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圆融:星云大师的人生哲学课
13917300000006

第6章 交友讲随缘,成功离不开好人缘

人生能有一知己,是最幸福的事情,因为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我们引向阳光地带;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我们驱赶心灵的阴霾。

在人世间,拥有朋友最快乐

人生在世,不可能过着离群索居又没有朋友的日子。

——星云大师

有人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比没有钱更难过的事情就是没有朋友。朋友,确实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孤独的,是苍白的,是残缺的。真正的朋友就像是一种稀缺资源,能够拥有就是一种幸运,一种快乐。

古往今来,描述友情的诗句数不胜数,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时,还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故事,例如,伯牙摔琴。

伯牙是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期十分著名的琴师,琴艺高超,被人们尊称为“琴仙”。一天,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幻想着自己正在登高山。琴声被钟子期听到后,钟子期赞叹道:“先生的琴弹得真好啊!只听琴声,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座巍峨的大山!”接着伯牙又想着一望无垠的大海,钟子期又说:“妙啊,这琴声实在是太妙了,让我仿佛置身于波涛汹涌的海边!”

不管伯牙在弹琴时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二人结伴去泰山游玩,途中突然下起了暴雨,他们只好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行程被大雨延误,伯牙心里感到很悲伤,于是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奏起来。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

每次琴声有所转变,钟子期都能体会到伯牙内心的感受,也不禁跟着伤感起来。

一曲终罢,伯牙放下琴感叹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无论我心中想什么,你都能通过琴声体会出来。”

离别后,他们约定来年的中秋在江边相见。第二年中秋,伯牙早早来到江边,却迟迟不见钟子期的身影。伯牙四处打听后才知道,钟子期已经因为染病离开了人世,临终前交代要把自己的坟建在江边,这样就能听到伯牙的琴声了。

伯牙听后悲痛万分,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弹奏了一首《高山流水》后,就在钟子期的坟前将琴击碎,说道:“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了,我还弹琴给谁听呢?”

我们是否也拥有伯牙和钟子期之间一样真挚的友情呢?如果拥有,此乃人生一大幸事。星云大师认为,朋友可以分为四种,即有友如华,有友如秤,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在这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认识不同的朋友,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首先都应该感谢上天赐了一个朋友给自己。然后,再针对不同的朋友,选择不同的对待方式。

如华的朋友,在我们显贵时,把我们视为贵人,视为他的骄傲,逢人便讲;当我们平凡时,就避之不及,装作不识。佛陀告诉我们,对待这类朋友,不必讨厌他,但也不宜深交。

如秤的朋友,在我们名利双收时,极度吹捧,谄媚奉承;当我们失意落魄时,他们便将我们视为牛粪,随意践踏,落井下石。对于这样的朋友,不可招惹,也不可交往。

如山的朋友,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帮助,使我们获益匪浅。对待这样的朋友,要视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如地的朋友,时刻给我们最贴心的关爱,丰富我们生命的内涵。对于这样的朋友,要以诚相待,好好珍惜。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如山如地,是友情的至高境界,所以更要加倍珍惜。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友情犹如不灭的灯火呢?

在寺院中,一个小和尚坐在台阶上发呆,师父走到他的身边问:“还有未了的尘缘吗?”小和尚回答:“我想念我在尘世的朋友。师父,是不是出家人不能有友情呢?”师父听后,笑着对小和尚说:“出家人看淡一切,不是没有友情,而是用淡然的态度去对待友情。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越是真挚的友情,越是像水那样永远清澈透明,即便是相隔天涯海角,永生不见,也不会因为时间和距离而淡忘。”

“可是,我出家不能经常陪在朋友身边,我很怕他们会因此忘记我。”小和尚伤感地回答,似乎朋友已经忘记了自己。“朋友之间,不是朝夕相处,你打架我帮架,你受了委屈我替你出气,友情就能永久,而是要遵从四摄法相处。”

师父缓缓说道。

“四摄法是什么法呢?”小和尚不解地问。“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布施是指相互帮助,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爱语是在对方难过失落的时候,说一些鼓励、赞叹的话语;同事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利行则是指对待朋友要真诚,不要存有私心,相互忍让,相互信任。”师父回答。

真正的友情就是深埋在土中的宝藏,只要我们不忘记,并用心呵护,就会一直拥有。选择了对的朋友,可以快乐一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友情,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珍贵的友谊。

以仁爱之心来化解仇恨

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青年是不能担当任务、创造事业的。

——星云大师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出现摩擦,产生误会,以致内心生出怨恨。有的是因为吃了亏,有的是因为话不投机。

仇恨,是侵蚀友情的罪魁祸首,很多曾经的挚友,因为仇恨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

星云大师说:“仇恨、怨心都是不祥之事,化解乃为上策。”仇恨要怎么化解呢?有人认为以牙还牙是最公平的做法,即用仇恨应对仇恨;有人则认为,以德报怨,用慈悲之心化解仇恨。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究竟哪一种才是最好的办法呢?

很久以前,一个十分有钱的人家的太太没有生育能力,但是夫家不能后继无人,为了彰显自己的贤惠,她亲自张罗,为丈夫选了一名侍妾。这名侍妾年轻美貌,丈夫甚是喜欢,这让太太心里很不舒服。没过多久,侍妾就怀孕了,太太想:若是让这个孩子顺利产下,自己今后在夫家更没有地位了。于是她在侍妾的饭菜中放了堕胎药,侍妾吃过就流产了。

侍妾第二次怀孕后,她又采用同样的方式,使侍妾的孩子没有保住。

侍妾渐渐明白了自己两次流产的原因,于是第三次怀孕后,没有与人说起。

但最后还是被太太察觉了,太太再一次不动声色地在饭菜中下了堕胎药。

这一次因为怀胎时日已多,侍妾因为流产死掉了。太太假装在侍妾面前悲痛欲绝,不知情的人看了,还以为是太太的亲姊妹死掉一样。而侍妾的亡魂却因为死不瞑目而心怀怨恨,她暗暗发誓,永远都不会饶了太太,以及她所生下的孩子。

几度轮回,太太投做鱼,侍妾就投做水鸟;太太投做麋鹿,侍妾又投做豹子。后来,太太投做一个官宦家庭的大小姐,嫁到了皇宫成为皇帝宠爱的妃子,不久就诞下龙子。这时,侍妾投胎成为食人的妖怪,变身成为宫廷的法师,借着作法的名义追杀太太和她的龙子。太太十分害怕,抱着龙子逃出了皇宫,侍妾紧追其后。

路过一处寺庙时,太太看到庙中一位高僧正在宣扬佛法,于是立刻跑进去,希望能够得到佛祖的庇护。侍妾追到寺庙外,因为自身是妖怪,所以不得入内,只好在庙外咆哮,发誓要吃掉她们母子,连骨头也不剩。

高僧遂问太太她们之间的恩怨,太太从第一世开始,一五一十地把情况告诉了高僧。高僧听后,叹了口气,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仇恨必须化解了,才能消失。”说完,他施法让侍妾也来到了佛堂前,然后对她们说:“恨只能让仇恨越来越深,唯一能够化解仇恨的只有友情。”高僧的一番劝解,让她们找到了这么多世都不曾快乐的原因,于是,她们终于原谅了对方。

如果用仇恨应对仇恨,就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人虽然没有轮回,不会带着仇恨投胎转世,但是仇恨会影响下一代。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厮杀,父债子还,为父报仇的悲剧,不都是仇恨的延伸吗?佛说:

“应以慈惠战胜嫉忿,以善胜恶,以布施胜自私,以真实胜虚诳。”化解仇恨,让仇恨停止的方式只有仁爱。

一个小和尚在挑水回来的途中,不小心踩到一条蛇,蛇立刻反击,咬伤了小和尚。小和尚回到寺院处理好伤口后,就拿起挑水的扁担,准备打死那条咬伤他的蛇。

这一幕被正在参禅的智慧法师看见了。他叫住了怒气冲天的小和尚,问道:

“你准备去做什么?”

“师父,弟子被一条蛇咬了,我要去报仇。”小和尚回答。

“哦,你是在哪里被咬的?”智慧法师问道。

“就在寺院后山坡的草地上。”小和尚说。

“你的伤口现在还疼吗?”智慧法师接着问。

“现在已经不疼了。”小和尚如实回答。

“既然已经不疼了,你为什么还要去打它呢?”智慧法师问小和尚。

“因为它咬伤了我,我恨它。”

“它咬伤了你,你就恨它。而你踩到了它,它咬了你,也是恨你的表现。

你是人,它是动物,它不懂得放下仇恨,你也不懂吗?”智慧法师说。

“就算我放下对它的恨,也非要打死它不可,这样才能避免别人被咬伤。”

小和尚振振有辞地说。

“你的仇恨还是没有化解。世人对待仇恨通常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记在心里,等于在自己心里种了一颗仇恨的种子,随着种子生根发芽,自己终日生活在恨意带来的痛苦中;第二种是选择忘记,这等于在自己心中种下鲜花的种子,花开后,自己能够享受到快乐;第三种是选择和仇人和解,主动原谅对方,相当于摘下内心的花朵,戴在对方的头上。当你能够达到第三种境界时,你就和圣人相差不远了。”

小和尚听后,陷入了沉思中。一个月过后,寺院后山坡的草地上出现一条蜿蜒的小路,高于地面很多,再也没有人被草地中的蛇咬伤。

许多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人们放不下内心的仇恨,这似乎是在惩罚伤害自己的人,而事实上却是在惩罚自己,因为恨一个人,最痛苦的终究是自己。

如果做不到圣人的程度,就把一切交给时间,时间是证明和冲淡一切的良药,让时间来抚平仇恨,不要因为仇恨而忘记了生活中原本的美丽。

朋友之间不能缺少信任

朋友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你,并不代表你就拥有了对其大肆宣扬的权利。你所承担的是一分信任,只有保守了这些秘密,你才对得起这份信任。

——星云大师

星云大师说:“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就是信任。”小时候的快乐很多来自于我们单纯的心灵,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够与我们一同玩耍,便能够成为我们的朋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接触的事情复杂了,于是很容易把原本单纯的事情变得复杂化,交朋友也不似从前那样简单。

试想:如果我们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朋友,如果我们面对任何人都要戴上厚重的面具,这样的人生怎么会有乐趣可言呢?可以说,相互信任是成为朋友的基石。

在一个古老的国度中,一个叫作郅的年轻人因为失手打伤了皇亲贵族,被国王处以死刑。在狱中,郅想到自己年迈多病的老母亲,不禁痛哭失声,母亲将他抚养长大,他还未曾尽过一点孝心,如果能够在行刑前再看望母亲一眼,也算是今生无憾了。

于是,郅恳求国王能够允许他与远在百里之外的母亲见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国王被他的孝心感动,准许了他的请求。但国王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郅找一个人来替他坐牢,这样就可以避免他逃跑。看似简单的要求,但却那么难以做到。因为这是性命攸关的事情,也许替他坐牢的人还会因此而成为替死鬼。

正当郅为此而烦恼时,郅最好的朋友蒙来狱中看望他,得知这一切后,蒙当即表示愿意替郅坐牢,让郅能够回到家中看望母亲。蒙的举动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骚动,人们纷纷表示蒙一定是疯了,否则怎么会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几乎每个人都在等着看蒙被骗上断头台的结局。

日子一天天过去,行刑的日子越来越近,却一直不见郅回来,老百姓们开始为蒙祈祷,祈祷这个可怜的人在来世做人时,不要再如此轻信于他人。

行刑的日子到了,郅仍旧没有回来,蒙被推上了断头台。此刻,有人骂他是“傻瓜”,有人对他投以同情的目光。但是在蒙的脸上找不到一丝慌乱,也找不到一丝悔恨,那神情就像他要奔赴的不是黄泉,而是家乡。行刑的人员等到最后一刻,也不见郅归来,只好将绳索套在了蒙的脖子上。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忽然传来了马蹄声,还有郅的声音:“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人们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郅浑身裹着泥巴,骑在一匹瘦弱的白马上,一路挥舞着手中的鞭子,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到了断头台前,郅一个箭步冲上去,与蒙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最后,郅被处死,在场的人无不流下泪水,不是为郅的死,而是为郅和蒙那感人肺腑的友情。

为了朋友,可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深入骨髓的信任,正是有了这份信任,友情才坚不可摧。不要让朋友间的信任因为时间、距离而改变。假如把友情比作一棵树,那么这棵树上,最美丽的果实就叫作信任。

有句诗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可以信任的朋友,哪怕只有一个,我们在成功路上都不再是单枪匹马。

话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贴心与恰当

话要谨慎说,才不会让人觉得轻薄,甚至招怨。

——星云大师

人与人之间相处离不开交流,要交流就要使用语言。

说话人人都会,可是要想把话说好,就不容易了。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也能败事。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往往仅凭着一张嘴,就能够解决很多疑难问题,不但能够为自己建立广阔的人际关系,还能为他人提供帮助。

苏秦是著名的谋略大师鬼谷子门下的学生,学成后,苏秦将即位不久的秦惠王作为自己的游说对象,力劝秦惠王统一天下。然而秦惠王对他的建议并不赞同,认为秦国统一天下为时尚早,所以回绝了他。苏秦为此大受打击,回到家中后,便废寝忘食地学习,并结合当时的时局制订了一系列的作战方针。

再次做好准备后,苏秦来到了弱小的燕国,将如何使燕国强大的计策告知了燕文侯,并强调唯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联手,才能对付强大的秦国。燕文侯听后,对苏秦的建议大加赞赏,出重金资助他到赵国,游说赵王。赵王听过苏秦的一番言论后,顿时茅塞顿开,立刻将苏秦封为武安君,赐予他数不清的财富,要他带着到其他国家游说。

此后,苏秦开始周游各国,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使得六国诸侯对他言听计从,很快取得六国相印,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因为苏秦,秦国一直对六国有所忌惮,不敢进犯一步。

可见,会说话是一种社会生存技能,能够使人处处顺利,有时还能够逢凶化吉。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左右逢源,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这样的人不管到了哪里都会受到欢迎。但并不是人人都具备能说会道的本领,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而言,常常是多说多错,不但帮不了别人,还会害了自己,说了不如不说。

但与人相处,免不了开口说话,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辞达则止,不贵多言。”意思是说,只要表达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就好,不必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佛门常教人们要“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星云大师也认为,话要谨慎说,才不会让人觉得轻薄。话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贴心与恰当,是否能够对人发挥实质性的帮助。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四点:

一、在他人窘迫的时候为他人解围。当别人处在尴尬的境地时,不要取笑他,而是应该及时说一些帮助他解围的话。

二、当他人感到沮丧时,给予对方鼓励的语言。有时候,帮助不一定是物质或是体力上的,言语上的鼓励更加能够振奋人心,令人信心大增。

三、在他人感到迷茫的时候,给予提示性的语言。一句提点的话,也许能够为迷惑的人解开心中的谜团,有时还能使一个人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

四、当他人感到无助时,说一些支持他的话语。无助的人自信心也随之下降,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听到一些支持自己的语言,对增长他们的自信心有极大的帮助。

晋武帝刚刚称帝时,曾占卜得到一个“一”字,这让晋武帝心中十分不安。因为按照当时的说法,占卜得到的数字,就是帝王能够传宗多少代的数字,而且中国向来以三、六、九为吉祥数字,可是自己偏偏得了一个“一”字,恐怕是不祥之兆,大臣们也为此感到不安。

正当大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侍中裴楷站了出来,对皇上说:“臣听闻,‘天’得一就清明,‘地’得一就安宁,‘神’得一就灵妙,‘谷’得一就充盈,‘万物’得一就化生,‘君侯帝王’得一就天下统一,人民归心。”短短几句话,晋武帝立刻开怀大笑。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这就是话语的力量。想要学好说话这门学问,我们还需要不断钻研,不断修习。

把朋友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

朋友之间要能“观德莫观失”,“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星云大师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若想看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就要看他身边的朋友。他身边的朋友是什么样子,他大概也就是什么样子。

一个农夫到集市上买骡子,他挑中了一头看起来比较健壮的骡子。卖主不停地夸赞这头骡子是多么能干,农夫耐心地听完,说:“能不能干我自然会知道。”然后又说道,“如果这是一头好吃懒做的骡子,我可要退还给你。”

卖主心想,他肯定看不出来,等他看出来的时候我早就回家了。于是爽快地答应了。

农夫把骡子牵回自己的家中,然后把它和其他骡子安排在了一起,让它自己去寻找伙伴。只见那头骡子在骡子群中转了一圈又一圈,然后站在了一只平时不干活只知道吃的骡子旁边。这个人见状,立刻牵起这头骡子回到了集市上,还给了卖主。

卖主很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这头骡子好吃懒做呢?”

这人就把自己的鉴别方法告诉了卖主。卖主有些不相信:“你这个方法可靠吗?”

这人说道:“不必怀疑!以我的经验,自己是什么样,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朋友。”

这就说明:朋友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朋友来审视自己,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然后从朋友的身上更好地认清自己,所以要利用好朋友这面镜子,以此来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朋友。有多少个朋友,就有多少面镜子。当我们以那些优秀、勤奋、颇有成就的朋友作为镜子时,可以学习他们的品德、觉悟、风范,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可以从他们的奋斗历程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增强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信心;还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运用于自己正在进行的事业和工作实践中。

齐国的宰相晏子,是一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人。而为晏子驾车的车夫则是人高马大、仪表堂堂的人。车夫为自己能够给宰相驾车而自豪不已,更何况宰相的身形样貌不如他,而自己又坐在宰相的面前,这是何等的风光荣耀。

有了这样一份差事,车夫日渐骄傲。有一天,车夫回到家中,看到他的妻子正在收拾行李,连忙上去问出了什么事情。车夫的妻子一边哭一边说:“我实在无法忍受了,你只是一个车夫,就自认为了不起,趾高气扬全写在脸上。

而晏子作为一个治国之才,却那样谦恭,毫不张扬地坐在后面。你每天和晏子在一起,却丝毫没有将他作为你的目标。所以,每当看到你驾车时的样子,我就觉得是一种耻辱。”

这件事传到了晏子的耳中,晏子提拔了那位车夫,给他指派了更好的工作。

他人感到不解,做一个车夫都招摇至此,做更好的差事岂不是更加气焰嚣张?

晏子回答说:“因为他有一个好妻子,有这样的妻子在他身边,时刻警醒着他,他会变好的。”

妻子是丈夫最好的朋友,车夫有一个好妻子,也就是有一个可以时刻警醒他、使他变好的朋友。“以友为镜”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与朋友的差距在何处,才能够将朋友作为参照物,时时鞭策自己,以他们为榜样,提高自己。当我们遇到一些不如我们,甚至堪称“损友”的朋友时,我们可以从他们失败的教训中,给自己敲响警钟,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状况,就能够避免。许多英雄最害怕的事情不是失败,而是失去对手。因为没有对手,就没有了可以“照清”自己的“镜子”,生活对他们而言,就是孤单而寂寞的。

同时,我们也是他人的镜子。如果我们想成为他人眼中的楷模,就要提高自身的能力,不管是事业上,还是道德上,都要高人一筹;如果我们不思进取,就很可能成为他人眼中的反面教材。尽管他人以我们为镜,但是压力却在我们身上,时刻激励着自己前进。

请客吃饭应力求宾主尽欢

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在餐桌上,比在会议桌更容易解决问题。”

——星云大师

中国是饮食文化大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饮食的概述。可以说食礼是一切礼仪的基础,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不断完善,儒家思想的饮食之礼逐渐成了文明时代的行为规范。

饮食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果腹之用,而是渐渐发展成为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调和剂。饭局中最著名的千古一宴——鸿门宴,完美地展示了饭局文化的精深之处:刘邦通过鸿门宴转变了自己被动的处境,使项羽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为将来成就帝业蓄积了强大的力量。而项羽则在这场饭局中,失去了斩除刘邦的最佳时机,可谓是“成也饭局,败也饭局”。

在现代社会中,朋友之间增进感情需要请客吃饭,家中有红白喜事需要请客吃饭,追求意中人也需要请客吃饭,请客吃饭已经成为开始一段感情以及增进一段感情的重要手段。正如俗话所说:“在餐桌上,比在会议桌上更容易解决问题。”可见,吃饭不但是交际应酬,也是求人办事的好时机。

一个人家中办喜事,准备宴请村中的父老乡亲到家中吃饭。请客那天,相亲们都陆陆续续到了,但还有一部分没有来。眼看开席的时间就要到了,此人心中不免有些着急,说道:“该来的怎么还不来?”这话被旁边的一个人听到了,对方心想,他说这话的意思是我不该来了,于是起身便走了。此人一看人还没到全,就又有人走了,不禁说道:“不该走的又走了。”众人听到这句话,心想,看来是该走的人是我们,于是便纷纷离开了。

说错了两句话,得罪了前来赴宴的所有人,可见请客吃饭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而是自有一番乾坤在其中。星云大师认为,请客吃饭时,宾客更加在意的是宾主的心意,而菜肴怎样则位居其次。因此,宾主要格外注意请客吃饭时的相关事宜,只有做到面面俱到,才能使请客吃饭发挥真正有利的功效。

第一,热情比美味更重要。想必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一场饭局中,如果主人始终是一副冷冰冰的态度,就会影响自己进食的心情,再美味的菜肴也会食不知味。

第二,不要忽略环境的重要性。虽然吃饭只会用到嘴巴和手,但却是全身心的享受,所以,如果环境不好,我们的态度再热情,菜肴的味道再美,也会影响客人的心情。因此,在请客吃饭之前,最好先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例如,摆一些鲜花,保持空气流通等,都可以让宾客感觉到我们的用心良苦。

第三,要使客人从中体会到快乐。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意思是说,不在于酒的好坏,而在于喝酒人的心情。吃饭也是如此,要让客人体会到快乐,放一些音乐或说一些幽默的话语,都会令客人感到这是一场愉快的聚餐。

第四,不可忽略客人的尊严。被人邀请是被人尊重的表现,作为客人都会十分重视。因此,在宴席中,我们要使每一个客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不要忽略或是冷落某一位宾客,这会让对方感到十分尴尬,从而自尊心受挫。

第五,赞美可使菜肴更加美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人不愿意听赞美之词,如果我们能够说一下赞美的语言,则会令客人十分受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赞美之言不可胡乱说,要有一定的根据,否则就会有溜须拍马之嫌。只有真诚的赞美,才会令人满心欢喜。

总而言之,请客吃饭既要请得合情合理,又要让人却之不恭,受之还无愧。

如果能够达到相见甚欢、意犹未尽,还想再一次相聚在饭桌上,就达到了请客吃饭的目的。

给对方留余地,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话不说满,事不做绝,预留余地,才有回转的空间。

——星云大师

人生好比行路,总有与人狭路相逢的时候,有人说:

“狭路相逢勇者胜。”时至今日,这句话应该变成“狭路相逢智者胜”,即我们要不需要武力,就能够让事情得到解决。

因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虎相斗,两败俱伤:相互争斗会导致双方都受伤的结果。

一位在朝中位高权重的大臣,十分喜欢下棋,而且自认为棋艺精湛。有一日,他门下的食客贾某前来拜访他,他要求对方与他对弈一局。

贾某心想,这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好时机,于是一开局就咄咄逼人,使大臣毫无招架之力,心神失常。贾某看到大臣如此着急,格外高兴,故意露出破绽。大臣看到,还以为自己可以转败为胜,没想到这只是贾某设下的一个陷阱,大臣不但没有扭转局面,反而输得更惨。贾某见大臣果真中计,得意扬扬地说:“您还不认输吗?”大臣听后,感觉很没面子,转身进了内厅。

贾某在外面等了许久,也不见大臣出来,只好独自离开。自那以后,每当贾某前来拜访,大臣都不再见他,他自然也无法受到提拔,终身作为一名食客,才华毫无施展之地,郁郁而终。

如果将人生视为一盘棋局,人就好比棋盘上的棋子,一门心思想要置对方于死地,最后往往使自己身陷囹圄。《天龙八部》中,慕容复在与苏星河对弈珍珑棋局时,一心想赢,最后却深陷其中,被迷惑了心智,险些断送了自己的性命。而木讷的虚竹,却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赢了数十年来都无人能破的珍珑棋局。下棋一方面是为了娱乐,另一方面是为了争个输赢,若是没有输赢,下棋就失去了意义。但是赢一步是赢,赢一百步也是赢。为什么要赢一百步,让对方溃不成军,而不是只赢一步,给对方留个面子呢?

有人说:“在你向上爬时,对周围的人好点,因为掉下来时,还会遇到他们。”当然不一定会掉下来,但是别忘了他们在你身后,随时可以扯你的后腿,或是在你背后放冷箭。正如俗话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星云大师说:“预留一些余地给人,别人总是欢喜的。”说话时不要说得太长,留一些机会给别人说。人和人相处,就像房子和房子之间的距离,相互留一些余地,才能使阳光照射进来,使空气更加清新。

张英是清朝的大学士,他在京城做官时,收到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件,妻子在信中说了与邻居一家因为一堵墙而起了纠纷的事情。原来邻居家盖房,向外扩张了三尺,这样就占用了张英家的地方。

张英思量再三,回了信给家人,信上只有一首诗:“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劝妻子息事宁人。

妻子收到信后,认为相公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撤回了诉状。家人和邻居都深刻领悟了他的这种精神,都让地三尺,于是便成了一条六尺巷道。

张英并不是因为懦弱才选择退让,而是心胸宽阔,不愿与人计较,这是大智若愚的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算是最好的朋友之间,也会出现摩擦,与其咄咄逼人,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如给对方留余地,为自己留条后路。

若想与他人和平相处,就要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主动让步。即便是终生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却可以消除很多恩怨和烦恼,得到许多尊重和感激,既显示了自己包容的胸怀,也体现了大家风范。

据《宋史》记载,有一次,宋代第二位皇帝宋太宗在北陪园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边喝边聊。两位重臣借着醉酒,竟在宋太宗面前比起功劳来,并且越比越起劲儿,最后竟斗起嘴来,完全不顾及君臣之礼。站在一旁的内侍认为他们有失礼节,请奏宋太宗将他们处死,宋太宗却没有同意,还命人将他们二人送回家中。

第二天,两位重臣回想起当时的状况,立刻进宫向宋太宗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诚惶诚恐的样子,淡淡地说:“昨天朕也喝多了,记不清发生过什么事情了。”

宋太宗这样做,既体现了他的仁厚与睿智,使他不失领导的尊严,又保全了下属的面子。做领导是这样,与人相处也是这样,得饶人处且饶人。若是碰上对方咄咄逼人的时候,自己退一步反而比相互争斗更具有力量,正如星云大师所说:“在遇到波澜的时候,唯有用豁达的胸襟面对,才能让生活充满朝气。”

误会常在,要让别人有申辩的空间

与人相处,忌讳飞短流长,论人长短容易产生误会。

——星云大师

几乎每个人都害怕被他人误会,当被他人误解时,恨不得多长几张嘴来为自己辩解。但是当我们误会他人时,却往往坚持己见,不愿意给他人澄清的机会。也许是面子在作祟,也许是太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应该给对方一个解释的机会,否则很可能会因为误会一直存在,而使我们失去一段珍贵的友情。

很久以前,一个小国家的王去世了,把王位留给了大儿子。新王刚刚登基,人心不稳,很多意图不轨的人,想要伺机谋权夺位。新王有一王妃,长得美艳绝伦,新王很宠爱她。但是这个女人却心如蛇蝎,她生怕自己王妃的地位会被他人抢去,所以暗中怂恿新王将那些企图谋反之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

新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想都不想就按照王妃的话做了。一时间,朝中人心惶惶,心中虽有不服,但是也不敢再表现出来。新王的母后是一位十分明智之人,她听说了新王登基后的杀戮行为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父王在世的时候,向来以仁为治国之根本,他把王位传给你,是欣赏你是一个博爱之人。有些事情适可而止吧,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新王听罢,心中有些惭愧,恭恭敬敬地回答母后说:“儿臣知错了,还请母后不要为此伤及身体。”接着王的母后说:“我已经命人飞鸽传书与你弟弟,他正从边塞赶回来,到时候可以辅佐你。”新王很高兴弟弟能够回来帮助自己,因为弟弟是这个国家中最英勇善战的人,手下的将士千千万,如果弟弟回来了,就没有人再敢有异心了。

当新王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王妃时,王妃不但没有为王感到高兴,反而显得忧心忡忡。新王的母后一向偏袒小儿子,而与新王关系有些疏远。先王在世时,她还曾推举小儿子做未来的王,但不知何种原因最后还是传给了大儿子。

朝中的人都在纷纷议论说新王并不是他母后的亲生儿子,因为在此之前,新王的母后与先王的另一个妃子一同怀孕,而那个妃子却因难产而死,腹中胎儿也不保。再加上,新王的母后一直对他太过严格,却对弟弟宠爱有加,如此种种让人难免不起猜测之心。现在新王的弟弟要回来了,难免不是新王母后策划的一场阴谋,她想要小儿子夺权称王。

王妃想到这里,心中一颤,那样自己王妃的地位就不保了,说不定还会成为阶下囚。因此,王妃立刻对新王说:“弟弟手中握有兵权,母后又极度宠爱他,万一他要起兵谋反,我们这样岂不是要坐以待毙,不如我们趁他还没有回来,暗中派人将他杀掉。”

新王从未想过要杀害自己的弟弟,于是坚决反对王妃的意见,他认为母后不会做出那样的事情,弟弟更不会对自己有谋害之心。王妃见新王不肯听她的意见,只好暗自在心中盘算。过了一段时间,新王的弟弟果真回来了,他们兄弟二人许久未见,因此格外亲切,把酒言欢到深夜,一直到二人都醉倒在地。王妃见状,便命人将新王与其弟送回各自的房中休息,而自己则以给新王准备醒酒汤为名离开新王,悄悄潜入了新王弟弟的房间,趁着对方酒醉不醒时,用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在了他的胸膛上。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到新王身边,与新王相拥而眠至天明。

新王起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听说弟弟被人杀害,不敢相信事实的他连忙跑到弟弟的卧房,果真看到弟弟胸口插着匕首,死在床上。还未等新王反应过来,母后已经走过来,重重的一巴掌打在了新王脸上,说:“原来我看错了你,还以为你能够成为一个仁君,却没想到你连自己的弟弟都不放过。你怎么下得去手啊?怎么下得去手!”说完,母后便因为伤心过度而晕了过去。

从那以后,她便再也不肯见新王。新王为了向母后解释,曾在母后的殿外跪了整整一夜,可是母后仍旧不想见到他。

为此,新王得了心病,身体也越来越差,第二年便病死了。临死前,他曾命人将他抬到母后的殿外,希望母后能够在他死前见他最后一面,可是最终也没有等到。一连死了两个儿子,新王的母后更加难过,她常常一个人失神地在宫中走来走去。忽然有一日,她在花园中听到一个声音说:“早知道他这么短命,我就不会对他弟弟痛下杀手了。直接勾引他弟弟,这样他死后,我说不定还能当个王妃。可惜啊!”新王的母后此刻终于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但是已经阴阳两隔,自己连对儿子说“对不起”的机会都没有了。

因为一个误会,这个母亲的余生将在后悔中度过。在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误会时有发生,也许只是一句话,也许只是一个表情,都会让会错意的人产生误会。因此不要太过固执己见,要给别人留出解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