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金刚经
14042300000004

第4章 内功修炼(3)

当我到机关的时候,他打水的工作由我分担了,因此,他对我也就十分关照。

每天我和他来到办公室比较早,打完水,他总是好跟我聊聊单位的事情。

赵大哥给我的感觉是朴实、热心。

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多人与这为热心大哥的关系并不融洽。

我怎么也琢磨不明白,这么好的人,为什么大家对他显得那么冷漠那?

随着与赵大哥的熟识,我明白了其中的原由。

因为他喜欢在背后聊别人的这个事情,那个事情,所以大家才对他敬而远之。

我们可能经常发现,也有人在我们的背后传我们的一些事情,就是传闲话,搬弄是非。

如果你是这“嚼舌根”的对象,当这些“舌根之言”到你耳朵里面的时候,你一定不会象听轻音乐那么心情愉快。

不过,请不要介意,因为,在公司中,这些“是非之言”很少能真正诋毁我们的形象。

我们在别人眼中的真正形象是自己亲手塑造的,如果我们曾经是“是非之言”的创造者和传播者,那么,赶快停止这些行为吧!

这些举动让我们辛辛苦苦建立和维护的光辉形象就会被贴上玷污它的标签。

这些标签就如同那些城市小广告,贴上容易,揭下来就格外困难。

而且,这些标签将渐渐的增加你和周围人之间的距离,也许在莫名中,你就被渐渐的冷落了。

中国的古训《增广贤文》中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外国有句名言叫做“送人玫瑰手留香”。

反过来,如果我们出口伤人,也只会留恶名。

当我们想诋毁别人的时候,应当仔细想一想,这些言语最终诋毁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有的时候,也许我们并没有发送某些话题,但是参与了其中,那,后续东窗事发,我们就很难脱离干系了。

因此,我们不制造谣言,不传播谣言,同样不参与相关的套路,发表相关的意见,就如同《荀子·大略》中讲的“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不知道赵大哥现在怎么样了,希望他一切都好。

希望,您不会成为下一个“赵大哥”。

看看《增广贤文》,记住这句“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要因为我们的不经意言语让我们的光辉形象蒙上阴影。

行动手册:不搬弄是非

拆招: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要因为我们的不经意言语让我们的光辉形象蒙上阴影。

1、我知道搬弄是非是让人感到羞愧的行为;

2、我知道传言最终诋毁的是传言的制造者;

3、我不背后议论他人;

4、我不挑拨他人关系;

5、我不传播和制造不良言论;

6、为保护别人不受伤害,我会用“没想过”或者“没想好”作为保护伞!

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我维护公司和他人的形象,我愿意为此付出,这就是我——不搬弄是非的行动信条。

2.10、勤请示

目标清晰动手做,勤加请示不会错。

中间状态常汇报,成长提升业绩多。

我在原来的工作单位,有一位小行政助理,其实就是秘书,叫任雪,因为岁数小,我们都叫她小雪。

她的工作就是给我们处长处理日常事务,因为我年龄比她大些,而且她经常听到处长赞扬我,因此她在处长那里遇到问题就喜欢和我商量。

一次,我正安装一个项目管理软件,小雪苦着脸到我的办公室,坐下就一言不发。

“怎么了,挨批评了?”

“处长老说我这个也做不对,那个也不问问就瞎弄,我都不知道咋办好了?”

“那,你就在做事情之前多请示处长,按照处长的指示做,就不会挨骂了。”

过几天,小雪又来了。

我就问她:“受表扬了?”

她一耷拉脸说:“还受表扬,比原来骂的还惨!”

“处长说,你这也问我,那也问我,我还要助理干吗?”

我就问她是怎么问的,她说,“嗯,比如,要我安排会议,我就问‘处长,你看会议怎么安排呀?’”。

我告诉她,这可不叫请示,请示是有技巧的。

比如,让我安排会议,我会先将会议的安排方案准备好,而且多准备几种,然后问“处长,您看,我根绝您上次说的,准备了这些材料,会议准备了三套方案,它们分别的重点在于......,您看我们采用哪套方案执行?”。

她眨眨眼问,“处长就说安排会议,准备那么多套方案干嘛呀?”

“如果准备一套方案,你的方案没通过,又没有备用方案,是不是又要挨骂呀?”

“而且,如果只有一套方案,哪里是请示,分明是告诉处长,就这么一套方案,你看着办吧,行就是它,不行我也没辙。你说如果你是处长你骂不骂人?嘴上不骂,心里也想骂”。

这个时候,正好我电脑的Windows系统提示我重新启动操作系统。

我告诉小雪,你看看显示器,看看能看出什么东西不能?

于是,我按下确认重新启动操作系统的按钮。

我的显示屏幕上依次显示了:“注销服务”、“正在关机”、“黑屏”、“开机自检信息”、“Windows图标”、“Windows启动滚动画面”、“欢迎界面”。

“怎么样?看出什么了么?”我问小雪。

小雪说:“没什么不一样呀!我的机器启动的时候也这样。”

“对,但是,你干活是不是也这样呢?”我启发她。

“你看,从我们开机到可以使用,大概1、2分钟时间,如果这段时间,计算机屏幕一点变化和反应都没有,你是什么感觉?”

“着急呀,一定怀疑,是不是电脑坏掉了,电脑是不是在工作。”小雪回答。

“对,现在这样,虽然我们等待的时间还是那么多,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现在电脑的工作进行到哪个步骤了,我们就可以安心的等待。”

“你是喜欢这样有每个步骤提示的操作系统呢,还是喜欢一直黑屏的操作系统?”我继续启发她。

“当然喜欢随时报告中间状态的操作系统,它让我能了解到工作进行的情况,虽然工作没完成,但是心里有谱,知道它在工作。”

看来,小雪开窍了。

小雪的聪明之处在于她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后来,小雪的工作处理的越来越好,很快,她工作能力强的消息就传遍全局,没多久就被局长招到办公室做助理。

我们那个单位每年有两次总结大会,每个人都要谈感想体会、工作心得和未来目标。

小雪总结了做好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多请示、经常报告情况,细心工作,少犯错误”。

而且,作为职场中的一员,我们应当明确“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其实,我在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教育了我这句指引一代人工作的名言“勤请示、常汇报、少犯错误”。

今天,我们把这句话重新拿出来,仍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不是么?

勤请示、常汇报、少犯错误。

行动手册:勤请示

拆招:勤请示、常汇报、少犯错误。

1、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责任感;

2、我是个满怀事业心的人;

3、我知道经常沟通的必要性;

4、我会在对方询问之前主动报告中间状态;

5、我会在行动之前多权衡,勤请示;

6、我不仅仅能将事情做完,而且能做好。

我了解执行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会经常请示、报告来把事情做的更好,这就是我

—— 勤请示的行动信条。

2.11、明礼、慎行

明礼习德贵自尊,笃志博学积底蕴。

举手投足显风范,慎行自律立乾坤。

我在公司做招聘工作的时候,遇到不少来应聘的人员,我自认为,当时所在公司从事的是科技工作,是需要高层次人员的行业,但是那些应聘者的礼貌和行为,让我汗然。

当应试人员离开后,我进入面试房间,发现地上有用过的草稿纸,桌子上有喝过水的纸杯,还有面包碎屑。

我在面试的时候还发现有人嘴里有口香糖,眼神飘移不定,手机响个不停,等等等等。

当我走进有应试者等待的面试房间后,我发现,他们并不起立行礼,而还舒适的将后背靠在椅子背上,悠搭悠搭的晃腿。

我那时便知道,如果他们不加以注意,那么,也许这些行为将会断送他们原本锦绣的前程。

当然,上述的情况不能以偏概全。

我们遇到别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以后对他们的看法。

而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的专家说需要1分钟,有的说需要30秒,还有的说要4分钟。

无论时间到底是多少,但是,给我们的指导性意见是:在对方没有与我们深度接触的时候,已经在给我们打分了,而且,这个分数会陪伴我们很长时间,很难改变。

一个有良好礼貌和礼仪修养的人,会给人以优秀人才的感觉,相反,如果一个人衣着邋遢,不懂基本的礼貌与礼仪,那么,我们会推测,这个人在其它方面也不会有什么出色表现。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人不可貌相,但是我们无可否认,从心理学角度看来,我们往往难以摆脱以貌取人的习惯。

当然这里的“貌”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包含“容貌,衣着,行为,表情,精神状态,语音语调”等等内容。

我们常说的“先敬罗衣后敬人”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解说出礼仪和礼貌的重要性。

历史上,中国曾经被称作“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不懂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谨慎行事,不要不懂装懂。

还记得,一次小时候,我父亲代我去赴一个宴会。

宴会上有一道菜,是虾,旁边还放了一碗黄色的液体。

父亲去之前就告诉我,不知道怎么做就不要做,看看别人,照着学。

虾刚上来,一个叔叔就挽起袖子,拿了一只,然后撕下虾头,把虾的后半截沾了一下那碗黄色的液体,放入口中,津津有味的嚼起来。

这个时候,服务员说,先生,这是“洗指水”。

那位叔叔当时的尴尬表情,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自那以后,我谨记父亲的教导“明礼、慎行”。

礼仪作为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历来为国人所推崇。

我们伟大领袖、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所以具有倾倒世人的人格魅力,其中讲究礼仪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85岁的毛宇居一起用饭,席间毛主席热情为老师敬酒。

毛宇居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一代伟人为我们做出了多么好的榜样呀!

美国也有句名言:“礼貌是人生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德国人也讲:“礼貌的人,能走遍天下。”

可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因此,懂得礼貌和礼仪,并且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将使我们受益无穷。

行动手册:明礼、慎行

拆招:懂得礼貌和礼仪,并且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将使我们受益无穷。

1、我面带微笑;

2、我精力充沛;

3、我内心宽容豁达;

4、我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自己的形象;

5、我的形象值得他人尊重和信赖;

6、我的举手投足符合身份,表现自信!

我懂得礼貌,待人谦和,不卑不亢,宽容热忱,这就是我

—— 明礼、慎行的行动信条。

2.12、适应环境

入乡随俗求自然,融入环境再发展。

特立独行遇窘困,适者生存亦不难。

原来,我们公司来了一个新人,叫石楠,1982年生人,长的高高的个子,人也挺帅,是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

但是他来公司,不到3个月就离开了,您猜猜是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办法让自己适应环境。

刚来公司的时候,一切还都比较新鲜,石楠表现的也比较生涩。

慢慢的,环境也熟悉了,抱怨就多起来。

因为还没有到试用期,而且对公司抱怨比较多,所以他没有转正就离开了公司。

我在80后的很多人身上看到了都有同样的问题。

这些人抱怨周围的人不理解,抱怨设备不先进,抱怨公司规章太多,抱怨薪资太少,抱怨福利差,抱怨公司饭菜不好吃等等等等。

身边的一切似乎都是他们抱怨的对象,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和他们作对。

我的一个做人力资源的朋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追踪。

他连续追踪了20名因为对环境不满意而离职的员工。

他发现,当那些员工刚到新环境时候,都表示对环境满意,但是当2~3个月后,他们又开始抱怨,大约2年内,他们又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换到另一个工作环境。

问题在那里,我想您已经看到了。

问题在于,他们总是不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而无论开始多么另他满意的环境,最终都会有另他不满意的地方,环境是不会改变以适应他的。

当对一个环境熟悉以后,我们从习惯上往往会对那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地方更加敏感。

而且,渐渐的,那些让我们感觉不舒服的地方会被放大,可能还会被越方越大。

最终,本来很小的问题,成为我们无法接受环境的原因,而环境中那些让我们成长的机会,让我们感觉舒适的因素确会变得视而不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鞋里面的一粒沙子会让我们的身体疲惫。

这让我想起了我爷爷。

他在战争年代,曾经在腿部中枪的情况下,背者一个负伤的战友走了10多公里的路程。

为了生存,他选择了适用那样的环境。

他没有放弃,他适应了腿上贯穿的子弹孔的疼痛,他适应了背负着的战友的重量。

最终,他活了下来,后来,有了我的父亲,再后来有了我。

如果他当时没有办法适应,我想,我也不会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写这本书了。

人如果不能适应环境,那只有一个结局,人被淘汰。

这正符合了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基本观点“适应”。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是达尔文的忠实拥护者,他将达尔文的观点继续升华。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出自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老师的翻译作品: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

是的,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因此,我们如果想发展,生存是立足之本,生存而后才能谈发展。

而生存者,必定为适应环境者。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风的方向,但是我们可以调整风帆。

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

世界不会为我们改变,而只有我们改变自己去适应世界。

只有我们主动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才可能生存下去,进而有所作为。

行动手册:适应环境

拆招:只有我们主动调整自己适应环境,才可能生存下去,进而有所作为。

1、我面带微笑;

2、我精力充沛;

3、我内心宽容豁达;

4、我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自己的形象;

5、我的形象值得他人尊重和信赖;

6、我的举手投足符合身份,表现自信!

我懂得礼貌,待人谦和,不卑不亢,宽容热忱,这就是我——适应环境的行动信条。

2.13、引导他人自发行动

天时地利不周全,人和方能排万难。

大禹治水导为策,强求瓜果不能甜。

在我的同事小松刚刚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时候,一天,他来问我:“张玎,为什么你办什么事情都那么顺利呀?我安排个什么事情都遇麻烦?你刚做项目负责人的时候也这样么?”

我没接小松的这个话。

“你每天坐城铁上班吧?”我问小松。

“对呀。”

“那你觉得城铁上下车感觉如何?”我继续问。

“那些人,都堵在门口,你上下车嚷嚷好大声,他们都不动一动!”

我那个时候也是每天上下班坐城铁,于是,我给他讲了我乘坐北京的城铁13号线的感想。

我们在坐城铁想下车,而我们距离车门很远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说:

“前面,下车么?”或者“让一下,让一下!”或者“让让别堵着门!”。

我发现,前面的人肯定听到这些语言的时候,似乎行动并不情愿,有的还故意不动地方。

这个时候,可能还会造成进一步的矛盾。

我这个人自己认为脾气还不错,当我听到上面的话的时候都会心里自言自语“我下不下车关你什么事呀?”、“我凭什么给你让呀?”。

大部分人听了这些话并不感觉很舒服,然而,当他们下车的时候,往往就没有体会自己当时的心情,而也是重复着同样的话。

我和他们行为的主要差别在于一下三点:

第一:我使用了“您好”,表示我对前面人的礼貌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