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在战争年代就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本钱好办事。
《菜根谭》中说:“念头昏散处要知提醒,念头吃紧时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来憧憧之扰矣。”
《菜根谭》这句话是说:
工作要讲方法、有效率,不能认为整天忙忙碌碌就是有成绩,工诈紧张而又条理清楚,收效显著才称得上有效率。所以一个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劳逸结合。一个人努力工作创造事业固然很重要,但不可过分劳累过度紧张,否则把弦绷得太紧,就会有突然断裂的危险。人的情绪,必须随时做适当的安排与调剂,既不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过分疏懒,也不可日夜不停,机械般作个不停。不会休急就不会工作,而那种处于昏昏然工作状态的人,辛苦固然可叹,成效却不见得明显,有时还会适得其反,自己的脑子都不清醒,何谈事业?这是不足取的。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有一段对休息的建议:一小时的休息并不是在浪费生命,它能够让你多保持清醒的时间,使你能够做更多清醒而有效率的事。经常休息,照你自己心脏活动的办法去做,在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那么你每天清醒的时间就可以多增加一个小时。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只有在清醒的状态下做事,才会是高效率的,否则,就算我们花费在做事上的时间再多,效果也会很差。
列宁讲:“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是的,休息绝对不是浪费时间的事情。
浑浑噩噩24小时的做事,一定不会比12个小时全神贯注的做事产生更好的效果。
当然,劳逸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
过“劳”不行,会让人身体过度损耗,身心疲惫,进而可能疾病缠身,甚至会出现“出师未捷身先死”。
过“逸”也不行,会让人心志涣散,斗志丧失,进而会导致一事无成,庸碌一生。
因此,我们既要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工作的激情,又要学会交替地使用人体各部分,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相结合,按照身体的规律进行工作和休息。
每天抽出5~10分钟时间,打几个小盹儿。
工作1~2小时站起身舒活一下筋骨,甚至像喝水、上厕所的时候都可以多走几步,爬几节楼梯。
合理的安排工作和休息,会有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供我们为事业拼搏。
行动手册:劳逸结合
拆招:合理的安排工作和休息,会有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供我们为事业拼搏。
1、连续无休止的工作会使得体力严重下降;
2、每个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的;
3、过分透支会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4、疲惫的身体使得工作效率严重下降;
5、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6、疲劳之前先休息让我们精神百倍。
疲劳让我们丧失大部分的工作能力,我会积极主动的休息调整,我会用更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创造更好的成绩,这就是我——劳逸结合的行动信条。
2.51、发挥模仿的力量
降生世上似白纸,学步学语渐广识。
习形仿样累基础,了然于胸创新知。
我在20岁的时候开始,就特别喜欢太极拳,后来尤其喜欢太极拳推手。
由于学习和工作,时间安排的总是满满的,所以,也没有时间拜师学艺。
于是,我就利用空闲时间,到有练习推手的地方,看人家推,和那些老师比划,学习。
很多老师很热情,但是他们自己有的时候也说不清楚里面的各种道理。
于是,我就仔细观察,反复的模仿,然后和老师们切磋,再模仿,再切磋。
到现在,自我感觉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我现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得益于一位我模仿的对象,也是我身边的成功人士。
就是我原来所在公司的老总,宋先生。
宋先生是台湾人,他的举手投足,他的微笑,他的发言,他的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让人感觉恰到好处。
我开始是因为喜欢而下意识的模仿,后来因为感觉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就开始主动模仿宋先生的这些行为、动作和做事方法。
渐渐的,我发现,通过模仿,自己的行为、心态和处理事情方面都更加成熟,有明显的长进。
现在,我也在对周围人不停的观察,不停的模仿,我想,我会一直的观察和模仿下去,因为我真的从中受益颇丰。
我小的时候,练毛笔字。
爸爸给我讲王羲之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东晋书王羲之,人称“书圣”。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后来又和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之后他渡江北游名山,临摹天下名书,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最终“兼撮众法,自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先模仿后创新,造就了这一代书圣。
在工作,我也经常会遇到一筹莫展的时候。
是的,这个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办,身边的人也没有好办法,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
这个时候,我父亲的那句话就会在我耳边响起:“傻子过年,看街坊。”
想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会想:“这个问题,也许别人也遇到过,并且成功的处理过。”
于是,我会到互联网上转一转,找到一些相似的案例,然后模仿那些成功的处理方法。
差不多的问题都可以顺利解决。
这些年,创新精神被经常提起,很多人都不愿意走别人走过的路,希望自己创新。
我觉得,创新是好的,但是我们在具有创新力量之前,往往需要走一段模仿的路来提升我们的能力。
学习就是模仿的过程。
我们看到很多的成功者,但是,这些成功者的处事行为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通过模仿别人得来的。
我们做个比较,走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一定比走一条已经有很多人走过的路困难的多。
因为新路,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有太多我们需要去处理的随机情况。
而老路,已经有无数人帮我们解决了上述问题。
就好像,很多达成目标的人,可能是花费了很多年的时间和精力,历经了无数的失败,才找出通向目标之路。
这个时候,我们大可不必重新摸索,我们只要踩着他们的足迹前进,我们不需要花费像他们那样多的时间,也许不多久我们就可以达到像他们那样的成就。
世界成功人士的导师安东尼·罗宾说:
就我看来,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也就是说如果我看见每个人做出我心羡的成就,那么只要我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的代价,也就可以做出相同的结果来。
如果你想成功,你只要能找出一种方式去模仿那些成功者,便能如愿。
能推动和摇撼世界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擅长模仿的人。
要向卓越模仿,你要像个侦探,像个测量员,不断地质疑并找出得以成功的痕迹来。
人生大部分的学习,其基本观点之一,就是从他人的成功里汲取经验。
模仿别人时既可紧紧追随,也可取有选择地追随及保持一段距离的追随。
中国的孔府宴原来是个小酒厂,后来它在广告上模仿孔府家酒的做法。
孔府家酒打到哪里,孔府宴酒就跟随到哪里。
孔府家酒在什么媒体上做什么,孔府宴酒就跟着学,最后终于打出了名气。
造成孔府宴酒和孔府家酒平分秋色的局面。
温州人善于经商,而模仿就是温州人生意成功的秘诀之一 。
模仿别人的好东西是绝大多数初涉市场的温州人的共同经历。
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资源的背景下,象犹太人一样聪明过人的温州人,在创业之初大都是靠模仿,才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曾经是温州“四大经济支柱”的纽扣、皮鞋、服装和打火机,无一不来自于模仿。
模仿加速了温州人的成功,创造了今天温州的商业辉煌。
我们在职场上,肯定能从周围人身上找到很多我们所缺乏的东西,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我们没有而对我们成长有用的东西模仿过来。
无论是个人习惯、为人之道、处事之法,还是工作方式、管理策略;只要我们善于模仿,从模仿开始,这些东西就会慢慢变成我们自己的。
很多人说,表面的东西可以模仿,可是很多脑子里面的东西怎么学呀?
行为心理学上讲,行为是内在心理的表现,行为又影响着内在心理。
就是说,有这样的心理,表现为一定的行为,如果我们模仿这些行为,如果我们模仿的足够象,也会产生类似的心理。
所以,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别人内心在想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惟妙惟肖的模仿来体会对方的内心状态,来学习对方的思维方式与心态。
当然,职场上风云变换,成功者走过的路,可能不适合每个人走。
确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但是,如果我们细心,会发现,我们所要走的路当中,总有那么一段,同他们曾经走过的路有相似的地方。
有时候,大家所走的其实就是同一条路,即使有所区别,也不过是大同小异。
我们常常沉溺于自我摸索,不屑于观察和模仿别人。
其实,这种“不屑”会让我们失去走捷径的机会,或者说让我们失去获得正确方法的机会,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碍于面子,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在模仿。
来吧,朋友,鼓起勇气吧,抛弃那碍事的面子吧,我们在职场,需要模仿的时候,大可以只做而不说,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要面子而拒绝了可以帮助我们成功的好方法。
在职场上成功,创新固然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很多人不是因为缺乏创新失败,而是摔倒在模仿的门槛前。
事业的成功、人生的辉煌就是从全身心地模仿成功者和成功的方法开始的。
行动手册:发挥模仿力量
拆招:事业的成功、人生的辉煌就是从全身心地模仿成功者和成功的方法开始的。
1、在我到来之前已经有无数人走过这条路;
2、他们失败过也成功过;
3、收集学习他们的经验教训可以减少我的盲目;
4、模仿他们成功的方式方法可以减少我的风险;
5、好的方式方法是成功的保障;
6、我在模仿中学习进步。
人都是从不会到会的,我从模仿前人的成功起步,结合环境和现状,总结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这就是我 _____ 发挥模仿力量的行动信条。
2.52、先感谢后致歉
人情冷暖因时变,分寸方法是关键。
感谢致歉分先后,困难容易两重天。
一次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天,很多人反应,现在社会上人情冷漠,办事情特别不顺。
我告诉他,也许不是这样。
可能很多时候是我们求人办事情的方法不对。
其实,求人办事情就要有个求人办事情的样子。
我曾经做过程序员,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例子吧。
我们经常会遇到阅读别人写的代码的时候。
而,写过程序的人都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方法不同,读别人的代码要比自己写痛苦的多。
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自己读不懂就需要请这段代码的编写者(或者其他比我们更了解的人)给讲一讲。
大家会发现,有很多时候,对方不愿意给你讲.
为什么呢?
在公司,每个人的工作量都是满满的,帮你讲,可能他自己的工作就需要加班了。
而我很多时候,或者说几乎每次都能拿到自己的满意答案,这里原因何在呢?
就是方法差异。
有的人是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1、不先观察一下对方的工作状态和情绪。
2、直接到对方面前,让对方讲解。
3、如果对方讲完,可能最后会得到一声“礼貌性的谢谢”。
4、如果对方没有答应讲解,可能连这句“礼貌性的谢谢”都听不到。
我一般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
1、先观察一下对方的工作状态,再看看对方的情绪。
2、先感谢对方,阐述自己需要的帮助,并询问对方是否可以在他时间方便的时候提供帮助。
3、如果对方暂时无法承诺,表示对对方答复的感谢,同时对打扰对方时间表示歉意。
好了,差异出来了。
首先,我观察了对方的工作状态和情绪,如果别人在我们忙的四脚朝天或者心急如焚的时候让我们帮忙,恐怕我们也不会愿意吧。
然后在于,我在对方开口之前先表示感谢。
有的朋友说,他没帮我,我为什么感谢他。
对,这就是问题,因为我们没有真心的去体谅别人,所以我们认为对方没有完全达成我们的请求就是没帮助我们。
其实,对方给我们开口提出请求的机会就已经是对我们的一种帮助了。
从心理学上将,我们先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对方会因为感觉自己付出的比较少而收到道谢而内心产生愧疚。
为了弥补这种愧疚的心态,对放会不自觉的想去满足我们即将提出的请求。
接下来,我将需要的帮助告诉对方,让对方可以衡量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帮我解决问题。
同时,我将时间安排的决定权也交给对方,让对方有掌握主动的感觉。
一般这个时候,即使我们没有即刻得到帮助,也会在某些时间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当然,如果对方真的无法提供帮助,我们也要为对方付出时间与我们交流而道谢,同时为占用对方的宝贵时间而表示歉意。
所有的表示歉意或者感谢,都要发自内心,如果是单纯的礼貌性的一句“谢谢”,不但不会达到效果,还说不定会引发负面效应。
上面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其中的道理还是有不少借鉴价值的。
我的很多朋友都因此受益。
那么,什么叫做后致歉呢?
我的一个朋友是做销售的,在他刚开始销售的时候,一次和他聊天,他说总因为抓不住客户而烦恼。
因为我不是销售出身,所以也没什么建议。
刚好,聊天的时候,他接到一个客户的资讯电话,问他“xx型号的机器是否有货”。
他说:“对不起,xx型号的机器我们没有...”。
没等他说完,对方的电话就挂掉了。
这时候,我突然头脑中灵光一闪,发现了问题所在。
我告诉他,问题就在那句“对不起”。
这句“对不起”说的不是时候。
为什么呢?
“抱歉”也好,“对不起”也罢,都会给对方受挫折的感觉,对方一旦有受挫心理,他们就没有心思去了解是否有其他办法或者是否有其他原因。
接下来他们往往不再希望沟通或者交易继续下去。
这样,纵使后面我们有机会或者希望,这个客户也已经丢失了。
生活中大部分事情也是同样。
所以,我建议他:
当我们无法满足对方需求的时候,先了解对方提出需求的原因。
比如,“你为什么需要xx型号的机器”。
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帮助对方分析是否有替代方案可以选择。
如果对方不需要替代方案,帮助对方找到另外达成目标的途径。
最后向对方致歉。
下次,对方有相似需求还会找上们来。
使用上述方法,之所以有效在于:
我们首先是站在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立场上。
对于我的那位朋友来讲,这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为销售人员,而是一位帮客户解决办法的专家。
如果无法在我们提供的服务中直接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可以帮助他找到其它解决途径。
比如,将我们知道的销售“xx型号机器”的商家的联络方式告诉客户。
这样,我们就和这位客户构成了一种信赖关系,当他有与我们提供的服务相似需求的时候自然会找到我们。
其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每个人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也是别人的客户。
我们提供自己有的,我们从别人那里索取我们需要的。
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人情冷漠、也不是世态炎凉,问题在我们的方式方法。
我们是否真的用我们的真心去体谅他人,用我们的真诚去对待他人。
什么是真那?
《庄子·渔父》中讲:“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韩诗外传》中说:“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