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理想是用来实现的
1377800000015

第15章 正己 (1)

让诚信的商人先富起来

在商业领域中,诚信不是钱,但是,却比钱更为宝贵。它就好比爱情之于婚姻,没有了爱情婚姻是走不久的。然而,诚信决非只是一种憧憬或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点点滴滴的细节里实实在在的言出必行。只有诚信的人,才会不断积累无形的信用,为自己赢得有形的财富。

早在阿里巴巴自从进入电子商务的第一天起,就受到诚信缺失的困扰。一开始马云就清醒地看到:在中国电子商务是三年以后的事,因为银行没准备好,因为信用缺失,所以阿里巴巴只做信息流。在当时这也是个无奈的选择。

马云的远大理想是要做真正的电子商务,是做包括信息流、现金流、物流的电子商务。但要实现这一理想,“一定要过诚信的独木桥,没有诚信就实现不了。”马云认识到,“如果诚信体系不建设好的话,我觉得电子商务信息流就会变成毫不值钱的信息。”

为了搭建这座诚信桥,阿里巴巴内部制定了一个铁的规定:所有在阿里巴巴上网的商业信息,都必须经过信息编辑的人工筛选。他们会删去一切看上去不那么真实的信息,然后给会员发一个电子邮件,告诉他们没有发布这条信息的理由。这个要求从阿里巴巴创业时的18个人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

诚信,始终被马云置于公司发展的头等大事,只不过,在阿里巴巴不同的发展时期,它被赋予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与客户的无数次交流当中,马云发现一个现象,“有98%的企业会员对于交易间的诚信最为关心,谁和谁做过交易,交意的评价怎么样等等”。对于庞大的企业会员群来说,每天都有两三千条信息滚动,寻找合适的信息已不是问题,但因为担心对方的诚信问题,导致许多生意都失之交臂。这使马云在诚信中找到了自己新的商机——诚信通。

说白了,“诚信通”其实很简单:企业在阿里巴巴上任何一个小动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诚信通都会像档案一样自动生成和连续地如实记录下来,包括交易记录、客户投诉、会员评价等。这样的档案是公开的,谁都可以看得到。你要和谁做生意,可先在网上查阅他的“诚信通”档案,众多客户对他的信用评价、获奖情况乃至法院对他的判决结果都一目了然。一个信用情况良好的企业,自然更容易找到合作伙伴。

马云对此信心满满:“在阿里巴巴的游戏规则下游戏,就一定要遵守这个机制。也许三年之后,阿里巴巴的诚信通业务就会变成一个新的行业标准;在做生意的时候,大家会把对方是否是诚信通的用户作为考量因素。”

为了证明诚信通的通用性和权威性,阿里巴巴还与全球领先的企业资信调查机构邓白氏、奥美资讯有限公司、华夏国际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合作,为“诚信通”会员提供公司合法性认证和联络人业务身份认证。

2001年8月23日,“诚信通”英文版首先在阿里巴巴国际贸易平台推出。马云回忆说:“那天是周四,下午6点我们在网上发布了信息,晚11点诚信通正式送到网上,我们就焦急地等待。第二天早上,我们惊喜地发现已经有三家企业在网上订购了诚信通产品。这三家一个是坦桑尼亚会员,一个是日本会员,一个是美国会员。”

当天下午,兴奋的马云和同事们打开香槟,为“诚信通”的开张小小地庆贺了一番。

2002年3月10日,阿里巴巴全面推行“诚信通”服务。

凭着“诚信通”,阿里巴巴将免费会员带入收费会员的“殿堂”。

2002年9月,阿里巴巴进而推出“中国供应商”的服务。会员中可以分享50万海外买家和进出口商,阿里巴巴帮助中国企业出口。企业想做国际贸易,则帮它在阿里巴巴国际网站推广,服务费一路提价。去年有的地区达到100%的续签率。联合国贸发组织的网站只有阿里巴巴二十四分之一的信息量。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供应商”服务的收入就占到了整个阿里巴巴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其每一个会员收取的年费大约在6万圆~8万圆。

为了提高客户的诚信度和盈利水平,阿里巴巴还组织了诸多培训,这些培训主要由供应商培训、百年会员培训、以商会友俱乐部和会员见面会组成。

到2002年底,阿里巴巴全面实现赢利600万圆。2003年结束时,阿里巴巴报告日收入100万圆。在所有收入中,主要来源是“中国供应商”会员服务费和“诚信通”会员服务费,前者占70%的收入,“诚信通”的收入占到20%多,其他为广告收入占2%~3%。

从1999年刚成立之初,马云便给团队灌输“诚信”理念,此刻更坚定了将诚信进行到底的决心。他要将他的阿里巴巴世界塑造成一个诚信者的乐园。从2002年3月10日推出全球第一款交互式网上信用管理体系“诚信通”,再到2004年3月10日基于“诚信通”基础上推出的“诚信通指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诚信”的脉络。

回想过去的十年创业,马云坦言,信用是阿里巴巴所积累起来的最宝贵的财富。马云认为,只要信用不丢,就是有一天公司突然跌倒了,也会很快地重新站起来,因为我们在成千上万的中小创业者中积累了信用。

互不挖墙脚

很多企业热衷于雇用有同行业工作经验的人,理由是具备类似的工作经验,一旦到岗,可以即刻开展工作,但对于被“挖墙脚”的公司而言,这是一种不道义的行为,会损害到行业的经营秩序,而且高薪挖来的人,能请来也能被别人请去。

创立以来,阿里巴巴一直自觉遵守“不挖人”这一君子协定,这是公司价值观的一部分。马云在《赢在中国》当评委时曾这样告诫选手:“一个建议就是关于跨行业之间的竞争,你的员工跑,最好是用法律条文进行规定,最重要的是让你的员工和干部要懂得职业操守的训练和培训,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叫职业操守。现在很多企业,很多人愿意跳到竞争对手那儿,我自己不愿意聘用一个经常在竞争者之间跳跃的人,或者从竞争对手那儿跑我这里来的人。”

马云认为,从竞争对手那边挖来的人,如果让他说原来公司的机密,他就对自己的旧主“不忠”;如果不说,他就对现在的新公司“不孝”;即使不让他说原来公司的机密,他在工作中也会无意识地用到,这样他就“不义”了。所以,他觉得,“挖人”不符合阿里巴巴的价值观,他不希望挖过来的员工变成“不忠、不义、不孝”的人。

2005年,Google为了招聘优秀人才,打出了招聘50个李开复“关门弟子”的大招牌。马云当时说,这些人每人违约金5万圆,即使我们全挖过来也不过250万圆。但我们绝对不会这么做。我们不但绝对不允许自己公司挖竞争对手的人,同时也不允许我们的猎头挖;同时也强烈地鄙视、排斥和谴责竞争对手挖我们的人。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高科技企业当中,“挖墙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有些企业为了能够挖到自己想要的人才,尤其是从竞争对手那里挖到“人才”,不惜以重金、期权为撒手锏。但是,马云却坚守自己的底线。

有一次,在阿里巴巴的招聘会上,马云和一位应聘者一见如故。马云说:“我觉得他真聪明,很伟大,我们都决定要他。结果走的时候他讲了一句话:‘我真喜欢你们公司,我会把我手头上所有的客户都带到你们公司来。’我说Sorry,我们要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客户,人在可以建立新的客户。如果你把手头上的客户都拉到我这里来,不够规范,不够职业化,我绝对不要这样的人。”

马云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非常自信的人,他不怕任何对手,没有时间费尽心思地去研究他们,所以就更谈不上要去挖墙脚。在“2004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晚会上,马云说:“我认为真正的竞争还是和自己,所以我们不去研究竞争对手。只有研究明天、研究自己、研究用户,才是根本,才是往前看。研究对手只会伤害了你,因为你把你自己的强项丢掉了。”

马云不仅自己不做挖墙脚的事,也不允许自己的员工被任何的猎头挖。当然,马云对“挖墙脚”的现象抱着如此强烈的鄙视态度也不是没有来由的。

2005年,“雅巴联姻”后不久,此起彼伏的“挖人”电话,就给了刚刚还沉浸在成功喜悦中的马云以当头一棒。几乎所有的雅虎中国的员工都接到了“猎头”的电话。马云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好像全世界的猎头公司这几天都出现在这个公司。”虽然,马云最后凭借阿里巴巴的价值观稳定了自己的队伍,但这件事情还是让他记忆犹新。或许就是从那以后,马云开始对挖人和被挖这两种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否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