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滑波、泥石流防范与自救
14056500000018

第18章 泥石流的灾后恢复和重建(2)

(1)拦挡建筑物的主要作用:

①控制泥石流的强度,拦截泥沙,减少输沙粒径,降低泥石流的浓度,调节输沙量,改变输沙条件,使泥沙输移形态由泥石流向水流输沙转化。

②降低河床坡降,减缓泥石流运动速度并防止河道纵向侵蚀和横向侵蚀。

③充分利用回淤效益、稳坡稳谷,调整流向。

(2)拦挡建筑物的使用条件:

①上游有一定的筑坝地形(较大的库容和狭窄的坝址)。②必须控制上游产沙的河道。③中上游或下游大河没有排沙或停淤的地形条件。④要求短期内生效的。⑤域内沙量大,沟内崩塌、滑坡体较多⑥地方部门能协同治理。

9.格拦坝的特点和设计条件

(1)格拦坝的特点:

①拦和排要相互兼容,坝前有选择地拦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下游的输沙能力,延长泥库的寿命,充分发挥工程经济效益。

②可以节省施工量、实现工厂化生产,现场组装方便,施工周期短,还可以用于抢险。

(2)格栅坝设计条件:

①同一条河沟上,建造的格拦坝不应少于2座。

②坝间隙按保证下游安全过流、过沙能力设计。

③最上游有一座坝,首要满足防冲要求,其次才是满足调节需要。

④每座坝调节幅度最大不能超过1/3。

10.排导工程

以排导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是以急流槽、明洞渡槽、排导沟、导流堤等排导工程为主,畅排泥石流,控制泥石流的堆积区对农田和各种建筑物(包括路、桥、房屋、渠道等)的危害;同时在中上游修建拦挡工程,进行植树造林,这样可以减少泥石流的规模或者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主要适用于中上游修建工程难度大或效果不明显、对于下游受害对象比较集中的泥石流流域,可以通过排导消除它的主要危害。但排导工程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它既不能削减排入主河的泥石流体数量,又不能控制泥石流的形成,仅能暂时消除或减轻灾害。甘肃武都的火烧沟、云南东川的蒋家沟和四川喜德的东沟等泥石流流域均采用此方案治理。

(1)排导工程的主要作用:

①将危及安全的泥沙运送安排到远离被防护区的适当地区,这样可以避免堆积物影响生活设施。

②利用泥石流自身的力量提高或改变自然情况下沟槽的搬运能力。

③增大输沙粒径。

④维持沟槽坡度。

⑤限制纵向和横向变形,防止沟岸、沟床变形引起的滑坡。

⑥调整流路,使泥石流按人们指定的方向运动。

⑦排导工程占地少,并且不受上游防治措施的约束,近期收效快。

(2)常用的建筑形式:

常用的建筑形式是导流堤护岸、急流槽、护底、排导沟、渡槽等,主要作用是改善堆积扇和流通区的工作条件,以及保护沟岸、沟底。

(3)排导工程设计要点、难点如下。

要点:

①参照流通区段及坡度选择断面。表面要做耐磨,沟底应该采用尖底或者是弧形。②按Q均级顺应主流中线选择排导沟中线。③弯道处留足弯道超高和爬高高度。④末端标高宜在大河平均水位以上,并留足3~5次淤积高度。⑤排导沟最小宽度>2damax(可能滚动的最大巨石的a轴向长)。⑥排导沟最小深度>1.5dcmax(可能滚动的最大巨石的c轴向长)。

难点:

①排导沟设计中的难点之一是最佳断面的选择:因为现在泥石流的运动规律还没有完全了解,属于探索阶段,学者之间的问题存在差异,一部分学者认为泥石流流量变差大,认为断面应该宽不应该窄,以复式断面为宜,容许泥石流在沟槽内自动调节;另一部分的学者认为应该提高泥沙的搬运能力,认为它的窄深断面有利,主张宜窄不宜宽,以沟槽内略有淤积为限;

②排导沟设计中的难点之二是排导沟的末端处理:下游的河位经常会形成顶托,这样容易使运送的距离变得比较短,那么淤泥就会在沟槽里面形成,而且发展速度很快,造成槽内异常淤积,最严重的时候,可以使工程没有效果。有时沟槽内由于巨石或其他阻碍,也可能形成上述类似淤积而使工程失效。

(4)排导沟的使用条件:

①需要改变现有流路,要求短期生效的。

②有排沙的地形条件。

③坡度较小的地方也可采用拦排结合先拦后排。

④末端有较高的地形差在大河主流一侧。

10.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采用恢复草被和植树造林等生态措施,在荒漠、荒山和植被被严重破坏的地区,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生态工程以求恢复生态系统功能,调节地表流水,减少或者减低水土流失,这样可以达到逐渐控制泥石流的发生或削减泥石流规模。生态工程在预防和减少水土流失上有很多作用。本类方案适用于坡度较为平缓,崩塌、滑坡比较少的,以片蚀为主,局部沟蚀提供泥石流土源的水力类泥石流以及一般的坡面泥石流。比如说云南省梁河的垒杏山泥石流治理和云南省南涧县县城后山泥石流的治理都是采用的这种办法,效果较为明显。专家建议在滑坡的地方多种植一些林、乔、灌、草,综合治理、严格管理,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林体系。目前我国的一些泥石流比较活跃的地方,已经启动二类生物防治工程,其主要措施有:

(1)水土保持林。多种植那些耐旱、深根性、耐贫瘠、易成活的树种,比如:柳、山杨、马尾松、白桦。在堆积扇、阶地、滩地营造开发性水土保持护滩林,如林果混交、林农间种、宜以乔灌木、混交林、林药间种等多用途立体经济林。

(2)林业工程。应该封山育林,在各大支流域中建立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及科学的林带体系,在全国,特别是西部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如长江上游的生态防护林。

(3)水源涵养林。多种一些乔木,这样就可以形成复层林。宜选用高大乔木。

(4)农业工程。在25°以上的坡地实施还草政策、退耕还林,压缩垦殖面积。在山区实施科学的灌溉体系和农业耕作,保护水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山区农业体系。营林种树应根据地域特性和植物生长特性进行科学的选择。

根据上面说到的情况,我们可以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预防,预测出山区及山前地区居民点和工程建设(已建或待建)所在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针对可能发生的泥石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治理方法,将泥石流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从而减少泥石流对人类的影响和危害。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劳动人民在防止和抵御泥石流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小流域治理,修建排水沟,植树固坡、疏通水流以及修建拦挡坝跨越泥石流的工程,有效地抵制和遏制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减轻了危害的程度。但是从长远考虑,应该树立人为防范和工程措施并重的防灾、减灾思想,减少泥石流的危害。与此同时,希望全社会的人可以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不可忘却的泥石流

(1)2002年2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亚的中爪哇省,磅礴大雨引发了中爪哇省的一座山谷发生严重的泥石流。有7名当地居民死亡,多人受伤。至少有5座豪华房屋被泥石流冲走。

(2)2002年8月19日,云南新平泥石流死亡人数约33人,3000多人参与抢险。

(3)2008年11月4日,云南泥石流致35人死亡、107多万人受灾。

(4)2010年8月26日,四川省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全省民房倒塌1.85万余户、4.68万余间,映秀镇倒塌农房18户,受损农房15户,749套城镇住房因岷江改道受淹;清平乡掩埋农房564户,受损农房56户,6套城镇住房被泥石流掩埋;龙池镇倒塌农房53户,受损农房153户。除民房外,成德绵、广元、遂宁、内江、阿坝7个市(州)的市政基础设施也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其中,市政道路损毁68.78千米,自来水管网损毁184千米,排水管网损毁219.8千米,供气管道损毁11千米;22座市政桥梁、19座自来水厂、10座污水处理厂、29座天然气配气站、14座垃圾处理场均不同程度受损;全省有205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受损供水设施76个、供水管网129.5千米、桥涵210座、道路564.4千米。

(5)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截至14日16时,泥石流致使1239人遇难,505人失踪,住院66人,解救1243人;舟曲5千米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继舟曲之后,陇南多地暴发泥石流,已致20人死亡16人失踪,万人被困。

(6)2010年8月l1日18时至12日22时,陇南市内突然下了暴雨,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导致多处交通路段堵塞,电力通信设施中断,机关单位、居民住房和厂矿企业进水或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