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勤学求索
14245100000016

第16章 吴敬梓“暖足”著书

在我国的古典小说之林中,讽刺小说独树一帜。它既有小说的生动情节,又有讽刺的隽永犀利,很是引人注目。其中,吴敬梓的长篇巨著《儒林外史》堪称典范。

吴敬梓,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上他本人读书很刻苦,天资又聪明,年轻时就成为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人物。二十岁时,他一举考中秀才。但是,他自己在学业上的成就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幸运。他考中秀才不久,他的父亲因官场争斗含冤而死,家道因此而一落千丈,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开始窥见官场内部丑恶的现实,并从此终生不仕,横对流俗,笑傲公卿,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他广结三教九流,为人豪爽旷达,遇贫即施。加之父亲死后,他家近房兄弟叔伯的明抢暗夺,没有几年光景,祖上遗产耗费殆尽,他的生活贫困不堪。那些乡绅们骂他是“怪人”“疯子”“败家子”。其实,这正体现了吴敬梓对封建社会的叛逆精神,这种精神是他创作《儒林外史》的思想基础。从《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吴敬梓的影子。

吴敬梓三十三岁那年,驾一叶扁舟,离开全椒,移居南京。不久,成为当时文坛盟主。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吴敬梓已经三十九岁了。他看到许多不学无术的人,仗着家有财势,买通试官,居然个个高中,而他有“文润学海”的才华,年近四十,却仍然是个穷秀才,于是对于科举制度能否甄别、选拔人才,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特别是六年前从安徽全椒县老家移居南京白板桥的秦淮水亭以后,贪官恶绅的狼狈为奸、横行霸道,儒林群丑的趋炎附势、尔虞我诈,更使他看透了科举制度的丑恶肮脏和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他决定写一部长篇小说来讽刺科举制度,揭露黑暗社会,鞭挞儒林群丑。

当吴敬梓决定写《儒林外史》这部长篇讽刺杰作的时候,家里已经是十分贫穷,只能靠卖菜维持生活。他全家五口,挤住在一间又矮又黑又潮的简陋的屋子里,屋漏墙破,无钱买料修补,只好在破墙边垒几块石头,屋顶上盖几捆茅草,聊以遮风挡雨。遇到连曰大旱,蔬菜干死,家里经常是锅里无米煮,烟囱不冒烟,只有靠卖书当物,换点玉米,填填饥饿的肚子。他的朋友曾写过“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的诗句,来描述他的生活困境。到了冬天,屋里没有火烤,破棉絮做的薄被子实在难以御寒,吴敬梓的双手都冻木了,提笔都很困难,勉强写在纸上,字也是歪歪扭扭的。这时,他就对着双手哈哈气,让手暖和一点,接着再写。由于无钱买灯油,一到晚上,只好停止写作。寒风从破墙缝吹进来,吴敬梓衣单被薄,肚内又无食,更是冷得手脚发木,全身颤抖。没有办法,他只好跳下床来,邀上汪京门、樊冬堤等几个穷朋友,乘着月光,出城南门,围绕着城墙走几十里路,边走边谈论诗文,一直走到天明,进入水西门以后,才各自大笑散去。夜夜如此,谓之“暖足”。回到家里,浑身暖和,他又马上提起笔来,开始了一天的写作。

有一年秋天,连续下了十多天的雨。吴敬梓有个叫程丽山的亲戚,很喜欢吴敬梓的文才,也很关心他的生活和创作。看见连日下雨,天气不好,就把儿子叫来,嘱咐道:“秋雨连绵,米价又涨了许多,不知道吴敬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你马上拿上二千文铜钱,背三斗米去看看他。”程丽山的儿子冒着寒风细雨,踏着泥泞道路,赶到吴敬梓家的破屋时,发现吴敬梓正坐在床上看书呢。雨水从屋顶破漏处不断地滴到床前,地上满是积水。灶头上,锅儿吊起,碗里空空。原来吴敬梓衣物典尽,无钱买米,已经有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程丽山的儿子见吴敬梓的家境这般贫苦,可他还刻苦学习,十分同情和敬佩,便把米放在桌上,钱交给吴敬梓,并说明他父亲的问候之意。

吴敬梓正在饥饿难熬度日如年之际,看见亲戚送来钱和米,高兴万分,一下子从床上起身,笑着说:“程大哥雨天送米,真是雪中送炭啊!”便叫妻子马上生火做饭,叫儿子去打酒买菜,招待亲戚。程丽山的儿子哪里肯在这里吃饭,说了声:“不用费事了!”一转身就跨出门去,快步离开了吴家破屋。

吴敬梓一见有了钱和米,又可对付几日,他不顾自己又冷又饿,马上走到桌前,摊开稿子,凝眉苦思,奋笔疾书。

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别人都去夹道迎拜,乞求一官半职,吴敬梓却安贫苦素,闭门高卧,表现了他对封建皇帝和富贵利禄的蔑视。就这样,吴敬梓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苦生活中,经过十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在1749年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30万字的杰作。另外,他的著作还有《文木山房诗文集》12卷、《诗说》7卷。

名师点评:

在如此贫困的条件下,吴敬梓心中的阳光化作了求学的热情,不仅温暖了身体,抵御了寒冷,还作为难能可贵的精神,化作了旷达与积极,温暖了心灵。他这种人穷志不倒、在困境中乐观进取、著书立说的精神,十分可贵,值得后人学习吴敬梓的“暖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