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上司总算明白了大王的意思:I am Done。大王非但完成了他自己的那部分,而且将测试的工作也连带着都做完了,更纠正了模型中的几个小错误。如果在中国,大王的表现很可能会被大大地赞扬一番。但是,在华尔街这高度分工之地,他却犯下职场大忌。幸好他的上司念他刚进公司,教训了他几句也就不追究了,否则,他真要“finished”了。
经过那次教训,大王意识到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而沟通是要通过准确的口语来进行的。毕竟是聪明人,在往后做项目时,大王不但注重与上司保持沟通,也时常跟自己的组员通报工作的进度状况。由于大王业务能力极强,不久,他便成了组里的骨干,以及上司的左右手。
又有一次,他们小组将要与另外两个小组合作开发一个新项目。像往常那样,在新项目开发之前有一个Kick-Off Meeting(开球会,指项目开始的会,就像踢球比赛开始那样),三个小组的头儿和各组的骨干全部参加,讨论项目的结构问题,上司也叫上大王一起参加。大王兴奋极了,事先做好了准备,想趁此机会好好表现一番。
几天后,三个小组聚在一元开会了,就在讨论结构问题时,大王的上司提议因为新项目并不复杂,只要主从结构设计即可,这样开发时间短;但大王在会上却否认主从结构,他认为这一结构不利于系统进一步扩张,一定要在中间加上一层,他毫无顾忌大嘴巴似“叭啦叭啦”讲了一大通,说明这种系统的优点,完全没有留意到他上司的脸色渐渐黑了下来。
大王哪里想到即便他是技术骨干,在团队中还尚属后来者,是资历最浅的新手。一般来说在与其它小组商讨项目时,上司和同事都是前辈。在这种情况下新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应该尽量采用低调、迂回的方式。特别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诸如开发项目上面拨下多少资金,以及期限的长短。
而当自己与上司的意见相左时,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要顾及对方的面子。别以为美国人比中国人直爽,就可以口无遮拦。特别在公开场合。
幸好大王的上司已经很了解他,知道他有书呆子气,所以也没给他小鞋穿。散会后立刻建议大王去报名Toastmaster(Toastmaster是一个全球性的非营利俱乐部,通过模拟练习和即时反馈,训练沟通能力。——编者注)班,好好训练在不同场合说话的方式。
如今的大王早已是职场高手,明白在华尔街小到一个组,中到一个部门,大到一个公司,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沟通是最重要的能力。而Communication是建立在“合作”和“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充分了解同事以及上下级的职责,把自己放到他们的位置上,考虑他们的需求,才不至于像当初那样,要么影响整个团队的战斗力,要么贸然得罪上司,差点“砸”了自己和别人的饭碗!
7.“What’s the Dress Code?”——华尔街的服饰标准
当一个人还没开口说话,还没有机会表现才华时,别人只能根据外表,来判断此人是否懂行规。英语有句俗语:“First impression last.” (最初的印象永不改变。)
据说,国内对海外华人有一个“三气”的评价:第一,“花钱小气”,的确如此,初到海外的华人大都赤手空拳打天下,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每挣的一分钱都浸透了汗水,花钱时自然要算计算计;第二,“说话洋气”,这也不假,为了融入主流社会,学洋文、说洋话多年,回国时一不小心就会露馅儿,我想,多数人不是为了“显摆”才说洋话;第三,“穿着土气”,对此我感触颇深,也闹过好多笑话。
毕业后,我到华尔街找工作,履历发出不少,可面谈的机会接近零。为什么呢?后来,还是一个猎头挑破了这层“窗户纸”说,我的一身西装不是全毛的,皮鞋的式样不入流,袜筒太短,且颜色也与皮鞋不匹配,领带的花式又不够正规。本以为美国人穿着随便,哪想到华尔街竟对穿着这么苛求。为了符合“街上”的行规,我从上到下大换装:挺括的精纺棉质白衬衫;精致的袖扣;意大利真丝红领,艳中偏暗,带把白衬衫和黑西装烘托得恰如其分,不像鲜红那样老土;黑皮鞋擦得锃亮发光,又故意弄出几条皱褶,看上去更体面;公事包也换成意大利真羊皮,柔软无比。当我换成这身行头再站在猎头面前时,面谈的机会呈几何级增长。不能说华尔街人势利眼。试想,当一个人还未开口说话,还没有机会表现才华时,别人只能根据外表来判断此人是否懂行规。英语有句俗语:“First impression last.”(最初的印象永不改变。)
进华尔街没多久,公司新规定,礼拜五可以Casual Wear(便装),即不必西装革履上班。这样一来,新的麻烦又出现了。公司里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以为Polo牌子的T恤、衬衫档次高。一到礼拜五,大家擦肩而过,眼睛偷偷一瞄,人人胸前一个骑马挥杆儿的Logo,简直像制服,傻透了。回头再看老美,人家从上到下搭配恰到好处,衣服上不带Logo,但是质地非常精良。这才明白“casual wear”并不是随便穿,反而比西装要求更高,更难搭配,着装的品位高下立现。有位台湾同事,喜欢麦晋桁杰克逊,一次脚蹬黑皮鞋着白袜,裤腿缩在小腿部。老美看着他偷笑,调侃他,让他跳Moon Walk。
总而言之,在华尔街上班,每天换衬衫、领带、西装和皮鞋是绝对必须的,而且必须刮胡子,鼻毛和指甲也要清理干净。我们这些朝九晚五的男士们如此,女士们也不轻松。
女性上班的装束,也很有学问,太性感的服装肯定不行,这样会对周围的同事造成心理影响。高级职位的女性尤其如此,穿着太性感,会被视为不称职,无论她们的技能如何。夏天对女性装束的挑战最大,无衬里的裙子或迷你短裙,凡穿着的衣服能隐约显出胸罩颜色或内裤线条的,都应该避免,以免引得男同事背地里窃窃私语。公司里的女士被提拔后,在挑选服饰方面,往往比一般的女同事更为谨慎、更为精挑细选。
当时,我们部门有个助理副总裁的位子空缺,有两位女士候选人,她们都符合升职的条件,而位子只有一个,谁能上呢?我跟组里的两个同事打赌,那位上班时常穿一双scuffed shoes的肯定落选。为什么?细节很重要,也许,那位女士嫌高跟鞋挤脚,到了公司后便换上舒适的便鞋,就算她的其它服饰挑不出毛病,那双鞋子也会拖她的“后腿”,走进走出的整体形象已经大打折扣。
政治家和名人,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必须注重自己的外表。希拉里、克林顿就是典型的例子。她不止一次,因为服装过于死板和男性化,而遭到她政敌的非议。在总统竞选中,为了凸显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作用,以便赢得公众的投票,她不断地改变装扮,刻意强化了传统女性柔和的形象。
在美国公司,雇主对雇员制定服装的要求是合法的。其实,我们不需要阅读公司的手册,以了解穿什么服装上班。当我们新到一间公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环顾四周:看看经理上班是否脱掉外衣:他或她是否穿紧身牛仔裤或短裙等,这样就可以避免出错。哪怕你的工作不需要见客户,还是要注意自己的装束,给上司或者未来的上司留一个好印象。
等我懂得上班应该怎样着装了吧,有一天接到老板的邀请,到他长岛的豪宅去参加Party。因为,想起老板平时穿着讲究,我便一本正经西装笔挺,像模像样地坐火车到了长岛。老板开着一辆红色的法拉利跑车来接我。他打开车门向我走来,看外星人那样盯着我。而我以为自己看走了眼,老板穿着人字拖和沙滩裤,上身一件粉色的T恤衫,那身打扮跟他往常的形象大相径庭,像个跳嬉哈的小年轻。我当然惊讶得不知说什么,老板却开玩笑地逗我说,怎么,我们家都好好的,你来参加谁的葬礼?一到他家,他赶紧找出儿子的便装让我换,那天是烧烤party,西装革履吃烧烤,岂不好笑?
自此,但凡参加Party,我一定会先问清楚“What’s the dress code?”免得尴尬无比闹笑话。临近年底,公司在游轮上举办圣诞Party,我得知那晚和周五上班那样是casual wear。而那天有位老中同事又是西装笔挺,惹得老美同事一见他就问他要吃的,弄得他是一头雾水。后来才发现,那天他的穿着跟游轮上餐厅的服务员一模一样。
话说回来,在欧美呆久的人,回国的目的通常是探亲访友,那肯定是休闲服、休闲鞋为主,不会西装革履、长裙曳地的到处转悠。但如果回国参加其他的活动,因为离开中国太久,已经不清楚他们的Dress code。在参加各种活动之前,最好还是先问一声: “What’s the dress code?”
8.道德对于华尔街是个奢侈品
金融分析师被公司雇用了,就得听公司的,而公司收了客户的钱,就得听客户的,就得昧着良心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岱璠曾是我手下,我们在BRUT ECN一块开发管理网上自动交易系统。他来自斯里兰卡,麻省理工电脑系的高才生,被微软挖角屈就了三年,拿到绿卡,便冲华尔街而来。
华尔街令岱璠大开眼界,特别是金牌金融分析师,只要嘴皮子动一动便大把美元落袋。但是,转行当一个金融分析师谈何容易,除非有华尔街前辈的提携,否则只能按部就班一级一级朝上爬。岱璠利用业余时间奋战六年,先攻下了MBA,又考出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按当时媒体的宣传,一旦拿到CFA,就可以平步青云了,就等于手握一把金库的钥匙,大把百万高薪的职位在那儿恭候。
或许太多人看到了媒体的宣传,又有太多的人涌入华尔街,特别是大批“考试机器”的中国人和印度人成为CFA,百万高薪的职位骤然缩减。结果,等岱璠成为CFA,颇费一番周折才找到初级分析师的职位,基本薪水不升反跌,所幸老板承诺奖金不封顶。
上班第一天老板发给他一个 “黑莓”(BlackBerry手机),必须像妇产科大夫那样24小时Standing by;每天埋头在成堆的文件数据中,做收入分析、现金流量评估和研究资产负债表;天天为大牌分析师至少写三份报告,使那些大师可以对投资者发布“买入”、“卖出”和“持有”的建议。真是“干得比驴累,吃得比猪差,起得比鸡早,下班比小姐晚,装得比孙子乖,看上去比谁都好”。
累一点倒也没什么,由于岱璠的分析和建议对股价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往往建议“买入”一支股票时,股价会神奇般的上涨。而当建议“卖出”一支股票时,股价便鬼使神差般的下跌,仿佛是他在指挥股市上下起伏,满足感使岱璠忘记了疲惫,感到付出有了回报。
然而,岱璠渐渐发现他时常不得已地作假。有一次,他手上一家客户要给员工配股定价,上司指定岱璠必须降低这一客户的评级。但根据那家公司的财报分析恰是买入的大好时机,应该是“Strong buy”(强力推荐买入)。他已经退一步给了“买入”的建议,被他那“金牌分析师”(上司)大骂一通:“客户是上帝,don"t fuck your job.”没辙,岱璠通宵研究数据,总算找到一个“卖出的证据”,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那家公司的股价跌去4.5%……
华尔街金融分析师的口头禅是:“Revenue is nothing,margin and profit is everything。(营业额不算什么,利润才是一切)”
有一家牛奶公司的财报Revenue(收入)一栏很漂亮,这倒不奇怪,因为是全北美第三大牛奶经销公司,但Profit(利润)却不怎么样,股价当然上不去。这家牛奶经销公司便出巨资,请岱璠的公司做出“强力买入”的评估。
岱璠接到任务研究了几份最新的科研报告,发现东方人、特别是东方成年人根本不适合喝牛奶,因为体内的基因无法吸收牛奶当中的营养成分。更由于现在的奶牛普遍使用化学饲料,所以东方人喝牛奶会敏感。难怪我周围许多哥们儿移民北美后,时常呈现“痛哭流涕”状。妇女长年饮用牛奶甚至可能得乳腺癌。即使西方人多半由于营养过剩,喝牛奶对增强体质也没多大作用。
岱璠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戒杀生,二不能打妄语,这回触到了他的底线,无论上司怎样逼他,硬是写不出“买入”的报告。结局当然是下岗走人!
这下岱璠反而轻松了,还是干他的老本行——电脑工程师吧。
华尔街,也有无辜者
9.胡大姐下岗记
她时常说笑:华尔街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只有我是“铁打的兵”,实属奇迹。
2009年8月7日,美国劳工部颁发了全国就业状况的报告,7月份,全美非农业工作岗位又流失了24.7万个,虽然比前三个月的平均数33.1万下降了许多,但失业率依旧高达9.4%。许多行业的就业前景依然不乐观,特别是贸易批发、交通运输、仓储和金融行业这些领域,未来还将继续失去工作岗位。26日,美国亚特兰大联储主席丹尼斯·洛克哈特指出:如果把找不到工作的人和工作时间少于要求的人加起来,美国失业率将高达16%。
众所周知,这次金融海啸是华尔街惹的祸。自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原来在华尔街工作的朋友,将近四分之一不幸被裁,重新找工的路途很艰难,就算幸运地回到原来的金融领域,薪资至少减少20%到30%。所以,每当读到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我总是免不了担心,为我昔日的同学、同事和朋友捏一把汗。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我的纽约朋友胡大姐就面临了下岗的“不幸”遭遇。
胡大姐是我纽约皇后学院的校友,40岁时“陪着”老公出来攻读电脑博士。老公获得全额奖学金,她不用打工贴补家用,可待在家里又觉得无聊,便也赶时髦进学校读了几门电脑课。毕竟岁数大了,又是文科出身,她的电脑学位读得真够累的。好在胡大姐的老公能力超群,稍有难度的作业,胡大姐都请老公代劳了。
毕业后,大家都以为凭胡大姐的编程水平,找工作肯定很难。可是没想到她非但找到了工作,而且还闯进华尔街,在一家中型投行的人事部谋到了一个HR的职位。原来那家投行新买了人事管理软件,需要加一些特定的Features(特征),人事部的头儿不懂电脑,面谈时看胡大姐顺眼,便聘用她做助手,试用期三个月。
胡大姐正儿八经的上班了。资料档案的事儿难不倒她,上司稍微一说她便心领神会。如果遇到编程,老样子,把程式带回家,第二天再将老公前晚写好的code(代码),带到公司依样画葫芦打进电脑。三个月试用期一过,上司希望她立刻转正,还答应送她出去修几门HR的课程。正中下怀!胡大姐别提有多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