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区的历程——社会性别与社区发展的本土经验
14153300000004

第4章 在社区时空内建构社会性别知识(3)

每户村民向社区健康基金每年交纳的“会费”24元;

为本村或外村村民提供医疗服务的收入。

还能有哪些资金来源?

社区健康基金的用途主要有哪些?

为交纳会费的会员提供优惠服务;

为村医提供每月的工资;

承担村民大病统筹的部分经费;

维持村卫生室和基金管委会的正常运转。

您还有哪些想法或建议?

社区健康基金由谁来管理?

这要由村民大会公开讨论决定。要说明的是,可一定要选大家信得过的村民进入基金管理委员会。选出的他/她们要有自愿、义务为村民服务的热情和信念。因为,社区健康基金委员会是维护村民共同利益的社区公益组织。社区健康基金管委会要制定出让全体村民满意、放心的管理细则,并严格执行。同时,也要接受村委会和村民的广泛监督,保证社区健康基金的良性运转。大家再想想,为了把社区健康基金管好,选什么样的人做委员?还需要制定哪些管理制度、细则呢?

为什么要为村民提供小额贷款?

向村民提供小额贷款是根据村民的需求而设计的。它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状况,解决无钱看病的困扰,提高村民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村民小额贷款的部分利息、经济收入的极小部分作为“会费”集中起来,建立、积累真正属于村民自己的社区健康基金,以此为村民服务,支持村卫生室的持续发展。实际上,小额贷款将村民增加经济收入与健康保护、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联系在一起,通过小额贷款这一活动,也是在培养社区自己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

妇女健康发展贷款要不要对利息作些调整?

一期贷款采取利息返还的模式,是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增强计划性和对小额贷款的信心。现在看来,这一做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少村民又申请贷款了。这样,为了真正体现小额贷款的性质,有必要对利息做适当的调整。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贷款利息的用途包括:投入社区健康发展基金;风险承受金;贷款基金管委会人员的劳务费和其它行政费用等。

大家合计一下,利息定在多少才合适呢?这可是由大家讨论决定的。

村民朋友。以下几个问题您可以再仔细考虑:

村医的工资定在多少比较合适?

如何保证卫生室能为村民提供优惠服务?

社区健康基金管委会的人选、职责?

村卫生室经营中还存在哪些风险?

卫生室设备管理细则?

如何保证长期向社区健康基金交纳“会费”?

丹凤项目是村民自己的项目。希望村民自己积极参与讨论,妇女也要多多发表意见。妇女健康学习小组可以集合大家好好商量一下,让我们一起关心自己的项目!

为了使这本小册子能真正发挥作用,我们分别组织两村妇女骨干围绕小册子上的内容一同讨论,再通过这些妇女骨干组织妇女小组成员、邻近的村民,针对小册子进行讨论和交流,把大家对项目执行中有关的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这一过程强调的仍然是妇女的参与和她们在项目中的作用。

将参与性、社会性别敏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在丹凤二期项目中的确面临很多的挑战。而如何持续已经取得的某些经验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六、反思社会性别与农村社区发展项目

社会性别与发展范式进入农村社区发展领域,无论在时间、空间,还是其边界扩展、互动力量等方面对传统的发展观和行动模式都构成了强有力的学术和实践上的挑战。近十多年农村社区发展的项目实践,人们或许会透过一些个案,发现社会性别话语在某种程度上被部分实践者修正或利用的情况。于是,疑问就产生了,社会性别话语在发展项目中是否面临着危机?

客观地说,在有些社区发展项目中的确出现了社会性别话语被利用的危机。面对这种心照不宣,或被视为无足轻重、无奈选择的状况,我们需要警惕,如果不及时反省和纠正,社会性别话语就可能不再成为发展的动力,而会在不良“操作”中变为发展的致命的障碍。

重新审视社会性别理论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开放性、参与性理应一直渗透其中。但现实中,社会性别与发展项目被拷贝、复制的痕迹已越来越明显,不重视变化,忽视多样性的事情时常发生,甚至以倡导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项目也陷入程式化。可以说,自我封闭将构成社会性别知识创新的第二个危机。

社会性别与发展范式强调参与和过程。社会性别话语是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项目中丰富、创新的知识。只要承认社区主体的力量,承认社区内的多种差异,就要承认“过程”对社会性别话语的使用要求,就要在社区发展项目的陈述方法上以过程为描述的重点,在文本写作上更多地体现社区发生的“故事”。社会性别概念绝不是供外来者“玩弄”的工具。社会性别在社区内生成过程意义的被忽视是现实中的又一危机。

与上述危机相关联,社会性别话语还面临表述上的危机、性别隔离的障碍和本土性的挑战。而这一切,都可能构成对社会性别话语广泛使用真实性的怀疑。借助反思来解释社会性别话语在发展中存在的某种危机,其目的在于获得对社会性别与发展范式更深入的理解,而这一切又需要在社区发展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检验。

灾后重建项目中的社会性别与参与性

对具有社会性别敏感的灾后重建项目的阐述,随着中外学术界和实践者研究和行动干预的深入,已不再满足于纯理论层面的空泛讨论。以社区为样本的行动研究正形成新的取向。

行动研究的概念初始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六十年代被运用于“社区发展”。其基本概念是:一方面整合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方面直接运用研究的发现,即将行动研究视为社会管理,同时结合社会学的实验方法与社会行动,揭示社会问题,并实施一系列的规划和行动干预。其基本特征是:透过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合作,在过程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共同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推动社区的发展。行动研究打破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不平等的关系,在共同参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实践“我们需要更多有知识的行动,而不仅仅是对问题有更多的知识”的治学风格。

对陕西安康地区紫阳县灾后重建与发展的行动研究是以社会性别敏感的灾后重建项目为取向的一次积极探索。这一研究过程试图改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社区发展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脱节的弊端,将行动与研究互相融合,从而使所有参与行动研究的各相关群体共同得出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社区发展的实践中。这里,将以陕西妇女研究会紫阳县联合乡干沙村、瓦庙镇新光村社区灾后重建项目为样本,全程记录和分析此项行动研究过程。

一、背景概述

2000年7月11日——14日,陕西安康地区许多县,特别是国定贫困县紫阳县遭受特大暴雨洪水和风雹灾害,致使山体大面积滑坡,房屋倒塌,农田被毁,公路塌方,通讯中断,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生产生活面临严重威胁。灾害来势猛、强度大、灾情重为历史罕见。此消息在媒体上一经披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为迅速了解和回应灾情及灾民的迫切需求,我们赴灾区实施紧急救援。

救援过程大致如下:抵达紫阳当晚听取了县级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关于灾区基本状况的介绍,包括人员伤亡、住房损坏、基础设施破坏以及农民生产资料及生活状况等,并根据“关注重灾、贫困、边远、弱势人群(妇女等)”的基本救助原则,初步选取了联合乡6个村、瓦庙镇5个村、毛坝镇1个村和绕溪乡4个村作为赈灾需求样本。之后数日,我们连续走访了上述各村,用参与式方法向男/女村民了解灾情、政府和村民应对灾情的措施和办法以及灾民最迫切的需求。经过需求排序,最终筛选出粮食为当前村民最迫切的需求物品。随后,我们与各相关群体讨论确定了绕溪、联合、瓦庙乡镇的15个重灾贫困村为受援村,2757户为受援户,受益人群达10331人。当月26日将香港乐施会援助的454520斤大米运到灾区,陆续发放到村民手中。

此次赈灾需求评估及紧急救援为开展灾后重建行动研究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过程也是行动研究的一部分。

同年11月,我们再赴紫阳县,与县妇联、扶贫办、文教局、农业局、林牧、水利各部门负责人或专业技术人员座谈,探讨灾害发生与生态破坏的关系,并寻求可行的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方案。并再次深入联合卫星村、干沙村、沉海村、双龙村,绕溪红庙村,瓦庙新光村,了解灾区村民的现时生活状况、她们/他们恢复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以及她们/他们对防灾的看法,并一同探讨可能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和干预介入点。通过此次参与性需求评估,以及之后与当地技术人员、聘请专家的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对瓦庙镇的新光村、联合乡的干沙村实施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的行动干预规划。

二、理论分析框架、方法与原则

因本项研究是由紧急救援发展到灾后重建行动干预规划的,因此在有关理论中,我们选择了灾害管理理论和参与发展理论作为开展此项行动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1.灾害管理理论

灾害管理理论能够让人们明晰地认清社区各层面存在的潜在危险,分析社区及其居民现有的力量(即能力)和脆弱性(即弱势)。其理论重点是人们现有力量与脆弱程度决定着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们应付危机的方法。当危机超越了人们所能应付的限度时,就会导致灾害。而防灾减灾就应以增强能力、降低脆弱性为目标。

一般说来,灾害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有:

(1)灾害的定义:潜在危险+脆弱环节一灾害

(2)潜在危险:指那些有可能对社区环境及居民造成损害或引致死亡的事件。简单而言,基本上可分为自然形成、人为造成及自然/人为混合类型三大类别。

潜在危险评估是对“潜在危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包括评估社区内潜在危险的特点及过去所产生的影响。通常的分析范围包括:种类,各种不同的危险及其状态;性质,危险背后的各样成因;强度,潜在的破坏力大小;地域,受影响的地域;范围,社区内有什么不同群体会受影响;可以预测的程度,根据该潜在危险的时间及外在形态总结出来的经验;时间性的特点,包括频度、长度、形成的速度及灾前预视时间性;危险度,指灾害发生的机会率。

(3)社区内脆弱环节与抗灾能力:脆弱环节泛指那些削弱社区回应潜在危险能力的所有影响因素;能力或潜能,指社区及其民众抵御脆弱环节和潜在危险的各种因素。

(4)灾害与发展的关系:灾害可以使所有发展工作毁于一旦,而社区长期缺乏发展动力亦会增加当地抗灾的薄弱环节。如果要提高一个社区的抗灾能力,就要一方面减少社区在这方面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提高社区的能力或协助发挥他们/她们的潜能。

(5)过程研究与行动干预:即在社区有策略地进行一系列活动或工作,以帮助社区居民减轻或消除抗灾的薄弱环节、发挥抗灾潜能及减轻灾害对他们的影响。主要包括:

①准备:预视潜在危险出现前社区居民采取的预备措施。

②减灾:减轻危险发生时的影响。主要包括非结构性活动(鼓励所有村民充分了解社区内在的潜在危险及抗灾的薄弱环节,懂得灾害来临前及时疏散;增强有关减灾的意识;村民参与减灾工作)和结构性活动(在新的发展规划中加入与抵御危险或灾害有关的规定或步骤;加强有关的减灾工程;加强防疫工作;增加经济收入或储蓄、储粮;重新植树——以灌木及树木为防/减风屏;改种其他农作物以减轻受到某一类灾害的影响;农作物多样化)组成。

③防灾:防止潜在危险的发生。即,不断提高公众对潜在危险、薄弱环节、自我潜能以及对可行的回应方法有所认识;培训当地人对灾害管理的有关技术;协助当地人实施相关的灾害管理项目

灾害管理理论及分析框架是进行参与性需求评估、内容选择及设计行动干预规划的重要依据。

2.参与性发展理论

因这是一项在贫困受灾社区从事发展的行动研究,故整个过程始终以参与性发展理论作为指导,强调各相关群体在这个过程中赋权及能力增长的意义。

参与式发展理论源于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发展的选择,还是选择发展”是传统发展模式与参与式发展理论最根本的区别。依据在发展界常常被引用的解释,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1)全面而切实的体现活动主体——社区村民的主人意识和地位,强调在社区发展的决策及选择过程中社区民众的积极介入。与传统的发展思路相反,参与式发展理论是使社区民众不仅参与整个发展过程,而且参与发展的决策过程并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高度介入。

(2)所有的发展努力都是为了使社区内的民众受益。只有当社区民众参与社区发展的整个循环过程,才能挖掘出民众的真正需要,才能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也才能使他们对社区发展规划有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并在参与中做出更多贡献。

(3)相信并依靠乡土知识,使当地群众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充分把自己的知识及技能用到发展中去。社区内的民众比任何一个外来者都更熟悉自己的发展潜力、发展限制及发展机会,他们有一整套适应本土的知识与技能。外界的支持将协助他们挖掘潜能,达到自我救助的目的。

(4)将社区民众的能力建设置于重要位置。培育社区有影响力的自我组织,从而对社区的发展变化起创造性作用,逐步减少对外的依赖性,推动可持续性发展。

(5)利益分享。参与绝不仅仅意味着当地民众投入到发展活动中投入,还包括人们要从参与中分享利益。利益分享必须体现在发展规划中。

(6)强调权力的再分配,确保社区民众在社区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参与的能力。

此外,在研究中我们还试图从社会性别的分析视角,调查、分析社区妇女的“三重角色”(家务、生育、劳动)。在研究的各环节上,研究者有意识地挑战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在发展中的需求和作用,在行动干预的设计中支持妇女发展战略性需要。

3.研究的基本原则

行动研究应有自己的价值选择。本项研究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坚持行动研究的基本原则:

(1)与各参与者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重视各相关群体共同参与的研究过程,敏感地意识谁是行动的主体,行动到底是为谁?而非传统的研究方法——仅仅为了收集资料而获得自己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