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样才能亲见佛性呢?这是禅宗一以贯之的千古难题。
但三圣与雪峰都已是悟后的人,十分清楚,连网子也是佛性的幻化,未悟的人想用网子捞金鱼,已悟的人知道金鱼就在那儿,网子根本是多余。
所以当雪峰说:“待汝出网来向汝道。”三圣就要嘲笑他一时不察被网子迷惑,著相了!
类似的问题,“请问我如何才能见佛性?”在禅语录中屡屡出现,禅师也以各种手段来对症下药,例如唤他名字,提醒他:你已在佛性运作下而不自知;或以手指天下落雨,暗示他:佛性无处不在,你为何自己以思维、理念自绝于佛性呢?
我很喜欢《万蝉集》的一段话:
我曾说,我要自主,唯有自主,我才能拥有我的生命。
这就像一条鱼,一定要游出海潮之外,才认为自己是自由的。
而现在我才知道,我的自由并不在于与海潮搏斗,而在于俯仰其中,载浮载沉,优哉游哉。
人若能静下来,就会发现,自己早已活在道的无边无际里,一点儿也不需要去劈荆斩棘、非要杀出一条血路不可。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命是这般吊诡,明知终点就是原点,然而,你总要脚踏实地走上一圈,才能找到大肯定。
人们失落了童年的纯净,必须付出一生的沧桑,才能在老年回归童稚呀!
古镜破了
一日,雪峰上堂曰:“要会此事,犹如古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师曰:“忽遇明镜破时如何?”
雪峰曰:“胡汉俱隐。”
师曰:“老和尚脚跟犹未点地。”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页三四三
【白话新唱】
有一天,雪峰上法堂说:“怎么明白禅这件事呢?就好像一面古镜镶在台上,胡人来就现出胡人,汉人来就现出汉人。”
玄沙师备说:“如果明镜忽然破了呢?”
雪峰说:“胡人汉人通通消失不见。”
玄沙说:“老和尚的功夫还不地道。”
【分析与鉴赏】
佛性既然不能说,勉强就用譬喻的,可是譬喻不能过度推理。
例如说,恋爱中的男人赞美女人说:“你真美丽,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这个譬喻到此为止,完美无缺!
可是女人如果过度推理说:“喂!你说我像玫瑰花还是喇叭花?”就开始不妙了!
男人只好赶快说:“是的!你像玫瑰花!”
可是女人又过度推理说:“喔!你说我是会刺人的玫瑰花是不是!”那就大大不妙了!
本公案中,雪峰将佛性比喻为一面古镜,具有鉴照万物的功能,所以胡来胡现、汉来汉现。
而玄沙师备说:“如果古镜破了呢?”
小心!古镜是可能破碎,而佛性却是无生无灭,破碎绝对与佛性不相关。也就是说,玄沙问了一个莫须有的问题。
而雪峰竟一时不察,随口说:“胡汉俱隐。”
这就犯了譬喻的过度推理毛病。
所以玄沙才说:“老和尚功夫不到家!”
如果玄沙问:“如果古镜破了呢?”雪峰立刻给他一棒,保证玄沙挨打挨得心服口服,还必须大喊:“老和尚脚跟点地也!”
而雪峰既说了“胡汉俱隐”,那么,古镜真的破了!
不似驴也不似佛
(南塔光涌归侍仰山慧寂)山曰:“汝来作什么?”师曰:“礼觐和尚。”
山曰:“还见和尚么?”师曰:“见。”
山曰:“和尚何似驴?”师曰:“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
山曰:“若不似佛,似个什么?”师曰:“若有所似,与驴何别?”
山大惊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
山每指谓人曰:“此子肉身佛也。”
《五灯会元》卷九页二○七
【白话新唱】
南塔光涌依仰山慧寂剃度以后,到北方参谒临济义玄,然后回来见仰山。
仰山问他:“你这次回来做什么?”
光涌说:“来礼见和尚。”
仰山问:“你见到和尚了吗?”
光涌说:“见到了。”
仰山说:“和尚为什么像头驴子?”
光涌说:“我看和尚也不像佛。”
仰山问:“如果不像佛,那又像什么呢?”
光涌说:“如果有像任何东西,那就跟驴子没有两样了。”
仰山大为惊奇,光涌这次回来整个人脱胎换骨了!仰山说:“你的见地,已经超越了凡圣的对立,世俗的缠缚都没了,露出你光灼灼的佛性。我用这几句话勘验禅者二十年,没有一个人答得像你这么流畅自然。你好好保任这份悟境,就这样下去!”
仰山常常对别人说:“光涌这小伙子乃是活佛!”
【分析与鉴赏】
有个人走在荒山中,忽然看见石头堆上插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不准吃石头。”
他感到奇怪,石头不能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树立这告示牌呢?
他又想,可是,如果这个石头不能吃,又何必有人树立告示牌呢?
他越想越对,这个石头如果不是很好吃,伯人偷吃光了,不然就是不好吃,提醒人不要吃,一定就是两个情形之一。
他左思右想,觉得只有这个解释最合理。最后,他决定捡一块石头试试味道。
他甚至骄傲地认为:“神农尝百草算什么,今天老夫我吃石头才了不起呢!”
然后他大口一咬,咔啦一声,咬断四颗门牙,痛得眼泪与血水俱下,断牙与金星齐飞。
这时走来一位老人,好奇问他:“年轻人!你为什么吃石头?”
他反问:“老先生!这牌子是您写的吗?”
老先生说:“是啊!”
他生气地说:“你这个糟老头!为什么乱写什么不准吃石头,害我以为这些石头可以吃!咬断了四颗宝贝牙齿!”
老先生忍住了几乎抑不住的大笑,说:“我,哈,只不过,哈,没事乱写,哈哈,而已!”
然后老先生终于控制不住,哈哈哈哈大笑了,世上竟有人看了不准吃石头的告示牌就把石头拿起来吃了!
禅者形容人开悟了,说这是明心见性,若能亲见佛性,阎王也拘你不得了。
可是世人往往忽略了,佛性二字只是个名词,权且指涉那不可说的真理,并非实有一个具体的佛性可见。“但愿空诸所有,切莫实之所无”,更深意义在此。
仰山问:“见到和尚了吗?”光涌说:“见到了。”和尚既是仰山的自称语,也象征佛性,光涌说他见到了,就是肯定自己已明心见性了,开悟了。
于是仰山开始勘验他。“为什么和尚像头驴子?”佛性是不可说、不可比拟的,如果光涌说因为如此这般,就等于把摄影胶卷拉开曝露在阳光下,胶卷就完蛋了!
所以光涌从另一个角度说:“我看和尚也不像佛。”佛性既不像驴子,也不像佛,表示佛性无凡圣之别。
仰山又问:“和尚像个什么?”光涌答:“若有所似,跟驴子没有两样。”如果佛性是可说可比拟的,就不是佛性了。
仰山因而大为赞赏,美称他是活佛也!
不管那思维精密的人,认为石头是好吃还是难吃,都不能改变石头是不能吃的真理。如果他硬要吃石头,只有眼冒金星、口喷断牙的下场了!然后旁边会有一位笑破肚皮的老人,为他惊人的愚痴立正敬礼,继而默哀三分钟。
附记:光涌出生之时,神光照在庭院上,马廐群马惊嘶,因此取名为光涌。笔者撰写本案时,巧逢圣诞节,我想起那位圣婴出生时,大星停住天上,天使们唱着:“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如果神一字代之以佛性,依然完美无瑕。
帝释糊饼
(云门文偃)因斋次,将餬饼一咬云:“咬着帝释鼻孔,帝释害痛!”
复以拄杖指云:“在你诸人脚跟下变作释迦老子,见么?见么?阎罗王闻说,呵呵大笑云:‘者个师僧相当,去!不奈你何!若不相当,总在我手里。’”
《古尊宿语录》卷十六页一八八
【白话新唱】
云门文偃在吃饭时,咬了一口餬饼,就对大家说:“我刚才咬到帝释的鼻孔了,帝释痛得不得了呢!”
然后又以拄杖指着大家说:“在你们的脚下,整个大地变成了释迦牟尼佛,看见了吗!看见了吗?阎罗王听到我这么说,呵呵大笑说:‘这个禅师真厉害!走吧!我拿你没办法!如果功夫不够,总落在我手里,教他六道轮回去!’”
【分析与鉴赏】
法界同一体性,山河大地万物都是佛性,所以云门兴致一来,随口就说帝释是餬饼,释迦牟尼佛就是脚下的大地。所以当你走在马路上,请轻柔地走,莫要踩痛了释迦牟尼佛。
证悟者与凡人虽然同样生活在地球上,感受到的世界却是不同的。《维摩诘经》中,释迦牟尼佛以足趾按地,大众借着佛的神通力尝到从佛眼看天下的滋味,啊!原来凡人眼中污秽浊恶的世界是这般洁净光辉!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当自我的疆界消失,融入无边无尽的佛性、真我、涅槃心时,众生一体,佛陀、帝释、众生、世界统合于一。这时,从一粒沙可见天堂,从一朵花可见如来,从少女的微笑,可以窥见宇宙的秘密。
平常人的生活经验中,爱情爱到极度专一时,往往自我感的樊篱会出现一个缺口,使我们与所爱的人失去了你我之别,感受到莫大无名的幸福感。我曾看过这样的对话:
“亲爱的,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你而去,你会恨我吗?”
“哎——你说,我会恨我自己吗?”
可惜爱情的魅力往往短暂飘忽,热恋一过,就由天堂直堕地狱呀!
透过禅的锻炼,确实有可能整个打破自我感的樊篱,拥抱永恒的合一之至乐。
当那合一来到,阎罗王亦与你为一,试问,阎罗王能奈你何?
无言童子经两卷
龟山和尚有举相国裴公休启建法会,问看经僧是什么经,僧曰:“《无言童子经》。”
公曰:“有几卷?”僧曰:“两卷。”
公曰:“既是无言,为什么却有两卷?”僧无对。
师代曰:“若论无言,非唯两卷。”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页四二二
【白话新唱】
龟山和尚有一次讲故事:
相国裴休启建法会时,看到有位僧人在读经,就问那是什么经,僧人说:“《无言童子经》。”
裴休应机就问:“有几卷?”
“两卷。”
裴休使出绝招说:“既然是无言,怎么会有两卷?”
僧人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
讲到这里,龟山和尚就替那僧人回答:“如果提到无言,无言的秘密又岂是两卷经可以讲得完呢?就算以天下树林全部做成纸张,四大海水全当作墨水,也写不尽无言的秘密啊!”
【分析与鉴赏】
有一次,老师讲完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现小明还在跟隔壁的小琦说话,老师想教训他,就问小明说:“小明!我刚刚最后一句话讲什么?”
小明不慌不忙站起来说:“老师!你刚刚说:‘小明!我刚刚最后一句话讲什么?’”
又有一次,老师问小明:“为什么你老是用别的问题来回答问题呢?”
小明说:“老师!我真的是这样吗?”
看起来,这位小明可以来参参禅了。
关于言与无言,戒显禅师曾经说:“大道不在一言也,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
那无言的大道,若不透过有言的教说,是无法呈现它的存在。且看不立文字的禅宗,留下汗牛充栋的多少禅籍!
是以,龟山和尚说:“若论无言,非唯两卷!”
最后,小明刚刚告诉我:“那个僧人太逊了,如果裴休遇到小明我,我就会问他:‘既然是无言,怎么你又这么多言?’”
佛性在哪里
保福迁化,人问师:“保福抛却壳漏子,向什么处去也?”
师曰:“且道保福在哪个壳漏子里?”
《景德传灯录》卷十八页三五三
【白话新唱】
保福从展圆寂之后,有人问长庆慧棱:“保福禅师抛弃了肉体,现在去哪里了?”
长庆慧棱说:“你是说,保福本来在哪个肉体内?”
【分析与鉴赏】
保福,在此象征佛性,这人的问题实是问:“人死了,佛性跑哪儿去了?”
这个问题跟世人常百思不解的“人死了以后,灵魂去哪里?”有点近似。
可惜,这根本是一个虚妄的问题!人们这么问,就是把佛性、灵魂当作一个实体,来进行思考运算。
佛陀时代,若有人问:“阿罗汉死后去哪里?”佛陀是不答的,因为这是同样虚妄的问题。
关于佛性,六祖慧能曾说:“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
僧人的问题,牵涉到佛性住在肉体之内外、佛性之生来死去,通通都是思维概念的投射,与佛性完全无关。
所以长庆慧棱反诘他:“你以为佛性曾住在哪个肉体内吗?”
人们许许多多形而上的疑惑,往往不需要解答,而只要发现这些问题本来就子虚乌有,就是真正解答了。
玄玄之珠
问:“如何是佛性?”师曰:“汝无佛性。”
曰:“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学人为何却无?”师曰:“为汝向外求。”
问:“如何是玄玄之珠?”师曰:“这个不是。”
曰:“如何是玄玄之珠?”师曰:“失却也。”
《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页三七九
【白话新唱】
有人问普通普明说:“佛性是怎么回事?”
普明说:“不必问了,你没有佛性。”
那人说:“所有的生物连一只毛毛虫都有佛性,怎么我反而没有?”
普明说:“因为你向外追求!”
他又问:“玄玄之珠又是怎么回事?”
普明说:“不要问这个。”
他不死心又问:“到底玄玄之珠是怎么回事?”
普明说:“你的玄玄之珠遗失啦!”
【分析与鉴赏】
玄玄之珠也是佛性的象征,当一个人执著想在名言上找出佛性的踪影,越是找不到佛性,所以普通普明叫他不要问了。他再问,普明直接告诉他:“你这么搞,已经把玄玄之珠遗失了!”
同样的,普明之所以说他没有佛性,正因为他向外追求,是故,虽有佛性也与没有佛性一样。
其实,那人认为蠢动含灵皆有佛性,这只是从佛经读来的知识,他自己可曾实证过,确定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