种菜纯收入224万元。年产250万公斤的蔬菜,80%被销往新疆、青海、酒泉等地,在外地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窑沟村蔬菜种植的最大特色是搞立体种植,油菜、萝卜套辣子,甘蓝套玉米,黄瓜套洋芋,一茬接一茬,茬茬出效益,建成了40亩双千田,即收钱1000元,收粮、菜1000斤。

金羊人一手抓菜园子,一手抓秤杆子,形成了一支走南闯北的蔬菜购销大军。在武威西城区蔬菜瓜果批发市场上每天上市人员平均不下5000人,其中金羊乡的农民就占了85%以上,仅窑沟村的贩菜农民就有30余人。菜农丁福带领儿子、女婿和一位同村农民,从1989年开始与新疆人联合贩运蔬菜,今年至今向新疆贩运40多卡车蔬菜,挣回6万元。蔡庄村农民秦学延,一年四季从兰州往武威运菜,每月至少有20多趟,每年净收入6万多元。

扬帆破浪闯市场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地处城郊的武威市金羊乡农民,思想观念同商品经济发生着猛烈的碰撞,他们占天时、地利、人和,观念较早地得到了更新。当其他贫穷落后地区的农民尚满足于“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时候,金羊人在十几年前就摆脱了死守一业的羁绊,改变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大胆走出家门,办厂子、开铺子、闯市场,全乡每两户半中就有一户从事个体私营经济。

思想观念转变后的金羊人,在商品经济的大海里敢闯、敢冒、敢干。该乡新城村早在1987年就借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将股份制引人私营经济的经营体制中,由12户农民入股2.5万元,村上集体入股1万元,创办了一家股份合作制面粉加工企业——新城面粉厂。厂子越办越红火,于1992年又承包了濒临倒闭的本乡窑沟村综合厂。两厂自建厂以来共上交税金21万元,股东累计分红28万元。去年,新城45户农民入股30余万元,与武威市发放乡马儿村联办了一家股份合作制砖厂,创出了跨乡镇合股办企业的路子。至目前,这个村已办了5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并且全部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产权明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自主经营的运行机制。

近几年来,离土不离乡,在自家门口办厂子的金羊农民越来越多,仅去年全乡就新上项目9个。乡上在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多种服务,帮助进行项目论证,提供经营场地,协调解决资金,使全乡个体私营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1993年全乡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总数达到1552个,完成产值1663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全区成立最早的金羊乡合作基金会,统管各村组的集体资金,基金数额已由1986年成立时的1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0万元,这在西北五省来说也是数一数二的,对推动金羊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金羊人大胆跻身流通领域,显示了新一代农民的风采。在甘肃河西最大的综合批发市场——武威西凉市场,仅北批发区就有54个金羊农民开的铺子。走进五一村七组农民秦学文的批发部,记者看到棉织品类的商品占据了大半个房间,门口堆的也是货,小两口已在此干了3年。他的叔叔泰斌和他是一个村的,两年前自筹、借贷了七八万元,也在西凉市场开了问批发部,据他透露,夫妻俩去年净赚1万多元。

在金羊,先富起来的是那些脑子活、懂技术、能吃苦的人。近两年,新城村农民纷纷学习缝纫、烹饪、汽车驾驶技术,靠一技之长走上了富裕之路。三组农民李成祥在大集体时是全组最穷的户,近几年靠自家东风车跑运输,成了全组的首富户。在他的带动下,该组有8人掌握了汽车驾驶技术,干起了个体运输。

金羊乡近三分之一的强壮劳力常年在建筑施工队干活,还有许多农民办厂子、开铺子、搞贩运,从事建材、印刷,制鞋、木器加工、煤炭加工、饮食、修理等多种行业的工作,因而在这里,你看不到北方农村常有的“冬闲”现象。每年最冷的时节,也是金羊人最忙的时候,他们忙着外销韭菜,常常连春节都顾不上过。

金羊人忙得充实。忙,是他们199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余元的秘诀。

(原载1994年4月28日、5月3日、5月5日、5月7日《武威报》,1994年6月3日《甘肃经济报》)

澳华之光

——来自改制后的武威市澳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的报告

是金子,定会发出耀眼的光芒。澳华,这块金子般的品牌,赫然闪亮于陇原河西,在建筑设计市场上频现亮点,大显身手,悄悄地在人们的心目中树起了良好形象。武威能有澳华这样的一个“骄子”,武威能有澳华这样的一块“金子”,不能不说是一种荣耀!借改革的春风,乘发展的大船,澳华将会更富有朝气、更勇敢地驶向更迷人的彼岸!——题记

前言

从人们的广泛赞誉中,充分说明了澳华的成功;从澳华人的自信和精神抖擞中,足以证明了澳华的成功;从市场对澳华的检验看,澳华人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澳华成功了,正是飒爽英姿的“少年”时期。17年前,改革的东风劲吹神州大地,武威同样沐浴在涌动的春潮里,可喜的是孕育出了一个新的希望——武威市建筑设计院。当这个“骄子”呱呱坠地之时,人们投来的更多的是关注和期待的目光,这个“婴儿”不负众望,自强自立,茁壮成长。如今的武威市建筑设计院早已更名为武威市澳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新颖别致的办公大楼透出了设计者的灵气,张扬着设计者的追求,折射着设计者的奋斗。公司里人才济济,显然一片兴旺。董事长张学武及其员工将一腔热血倾注到澳华的事业中,以坚忍不拔的坚强毅力撑起了澳华、壮实了澳华,使澳华搏击长空,夺取了一个个辉煌的胜利。

然而,澳华的成长历程也凿刻着艰难、浸透了辛酸。坎坎坷坷的路,风风雨雨的往昔,澳华点点滴滴的积累里都深深地蕴藏着蹒跚的探索和艰辛的付出,澳华篇篇页页的记载中都真切地表达着曲曲折折的动人故事。

艰难起步

1987年7月1日,是董事长张学武及其员工永远难以忘怀的闪光日子,这一天公司正式成立了,但喜庆中掺和着艰难与苦涩,当时公司几乎一无所有,满打满算只有一间办公室和几张办公桌,可称得上“三无”公司,即无资金、无设备、无专业技术人员。这时的澳华人坚信:一张白纸,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张学武深有感触地说,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正因为没有这一事业,所以才要干这一番事业,而且要将这一事业干出个名堂来。从此看出,澳华人并不因“三无”气馁,而是把“三无”看成动力,勇敢地跃进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去洗礼、去拼搏、去采撷,寻求发展,致力振兴。在澳华人的字典里压根找不到退却和懦弱,勇往直前才是澳华人最鲜明的性格。面对困难,董事长张学武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公司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在一系列的问号面前,张学武及其员工们大胆地选择了市场,力求在市场中寻求希望,决心在市场中创出一条生路。果然,澳华人的锲而不舍,仿佛感动了市场,市场开始对澳华人展现了一次次机会,他们逐步承担了一些小工程、小项目的设计。记者采访时,张学武动情地说,记得第一次揽了一笔生意,只挣了千余元,从此得以发展。小小“雪球”总算开始滚动了,世人禁不住投来了一双双惊羡的目光。这个小小的“雪球”已被人们所关注,产生出了无穷的魅力,而且无论遇到任何险阻,它的滚动却没有歇息和停止过,朝着大目标不断地滚动着、发展着。

今日澳华

澳华人在为别人描绘一张张蓝图的时候,同时也在为自己的事业描绘着一个个宏伟的蓝图,并不断地加以实施,使这个当年的“三无”公司真正从市场中崛起了,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

变化之一:资产、产值、税利大幅增长。17年中固定资产由当初的千余元变为现在的200多万元,年产值由当初的3万元增加到了200多万元,年实现利税20多万元;

变化之二:办公、生活居住条件优越。已拥有一幢办公楼和一栋职工住宅楼。从1996年底就实现了100%的微机绘图,比建设部提出的要在2000年底甩掉图板用微机绘图的要求整整提前了4年。1999年底投资几十万元完成了局域网的联网以及现代组合办公的设立,并对原设计软件进行了升级,真正实现了计算机和微机软、硬件网络化。现人均微机1台、组合办公1套、电话1部。

变化之三:人才队伍更为壮大。从当初的5名职工增加到现在的78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36人,占职工总数的46.2%,大专以上学历人员34人,占职工总数的43.6%;中级职称人员21人,国家一级注册师2人,国家二级注册结构师5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4人,省内注册结构师3人,省内注册监理师1人。

变化之四:市场占有份额猛增。近年来共承担各类设计规划项目3000多项。目前公司业务拓展至河西各地市,武威市六成以上的设计市场都被澳华稳稳地占领着,并大有进一步的拓展之势。在市场网络建设中,充分显示着实现“走出武威,面向全省”战略目标的雄心和决心。

变化之五:多元化经营格局已经形成。建筑、规划、暖通、电气、给排水、城市规划、热力道路、经济分析、风景园林、工程监理等多专业基本配套齐全,正在积极实施“建筑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公司的整体功能将有更快的攀升和提高,服务的领域和层次将会更为广阔。

变化之六:公司机制面貌全新。公司下设设计一所、设计二所、民勤设计所、古浪设计所、恒业工程建设监理公司、世泰房地产开发公司。至此,武威市澳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一个以设计业为龙头,集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多业并举的建筑规划设计总公司。公司的整体实力在日益增强,实力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就是一种竞争力,拥有了这样的实力,公司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经得起更为严峻的考验。

变化之七:大项目的设计规划成为重头戏。所承揽的规划项目由小项目到一般项目,更日趋承担了大项目的设计,而且大项目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的设计越来越多,也就是说,澳华被更广泛的客户所认知、所欣赏,被市场所接受。

外地人也好,武威人也好,都对面貌一新、扮相亮丽的武威城大加赞赏,其实在这里澳华人同样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旧城改造中承担了诸多工程设计,以此为契机,很好地展示了澳华自我。他们成功地完成了武威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大楼、西夏博物馆、天马宾馆北楼、城建办公大楼、穆斯林大厦、浙江温州城、凉州区公安局办公大楼、金昌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综合楼、荣华公司宾馆及办公大楼等设计规划项目。承担了目前正在建设的凉州商厦、武威肿瘤医院病房楼设计规划项目。特别是承担了正在建设的三大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四大住宅小区设计规划,即武威天一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天一时代城住宅小区的设计规划,甘肃陇鑫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武威碧水兰庭雷台住宅小区的设计规划,甘肃润城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武威南湖绿色嘉苑住宅小区的设计规划及银城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项目。以上武威四大住宅小区设计规划,都突出了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特点,整体布局及环境各有千秋、独领风骚,在充分展示武威美好形象的同时,很好地展示了澳华人的艺术魅力和聪明才智。

变化之八:适时改制充满活力。他们顺应改革的潮流,在2000年底对自身动了大手术,进行了改制,变为武威市澳华建筑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从此,全部员工按照新的岗位人了股份,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彻底打破了职工身份界限,实行了一套全新的公司经营管理机制,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创业干事的环境,有力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公司活力尽现,蓬勃有朝气。

17个春秋的创业之举,使澳华公司在各个方面都有了丰足的积累。澳华人“逆水行舟用力撑”,认定选准的目标朝前走,终有了今日的辉煌。这些成就的取得,具有其一定的奥秘在里头。

“管”字当头

“一个单位必须要加强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更何况我们成了一家公司、一家企业,就更应该严格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记者多次在这里采访时,董事长张学武最爱讲的心里话,而且在说“严格管理”四个字时,他的表情会徒然严肃而坚定。有的职工若在工作上不到位或没按要求完成工作,他会对之当面给予严厉的批评。澳华公司内部的管理显然很“铁”、很有序,重点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

突出抓好制度建设。在抓好纪律作风建设的基础上,董事会制订了《经营管理方案》,这一方案比较具体,针对性强,董事会要求这一方案每年都体现一种创新,公司能够认真地贯彻实施。在这一总体方案的引导下,公司职工对目标非常明确,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奋斗。目前公司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50余条,并确定了32项岗位职责,同时制度建设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全体员工责、权、利明确,每个专业技术人员都有相应的经济指标,奖罚分明。这些都充分发挥了约束与激励的有效作用。

突出抓好设计质量。质量是企业的命根子,质量是通向市场的通行证,靠质量能赢得市场,靠质量能取得效益,产品质量如此,设计质量更是如此。

澳华公司在质量管理中实招迭出,于去年年底充实和调整了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力量,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组长的质量小组,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图纸设计上严格实行了“自审、核对、审核、审定”制度,关口层层把,责任层层负,要求坚决杜绝项目设计中的错、碰、缺;对大中型设计项目要求至少要拿出3个以上方案,在这些方案中,公司专业人员同建设单位反复论证比较后,选择最佳方案,满足客户。2002年,公司在承担金昌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综合楼的设计中,按照最佳要求和客户要求,在不厌其烦、反复论证的基础上4次改动了设计方案,最后被选定的方案得到对方的高度评价。为了使设计质量适应市场需求,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增强职工创新意识,积极鼓励设计者在方案设计中大胆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设计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与品质;为解决项目设计深度问题,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这些做法使设计质量大为提高,1994年荣获甘肃省小康住宅方案设计竞赛一、二等奖,1996年荣获武威地区建设农村小康住宅方案设计一、二等奖,2003年参加全省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竞赛获得创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