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
14010600000003

第3章 经济霍乱的源头(2)

另一件刻薄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同事Ken身上,也令我印象深刻。Ken约好女朋友去法国度假一周,他早在一个月前就向老板Sam请了假。可就在放假的前一天,Sam的上司要求Sam交出下一周的工作报告。Sam急了,因为他要去参加一场很重要的高尔夫球比赛,跟他的客户谈生意。怎么办? Sam假装忘了Ken要去法国度假,他命令Ken在周一上午之前完成那份工作报告。Ken为难极了,但面对刻薄的Sam,他不得不取消度假,利用周末,按时交出本该由Sam完成的工作。如今Sam也早已是亿万富翁,在Wyoming州拥有大片土地。

富翁们,不但对上下级同事非常Mean,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也异于常人。华尔街上好些富翁都是钻石王老五,身边自然不缺美女。但这些钻石王老五认为,婚姻是一项长线投资,在某个特定的时候美女提供漂亮的外表,我们出钱获得美色,多么公平的一场交易。不过,美女的美貌会逐年消失,就像豪华车,车的价值在到手后的一瞬间就已经“Depreciation”(贬值)了,而我们的钱却往往会越来越多。用我们的行话,每一笔交易都有一个仓位,跟美女交往属于“交易仓位”(Trading position),一旦价值下跌就要立即抛售,不宜长期持有。

所以,华尔街那家著名的美女援交俱乐部生意兴隆,富翁们隔三差五去那“租用”美女。纽约前州长华尔街著名律师就是那的常客,按美女的等级支付租金,每晚五千到五万美元不等。

俗语“一滴水可以看一片海洋”。从这几件“小事”不难看出华尔街富翁的特质。一如周立波《笑侃大上海》最后那个段子所述:“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不要面孔的……不缺德哪里赚得到这么多钞票?!”由此总结出中国老祖宗的话,“为富不仁”。

4.华尔街CEO的高薪与扯谎伎俩

可“9·11”后我们公司所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先是怪市场,接着一批批裁员,最后,公司被纳斯达克以5亿美元收购,我所在的部门全部下岗。大卫却拿到一笔5 000万美元的遣散费。

近日,路透社在北美各大财经网站做民意调查,请大众投票是否该给北美公司CEO高薪。

CEO是公司董事会选来为公司掌舵的,对公司和广大的股东承担着信托责任,其好坏关乎公司的命运,多拿些钱似乎无可厚非。假如没有这次金融海啸,或许,人们对CEO拿多少钱无所谓。日本、德国和北欧CEO的薪酬通常是普通员工的5倍,最高7倍,其他欧洲公司最多10倍。而北美公司CEO的酬薪高于员工20到30倍,华尔街的CEO与员工的薪酬比则高达50倍,甚至上百倍,似乎有些离谱。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华尔街的CEO无视企业和广大股东的利益,把信托责任丢在一边,大玩风险游戏,致使公司面临倒闭,非得要靠纳税人来挽救。即使到了被赶下台的地步,滚蛋之际还要掠走几千万、上亿的“奖金”,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奖金”是奖励他们采用不道德的手段剥夺社会财富,以最大限度地扩大个人的金融收益?

我在华尔街多间大投行工作过,无论是在Town Hall会议上听公司的CEO做大报告,还是在圣诞聚会中与他们握手寒暄,感觉他们个个能说会道,讲话富有号召力,这就是他们的Charisma(领袖魅力)吧。

九年前,我从多伦多回纽约,受聘于当时一家正红火的ECN公司。这家ECN公司由高盛、美林等26家大小投行投资2亿组建,从ECN的鼻祖Instinet里面挖了一大批人,包括其CFO大卫,成了我们这家公司的CEO。

当时的公司规模还小,只有150名员工,大卫每天上班都要在办公室巡视一周,跟每个员工打招呼,鼓励大家好好儿干,说ECN是华尔街的大趋势,我们不久都会成为千万甚至亿万富翁。还隔三差五带我们到餐馆去聚餐,感觉他就像个部门经理,和大家相处得非常随意。

有一次晚餐聚会,带着酒意,我大胆地问大卫,你们CEO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卫可能也喝高了,他告诉我们说:“这本来是秘密,今天我告诉你们,讲个故事吧。”

“有家公司新来了个CEO。刚下台的CEO临走时,递给接班人三封编了号的信封说:‘别担心,如果今后你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按顺序打开这几个信封就行,记住,一次只能打开一个。’”我不禁想起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原来美国也流行这个。

只听大卫继续说道:“开始的六个月一切顺利。但六个月后之后销售开始下滑,市场微言四起,股价也跟着下跌。这位新CEO感到了压力。就在他束手无策时,他想起了前任留下的信,便拉开抽屉,拿出了第一封信。他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句话:‘Blame your predecessor.’ (怪你的前任)。”

“于是,新CEO立刻召开记者招待会,巧妙地把目前销售的下滑,归罪于前任留下的问题,他正在着手解决,销售额就会回升的。他的话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公司股票开始回升。”

“又过了六个月,公司产品出现了不少的问题,销售额还在继续下降,股票再一次大跌。这次,他迅速打开前任CEO的第二封信,只见纸片上写道:‘Reorganize’(重组)”。

“新CEO立刻对外宣布,公司将大幅度裁员25%。市场立刻有所反应,公司股票迅速反弹。”

“又过了几个月,该公司实在撑不下去了。这位CEO关上办公室的门,打开了第三个信封:‘Prepare three envelopes’(准备三个信封吧)”。

大卫讲完了,大伙哈哈大笑,我最为佩服的是,大卫自我调侃的幽默感。

原来只当这是个笑话。可后我们公司所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先是怪市场,接着一批批裁员,最后,公司被纳斯达克以5亿美元收购,我所在的部门全部下岗。大卫却拿到一笔5 000万美元的遣散费。散伙那天,我们收到他的一封电邮:“我退休定居西班牙了,今后,你们来西班牙玩,我做东。”

谁能笑到最后

5.你会被华尔街投行雇用吗?

反应敏捷而且见多识广,智商不低;对突发事件有足够的应对能力。

华尔街是”精英”荟萃之地。1994年以前,这里是白人的天下。即便白人,也要是10大名校的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去。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例外,比如华尔街的交易员、金融产品的推销员等职位,对学历的要求倒不高。

最近,我朋友的儿子约瑟夫闯入了华尔街。换在平时,大家说声祝贺也就过去了。可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过去,去年华尔街裁下来的人群中,大约有一半还在寻寻觅觅地找工作。作为纽约一所普通大学的历史系学生,临毕业还有一个学期,专业又跟金融证券完全不沾边,约瑟夫到底是怎么进入华尔街的?

原来,一个月前的某天,约瑟夫偶然在大学校园的广告栏里看到一张小的广告。上面什么也没写,只有一个网页:www.后面跟着一串奇怪的数字和字母符号。他觉得很有意思,便把这个网址记住了。回家上网时,他顺便点击进去,想不到里面有一道题目,要求他在10分钟内对一条时事新闻谈一点看法。他立刻洋洋洒洒地写下大段文字,尽情地发挥了自己的见解。10分钟一到,屏幕上突然闪出一份表格,他一看,是华尔街交易员助手职位的申请表,请他填写。

不久,华尔街这扇大门向他打开了。

尽管我华尔街闯荡了十五六年,听完约瑟夫的“奇遇”,还是不禁叫绝,想出这一招聘方法的人实在是太有才了!

能在花花绿绿的广告栏里,注意到一张不起眼的广告——说明这个人对他周围世界的新鲜事儿很有好奇心;能把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网址记在脑子里——说明这个人过目不忘,记忆力超强;回到家上网时,居然还记得点进去看一看——说明这个人做事有恒心;看到一条新闻能谈自己的见解,说明这个人喜欢表现,也喜欢思考; 继而对时事新闻在十分钟内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说明这个人反应敏捷,见多识广,而且智商不低。这些不正是一个成功的交易员最基本的潜质吗?

在投行最令人羡慕的职位莫属交易员,每年的红包,动辄百万、千万,上亿美元也时有所闻。不过,做交易是一件压力极大的工作,要求交易员具有全面的市场知识、掌握金融工具和具备心理直觉,非但智商财商要高,情商更为重要。对他们的面谈方式自然也花样百出。

我的朋友克里斯是个交易员,谈起他进德意志银行证券部的面谈经过,简直惊心动魄。他原来在英国的一家投行做交易员,有五六年的经验,资历也不浅。当时,德意志银行证券部有一个交易员的位置空缺,是专为一个大富豪做交易的,所做的证券产品正好都是克里斯很熟的,而底薪将提高一半,奖金也按业绩分成。克里斯知道那个富豪嗜赌,交易频繁,也就是说,交易量巨大,业绩容易上去。于是,他希望跳槽过去。克里斯将求职信一投过去,便立刻被安排面谈了。

面谈那天,克里斯一走进办公室,他未来的老板先与他握手,给他让坐,对他彬彬有礼,问他住哪里,坐几号地铁来办公室?通勤方便吗? ……突然,老板起身一拍桌子,抓过茶杯猛地往地下一摔,向他吼道:"You! Get lost! You stupid idiot! "(你! 还不快滚,你这个蠢货!)好在克里斯久经沙场,这样的场面见多了。他镇静地坐那儿,笑咪咪的什么都不说,等他老板”发飚”完了,他才慢条斯理的开腔说话。结果如愿以偿,他拿到了这份令人满意的聘约。克里斯很清楚,这种面试的目的,就是测试他今后是否能面对那些蛮横刁钻的大客户,是否对突发事件有足够的应对能力。老板可不希望他的交易员弄丢大客户。其实,在面谈之前,他就已做好了心理准备。

说了约瑟夫进入华尔街的经历,和克里斯那令人震撼的面谈,不禁想起我跳槽时遇到的一次电话面谈。

那次,我应聘的瑞士信贷,是全球第五大财团之一,其属下的投资银行CSFB在华尔街也是十大投行之一。

那天傍晚下班刚到家,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个自称唐纳的人一开口便问我:”你是不是申请了CSFB的职位?”

我说,是啊。神经马上高度紧绷,准备应付他给出的金融和技术等问题。

没想到他第二问题竟然是:“知道全世界哪的房价最高吗?”我一愣,立刻回答:”旧金山”。他接着问:”那么哪里的生活水平最高呢?””当然是日本东京啦,”我答道。

“那么德国人最爱开什么车?日本人开私家车多,还是乘公车的多?”他一个接着一个地问我这些与专业毫不相关的问题,接着又问到,“哪个影星又在哪儿领养了第三个孩子”;“哪个棒球队最近以一球之差屈居亚军”;“哪本小说进入了销售榜”等,东拉西扯足足聊了两个半小时。幸好,我爱看报刊杂志和各类“闲书”,记忆力又还行,这些事都能侃侃而谈。

唐纳跟我聊得挺投缘,让我第二天去见他。瑞士信贷的门也就这样对我敞开了。

当时,我很纳闷,为什么唐纳会在电话里问我这些问题?后来,与唐纳相熟后,便刨根问底。他告诉我,他清楚中国高学位的专业人士,业务绝对不成问题,可与人打交道通常很成问题,有点儿”读书读傻”的味道,也就是缺乏"Social Currency",说通俗点是“社交能力”欠佳。而我的工作,需要与交易员们打交道,必须能“侃”。所以就东拉西扯问我那些问题,没想到正撞到了我枪口上。看来华尔街人也喜欢拉关系。

事实上,在华尔街混,除了必要的学历、经验和业务能力,有时,软能力更重要。

6. “Communication skill”——华尔街最看重的能力

经过十几年职场上的摸爬滚打,我渐渐地明白Communication skills,望文生义,其实就是指娴熟的沟通技巧:能与上下级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沟通,进而建立融合的人际关系,利人又利己。

在北美,无论是浏览报纸的广告,还是通过猎头找工作,雇主对雇员的头一条要求总是“Strong Communication Skills”。英语是我的第二语言,出国后,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语言关,所以,对这一条很自然地理解为,雇主对应聘者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试想,哪个雇主会用一个连“男女”都不分的员工(中国人讲英文最常见的口误是将“he”说成“she”)。

经过十几年职场上的摸爬滚打,我渐渐地明白Communication skills,望文生义,其实就是指娴熟的沟通技巧:能与上下级及时、准确、无误地进行沟通,进而建立融合的人际关系,利人又利己。这种技能在华尔街职场尤其重要,可又正好是华尔街中国人的软肋。事实上,哪怕说的是同一种语言,也未必能够顺畅沟通。

先讲个老段子。有位仁兄大摆筵席宴请宾客。时近中午,还有几个人未到,他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该来的还不来?”听到这话,有些客人心想:“难道是我不该来?”于是纷纷起身告辞。这位仁兄非常后悔说错了话,连忙解释说:“不该走的怎么走了?”留下来没走客人心想:“那该走的应该是我了?”便也起身告辞而去,最后只剩下一位多年的好友。好友责备他说:“你看你,真不会说话,把客人都气走了。”那人辩解说:“我说的不是他们。”好友一听这话,顿时心头火起:“如果不是他们!那就是我了!”他长叹一口气,也走了。这就是不懂沟通之人闹出的笑话。

话再说回来,能进华尔街的中国人,几乎个个高学历、高智商,全是自视甚高的人。这些人,遇到难题,都想尽办法自己解决,最怕同事露出不屑的眼神,那简直比鞭子抽在身上还难受。在工作中,如果进度已经滞后,中国人会想靠自己的努力,加班加点,暗暗迎头赶上,而不是如实向上级汇报,大家共同合作,解决问题。曾经与我一起工作的大王,个人能力很强,打小就在各种的赞扬声中长大,进了华尔街,当然更想露一手。

有一次,他们的四人小组接了个小项目。一个专门写文件的同事,收集客户的要求;一个同事负责设计模型;大王的工作是根据模型负责开发,再由另一个同事进行测试。大王看了客户的要求后,每天早出晚归,独自一人,卖力地闷头苦干。他上司以为他刚进公司,各方面都需要适应,并给了他宽裕的时间,还时常询问他项目的进度。这位老兄想一鸣惊人,总是回答快了快了。离开项目Due day没几天了,他的上司又去问他项目的进度,想不到他报告上司说,“I am finished.”

他的上司一听急了,什么,闹了大半天他完蛋了(I am finished是“完蛋”的意思)!任务还没完成?便怒从心头起,火爆地带着“F”字恨恨地训斥他,闹得大王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更急得连连解释:“I am finished, I am fin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