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20

第20章 老舍默默做“文牛”

在我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一大批灿若群星的作家,老舍便是其中最勤奋、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老舍,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自称“文牛”。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确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在祖国的文艺园地里辛勤耕耘。

老舍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北京市民家庭。1900年,他刚刚一岁,父亲就在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炮火下丧生。在贫穷和饥饿中,老舍度过了童年。1912年,13岁的老舍考入了供给食宿的北京师范,后因苦读勤学,受到一个英国教授的赞赏,被推荐到伦敦东方大学当讲师。

在伦敦教书的时候,他看到同室的许地山不分昼夜地写作,便萌发了创作小说的念头。写惯了讲稿、论文,写小说并非易事。然而“满肚苦水,一吐为快”的创作冲动,激励着他勤奋苦练,边学边写。他想:“十成不成则五成,五成不成则一成、半成,灰心则半成皆无,生命断矣。”他还想:“字纸篓子是我的好朋友,常常往它里面扔弃废稿,就一定有成功的那一天!”他熬了整整了年,终于写出了第一部小说《老张的哲学》;紧接着,又写出了《赵子曰》《二马》。

1930年春,老舍回到了祖国,应聘担任了济南齐鲁大学的教授。在繁忙的教学中,他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坚持天天写2000字。每天一有闲暇,他就强迫自己坐在小桌前,不停地写呀、写呀……有一年夏天,济南酷暑奇热,热得人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老舍仍坐在小桌前,左手挥扇打蝇,右手挥笔写作。汗水顺着手臂流到纸上,浸湿了稿纸,他就用毛巾垫在肘下吸汗,坚持写作。就这样,在济南生活了七年,他写出了《骆驼祥子》等六部长篇小说,还有《月牙儿》等大量的优秀短篇小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老舍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由济南来到武汉,投入抗日运动的洪流之中。在这期间,尽管他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社会活动非常繁忙,但他始终坚持不辍地写作。八年抗战中,他又写出了《四世同堂》《火葬》两部长篇小说,《残雾》等七个话剧和一部长诗集,一部曲艺作品,两部短篇小说集。

新中国成立之后,老舍先后担任了北京市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副主席和书记处书记等职,社会活动十分繁忙,但他仍然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地创作。他先后写出了《龙须沟》《茶馆》等24部戏剧和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感、书评、曲艺、创作经验等。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老舍受到了残酷的迫害。1966年8月24日,他带着一腔委屈和怨愤投湖自杀,保持了自己高尚的气节。

老舍先生虽然去了,然而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和甘当人民“文牛”的高尚品德。

名师点评

尽管外界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压力,但老舍仍甘愿做一只“文牛”,一只挺起脊梁一辈子的“文牛”。一只唯有在文学的世界里能宣泄,能感慨,能感受莫大闲在的“文牛”成绩都是靠汗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灌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