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35

第35章 苦读勤学的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独裁皇帝和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原本是壕州钟离的贫苦农民,十七岁时因当地闹灾荒和瘟疫,他的父亲、母亲和哥哥都相继去世,无法他只好去于觉寺出家当和尚。在安徽、河南一带游方化缘,过了整整三年的流浪生活。在三年的游方僧生活尽管艰苦,但深刻地了解当时社会的弊端以及老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愿望。同事也熟悉了这一带的地形,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性格,并深深体会到只是的重要性。这为他后来能够从一个农民起义领袖,而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返回于觉寺后,在寺中有文化老和尚的帮助下,决心勤奋学习。少年时代因贫困而没条件读书,眼看着自己已快二十岁了,不认真读书学习,今后怎么能有出息呢?于是,他开始夜以继曰地苦读,通过四年的学习,使他学得了很多知识。

公元1351年,江淮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由于发挥了他的知识才能,受到郭子仪的赏识,两个月后当上了亲兵九夫长。当起义军被困于滁州,处于缺粮的困境,朱元璋为郭子仪出谋划策,提出了智取粮足、城坚的和阳的奇袭计划,建议挑选三千勇士冒充地主武装,携带财物,迷惑守军,进城后举火为号,同主力部队夹攻守军,取得了全胜。

郭子仪死后,朱元璋很快成了起义军的首领。为了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朱元璋更加重视加强自身的学习,他常常是手不离书,废寝忘食地苦读,不懂就虚心请教别人。占领集庆后,他召集儒士许元等十三人作为门客,每天叫二人给他讲经史和治国之道。一有空便同有学问的臣子讨论古代经典战列,特别是历代帝王的嘉言善行,并在殿中摆放了很多书籍,凡出入都要反一反。他还叫朱濂给他讲解《春秋左氏传》和《尚书》,叫范祖干给他讲解《大学》等经典著作。

朱元璋十分注意从历史的治国和兵法等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他曾用《汉书》所记述的“七国之乱”和《战国策》说记述的田单狄不下等史实,以及《孙子兵法》来教育自己的儿子和其他部属。朱元璋勤奋学习、虚心请教的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知识就是力量”,也是人类的巨大财富。没有知识,人们就会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行进一样,不知何处是路?更不知浩输宇宙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不对文化知识上下求索,总是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获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