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将临》油画。53厘米×38厘米。创作于1851年。现藏俄罗斯莫斯科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
特罗扬(1810—1865),法国画家,巴比松画派最年轻的代表画家之一。生于塞维利亚的一个陶工家庭。特罗扬最早从父亲那里获得一些绘画知识,后来曾跟一位新古典主义画家贝尔坦学画。1833年以后开始从事独立的风景画创作,画了许多巴黎近郊的风景画。当他的作品在艺术沙龙里展出以后,他的名字才受到了巴黎画坛的注意。尤其是他的那些专以枫丹白露森林为题材的风景画,更是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1845年,特罗扬结识了卢梭等巴比松派画家,被他们恬静优美的农村写实风景画所吸引。1847年,他去荷兰旅行,除了对伦勃朗的作品倾心以外,还受到了17世纪荷兰动物画家波特尔、居易普等人的影响,这是他艺术的转折时期。1852年,特罗扬在诺曼底画风景时,就对充满了光感和空气感中的牛群和羊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创造了他特有的表现牛羊的风景画。他因此被人们称为动物画家。
1855年,特罗扬的一幅油画作品《牛群,劳动归来》获得了沙龙一级奖章。通过对乡间事物和牲畜的描写,已经使他逐渐从一个单纯的自然景物的画家变成了一个描写农村生活的画家。这也是巴比松画派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标志着他们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不过,在巴比松画派中,特罗扬的作品还缺少如巴比松的杜彼尼、杜勃莱、迪亚兹等人那种综合地理解自然美的眼力。他所画的都是具体的、真实的农村生活一角,如这一幅《暴风雨将临》。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驾车的人》《赶集的路上》等。
19世纪30年代后,法国大革命失败,接着是王朝复辟年代,继而又经历了七月王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笼罩着一片阴云,社会的进步思潮趋于低落。这时出现了一个以风景画为主的巴比松画派。这一派的画家们希图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寄托自己的民族感情,借此躲避波旁王朝日益腐朽的政治空气。他们完全摆脱了古典主义的虚伪题材,抛弃了以荷兰风景为标准的摹仿风气,走上了以农村中真实景象为描写题材的独立道路。他们主张对景写生,因而长期居住在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庄,与大自然朝夕相处。这一画派的艺术家虽然面对现实,但不是纯客观地对待现实,他们在摄取艺术对象时,对自然景物各有选择,而且采取各自偏爱的生活角度,记录自己的内心感觉,所谓寓情于景,情在画家的彩笔中。
在这一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中,有被柯罗誉为“风景画中的贝多芬”的杜勃莱,有专画橡树的“精神气质”的卢梭,有专门在“画船”上描写河上天光水色的杜彼尼,还有特别善于利用背光来描绘牛羊群的特罗扬以及被诗人波德莱尔赞美具有“秀丽清新的迷人力量”的迪亚兹。他们各自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对自然美热情地赞美与歌颂,构成了这一画派的共同思想。他们认为在法国政治生活最严酷的年代里,只有法国农村的景物是最纯洁的,所以说画家的头脑也最清醒。
特罗扬是他们中间最年轻的一个,他在风景画上的自然景色的语言比较含蓄:《去耕作的牛群》,渲染了晨曦与朝霞的对比;在《赶集的路上》中,阳光透过浓雾,让自然处在朦胧之中;而这一幅《暴风雨将临》,则运用明亮的金黄色、绿色和银灰色,让近景的宁静和远处的肃杀景象对立起来。这也许是特罗扬所乐意寻求的风景个性。
画面上渲染了暴风雨前夕的一种景色,它是写实的,可惜缺乏某种生活的综合含义。在一种不流动的空气中,观者虽觉得已产生气闷感,但不感到紧张。乌云密布在远方,大地还是那样平静,尤其是近景上的一池溪水,平静得像镜子一样,远处有一对穿红、白两色衣服的恋人,在池中显出清晰的倒影。近景右侧那个骑牛的牧童,正低着头与身边的小狗对话。画家如实记录了暴风雨将临前眼前的一切。只是在天穹与大地两处,存在着强烈的对比,此种对比的色彩,使全画显得十分均衡,但又隐约预示着此种均衡的行将结束。
见仁见智
一般来说,特罗扬的风景画缺少巴比松其他画家的那种审美提炼,而更多地倾向于具体场景的描写,但他的许多逆光风景画却颇具诗意。
(高天民《法国美术史话》)
巴比松画派在19世纪30年代出现在法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此以前,尽管欧洲的风景画也很发达,但基本上没有直面自然的作品。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普桑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风景画,很少直接从大自然的感觉中去吸取灵感。从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巴黎风景画家之所以投入枫丹白露森林,其中一个动机是反对长期以来虚构的“历史风景画”。当然,巴比松画家们并不完全一致,柯罗的风景充满着梦幻的诗意;迪亚兹还没有彻底摆脱浪漫主义影响;米勒与风景画家杜彼尼是性格迥然不同的两位农村题材画家,但他们都乐意在风景中描绘人,强调自然中有人的气息;特罗扬虽比他们都年轻,但在他们的启发下,逐步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以牛羊形象来展示农村中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