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时鲜花满地,有时心忧如焚,有时荆棘遍生,有时其乐无疆。我们应该对此进行精心筛选,不能让那些坏心情困扰着我们。我们应该学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时刻让自己的心态保持阳光。
对焦虑说“不”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和恐惧等心理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一个人如果心理上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就有可能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疾病。因此,我们要警惕焦虑的到来。如果一旦处于这种状态,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撒哈拉大沙漠里有一种沙鼠,每当旱季到来之时,这种沙鼠都要囤积大量草根,远远超过自己食量,日日夜夜拼命工作运草根。
但是,当这种沙鼠被养在笼子里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时,反而很快就会死去。医生发现,这是因为它们没有囤积到足够草根的缘故。这是它们头脑中的一种潜意识决定的,并没有任何实际的威胁存在。确切地说,它们是因为极度的焦虑而死亡,是来自一种自我心理的威胁。
这就很像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在现实生活里,常有让我们深感不安的事情,并不是眼下的事情,而是那些所谓的“明天”,那些还没有到来的,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事情。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活得像沙鼠一样。我们不能为明天而焦虑,甚至为明天死去。总结我们的一生,有很多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人世无常,其实谁也说不准明天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为明天而活得如此不快和劳累呢?多看看沙鼠,也许对我们是一种意外的提醒。
沙鼠缺乏的正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心态,为了没有发生的事焦虑而死。而我们毕竟不是沙鼠。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盼望,形成于担心失去这些期待、希望。焦虑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还常外显为行为方式,表现为不能集中精神、坐立不安、失眠或梦中惊醒等。
短时期的焦虑,对身心、生活、工作无甚妨碍;长时间的焦虑,却能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俄国“生理学之父”巴甫洛夫说过:“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许多医疗实验证明:癫狂症、胃肠疾病、高血压症、冠心病及乳腺癌,甚至死亡,都与人的焦虑情绪有直接关系。
有一位老太太,有一只祖传三代的玉镯,她每天擦了又擦,看了又看,爱不释手。一天,老太太一不小心,玉镯滑落到地上,摔成了几瓣,老太太心痛不已。从此,老太太不但茶饭不思,脾气也变得十分烦躁焦虑,人越来越憔悴。时隔一年,她就离开了人世。最后咽气时,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只破碎的玉镯。
老太太的死就是与她焦虑的情绪有关。
如今,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但是许多人在焦虑情绪产生时,却往往不知道自己正处在焦虑的状态。
孩子说:“明天就要考试了,我今晚肯定睡不好!”
妈妈说:“孩子越来越叛逆,我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先生说:“最近工作业绩不好,每到公司都感到战战兢兢!”
婆婆说:“当儿子很晚还没回家时,我就坐立难安!”
“睡不好”、“不知该怎么办好”、“战战兢兢”、“坐立难安”,这都是心中有焦虑的表现。
当一个人心中感到焦虑,意味着他有压力了。
因为焦虑是人处在压力下一种生理及情绪上的不愉快、不舒服的感觉。
换言之,“考试”、“孩子叛逆”、“工作表现欠佳”、“儿子很晚还没回家”等生活事件,就已经变成压力事件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缓解压力,警惕焦虑的到来。
以下是几条劝告:
1. 寻找原因
在你闷闷不乐或者忧心忡忡时,你第一步所要做的是找出原因。
小美是一名广告公司职员。她一向心平气和,可有一阵子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对同事和丈夫都没好脸色,后来她发现扰乱她心境的,是担心自己会在一次最重要的公司人事安排中失去职位。“尽管我已被告知不会受到影响,”她说,“但我心里仍对此隐隐不安。”一旦小美了解到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她似乎就觉得轻松了许多。她说:“我将这些内心的焦虑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便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
找出症结所在之后,小美便开始集中精力对付它。“我开始充实自己,工作上也更加卖力”。结果,小美不仅消除了内心的焦虑,还由于工作出色而被委以更重要的职务。
2. 尊重规律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塞伊说:“我们许多人都仅仅是将自己的情绪变化归之于外部发生的事,却忽视了它们很可能也与你身体内在的‘生物节奏’有关。我们吃的食物、健康水平及精力状况,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时段都能影响我们的情绪。”
塞伊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睡得很晚的人更有可能情绪不佳。我们的精力往往在一天之始处于高峰,而在午后则有所下降。“一件坏事并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能使你烦心,”塞伊说,“它往往是在你精力最差时影响你。”
塞伊教授还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段时间里对125名被试者的情绪和体温变化进行了观察。他发现,当人们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处于上升期时,他们的心情要更愉快些,而此时他们的精力也最充沛。根据塞伊教授的结论,人的情绪变化是有周期的。塞伊本人就严格遵循着这一“生物节奏”的规律,他往往很早就开始,“我写作的最佳时间是早上”;而在下午,他一般都用来会客和处理杂事,“因为那时我的精力往往不够集中,更适合与人交谈”。
3. 睡眠充足
最近一项调查表明:成年人每晚的平均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罗拉德·达尔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对我们的情绪影响极大,他说:“对睡眠不足者而言,那些令人烦心的事更能左右他们的情绪。”
那么,一个成年人到底要睡多长时间才足够呢?达尔教授做了一个实验,他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让14名被试者每晚在黑暗中待14个小时,第一晚,他们每人几乎睡了11个小时,仿佛是要补回以前没睡够的时间,此后,他们的睡觉时间稳定在每晚8小时左右。
在此期间,达尔教授还让被试者一天两次记录他们的心情状态,所有的人都说在他们睡眠充足后心情最舒畅,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乐观。
4. 亲近自然
许多专家认为亲近自然有助于人们保持心情愉快开朗。着名歌手弗·拉卡斯特说:“每当我心情沮丧、压抑时,我就去从事园林劳作,在与那些花草林木的接触中,我的不快之感也烟消云散了。”
如果你不能总到户外去活动,那么,即使走到窗前眺望一下远处的青草绿树也对你的心情有所裨益。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家斯蒂芬·开普勒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分别让两组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一组的办公室窗户靠近自然景物,另一组的办公室则位于一个喧闹的停车场。结果他发现,前者比后者对工作的热情更高,更少出现不良心境,其效率也高得多。
5. 经常运动
另一个有效地驱除不良心境的方式是健身运动。就算你只是散步十分钟,对改善你的坏心境都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研究人员发现:健身运动能使人们的身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其功效与那些能提神醒脑的药物类似。但比药物更胜一筹的是,健身运动对你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要做到效果明显,你最好是进行有氧运动--跑步、体操、骑车、游泳和其他有一定强度的运动,运动之后再洗个热水澡则效果更佳。
6. 合理饮食
大脑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全部来自于我们所吃的食物,因此情绪波动通常也与我们吃的东西有关。《食物与情绪》一书的作者索姆认为,对于那些每天早晨只喝一杯咖啡的人来说,心情不佳是一点也不足为怪的。索姆建议:要确保你心情愉快,你应养成一些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就餐(早餐尤其不能省),限制咖啡和糖的摄入(它们都可能使你过于激动),每天至少喝6~8杯水(脱水容易使人疲劳)。
最新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更能使人心境平和、感觉舒畅。马萨诸塞州的营养生化学家詹狄斯·瓦特曼认为:碳水化合物能增加大脑血液中复合胺的含量,而该物质被认为是一种人体自然产生的镇静剂。各种水果、稻米、杂粮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善于控制自身情绪的人,能够很好地消除情绪的负效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情绪的正效能。这种能力,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清除心灵中的“愤怒因子”
愤怒是一种情绪状态,小到烦躁不安,大到火冒三丈。愤怒的导火线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也可能来自于内部因素。外部环境指人和事;内部的因素包括心中的烦恼以及对创伤性事件的记忆等等。可以说,愤怒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正常、健康的情绪。但是,应该正视的是,如果你无法控制愤怒,愤怒可能会引发出各种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大街上,陌生的两个人,因为一点儿很小的事情,便大打出手;在公交车里,两个人不小心碰一下,便大吵大骂;在工作中,与同事甚至老板有一点小小的摩擦,便勃然大怒,愤愤不平……凡此种种难以胜数。究其原因,皆因不会控制情绪,愤怒一触即发所致。
美国研究应激反应的专家理查德·卡尔森说:“我们的恼怒有80%是自己造成的。”这位加利福尼亚人在讨论会上教人们如何不生气。卡尔森把防止激动的方法归结为这样的话:“请冷静下来!要承认生活是不公正的。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按计划进行。”
现在研究人员知道,应激反应是在头脑中产生的。即使是在轻微的恼怒情绪中,大脑也会命令分泌出更多的应激激素。这时呼吸道扩张,使大脑、心脏和肌肉系统吸入更多的氧气,血管扩大,心脏加快跳动,血糖水平升高。
理查德·卡尔森的一条黄金规则是:“不要让小事情牵着鼻子走。”他说:“要冷静,要理解别人。”他的建议是:表现出感激之情,别人会感觉到高兴,你的自我感觉会更好。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巴迪克的人,每当他生气的时候就会跑回家,然后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多年后,他的房子和土地越来越大。可是巴迪克一生气还是要绕着房子、土地跑3圈,哪怕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也要坚持。巴迪克渐渐老了,跑不动了,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走路,但是他生气的时候还是坚持绕着房子和土地走3圈。
有一次,巴迪克因和儿子吵架生气了,他又拄着拐杖去外面绕圈,可是太阳已经下山了,他还没有绕完自己的土地,孙子担心爷爷会有什么闪失,就跟着他。孙子问:“爷爷,您生气的时候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巴迪克一边气喘吁吁地走着,一边说:“爷爷年轻的时候一和别人吵架生气,就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精力和时间去跟人生气,把生气的时间用来努力不是更好吗?一想到这儿,我的气就消了。这样我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干活。”
孙子有些不解地又问道:“爷爷,您现在老了,又这么富有,为什么还是一生气就绕着房子和土地走3圈呀?”
巴迪克笑呵呵地说:“现在老了,生气的时候我绕着房子和土地走3圈,边走我就会边想,我现在的房子这么大,土地又这么多,又何必和别人计较呢?生气的时间不如好好地安享晚年,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不是更好吗?”
在你抑制不住愤怒生气时,你要问自己:生气的理由是否那么重要?这会使你对许多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愤怒从来都不会没有原因,但没有一个是好原因。”乍听这真是一句妙言,或许可以装裱起来装饰墙壁,时刻提醒自己不再愤怒。但是,愤怒真的就没有好的原因吗?当然不是。
在日常生活中,引起愤怒的原因多种多样,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而且长期、持续的愤怒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内经》上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当人愤怒时,交感神经兴奋增强,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所以,经常发怒的人,容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而且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愤怒可使食欲降低,影响消化,经常发怒可使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发生紊乱。愤怒还会影响人体腺体的分泌功能。过度的愤怒甚至还会使人丧失理智,引发犯罪或其他后果,因此控制愤怒的情绪十分重要。
1. 情境转移法
日常生活中,总有很多事情会使人产生愤怒的情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尽量地去避开,暂时躲一躲,以免刺激我们发怒。比如,可以出去走一走,听听音乐,或者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心情就会好起来。
2. 理智制怒法
在你动怒时,最好先想想以下问题中的任何一个:我为什么生气?这事或这人值不值得我生气?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对我有什么好处?可以在即将动怒时对自己下命令:不要生气!坚持一分钟!一分钟坚持住了,好样的,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分钟!两分钟都过去了,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用理智来控制发怒的情绪反应。
3. 评价推迟法
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当时使你感到“怒不可遏”的事,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感觉到已经不那么值得生气了。因此,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要生气时,不妨先把它放下,等过一个小时、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之后再去想它。
4. 情感宣泄法
如果有的事情或人有充足的理由使我们发怒,这种情况下不妨坦率地把心中的不满讲出来,你就会发现心里会爽快一点儿。也可转移目标发泄出来,比如去打沙袋,或去跳健美操,都能减少愤怒对自身的伤害。但要注意情感的宣泄要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不可在情绪的支配下,做出过激的行为。
5. 目标升华法
愤怒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能升华,它能带给人力量,甚至是激昂的生命力;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伤人害己。因此,要注意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更多地从大局、从长远去考虑事情,要有远大的目标,当前进中遇到挫折产生愤怒情绪时,应将其转变为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切不可为眼前的区区小事计较得失,到头来“丢了西瓜捡芝麻”,妨碍自己对理想、事业的追求。
愤怒本身只是情绪冰山的一角,它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被其他的情绪所引发,如害怕、怨恨或不安。所以既然愤怒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不是压抑愤怒,而是找到引发自己愤怒的情绪,在愤怒之前消除这些情绪,从而去掉愤怒带来的消极影响。
别让“郁闷”成为你的口头禅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郁闷”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有调查显示:目前的白领阶层,四成以上都将“郁闷”挂在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