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和古人一起玩游戏
1403900000029

第29章 洒脱不拘大肆恶搞--荒诞爆笑篇 (1)

1掷彩“升官”--《升官图》

《升官图》的由来

升官是很多人的追求,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于是人们想出了一种自我安慰的升官游戏,这就是《升官图》。

《升官图》其实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图版游戏。关于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但两种说法都是传说,没有确实的证据。

一种说法认为它起源于唐代,当时人们经常玩一种叫做“彩选”的游戏就是“升官图”。传说这种游戏是唐代一个叫李郃发明的。玩法是掷骰子,然根据掷彩进官职。游戏中偶然性很强,带有一定的赌博色彩。创作这种游戏的初衷很可能是为了讽刺当时官场的黑暗。

李郃之后,赵明远、尹洙又进一步发展了李郃的《升官图》。这种游戏的玩法是,把京城外的文武官员的官位都写在纸板上,然后用骰子掷彩:一点为“贪赃”,二、三、五为“有功”,四为“有德”,六为“有才”。最后根据彩点决定官位的升降:一则“降级”,四则“超迁”,二、三、五、六则“升转”。

另一种说法认为《升官图》起源于明代,是由一个名叫倪元璐的发明的。倪元璐是崇祯王朝的五十一宰辅之一,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战斗中殉节。很难想象一个这样的人物会搞出这么个游戏,但有很多人都认为是他发明的,而且事实上现在所能见到的多数《升官图》中的官职与明代的官制比较符合。

其实,《升官图》游戏的意义和作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前面说到李郃发明这种游戏的初衷很可能是为了讽刺当时官场的黑暗。然而,有一些人认为,这种游戏其实内含学问,可以让人明白各种官职,也有助于了解历史,而不仅仅是一种赌博游戏。

倪元璐发明的《升官图》中采用的明朝的官职,但在玩的时候,不是用骰子掷彩,而是用四个面的陀螺,也算得上是特殊的骰子。清朝的官职虽然沿袭了明朝的,但也有很多的变动,这也在《升官图》上反映了出来,不少现存的《升官图》都是以乾隆四十五年的官修《历代职官表为基础的。可见,《升官图》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据说清代人过年守岁时,最常玩的游戏就是《升官图》。当时的家长都希望小孩用功读书,好进入仕途,所以鼓励孩子玩这个游戏。

在民国以后,《升官图》还出现了一个变种,就是从小学生到大总统的升官图游戏。另外,还有根据小说《红楼梦》发明的升官图和以“八仙过海”为主题的升官图。各类升官图游戏的具体形式不一样,但是规则和玩法都大同小异。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升官图》便销声匿迹了。如今,这种游戏基本看不到了,但据说有一种以《升官图》为样本开发的计算机游戏很受年轻人的欢迎。

升官有“道”

《升官图》就是升官发财的图,在这里你可以平步青云,但也要小心升得高摔得痛。

在“升官”之前,先看看《升官图》。一般的《升官图》是边长大约半米的方形图,图中写着密密麻麻的衙门和官职,这些衙门和官职被一个个的长方形格子隔开。多个长方形格子又组成一个条带,这就是《升官图》中“升官”的路径。

长方形的格子是《升官图》的基本单元,它们一般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部是一个小方形,里面写着官职名称;下部列出了“德、才、功、庄(赃)”和对应的将要升至或降至的官职。

例如,在六部衙门中有“员外”一职(这里的员外可不是财主,而是正经的政府干部),相当于现在的局级干部,当时属于三四品的官。“员外”的“德、才、功、庄(赃)”对应的升降结果分别是:“德”--升任京府衙门府丞,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政府的二把手;“才”--升任外府衙门知府,相当于现在外省府一级行政单位的一把手;“功”--升任本部衙门郎中(“郎中”可不是“医生”,而是“员外”的顶头上司);“庄(赃)”--降为京府衙门京判(官职较低)。

要“升官”还需要一样工具--陀螺。其实这个陀螺就是一种特殊的骰子,它有四个长方形的侧面,分别对应“德、才、功、庄(赃)”的一个。陀螺上面有火柴一样粗细的柄,方便转动陀螺。陀螺被旋转之后,停下来时呈现哪个字,就是游戏者掷出的彩了。

《升官图》游戏的参与者没有人数限制,但是最少也要两个人。试想,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官场,又能有什么乐趣。只有在竞争激烈的官场环境,才能得到锻炼;只有有对手的游戏才有意思。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升官”之旅了。在《升官图》中最初级的“官职”(姑且叫做官职)就是“白丁”。“白丁”在社会中就是目不识丁的人,处于社会的底层。“白丁”所在的格子是一个长条带的第一个官职,后面依次是“童生、案首、监生、秀才……贡生、举人、解元……进士……探花、榜眼、状元”。“状元”是这个条带中的最后一个格子。其他的条带还有很多,基本上就是官职一级高过一级,就不一一介绍了。

参与“升官”的人,要分别用特别的小物件标好自己在“仕途”上的位置。游戏最初,大家都是平等的,官职没有高低之分,自己的小物件都放在“起手”处。游戏开始后,大家轮流转陀螺,以转出的“彩”为依据移动自己的小物件到对应的官职。陀螺轮流转,风水也轮流转,就看你运气够不够好了。

游戏进行着,官职不断升高,是不是能一直高下去呢?当然不行。《升官图》中有最大的官职,那就是“太师”。严格来说,“太师”不算官职,在现实中也不是最高的官,但因为他的地位比较高,所以在《升官图》中被列为最高的“官”。

官至太师就封顶了,如果再升迁,就只能当皇帝了,但这在皇帝的天下怎么可能。那么,是不是在游戏中官至太师就获胜了呢?不是的。当玩家升到了“太师”,还有一个去处,那就是“告老还乡”,在游戏中叫“荣归”(荣归故里)。只有“荣归”才算获得了胜利。官至太师之后,玩家只有用陀螺转出“德”字才能“荣归”。

一路走来,“升官”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你在“升官”路上碰到了“庄(赃)”,那只能认倒霉、降官职,但也有例外。“太师”的后面紧追不舍的两个官职分别是“太傅”和“太保”,处在这两个官职的人只有转出“德”才能升迁。他们和“太师”转出“庄(赃)”时,可以原地不动。很明显,“庄(赃)”就是指贪赃枉法。这三个职位贪赃枉法时为什么可以不动呢?或许是功过相抵了吧。

奇趣小贴士

明清中央简介

明代中央设有正一品的太师、太傅、太保、从一品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正二品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些加官都表明受官者的地位,但没有实际管辖权。除此之外,就是六部、都察院、六科、五寺、詹士府、太医院、翰林院。

“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都有设一名尚书,直属皇帝,下属有左右侍郎、郎中、主事等。督察院是直属皇帝的监察部门,设有正二品左右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副督御史、正四品左右佥督御史,以下还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督正七品给事中、从七品左右给事中。给事中品级虽低,但可以向皇帝报告。“五寺”就是最高法院大理寺(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专管祭祀的太常寺、专管宴享的光禄寺、专管马的太仆寺、专管招待外宾的鸿胪寺。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有一名正三品詹士,一名正四品少詹士,一名正六品府丞。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医疗,设一名正五品院使,两名正六品院判,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官吏若干人。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正五品翰林学士,还设有两名侍读学士,两名从五品侍讲学士,正六品侍读、侍讲各两人,从六品修撰和正七品编修各一名。

清朝沿袭明朝官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的大学士、尚书、侍郎等称为堂官,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以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其他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2击壤、打瓦,简单粗暴!

古老游戏的困惑

远古时代,人们虽然忙着打猎,但也不忘忙里偷闲玩一会儿游戏。当时有一种投掷类的游戏十分流行,游戏的名字叫击壤。

击壤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传说在帝尧时期就十分流行。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壤父(特指善于击壤的人)者,尧时人也。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可见,当时出现的太平盛世对击壤的普及大有帮助,连八十多岁的老人都有闲情逸致玩游戏。

击壤既然在帝尧时期就已经流行,那自然是历史相当悠久了。但就是因为它历史悠久,才给人们带来了困惑。例如击壤游戏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它除了用来娱乐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文化内涵?很多学者对此十分感兴趣。

关于击壤的起源,《太平御览》中记载:“七年春,王正月乙酉。予长七尺四寸矣。未通史书,与从姑子梁柳等击壤于路,或编荆为楯,执荻为戈,分阵相刺习兵,共以为乐。”击壤起源估计也就在尧舜时期。这时的古代兵家,经常通过一些游戏式的方法练兵,所以击壤很可能像角抵、拔河等,最初与军事训练有关。

关于击壤游戏的产生还有很多其他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击壤最初的来源是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在弓箭还没有发明的日子,远古先民便只能依靠漫山遍野的石块来捕杀猎物。扔石块不是件容易事,要打中奔跑的猎物,必然要求猎人动作敏捷、投掷准确。击壤游戏最初很可能就是远古人类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另外,人们在谈论古代游戏的时候,通常会把“击壤”和“飞堶”(古时的一种抛砖游戏)放在一起,甚至说它们就是一种游戏。这也从一个侧面支持了这一说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击壤最初是务农先民酬谢土地神的一种习俗,其中包含着人们对土地神的崇拜。皇甫谧《高士传》中虽没有关于祭祀土地神的具体描述,但书中“壤父”的一段唱词内容却与农事和饮食有关。另外,从书中可以看出,这段唱词与“壤父”击壤的动作是相配合的,所以不难理解这是对土地神的一种赞颂。如《诗经》中的“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相同,击壤与击鼓都是用娱乐方式酬谢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