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和古人一起玩游戏
1403900000030

第30章 洒脱不拘大肆恶搞--荒诞爆笑篇 (2)

既然是娱乐,那必然在娱神的同时也娱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娱人的成分自然越来越大,并最终成为一种纯粹的游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游戏的骨子里仍然遗存着文化气息。曾在南京流行的游戏“打梭”是击壤游戏的一个变种,这个游戏用“斗一”“斗二”“斗三”来计数,这样的计量无疑包含着对土地的谢意和对来年丰收的期盼。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外,有些学者依据《高士传》中对“壤父”击壤的描述,认为击壤和投壶一样,原本都是士大夫的一种休闲习艺方式,因娱乐性强而传入民间。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击壤最初可能源于一种巫术或者预测农业收成的占卜活动,但这仅仅是一种推测,没有确实的证据。

总而言之,击壤起源和文化内涵众说纷纭,而学者们都带着自己的困惑在不断探索。

历史上的击壤

击壤的历史悠久,对于远古时代的这种游戏,人们只能通过古籍上的只言片语了解情况,例如通过晋代皇甫谧的《高士传》中的一小段话了解到帝尧时期就流行击壤。

到三国时代,击壤游戏大为盛行,算得上是当时的第一大运动,也就是说与现今足球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一样的。吴国盛彦《击壤赋》记载:“论众戏之为乐,独击壤之可娱,因风托势,罪一杀两。”不难看出,当时人们把击壤放在娱乐方式的首位。句子中的“罪一杀两”很可能是当时的游戏规则。

两晋南北朝时,民间的击壤仍然十分流行。西晋张协《七命八首》中有“玄龆巷歌,黄发击壤”的句子,意思是说当时黑发童子在唱歌,头发泛黄的老翁在玩击壤。

南北朝之后,击壤活动在历史上的记载突然消失。有些人认为,因为击壤过于单调,所以被人们逐渐抛弃。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只不过变了样子而已。在唐朝有一种叫做“木射”的游戏,它的玩法就很像击壤,被认为是古击壤的变易。它产生于唐代,而且在唐代十分盛行。

击壤不但没有被抛弃,而且被进一步发展。唐朝之后的击壤发展成为击砖游戏,而且也完善了比赛规则,成为少年儿童们是十分喜爱的游戏。后来宋代儿童的“抛堶”和明清儿童的“打柭”“打瓦”都可以说是击壤游戏,只不过它们用瓦块和石头代替了“壤”。

宋代的“抛堶”游戏出现在张侃的诗作中,里面有“五五三三抛堶忙,柳丝深处映陂塘”的诗句。可见当时这种游戏是普遍流行的。当时还有一种游戏与“抛堶”相似,叫做“飞石”,也很可能是击壤的变易。

明清时候的“打柭”“打瓦”游戏是击壤的新发展。“打”就是从“击壤”发展起来的。在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刺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古称击壤者耶!”可见,当时打柭在全国各地的儿童中十分流行。

明清之后,类似击壤的游戏仍存在于儿童投掷游戏中,比如“打瓦”,至今仍可以在北方一些地区见到。20世纪60年代,在上海有一种叫做“笃棚门板”的游戏,它也是由最初的击壤演变来的。

简单好玩的游戏

远古先民喜爱的击壤游戏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是没办法知道了,但是从“尧民击壤”的记载中,不难看出,当时八十几岁的老人都玩得不亦乐乎,想必是十分好玩的游戏。

人们看到“击壤”两个字,往往以为“壤”就是土,这很可能是它最初的形态,但在汉代不是这样。汉代邯郸淳《艺经》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原来这“壤”是用木头制作的块状物,形状是前宽后窄,长一尺三四寸、宽三寸,很像是一个鞋底。看来这击壤的器材还是比较简单的。

上面还记载了击壤在当时的玩法,就是:先在远处放置一个“壤”,然后在离它三十四步的距离用手上拿的“壤”去打它,谁打中了就算赢。可见,击壤在古代是有比赛、分高下、力求准确的投掷游戏。

唐代的木射也是一类击壤游戏,它对击壤游戏进行了大规模改进。在这种游戏中放置的“壤”和手中的“壤”不再是相同的,分别被木柱和木球代替。游戏玩法是:在远处放置十五根瓶子一样的木柱,其中有十根用红笔分别写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另五根用黑笔分别写着“慢、傲、吝、贪、滥”;玩的人将手中的木球抛滚出去,击打那些木柱;打到红字的人为胜者,打到黑字的就为负者,分别赏罚。这种游戏很像现在的保龄球。

唐代之后的宋元也出现了一种新的击壤形式,就是“抛堶”,其实与后来明清时代的“打瓦”是同一种游戏。明人杨慎《丹铅余录》说:“宋世寒食有抛堶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今之打瓦也。”它的玩法与古老的击壤相似,只是用砖瓦块代替了“壤”。另外,原始形态的“壤”也被改进,清周亮工《书影》:“秣陵童谣有‘杨柳黄,击棒壤’。”这里的“壤”已经由鞋底状变成圆棒状。

明代还出现了一种叫做“打柭”的游戏,它对击壤的玩法进行了改进。这种玩法中“壤”是二寸梭形的木块。游戏的玩法是:首先把“壤”放置在远处,然后玩家用手中的“壤”去击打放置在地上的“壤”;地上的“壤”被击中弹起来来,玩家再迅速捡起抛出去的“壤”去击打弹起来的“壤”,打不中就算输了;如果打中还要比远近,打得远就算赢,打得近就算输。这种游戏要求速度敏捷,比起抛木块或砖瓦块要复杂多了,但也更有趣。

除了上面介绍的玩法之外,最初击壤游戏还要求边玩边唱,唱和玩互相配合。南宋王灼的《碧鸡漫志》说:“昔尧民亦击壤歌,先儒为搏拊之说,亦曰所以节乐。”“搏拊”就是打拍子,意思是说击壤的时候要依据节拍边唱边打,这无疑会让游戏的娱乐性更强。

奇趣小贴士

《击壤歌》

在关于击壤游戏的最早文字记录中,还记载了一首配合击壤游戏的民谣,它就是《击壤歌》。它的内容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意思是说:太阳出来就辛苦劳作,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自己凿井得到饮水解渴,自己耕田得到粮食填饱肚子,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有什么用?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远古帝尧时代,天下太平,先民们生活无忧。当时人们每天劳作,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反映了远古农耕时代人们自食其力的生活面貌。民谣中的“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帝力”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帝王的力量”。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用,是强调人们靠自己劳动过活,跟帝王没有什么关系。另一种解释是“天帝的力量”。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没什么用,带有明显的反“天命论”色彩。无论哪一种解释都突出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颂扬劳动,轻视“帝力”。

3钩弋夫人的秘密--藏钩

拳中有“玄机”

藏钩,顾名思义就是把“钩”藏起来,这是一种古代十分流行的游戏,传说起源于汉代钩弋夫人。

传说在汉朝时,河间有一个姓赵的女子。这个女子各方面都正常,就是从生下来就握着拳头,始终也没有松开过。

当时,汉武帝要去打猎,路过河间。汉武帝的随从中有懂风水的臣子,说河间这个地方有奇异的女子,有孕育天子的气象。汉武帝派人查访,果真发现了手握拳的奇女子赵氏,于是立刻召见了她。汉武帝见到女子拳头紧闭,于是亲自将她的手掰开。让汉武帝惊奇的是,在女子的拳头中竟然有一个玉钩。汉武帝十分高兴,决定将她带回宫中,对她十分宠幸,称她为“钩弋夫人”或“拳夫人”。她就是汉昭帝的母亲。

后来,人们便从钩弋夫人的握拳藏钩中得到启示,开始玩“藏钩”游戏。汉代辛氏《三秦记》中就记载:“汉昭帝母钩弋夫人,手拳而国色,世人藏钩起于此。”

汉武帝宠幸钩弋夫人可能是因为她有“国色”,也可能是因为她有孕育太子的“天子气”,但所有的可能都不可避免地掺杂着御用文人对皇帝的奉承和谄媚。如果真要揭开事实真相,这钩弋夫人的拳中恐怕另有“玄机”。

依常理来分析的话,女子娇嫩的手心怎么可能长期紧攥着钩状的尖器。可见,这拳中的物件还真成了问题。通过西汉杂史《西京杂记》中有“彄环”的记载,它实际上就是指金戒指。古代民间曾流行藏彄的游戏,如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进清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彄。俗呼为‘行彄’。盖妇人所作金环以錔指而缠者。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彄,分二曹以校胜负,得一筹者为胜。”这表明在古代流行在年末祭祀之后玩藏彄。巧就巧在,当时“彄”经常被人们写作“钩”。这样看来,“藏彄”很可能被写作“藏钩”。

再来看上面关于藏钩起源的传说,很可能真实的情况是:钩弋夫人在被汉武帝发现之前,在平日里就很喜欢玩“藏钩”游戏,而且玩得很出色。汉武帝路过河间时,正巧看到她玩这种游戏,有见她美貌如花,于是顿时产生爱意,将她带回了宫里,十分宠爱。当时,“藏钩”游戏用的不是“钩”,而是一种圆环,当然也不可能是金的或者玉的,因为民间不会这么奢侈。这样说来,这藏钩的游戏早就产生在民间了,但因为钩弋夫人而提高了“知名度”。

藏钩历史延革

藏钩游戏由于沾了钩弋夫人的光而名声大噪,不久便在汉宫内流行起来,尤其受到宫中女子的喜爱。他们有空的时候就会三五成群,一起玩这个游戏。另外,这种游戏还是皇宫中宴请宾客时的助兴节目。

晋代的时候,藏钩游戏在妇女中十分盛行。当时,每到腊八节祭饮之后,妇女们便开始玩藏钩游戏。另外,每月的十九日是古代妇女的一个节日,这天的妇女们要摆宴畅饮,自然也少不了玩藏钩,甚至有时一玩就是一晚上。

在晋代的宫廷内曾发生过一件奇事。当时正是海西公在位,在一场宴会上大家玩起了藏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人们忽然发现有一个人的手毛粗色黑、手指巨大。这吓倒了不少的人,被称为异象。不久,这个人就被桓大司马杀掉了。这件事虽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却将藏钩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民间。一些民间的文人雅士开始对这种游戏产生了兴趣。

进入唐代后,藏钩游戏成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活动。这种游戏玩法简单、趣味性强的特点,使它获得了较大的市场。在晚上的宴会之后,通常都要进行藏钩活动,特别是有妇女在场的时候。当时藏钩游戏的盛行还反映在很多诗句中,例如李商隐的“隔座送钩(藏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皮日休诗“投钩(藏钩)列座围华烛,格塞分朋占靓妆”。诗中既展现了人们夜宴藏钩的场景,又反映出妇女对这种游戏的喜爱。

藏钩发展到辽宋时期,衍生出了一种叫做“藏阄戏”的游戏。这种游戏流行在辽国宫中,经常在酒宴上进行,甚至还郑重其事地被列入辽国礼制,成为筵席必备的娱乐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