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升迁就学曾国藩
1415800000064

第64章 后记:一生磨成神

曾国藩的一生,需要有个盖棺定论。

曾国藩这个人很有个性,总结起来是三个字:正、硬、愣。

正,是诚实;硬,是坦率;愣,是勇气。其中“正”字是为首的。因为老曾正直,人不贪,心不坏,所以他才能有一“硬”,有一“愣”。

“正、硬、愣”,这个三个经,是为人处世的大法宝。尤其当官的人,要想做出一番成绩来,这三个字一定要吃透。

这个又正又硬又愣的倔老头子,活着的时候为了不受朝廷的欺负,半辈子都在用自己的脑袋往时代的“冰层”上碰撞,撞来撞去,倒真给他碰出一道裂缝儿来。

为了冰层上这条最初的“裂缝儿”,我们这些后人,得感谢曾国藩。

但撞击冰层,做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这未必是曾国藩的初衷。他原本是想当个好学生、好儒生、好夫子的。

自从孔圣人提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不进行创作,相信古代的事物并无限推崇)这个观点之后,几千年了,中国人把古人那点儿思想性的东西啃了又啃嚼了又嚼,重复重复再重复。可后世人几千年里却没再搞出什么新思想来——就算搞出来,儒生们也不认这个账。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几千年就这么闷头闷脑地过去了。

闷头闷脑的曾国藩,天生就长了一张“儒生”的脸,从头“儒”到脚,简直“儒”透了。年轻时的他努力要做个好儒生、好夫子,从这上看,老曾做得算不错了,说他是个“大儒”也够格儿。可中年以后,他开始控大局,办大事,想大问题,结果这个原本死心眼子的湖南小老头儿从不懂变通,到尝试变通,学会变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开窍儿。晚年的他已经试着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睁眼看世界……虽然寿数有限,他只说了几句话,做了几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动手实施就去世了,可毕竟能做的做了,该想的想了,可以说的说了。

虽然曾国藩去世的时候“洋务运动”刚开了个头儿,可老曾也算是洋务运动的开山鼻祖了。

同时,曾国藩这位大儒一生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儒家思想不是僵的,不是死的,它能吸收,能变通,能追得上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只要我们又述又作,好古,更加好“今”。

曾国藩身后留下了不少东西,《挺经》、《冰鉴》、《家书》,格言警句数也数不清了。他的政治谋略有过人之处,军事思想有过人之处,治军方法有过人之处,他的持家、教子、为人、处世,方方面面皆有独到之处。

这些,皆可以为后人师。曾国藩留下的那些书,也全都值得细看。

也有人说了,曾国藩是个老祸害,清朝灭亡之后出现的军阀混战局面,究其根源,就从曾国藩“创建湘军”这事儿上起的。

这么说也有影儿,但有些牵强。

中国历史上凡是改朝换代,多有“军阀混战”。因为清亡之后军阀混战,就骂曾国藩是祸首,似乎过于严厉了。

曾国藩死后,人们一直没让他消停过。有人捧他为“神”,有人斥他为“鬼”。可说到底,世间何来鬼神?曾国藩,不过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一生的成就,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儿慢慢腾腾走出来的。你要是拿着放大镜看他踩出来的“脚印儿”,会发现每个脚印都平淡无奇,简直不值得研究。可是放下放大镜再看,却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又蔫又倔的湖南小老头儿,一辈子走得这么远,足迹留得这么深。

毛主席一生写下过很多精彩的诗篇,但我觉得其中最惊心动魄的是这么两句: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那些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再吃,既不思考也不尝试的,到死还是猴子;而那打定一个“呆”主意,抱住一个“硬”念想儿,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响磨石头的,磨着磨着,不知什么时候就磨成了“人”。

人这一生,短暂,平淡,对错难分。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呢?

无非是用自己的激情和热血,多多少少,磨几块石头罢了。正应了那句话:伟大是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