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以后,人们曾普遍地坚信,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带来的肯定是富裕、健康和幸福。然而,二战无情地粉碎了人类的这一美好"幻想"。二战中,德国法西斯以"优生学""种族卫生运动"等科学主义为借口,残酷杀害600万犹太人和众多吉普赛人、残疾人的罪行,一些科学家和医生利用集中营的受害者,在根本没有取得受害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的罪行;原子弹所带来的数十万人的死亡,许多受害人的家庭携带着突变基因挣扎着活下去的残酷事实;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研制生化武器、实施细菌战等等,使人们对科技和医学的完美形象产生了疑问。1965年卡尔逊《寂静的春天》一书敲响了环境恶化的警钟,掀起了全世界环境保护的浪潮。这些事件迫使人类认识到,对于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以及科学研究行动本身需要伦理规范的约束。
2.人文背景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了从义务论哲学思维方式到价值论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价值观追求的是绝对理想的"善",对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情境条件不够重视,认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不管质量高低,都必须加以保护和保存,而没有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价值论则认为,行动选择的个人和社会的后果是评价善恶的标准,人的生命是有价的。这种变革为生命伦理学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的支撑,为生命伦理学解决放弃治疗、安乐死等重大的实践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针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使现代医学丧失人性,成为"尸体医学"的现实,1977年,美国的戴依提出了"人类的健康应表现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健康"的主张;其后,神经科医生恩格尔在《科学》杂志上提出了"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医学模式从大卫生观出发,重新认识到人的健康应包括机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良好等方面,也引发了医学伦理思想的变革。
3.科学技术背景
科学技术,特别是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生物技术科学的进步,直接导致了人类医疗实践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不断更新,由此而产生的伦理困境层出不穷。当代医学除了传统的防病治病的内涵外,加入了为人类完善和发展自我的个性诉求,如美容、变性、生死的非自然干预等。器官移植、精神控制、克隆及胚胎干细胞技术、基因技术、生殖技术、生命的非自然干预技术等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祉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了深刻而复杂的伦理泥潭。
4.卫生事业背景
1948年,美国兴起了女权运动,节育及生育控制是这次运动的一个重要问题。此次运动在后来的发展中,引发了人类对生育权利问题的激烈争论。能不能实施非自然的节育和生育控制?能不能进行流产?谁有决定的权利,国家?丈夫?妻子?20世纪70年代后,病人权利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医疗卫生制度探索和改革,寻找让公民既负担得起又相对有效的医疗制度。在改革过程中政府的卫生政策如何做到公正、公平?如何解决富人医学和奢侈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的不公正问题?如何解决卫生稀有资源的分配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迫使各国政府在卫生决策时必须格外重视伦理学的价值和地位。
(二)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内涵
生命伦理学是一个新领域,其学科研究和发展还只是一个开始,还有待于更准确的理论构建和更深入的跨学科研究。
1.生命伦理学的体系
生命伦理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学术领域涉及医学、哲学、生物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生命伦理学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大领域。
(1)理论生命伦理学。理论生命伦理学包括元生命伦理学和文化生命伦理学。元生命伦理学主要研究生命伦理学的道德哲学基础、学术思想渊源、发展史、基本原则等,是生命伦理学的学术基础。文化生命伦理学主要探究宗教、民族心理、习俗、社会经济形态等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等因素对生命伦理思想和生命伦理学学科的影响,同时研究生命伦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等。
(2)临床伦理学。临床伦理学与传统医学伦理学研究领域一致,主要是研究临床医疗保健工作中面临的伦理问题,包括临床决策和行为的伦理原则,病人及医生的权利(或权力)与义务,医患及医际关系,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等。
(3)生命研究伦理学。生命研究伦理学主要研究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内在联系,以及生命医学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如流行病学、临床药理试验、基因普查和分析干预试验以及其他人体研究如何尊重和保护受试者及其亲属和相关群体的权益等问题。
(4)社会生命伦理学。社会生命伦理学是在社会层面研究生命科学和医学中出现的生命伦理学问题,包括卫生经济伦理问题、卫生事业行政伦理问题、医疗改革、医疗保险与医院工作、社会卫生政策与法制建设等。
2.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作为一门学科,生命伦理学中有三个普遍性的核心问题:一是生命个体为了自己"健康美好生命"而实施的行为,在什么范围之内符合德行的原则要求;二是生命个体或群体为了群体或人类社会的"公共生命利益"而实施的行为,在什么范围之内符合德行的原则要求;三是当这些行为可能影响其他生命的状态和健康时,行为者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生命伦理学正是基于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思考,确立了其基本的伦理前提原则:自主性原则、不伤害原则、行善原则和公正原则。
3.生命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除传统的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外,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医学伦理学难题,包括:生命控制、行为控制、人体实验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等。
(1)生命控制:包括避孕、流产、人工授精、无性繁殖等;遗传和优生方面的产前诊断、性别选择、遗传咨询、基因疗法、DNA重组、优生等;器官移植、人工器官等;脑死亡及心肺死亡标准;安乐死以及有缺陷的新生儿的处理等。
(2)行为控制:主要是指对患者(特别是精神患者和吸毒者)的行为控制,包括药物控制(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镇静药)、器械控制(机械或物理学方法)、手术控制(精神外科)和社会控制(强制治疗等)。
(3)人体实验:包括知情同意权;病人利益与科学公益、人类利益的矛盾等。
(4)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包括宏观分配和微观分配;卫生政策与法规等。
第二节 医德的文化土壤
在对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医学伦理思想进行描述时,我们发现每一种医学伦理思想都毫无例外地与社会文化密切关联。无论是医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还是医学伦理思想的演进和转化,都离不开文化土壤的滋养和影响。要真正理解医学伦理思想的内涵,就必须对医学伦理思想的文化内涵进行考察。
一、文化与医德
医学伦理复杂的文化内涵使医学伦理思想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解决医学实践活动所涉及的伦理问题的工具性手段。对医学行为的伦理关注离不开医学行为所发生的文化背景。
(一)文化背景中的医德观
医学伦理思想与文化难以割裂,因为医学伦理思想受着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一般文化的影响,每一个时期的医学伦理思想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文化特征。医学伦理思想史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注脚。
1.医德观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反过来,文化也规定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文化不是与经济、政治、科技、自然活动领域或其他具体对象相并列的,而是内在于人一切活动之中,左右和支配人的行为方式的基本生存模式。文化像血脉一样,熔铸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层面中,自发地影响着人的各种活动。
作为人类主体实践活动之一的医学实践行为,也有着文化血脉的熔铸,受着文化无形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和规范。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民族所具有的医学伦理思想,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既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的产儿。医学伦理实践活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医学因素、社会学因素、法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等,而这些因素本身无一不体现文化的烙印。
由此可见,医学伦理思想是植根于人类文化土壤之中的,文化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医学伦理思想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学伦理思想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因此,正确理解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伦理思想的演变历史及其蕴涵的文化根基。
2.文化视野中的医德观演变
不同的文化类型诞生了不同的医学模式,也孕育了旨趣迥异的医学伦理思想。以特定文化内涵的价值追寻为标准,历史上主要经历了经验医学模式、实验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三种医学模式以及以"天"理、"物"理、"人"理为元哲学基点的医学伦理思想类型。
(1)神文化模式与"天"理医学伦理思想。在神的文化里,人们寻求的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的上天的旨意。人们仰望苍天,想象出了一个神界,渴望与神界相通。天意具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相信他们的命运是神定的,反射着神界的秩序。从敬万物、敬祖先到宗教崇拜,人成了"上帝的奴仆",成了自己制造的陷阱的"猎物"。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相当粗浅,积累和掌握的防病治病的知识还仅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表现出的一大特征是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属于经验医学阶段。凡解释不了又无能为力的医学现象都交给无所不能的"神"来处理。人们认为这种医学的经验是"'天'理"的一部分,医德的任务就是发现"'天'理",根据"'天'理"来指导人类的医疗行为。虽然这个时候也诞生了医学人道主义,但这个"人道"是依赖和服从于"天道"的。由于整个社会的医德观念从属于泛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