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07

第7章 白居易求教老妪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下邦(现陕西省)人,是唐朝负有盛名的大诗人。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他少年时学习就非常勤奋。“昼课赋,夜课书,闲又课诗”,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用功读书,一分一秒都不肯放松。他每学一课书,都要反复诵读,一直读到不仅能背诵,而且能深刻领会诗的意境为止。他就是这样以坚毅苦学的精神,获得了少年有为诗人的美誉。

16岁那年,白居易拿着自己的诗稿来到京城长安,向当时有名的诗人顾况请教。

见面以后,顾况见他面目清瘦,就有些看不起,又看见诗稿首页上写着“白居易”三个字,就笑了,说:“居易,居易,长安米很贵,在这儿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啊!”

顾况打开诗稿。第一首诗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才看几句,他就被吸引住了,只见上面写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好诗!有这样好的诗句,居天下也不难啊!”

从此,顾况逢人就夸奖白居易的诗。这样,白居易的名声很快传遍了长安城。

白居易学习是非常刻苦的。为了理解诗文的内容,他常常大声朗读。因为读得太多了,他的口舌经常生疮。他还天天伏在桌子上写诗练字,时间长了,他的胳膊肘都磨出了茧子。

成名以后,白居易仍然勤奋不息,继续下苦功夫吟诵。白居易家有个老仆人,是个50多岁的老婆婆,她不识字,可会唱不少民歌。

白居易常常把自己写的诗念给老婆婆听,征求她的意见。因为他想,如果不识字的老婆婆能听得懂,那么别人也就没问题了。

有一次,白居易写完《采地黄者》这首诗,又去念给老婆婆听。

“这诗,您听明白了吗?”白居易念完后问。

“懂,懂,写的是庄户穷人遇到荒年没吃的,采地黄(植物的名称)卖给富人家喂马换口粮的事,这种事乡下可多啦!”

“岁晏无口食。”白居易接着问。

“懂,就是说年底揭不开锅了。”老婆婆回答。

“持以易糇粮呢?”

“就是拿地黄来换干粮吧!”

“对,对!”白居易很高兴。他又念了几句,凡是老婆婆不大明白,或是说不好的,他就反复修改,直到老婆婆完全听懂为止。

当时有人对他这个著名的大诗人向一个不识字的老妪请教,很不理解。可白居易却不那么认为,他说:“我写诗是给人看的,听的,人家看不懂,听不懂,那又何必写呢!”

正因为白居易肯多花时间,深下工夫,又能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他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深为群众所喜爱。

白居易很关心人民的疾苦,他在周至县(现陕西省)做县尉(县长的助手)时,他因为公事需要,经常到乡村去。这样,白居易了解到不少农民的疾苦。他通过诗文,表示了自己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后来,他到杭州做刺史的时候,为了广造良田,在西湖修了一座长堤,后来被人们称作“白公堤”。

白居易著作丰富,流传至今的诗有2800多首,散文800多篇,在唐代居第一位。

名师点评

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邓肖达曾说:“正是因为白乐天的诗老妪能解,才确立了他的诗在人民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