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释】
[1]上:上等,崇高。善:名词,与人为善。
[2]恶:厌恶。几:接近、差不多。
[3]居:居住。善地:以众人之所厌恶的地方为善地。
[4]渊:深。这里形容内心深沉,表面平静。
[5]尤:担尤、忧怨,怨恨。
【译文】
最高的品德就如水的品德。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而与万物毫无厉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甘居于人们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所以,水之善就接近于“道”了。居住时善于选对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奥。交往善于运用真诚,说话善于讲究信用,执政时善于治理,作事能够善于发挥特长,行动时善于把握机会,最善的人正是拥有不争斗的美德,所以永远不招怨恨。
【解读】
周朝覆灭后,老子朝逃往楚国,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
老子为什么说“上善若水?”水没有一种固定的形状,因而能因物赋形。无论多小的缝隙,水都能钻过去;无论遇到多么不规则的石头,水都能绕过去;无论多么混浊或清澈,水都照样可以生存。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居善地,也就是安居自己应处的地位。说通俗一点,就是“呆在自己应该呆的地方”。姜子牙的才能足以胜任宰相,在商纣王手下却连一个小官也当不好,只好溜之大吉;而当时有些人才能平平、贪赃枉法,却能在很高的位置上如鱼得水。这是价值观是否相容的问题。
心善渊,就是说,心要像深潭一样清澈平静,不受外界环境所扰。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人生在世,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
有一天,一个工人不小心把自己的表丢在仓库里。十几个同事翻箱倒柜地找手表,结果一无所获,出去吃饭了。此时,一个小孩偷偷进来,伏在地上,静静地听。手表自然找到了。
偌大的仓库,要找一块手表,是有点难度。但大家找,没有找到,一个人却找到了;大人找不到,一个小孩找到了,而且是很轻易地找到。
与善仁,就是说,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对强者要尊重,对弱者要理解和嘉许。
言善信,就是说话要讲信用。这个道理不用多说。
政善治,就是要治理好国家。治的本义是水名。后来引申为治水。理所当然,农耕文明的时代治水是头等大事。所以,大禹治水的事迹从上古流传至今。大禹治水改变了其父亲堵塞的做法,而是以疏导为主。大禹并不是一味的拦河筑坝或者加固提防,而是沟通了当时九条河流,形成一个利用自然条件来分洪的水系。实际上也就包含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事善能,就是做力所能及的、发挥特长的事。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能干,要干就干能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事情。天下的事情太多,我们操心的过来吗?再说心都让我们给操了,那让人家专业人士干什么去呀。要多做理性的实事,少做无聊和冲动的事。
动善时,就是合理把握办事时机。机遇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老子的这7个排比句,共21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正因为不强求结果,才不会招致怨恨。
老子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那些深通权谋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俊杰,是因为向水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生存方式,能曲则曲,能伸则伸,就象《鬼谷子》中所说的:“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这样说来,一时遇到了失利,在小事上要忍让,尽量大度些。就象水一样,遇到了小石头,就先绕过去。这样,可以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麻烦或纠缠,甚至可以避免掉不必要的牺牲,才能在曲折中继续前行。“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
象水一样,遇到了小石头,就先绕过去,并不是我们怕,而是要看到人生的两种境界。
一是逆境,在逆境中,困难和压力逼迫身心,这时节应懂得一个“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的降临;
二是顺境。在顺境中,幸运和环境皆有利于我,这时节当懂得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顺势应时更上一层楼。
许多时候,我们应该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A先生和B先生都是初出茅庐,涉世尚浅,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便遇到了一系列不适:待遇差,受排挤……
A先生在一次次挫折和不公面前怨气冲天,抑郁成病,最终于事无补,无甚成就,一晃青春不再,悔之晚矣;
B先生则大度为怀,含蓄忍让,见怪不怪,努力适应环境,加强自身,积累经验,等待时机,逆境反而使他变得更坚强、更成熟,他扬长避短,屡出成就,积小胜为大胜,终于功成名就。
刚强对一个人来讲很重要,是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但刚强也有限度,有了困难和挫折宁折不弯是对的,却不可一味的刚强到底。刚强的人都是心劲足血性大的,遇到困难耗尽心血,硬撑死撑,直到精血耗尽,无可再撑,一旦折服很难再有重新站起的机会。
柔弱却可得长久,柔者有包容力,海纳百川,就是靠兼柔并蓄的力量吞吐含纳。但是如果一味柔弱,就会遭到欺凌。俗话讲,一个人要是没刚没火,便不知其可。就是说一个人要是只会软弱,不懂刚强,那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周围环境不尽如人意:自然条件的恶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工作压力太大,报酬太低……面对这种种烦恼,不少人整天抱怨生活待自己太薄,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明白,即使是皇帝,也没有能力让周围的一切如他所愿。对周围的环境,我们可以想办法来改变它,将现实中不令人满意的成分降低到最低限度。但改变环境是很困难的,这时候,我们应该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路还是原来的路,境遇还是原来的境遇,而我们的选择灵活了,路和境遇所给予我们的感受也就截然不同了。
【之用兵道】
田忌论战
春秋时,田忌离开齐国逃亡到楚国,楚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并询问齐国的军事情况。田忌说:“如果齐国派申孺为主将,楚国只需出兵5万便可凯旋而归;如果齐国派田居为主将,楚国就要出兵20万,方可不分胜负;如果齐国派眄子为主将,楚国就要出动全国军队,就算这样,也仅仅能够免于亡国。”
楚王问为什么?田忌说:“申孺这个人,狂傲自负,既慢待能人,又轻视庸人。能人和庸人都不愿为他效力,所以我料定他逢战必败;田居这个人,为人正直,礼遇能人,但轻视庸人。能人愿意为他效力,庸人却离心离德。所以,我料定他胜负各半;至于眄子这个人,既尊敬能人,又爱惜庸人。所以上下左右都愿意为他出死力。所以我料定您与他交锋,仅仅能够幸免于难罢了!”
后来,齐国派申孺为将攻楚,楚王听从田忌的建议,仅派5万人迎敌,大获全胜。后来齐国派眄子为将攻楚,楚王亲自挂帅,出动全国军队迎敌,仍然失败,仅免于亡国而已,就像田忌事先预言的一样。眄子这个人,尊敬能人,爱惜庸人,真算得上“与善仁”了。
【生活之道】
韩信忍胯下之辱
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是布衣出身,项羽却是楚国贵族,两个人争到旗鼓相当的时候,都想把韩信争取到自己的阵营,因为韩信是个军事奇才,谁要是能把韩信拉过来,势均力敌的战势将发生倾斜,优势将倒向韩信所在的一方。
最后刘邦派人成功地说服了韩信,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在垓下困住项羽,项羽四面楚歌,走投无路,刎颈自杀。刘邦借助韩信一统天下,韩信也因此封王封侯,位极人臣。
然而这个封王封侯的韩信却曾忍受胯下之辱。
在韩信还在老家务农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下三烂”的挑衅――要么从他胯下钻过,否则就把他杀了。听了这话,韩信很生气,也很无奈。然而,他遏制了怒火,一头从那人的裆下钻过。结果,轻则避免几年的牢狱之灾,重则免得赔上自己的一条命。
历史中的智慧值得我们思索。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刚能柔,就是源于韩信的典故。在常人看来,胯下之辱绝对让人不堪忍受,然而韩信爬过去了,而且爬过去以后拍拍身上的尘土扬长而去,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与之相比,“水浒”中的“青面兽”杨志,就没有韩信的大度了。他一时冲动,受不下牛三的纠缠,一刀把他剁杀了。杨志当时是很痛快和解恨,可是不久,官府就找他的麻烦了,他不得不为此去坐大牢。
【从政之道】
克林顿让床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对其前任总统克林顿颇为“嫉妒”。其中的缘由,除了老百姓更喜欢克林顿之外,还因为小布什的父亲――老布什夫妇也非常喜欢克林顿。弄得小布什只能自我解嘲“我父亲现在最喜欢两个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克林顿。”
其实以前的老布什总统起初也并不新黄克林顿。他们两份数共和党和民主党,曾经是一对势不两立的冤家对头。1994年,在美国总统大选时,老布什饱受克林顿的攻击,嘲讽,挪愉,最后败在了这个毛头小子收下,颜面尽失。
让老布什喜欢上克林顿的只是一件克林顿让床的小事。
是在2005年,东南亚发生了罕见的海啸。3月,克林顿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特使,老布什作为小布什总统的特使,同乘一架专机到灾区慰问。由于疏忽,专机上只被了一张床。专辑服务员甚感为难:是让刚刚接受心脏手术的克林顿睡床,还是让老布什睡床……
晚上克林顿不顾自己处于手术后的恢复期,坚持自己睡在地板上。老布什大为感动。从此,坚冰开始融化,他们两人的关系逐渐亲密,后来竟然发展到情同父子的程度!
老布什和克林顿日益棋迷的友好关系,也大大影响和改善了小布什克林顿的关系。后来小布什曾多次请克林顿担任他的特使。
敬老者,人敬之。克林顿对老布什的尊敬和礼让,是冤家变成了朋友,使对手变成了助手,时针都变成了双赢,这不能不所示敬老的最大收获。这也说明了“夫唯不争,故无尤”的道理。
克林顿这种谦下敬老的精神,体现了他似水的人格魅力。这也就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为什么在西方社会,也掀起了学习研究老子《道德经》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