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口原理
1396500000045

第45章 理想产量(续)评价与建议

勒纳教授实际上是运用个别厂商与政府间订立合同的办法来使他的方案被具体实施,而购买与销售事实上还是在公开市场上按照市场价格进行的。假使产品的市场价格超过、或者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低于政府估计后所公告的适当竞争价格,厂商就须把自然增长的收入付给政府。相反,当市场价格同所公告的标准价格相比,可能会使厂商蒙受亏损的差额时,政府就须补偿厂商的损失。当然,当政府的估计正确时,就会倾向于产生竞争性产量,使市场价格等于竞争价格,而这个方案就会使政府既无盈利也不亏损。

由厂商实际上按照市场价格买卖,而只保持(或付出)竞争价格,这种办法的优点是:政府本身无须买卖任何货物,所有产品都用来交换所能得到的任何东西并在市场上来处理。再者,因为这能让市场价格的变动完全自由,只是受该方案供求作用的间接影响,就不会发生像政府寻求调整市场价格,而不去调节货物供求数量时还需要进行配给那样的问题。于是,该方案得到了“反投机”的名称。政府既不购入也不出售商品,只是对竞争价格冒风险作出推测,如果它在某一方面推测错了,就对他人付款;如果在另一方面推测错了,就可向他人要求付款。因此政府所承担的,是估计市场需求的风险。

应该注意到,勒纳教授并没有提出这些合同是自愿订立的。它的含义似乎是,如果(垄断者)拒绝参加该方案,就等于承认他们要为了获得垄断性限制所带来的利润而坚持,那么政府针对这种拒绝,就可以合法地采用强制措施了。

这一方案在实施上似乎有种种困难。首先,除了在对理想产量的偏离看来特别明显的很少几个产业之外,实施这样的方案是困难的。一个政府的代理机构试图根据大量的、在销售上含有某些垄断因素的产品及其产品细目决定其竞争价格,那么它在执行上所遭到的困难,不亚于政府把这些产业国有化时所面临的困难,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标准去认识和估计垄断性限制的大小。这就是说,究竟该明确选定哪些厂商作为该方案实施的对象。再者,正如勒纳本人所指出的,实施该方案的厂商仍然可能发现把产量限制在竞争水平以下还是有利的,但这并不是作为调整市场价格的手段,而是最后要执行当局相信它把该厂商产品的竞争价格估计得太低了(或者说它把该厂商生产要素的竞争价格估计得太高了)。

勒纳还指出了厂商在成本递减条件下经营时所发生的困难。在这里,平均成本超过边际成本,所以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必然导致厂家亏损。这是一个关于争论边际成本的问题,已经在别的地方很详细地讨论过了。解决的方案是可以对厂商付给一笔总额贴补。但还有另外的困难:由于政府向厂商保证了产品的固定价格,那么,超出理想水平来扩大产量会为具备成本递减条件的厂商会带来利益。这样一来,正如勒纳教授所指出的,该方案就完全失败了。

短期中当供给弹性非常小时,反投机也有一些困难。由于在该方案下经营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所公布的“竞争”价格,而非市场价格,因此一种高度专门化的、只可以为某些厂商所使用的要素,有了过多的供给就可能使它的市场价格向零点骤降,而对这种生产要素过多的需求,又可能使它的市场价格无限制地上升。这种困难大体上可用迅速调整所公布的竞争价格的方法来抵消。

最后还有一种从理论上反对该方案的论调说,除非我们讨论理想产量的假定有效,不然它的论证就未必牢靠。这一点可以适用于这一章和上一章的许多讨论,在第六章中还要详细讲述。

我们可以下结论说,反投机似乎是一种非常机智的、富于理论雅趣的方案,但人们仍然会怀疑,真要试图把它付诸实施也许会出现种种并非无足轻重的困难。

到此为止,对两个也是为了要消除对理想产量的垄断性偏离而设计的巧妙方案,进行一番探讨,或许是很有趣的,但出于明显的理由这两种方案无非是经济分析中的一种有趣的演习罢了。

第一个方案是由E. A. G. 罗宾逊先生所发展的。由于在别的地方已经详细讨论过了,这里我只是顺便地提及。该方案规定给予垄断者以足够大的奖励,诱使他生产竞争性产量,或者更一般地讲,生产理想产量,(如果后者是已知的话)。很容易指出,方案所要求的单位产量的奖励,正是在理想产量时垄断者的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差额。迄今为止这还是和已讨论过的税收与奖励方案相符合的。另外该方案还建议对垄断者征收一种正好等于垄断利润的总额税。这样一来,垄断者经营的产业就会趋向于生产理想产量,但又赚不到任何垄断利润。

第二个方案尤其别致,它在执行上并不要求任何政府机构知道关于成本或需求的情况。在顺利执行该方案所必需的条件得到满足之后,方案一旦实施,它就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运行下去。

该方案简而言之,要求垄断厂商组织成为公司的形式,按照固定价格,对投资者提供他们所愿买的公司股票数额,随意购买。于是厂商的利润必须严格按照股票持有额的比例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只要该厂商的所得超过了竞争性利润,投资者从别处收回货币资本改投在这些股票上是有利的。该厂商因此将面临着一种资本的流入,而这种资本成本的实质是一种管理费用。也就是说,不管这种资本使用与否,都必须付息。如果由此得到的这些资金用于扩大产量,那么一旦达到了竞争产量,利润就会跌落到竞争水平,资金流入也会停止。

在更仔细地分析该方案之前,必须先指出两个细节上的修正。第一,为了吸引对该厂商的投资,并防止出现不承担风险的情况,股票绝不能在什么时间都可买到而应该是定期发售,比方说每年只有一天。这样投资者就会获得购买股票后在规定的期间承担风险的一种报偿,即分得的红利。

第二,为了诱使公司经理部门更有效地经营,它的报酬必须随着出售股票数额的增加而增加。概略地说,经营得越有效,它给定产量水平所得的总利润就越大,从而投资者愿买的股票数也会越多。

我们用图4-1表示一个在该方案下经营的厂商所面临的处境,y轴衡量价格,x轴表示以向该厂商投资的货币资本来衡量的(年度)产量。设平均收入曲线和边际收入曲线分别由R(AR)和R(MR)表示,又设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总成本(包括借入货币资本的成本以及付出的租金),分别由C(ATC)和C(MTC)表示。它的原始产量将是边际总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OM。

再者,竞争产量会是平均总成本等于价格时的OK。

现在设借入货币资本的成本即支付货币供给者的利息用BB′表示。这是由于我们要是假定资本市场是完善的,它就会是一条水平线,同时代表借入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但依据哈耶克教授的方案,只要产量小于竞争产量,就会有反常的利润,用于营业成本的额外的资本将被迫投入公司。再者,如果用这资本来扩充该厂商的产量,那么一旦达到了竞争产量,资本流入就会停止,因为此时超额利润将为零。这就意味着y轴右边的那部分借入的边际成本曲线事实上会变为OKTB′。如果我们再画一条不包括资本成本(借入成本)在内的边际成本曲线C′(MC)〔由总的边际成本C(MTC)中减去借入成本BB′而得〕,我们就可以看出,该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现在会变成C′HJ(MTC)而不是原来的C(MTC)了。因此生产竞争产量OK,在事实上对该厂商会是最有利的,因为在这点上的产量实际上会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G点)。也可以注意到,当FP是单位产量,并以FC代表对借入生产OK产量所必需资本所付出的成本的时候,其平均成本曲线就变为NE(ATC)。除去竞争产量OK以外的所有产量水平的平均成本曲线全部位于平均收益曲线以上,所以只有OK是惟一不发生亏损的产量。因此该厂商被迫生产竞争性的产量,同时也只能赚到竞争性的利润。

我们现在可以列出成功执行该方案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

1.资本市场须是完善的。

2.厂商不把货币资本用于公司之外。

3.借入货币的成本(OB)至少须同竞争产量下边际成本(包括借入成本)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差额(GJ)一般大。

4.边际社会净产品与边际私人净产品之间必须无差异,但垄断的限制性产量所产生的除外。

5.最后,厂商的成本必须是竞争成本(这可使在垄断限制性产量的基本问题上,不增添垄断投入偏离理想产量的问题)。

条件1是该方案成功执行所必需的,因为资本市场如果不完善,投资者就不可能按照竞争价格得到大量的货币资本投放于盈利多于竞争报酬的厂商。所需要的完全市场当然可以是采用流取投资的形式,把获利不多于竞争报酬的领域中的资金放回,投放于我们的垄断厂商。

条件2为该方案成功执行所必需,因为该厂商如果有可能把货币投资于厂外,那么靠出售股票所获得的资金仍然还是作为一种机会成本式的竞争报酬(OB),因此借入成本虽还是BB′,但该方案却失败了。

条件3显然是必需的,因为借入成本如果小于GJ,则该厂商的新边际成本曲线C′HJ(MTC)就会在竞争产量OK时位于边际收入曲线以上,所以小于竞争产量生产将更为有利。

产量OK如果是理想产量,而正好不是竞争产量,则条件4和5显然就有关系了。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上述条件也是得到理想产量的充分条件。条件3向我们保证了该方案施行以后,H点不会位于G点以上,这是由于从理想产量的边际总成本(KJ)减去边际借入成本OB,我们得到的KH(依条件3)并不会大于KG。条件2由于借入成本变为营业成本,向我们保证了HK会是该厂商的新边际成本。因此,由于我们认为,原来在竞争产量时边际总成本KJ就已超过边际收入(以致把产量限制到竞争水平以下是有利的),新的边际成本曲线的垂直线段HJ,就在K之上与边际收入曲线R(MR)相交,因此就会有生产竞争性的产量OK了。条件4和5会向我们保证这竞争产量是理想的。

我们最后可以指出,条件4暗示了该厂商依方案所得到的资金,不可以作为对己有利而对社会无用或有害的方式来使用。因此,条件4如果没有满足,则该厂商就可能为了获利把这资金使用到某种对社会无用的广告上,这样一来,要是达到了均衡状态(也就是该厂商的利润被迫低到部分水平时),那么某些社会资源的使用就会出现不当。这当然也就诱使厂商经理部门千方百计利用这种对社会无用的投资机会,以吸引更多的货币投资,因为按照这一方案,经营者的报酬是与这种投资的大小成比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