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38

第38章 勤奋好学的廉吏王渔洋

王渔洋(1634-1711年),山东桓台人,名王士稹,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其先后经历顺治、康熙两朝,官至二品,位列九卿,曾执掌司法、钱粮等要职,始终不贪不占,清明一生,为国尽忠,鞠躬尽瘁,被世人所称颂。

纵观王渔洋45年的仕宦生涯,无论是“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的自题诗,还是对初入仕途的儿子“日用节俭可以成廉”的谆谆教导,无论是革除宝泉局呈送“样钱”陋弊的气魄,还是“屏绝货贿,不名一钱”的持身之洁,无不体现了他的清廉情结。王渔洋长期身居要职,位高权重,他能够在如此显要的位置上洁己爱民,主持公道,受到民众的广泛赞誉,靠的就是自重自省、防微杜渐、严于律己。掌管宝泉局,他未接收过一文“样钱”,“终任不遣一人至钱局”;在对儿子的教导中,他特别提到“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时时事事须存此意”。

王渔洋生活俭朴,“日食蔬菜一二器,不枉费公家一钱”。一名封建社会的大臣能如此公私分明,让人钦佩。崇尚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能成大事者,多半不会对日常生活过于讲究,更不会沉迷于奢侈享受。既然做官,就应淡泊名利,不能有非分之想,这样方能取信于民,担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

王渔洋一生以“清、慎、勤”为做官准则。他在扬州为官时,俸禄之外不贪一钱,常常囊空如洗,但他不齿于贫寒,教育儿子“怵断令狐子,邑勉把锄犁”。为了使刚入仕途的儿子成为一个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好官,王渔洋亲自书写《手镜录》一册交给儿子,教育其审慎行事、洁己爱民。这些生动的事例,给我们的启发和教益是深刻的。现实生活中,有些干部自身不干净,还放任纵容配偶子女违纪违法,鼓励怂恿身边工作人员胡作非为,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既要保持自身清廉,也要管好身边人,当好带头人,对于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而言,这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责任。

王渔洋以“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为信条,充分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从政思想,这也是他赢得良好政声的原因。扬州以琼花独绝天下,每年春天琼花盛开时,观者如潮。官府见有利可图,便办起所谓“琼花观¥春会”。王渔洋调查发现,“迎春会”其实是官僚们借名头享乐一种方式,整个活动所耗钱财由当地百姓均摊,民众怨声载道。他上任第二年就向上级建议取消会事,终被采纳,扬州百姓拍手称快。王渔洋将“民”字放在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甚至冒着罢官的危险,处理“积欠税银”等棘手问题,可谓尽职尽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借鉴王渔洋以人为本的从政思想,不断丰富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王渔洋从政之余勤于著述,一生诗文著作达36种560余卷之多,独创诗论“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吴雯是山西蒲州的一个穷困书生,初到京城时无人理会,备受奚落。后来他谒见王渔洋,王被其才华横溢的诗稿打动,在不同场合竭力推荐,使得这位年轻诗人一时间名声大噪。除了文学家外,王渔洋还喜欢与画家、书法家交友,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开阔自己诗文创作构思境界,陶冶自己的情操。

王渔洋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习性,一生好学不倦与文!朋诗友真诚交往。官高位显,始终没有泯灭他的儒士本色和;文人气质。他广交良友、勤奋好学的品性,在今天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仍有教育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