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每天读点道德经
14251900000034

第34章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注释】

[1]雄:比喻刚劲、躁进、强大。

[2]雌:比喻柔静、软弱、谦下。

[3]婴儿:象征纯真、稚气。

[4]忒:过失、差错。

[5]谷:深谷、峡谷,喻胸怀广阔。

[6]朴:朴素。指纯朴的原始状态。

[7]器:器物。指万事万物。

[8]官长:百官的首长,领导者、管理者。

[9]大制不割:制,制作器物,引申为政治;割,割裂。

【译文】

甚至自身的雄强,却安然坚守谦下的地位,宁作天下的小溪涧。如果宁作天下的小溪涧,永恒的品德就不会丢失,就会复归于婴儿般纯净的形态。了解自身的清白,却坚守在暗昧的地方,宁愿做天下的范式。甘愿做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品德就没有差别。这样(永恒的品德就没有差别),可以回复到无穷无尽的地步。深知自身的荣誉,却甘愿处于卑辱的地位,甘于做天下的低谷。甘于做天下的低谷,应该具备的德行就都有了。这其实就是回归于淳朴的本性。这种淳朴的本性就是利器,有道的人利用它就可以成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强制切割的。

【解读】

本章主要说的是如何将“道”用于为人处世的方法。老子用“三知三守”来说明这个过程。

“三知三守”的“知”都是指了解、明白的意思;“守”是指应该保守、安守的意思。三句话的共同特点其实都是“知其阳,守其阴”。一般人普遍都贵“阳”而贱“阴”,所以喜欢称“雄”,不甘“雌”伏;喜欢清“白”,不愿被抹“黑”;喜欢得“荣”,不愿受“辱”。而从“道”的方面来说,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没什么差别。但既然世人都贵“阳”而贱“阴”,那么有“道”的人就不该去和俗人一样去争处“阳”位,而应该学习“水德”,去安守“阴”位,去安守“不争”和“无为”,反世俗之道而行之。

“知其雄,守其雌”就是“不争”。明知自己很有力量(雄),但是也要低调,让别人看起来柔弱(雌)。

道家认为:那些得“道”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淹死他们,严寒酷暑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飞禽走兽也无法伤害他们。但这并不是说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不能对他们怎么样,而是说他们“复归于婴儿那纯真的状态”,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所以这些东西就不能够伤害他们了。

所以老子认为,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明白应变,屈伸自如,就可以说是道的较高境界了。

而人之所以有惊恐、疑惧、喜悦、苦恼、忧伤、快乐,是因为人向来有改变自然的冲动,人也就注定背起苦难去追求幸福。但实际上,人的本来样子却是另外一个样子的。

人与世上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能活动的泥土。不过人是有智慧的,人不过是能创造奇迹的泥土。我们从天地而来,我们又回归天地老家,但我们传达了天地的神奇,宣泄了天地的奥秘。那就是我们的生命,那就是我们的生命创造,或者,那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知其白,守其黑”就是有道的人在把一切都从根源上都看得清清楚楚以后,面子上反而呈现出一付懵懂昏沉的样子。俗话说“不聋不哑,不做家翁”,又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谁说的?老子说的。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

这样“知白而守黑”,你才能“为天下式”――成为天下的表率。这样,你的“德行”才会“不忒”――纯正起来。“忒”是差错的意思。这样不断地“韬晦”下去,你就能够回归到“无极”的状态。“无极”是比“太极”还要早的状态,是无阴也无阳的一个状态,是混沌一体的状态,是宇宙最原始的状态,是“道”的基本态。“无极”的状态没有一切有形的迹象,但一切有形的东西都可以从中产生出来。它是寿命无限、变化无限、功用无限,一切都不可限量的状态。

“知其荣,守其辱”就是明白荣辱的世俗规则和道的意义以后,自觉地身处低下――甘于淡泊、甘于寂寞、甘于宁静、甘于卑微。

但老子这里所说的“知其荣,守其辱”,并不是要人一味地去迎合别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的人一味迎合他人,强装笑脸,自己屈心抑志,憋得慌,在一旁观看的人,也觉得难受得很。有的人故作高傲,完全按自己的主意行事,与人交往时合则留,不合则去,比自己强的人不接近,比自己差的人不迁就,自己的心灵也很寂寞,也感到压抑。

那里赶得上自然地与人相处:比自己差的人,也谦虚地和他相处;把功利放在一边,把评价放在一边,何况功利与评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自然地与人相处,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这样多好!

老子认为,这种淳朴、自然的本性就是利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老子还是讲的“无为”。规律自然演化成具体的事物,圣人应顺应万物的本性因势利导,所以最完美的治理是不会伤害万物本性的。如果政令经常变来变去,百姓就会无所适从,结果非把国家搞乱不可。因此,高明的统治者要顺从事物的本性,清静无为,不要自作聪明,人为地制定许多政令来,那样会事与愿违。

有道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治理好国家,就能成为百官之长了。

【从政之道】

天下归周

周文王以美德治理国家,不到三年的时间,天下就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归附于他了。

商纣王听说了,十分忧虑,对大臣说:“我如果苦心积虑,与他争夺天下,难免让自己心神劳累,但如果我置之不理,恐怕将来他会危及我的统治。我该怎么办呢?”

崇侯虎说:“姬昌行仁义而且善于谋略,太子姬发勇敢而果断,他的第二个儿子姬旦为人恭俭而且知时务。如果我们顺从他们,就会被他们所欺辱;如果我们放纵他们,就会被他们所灭亡。承他现在还没有完全成功,我们应该及时行动消灭他。”

于是,商纣王派兵把周文王拘紧起来。

周太子姬发用千金求得天下奇珍异宝,献给纣王,又买通纣王周围的宠信之臣为文王说清。纣王见到那些奇珍异宝,十分高兴,就释放了周文王。

周文王回到国内,就修建豪华的玉门和歌舞用的灵台,挑选美丽的少女,天天击鼓取乐,一次迷惑纣王。

纣王听说了,高兴地说:“姬昌已经改弦更张了,耽于享乐,我再也不用担心他了。”

于是,他又开始他以前荒淫无耻的生活,还变本加厉,设置炮烙酷刑,挖了忠臣比干的心来下酒,抛开孕妇的肚子,诛杀了那些直言进谏的人。抓鱼引起天下人的反抗,周文王也乘机发兵征讨纣王,并最终统一天下。

老子对他的弟子们讲述这件事的时候,赞叹地说:“周文王甘心让自己行为受辱,让自己处于一个受屈辱的地位,是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受其辱,才能得其荣,为天下亡。”

【生活之道】

婴儿与老虎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大在森林里,有两个盗贼放下赃物,准备分赃,却碰到了老虎,立即惊恐不已,一个拔腿就跑,并爬到一棵树上躲了起来。逃过一劫。另一个吓软了腿,跑不动,就被老虎一脚踏翻吃了。

然而,一个幼儿在深林里也遇到了老虎。幼儿对大森林里一切都新奇,有趣极了。这时老虎来了,老虎望望孩子,以为他会躲开;孩子望望老虎,这是个什么东西呢,皮毛那么好看?老虎打量着幼儿,幼儿看着老虎;老虎在诧异,幼儿向老虎走去;老虎想逃走,幼儿想和老虎玩耍。老虎觉得这孩子那么小,便壮着胆子和幼儿玩,幼儿摸老虎的胡须,扯扯老虎的尾巴。老虎终于没有耐心,被幼儿的自然镇静吓得灰溜溜地跑了。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在自然状态中,人们自由自在,人,呈现出天然本质,物,也呈现出天然本性。人,假如能常守自然本性,便能外在态度安详,内在精神平静,有一种天德,也就成了生命自然的宠儿。于是,人敬人爱,外物也不伤不害。应当明白:行事,只能行可行之事;辩论,只能辩可辩之理;智慧,就是在于发现不可勉强进入的地方,叫人止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从天地而来,人本该秉从天地的禀性,自然而然地来到这个世界,又自然而然地长成,自然而然地求衣食,又自然而然地离开这个世界,回到天地的怀抱。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