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41

第41章 陈子昂发愤读书成才

洪春酒能够香溢四海,名驰古今,有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是与射洪良好的文化环境分不开的。坐落在射洪北部的涪江边上的金华山是射洪文化的象征之一。唐代大诗人陈子昂曾在山上读书。据说陈子昂少时“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到金华山乡校读书是十八九岁之事。陈子昂,字伯玉,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家住武东山下,与金华山隔涪江相望。他开始发愤苦读是缘于习武击剑伤人的悔恨,也是由于其父及时的点拨启发。人学后,“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

21岁学有所成,始人长安。永淳元年(682年)得中进士。上书言事,武则天见陈子昂才华出众,召见金华殿,任命为麟台正字。是时陈子昂崭露头角,诗文为人争相抄传,人们赞叹司马相如、扬雄复现于岷峨之间。突厥侵边,陈子昂毅然投笔随乔知之北征,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一带。不逾年,得胜回朝。永昌元年(689年)麟台正字任满,迁右卫胄曹参军。天授二年(691年),“继母忧解官返里”,守制期满,擢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随建安郡王武攸宜讨伐契丹,奉敕参谋帷幕。他要求分兵万人为前驱,一再进言,为主帅所恶,被革职降为军曹。陈子昂满怀悲愤,登上幽州台,仰天长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千古绝唱!

圣历元年(698年)以父老多病为由,挂冠归里,结束了15年的宦海生涯。陈子昂回乡后,计划“自汉孝武之后以迄于唐”写一部《后史记》。可惜“纲纪初立,笔削未终”,被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附会文法”,逮捕下狱,于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忧愤而死,年仅42岁。

陈子昂不但是一位参政、从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是唐初有名的诗人。他开有唐一代诗风,在历史上也以诗传。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谴责六朝时齐、梁间诗歌崇尚绮丽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认为“兴寄都绝”的“采丽竞繁”,“风雅不作”的“逶迤颓靡”,皆创作之弊。他怀念“汉魏风骨”“正始之音”,希望出现“骨气端详,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那样的内容和形式完全统一的诗歌。这种诗歌既要有从现实激发出来的寄托和理想,即要有“兴寄”;也要有蕴蓄充实的思想内容的明朗刚健的风格,即要有“风骨”。他的诗歌创作《感遇》诗、《蓟丘览古》和《登幽州台歌》,正是这种理论主张的实践。

承前启后,陈子昂是唐代诗歌的开创者。他受到后人的重视和肯定就是自然的。

诗仙李白把陈子昂和南朝时期著名诗人鲍照并称为人间罕有的麒麟与凤凰(《赠僧行融》)。

诗圣杜甫专程到射洪,写有《陈拾遗故宅》《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送梓州李使君之任》《野望》等诗作。他称陈子昂是可与日月齐辉的圣贤: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在《荐士》诗中则说:

国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

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

新乐府运动的领袖、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将陈子昂与杜甫并题:“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下”(《初唐拾遗诗》)。

同时得到唐代三位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如此高的评价,陈子昂在文学史上的显赫位置就确立了。五百年以后,金代诗人元好问(号遗山)更有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的赞誉。他说,陈子昂像越王勾践、宰相范蠡那样,有兴邦立国的功勋,应该为他铸金像,永远纪念,永远崇拜。

陈子昂为人上的高风亮节,世钦仰止;文学上的冠世才华,更是代代敬慕。万历六年(771年),东川节度使李淑明为“永昭文雄”,立“故拾遗陈公建德之碑”于读书处。之后宋、元、明、清各代,不断修亭、立像。名称也由读书堂、陈公学堂改为读书台。清道光十年(1830年)读书台移到后山。光绪六年(1880年)又进一步修建,使读书台初具规模。

现在的读书台,古木参天,墙垣环绕。拾阶而上,步人上有碎磁镶嵌“古读书台”四个大字的正门,穿甬道便是感遇厅。厅内正中立青年陈子昂的汉白玉全身像,像后壁上刻陈子昂《感通》诗38首,壁的背面刻有唐卢藏用撰写的《陈伯玉先生别传》。接感遇厅的为拾遗亭,出亭是庭园,左建厅堂,右设船房,庭园尽头为六角四柱的明远亭。此亭立于山的最高处,凭栏远眺,涪江胜景尽收眼底,人们会从心底涌出,这里真是好山好水好地方。

名师点评:

孔子的弟子曾参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不少人作为座右铭。陈子昂猛“省”而悟,立志成才,凭借他的一支妙笔却可以扫尽六朝的颓靡之风,成为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领军人物,都是靠他发愤读书来完成的,坚决、特别,发人深思。“省”,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在实践中,经常回顾和检点自己的言行,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以为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