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党中央为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派聂荣臻、左权率红一方面军一部,进至西兰公路以北地区,这样,红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一部形成了南北呼应、夹击敌人的有利态势,三个方面军的会师指日可待。
站在历史的天空下
刘伯承的“劝友信”对孙军长是否起了作用,我们今天已无从考证。但是刘伯承于同时写给汪荣华的一封“劝嫁信”却收到了奇效。
1936年中秋前后,正当全军都沉浸在三大主力军即将会师的喜悦之中时,在陇南成县曲子镇这个靠着清沅河的小村里,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汪荣华结成了终生伴侣。婚礼极为简朴,没有鲜花和丰盛的酒宴,没有崭新的被褥,更没有红烛新房,但他们却感到是那样的幸福。
说起刘伯承与汪荣华的相识,还得从一年之前红一、四方面军会师说起。两军在懋功会师之后,党中共派代表团到红四方面军进行慰问,刘伯承就是慰问团的成员之一。这天,红四方面部队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街头,来到杂谷脑河边,夹道迎候中央代表团的到来,汪荣华就在这欢迎的队伍之中。
中央代表团的十多名成员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进入杂谷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很有学者风度的林伯渠和戴着眼镜、英姿勃勃的刘伯承。特别是刘伯承,他那“川中名将”的盛誉和传奇般的故事,早已流传军中,令人向往。如今。大家亲眼见到了他,而且距离这么近,看得这么真切,都感到兴奋和荣幸!欢迎的人们高呼着“热烈欢迎中央代表团”的口号,鼓掌跳跃,就像杂谷脑河中欢腾的浪花。
“那位戴眼镜的代表是谁?”欢迎队伍中,一个女同志低声地问总指挥部的参谋陈明义。
陈明义回头一看,问话的女红军是川陕省邮政局副局长汪荣华。便竖起大拇指回答说:“不认识吗?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刘伯承总参谋长!”
汪荣华又惊又喜,目送着刘伯承从她面前走过。眼睛里。充满了战士对首长的敬爱。虽然,这是汪荣华在那欢腾的人群中第一次见到刘伯承,但却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时候,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大别山年轻的茶山姑娘,一年后会成为刘伯承的终生伴侣。
几个月后,汪荣华因工作需要,从川陕省委调到总部四局工作,这就有更多的机会与刘伯承接触。当时的四局,相当一部分是管理工作。既要安排机关部队的生活,又要关心照顾好首长的生活。汪荣华知道。刘伯承眼睛不好,而且又受到张国焘的排斥和打击,因此她更加同情和关心刘伯承的生活和健康。每当部队到达一处宿营地,她总是和大家一道,为刘伯承找一间明亮的房子。
刘伯承对汪荣华渐渐有了一些了解。知道汪荣华在15岁时即已当上了英山县共青团的代表。在以后的鄂豫皖行军作战中,在1932年第四次反“围剿”转移西进中,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长征途中,她都能吃苦耐劳,顽强勇敢,为人忠诚老实。刘伯承喜欢上了汪荣华这种高尚的品德,进而决定选择汪荣华为终身伴侣。刘伯承的确有眼力,他不仅在战场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且,在挑选妻子时,也独具慧眼。这时,红军中有来自城市的姑娘,也有从前苏联留学回来的女学生,然而他却偏偏选中了这位来自大别山农村的茶山姑娘。
汪荣华也时常听到红军指战员们赞扬刘伯承精通兵法,能征善战,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特别是她调到总部四局以后,通过多次接触,她感到刘伯承平易近人,诚实质朴,办事严谨,品德高尚。在万里征途中,能遇上这么一位知己,她从心里欢喜。
几个月后,两人虽然谁也没有表白自己的心思,但都已是心照不宣。两人再经过半年多的接触,相互之间都有了比较深的了解,由熟悉渐渐产生了感情,继而上升为爱情。两人之间的感情到了过草地时已经发展到水到渠成的程度,只是在过草地前,这层“窗户纸”终因各种原因没有点破。
两人之间的秘密到了甘南后,终于被贺龙、任弼时察觉了。贺龙找到刘伯承,非要当刘伯承和汪荣华的红娘。
“是时候了,怎么样,就让我做这个大媒人吧。”贺龙笑呵呵地说。
“先不要声张,还不知汪荣华同志究竟愿意不愿意呢?我先写封信问问她再说。”
“好,好,我们可是着急等着喝你们的喜酒呢!”贺龙当真地说。在贺龙的督促下,刘伯承写了这封给汪荣华的信,约定两个人在驻地清源河旁相见谈一谈。
这天晚上,部队宿营后,刘伯承磨了一盘墨,提起气,工工整整写起蝇头小楷来。他一连写了好几篇,叠起来、装在信封里,让通讯员黄华当面交给汪荣华。汪荣华看过信后,又是激动,又是害羞。与刘伯承相识后,她的确钦佩刘伯承的才华学识和高尚品德,在万里征途中,能有这么一位知己,她从心里欢喜。然而,她也有些顾虑,自己是一个普通农家的女儿,只读了一年私塾,两年洋学堂,14岁就当了红军。参加红军后,经过实际工作和斗争的锻炼,虽然有所提高,但比起刘伯承来,不论资历和学识都相差很远,和他结成伴侣合适吗?因此,他俩第一次相约在河边散步时,她把心里话掏了出来。刘伯承听了以后,爽朗地笑着说:“这有啥子关系嘛!我家也是贫穷农民,祖父还当过吹鼓手。为此,我考秀才被县官赶出了考场。正因为我们穷,活不下去,才起来革命,才走到一起来了。只要我们有共同理想,志同道合,就能结成革命伴侣,永远战斗在一起,白头到老!至于文化知识水平低一点,可以学习嘛。你自己努力,我尽力帮助你。”
听了这样推心置腹的话,汪荣华心头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了。
从河边散步回来时,汪荣华对刘伯承关切地说:“你眼睛不好,给我写信还用毛笔写那么工整的小楷,多费眼睛呀!”
刘伯承诚恳地说:“生平第一次写这样的信,当然要认真喽!”
汪荣华从很多的战友和机关首长那里得知,刘伯承是从1911年开始了军旅生涯的。1924年,刘伯承在重庆养伤期间,结识了吴玉章等革命家,并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而刘伯承也了解到汪荣华出生在安徽六安县一个普通农家。那里是开展反封建革命斗争较早的地区。这里曾爆发过著名的六安、霍山起义,群众基础较好。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师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汪荣华的姑父冯先卓先生曾毕业于复旦大学。他在读书时接触了马列主义,并加入了共产党。受姑父和革命气氛的影响,汪荣华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革命火种,她和男孩子一样,打土豪、分田地,站岗放哨,干得十分起劲。1931年,独山区青年掀起了参加红军的热潮,村里的青年都踊跃参军。少妇送郎当红军,父母送子上战场,人们都以参加红军为光荣。“当红军去”,这个埋藏在汪荣华心底的愿望更加强烈了,于是。她毅然报名参加了红军。当时她只有14岁。
参加红军后,汪荣华先是被分配到十二师政治部宣传部妇先队工作,后又调往英山区少共妇女部工作。1932年。蒋介石对鄂豫皖进行第四次“围剿”。反“围剿”失败后,汪荣华才撤离英山县转入十一师从事医务工作。1934年,又调任川陕省委少共妇女部当巡视员。第二年春天,又调任省苏维埃邮政局副局长。
红军到达陇南后,在贺龙等人的撮合下,一对志同道合的伴侣终于走到了一起。
但是,婚后不到一周,刘伯承接到党中央的指示与汪荣华一起前往保安接受新的任务。这天拂晓,正当他们沿山沟向保安疾进时,突然,一架敌机从他们头上呼啸而过,接着一声轰响,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了!顿时浓烟滚滚,弹片横飞,当汪荣华竭力从硝烟中抬起头来时,她突然发现不远处的刘伯承倒在地上,身边流着一摊血。她心里一紧:“伯承负伤了。”她赶忙跑过去,拨开刘伯承和警卫员身上的黄土,含泪为他们包扎伤口。刘伯承擦着镜片上的尘土安慰她说:“不要紧,打仗挂彩,乃兵家常事。”
这时。刘伯承低头发现汪荣华的腿也负了伤,他抬手抚摸着汪荣华的伤口深情地说:“革命没有不流血的。现在我们俩都负伤了,但我们不能停下来,我们还面临着敌情。荣华,数你伤轻,赶队伍去吧!”
汪荣华看着受伤的丈夫,摇摇头说:“我不能丢下你,丢下你们,要走一起走,要死一起死!”
刘伯承想到,四周到处都有敌人活动,都呆在这里很危险,随时会有牺牲的可能。于是。他以命令的口气说:“我命令你走,现在能减少一个人的牺牲,就是为革命保存一份力量。这里离我们的队伍不远,你快走,还来得及。”
汪荣华见刘伯承下了命令,不得已起身向刘伯承和警卫员告别,一瘸一拐地向前走去。
在刘伯承的催促下,汪荣华抬腿准备走了,但是在最后一刹那,正当她迈步的时候。她那么依依不舍地走过来,再次握了手后,才上路了。她朝前走着,不时回过头去看。刘伯承还坐在那儿,双眼噙着泪花,挥手送她远行。
谁也没有料到,汪荣华走了没多久,收容班长白高山带着全班同志上来了。他看见刘伯承和警卫员并排坐在山坡上,赶忙上去救护首长和战友。白高山搀着刘伯承挪动一下身子,不由一惊,身子底下殷红的血水,早已聚成一滩,凝成了一团团血块!刘伯承望着白高山惊颤的神情,不紧不慢地摘下眼镜,用手帕擦了擦镜片上的尘土,十分平静地说:“没啥子关系,闹革命,流血负伤是常事,世上哪有不流血的革命?红军就是从血泊里站起来的!现在,我们得想办法继续前进,在这里停留久了很危险。”
当时,处境确实艰难,既无马匹,又无担架,白高山只好替首长和战友简单包扎一下,然后让几个战士搀扶着刘伯承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