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商报》关于抗灾诗歌的专访
采访者:谢迪南,《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记者、编辑。
受访者:谭旭东,诗人、文学评论家。
采访时间:2008年5月25日晚。
谢迪南:谭老师,您好!我想作为诗人的您,这次地震,肯定写了很多诗。我想做一个汶川地震的诗歌现象的选题,想采访您几个问题。
谭旭东:谢谢你!这次我流着泪水写了很多诗,大多是写给灾区的孩子的。
谢迪南:在各种文学体裁里,诗歌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力砧,这是这次灾难中出现的一个比较特别的文学现象。请您给我们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谭旭东:这次汶川地震破坏性之大,受灾民众之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据报道,这次地震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的破坏力,而都江堰、绵阳、德阳、汶川和青川,包括陇南和陕南地区,都风景秀丽,人口居住也比较密集,其灾难性足以让中国人民揪心裂肺。尤其是正是在举国欢腾迎奥运之际,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可以说给整个中华民族的打击都是震撼性的。面对这样的灾难,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视而不见。就像自己的母亲和骨肉同胞遭受了灾难,谁能视而不见呢!诗人们也一样,尤其是有良知的诗人,更应该采取自己的行动,不但要积极地参与募集,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参加志愿队伍,更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灾难面前,在生死考验关头,最需要的是人的精神不倒,而诗歌正是可以唤起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呼唤人的良心的最好的文学样式。再加上诗歌本身就是轻武器,它短小精悍,不需要花很长时间来构思,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它最适合以最快的速度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9这次很多人都参与了诗歌写作,在网络上,纸质媒体上,到处都有诗歌的足迹,都有诗人的声音。很多写诗的人并不是专业的诗人,但他们真挚的情感倾诉出来,都变成了最动人心弦的作品。
这次地震灾难来临之际,这么多的人参与写诗,以诗歌的方式来祭奠灾区的受难者,来歌颂那些英勇抗震救灾的子弟兵和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来歌颂始终站在救灾第一线与人民心连心的国家领导人。我觉得中华民族在关键的时刻总是会拎成一股绳,中华民族文化里有一个重要的精神元素,就是求和谐、求共存、求人道、求仁义。这次诗歌以集结的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有中国作为诗歌之国的传统因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内趋力所至。
谢迪南:诗歌是否会再一次地备受重视呢?
谭旭东: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诗歌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开辟了诗歌专版,《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等都刊登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人民网、光明网、新浪网和搜狐网等也刊登了许多网民的诗作,甚至是《科学时报》和《法制晚报》这样从来没有刊登过诗歌作品的报纸也开辟了抗震救灾诗歌的专栏,这就反映了媒体对诗歌作品的重视,也反映了诗歌在时代最需要的时候,往往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觉得,这次灾难洗礼了诗歌,而诗歌也为灾难时刻人民精神的重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这是诗歌备受重视的一个因素。
不过,诗歌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亦工”!尤其是在大灾大难面前,诗歌不但是人们最先选择的情感宣泄方式,而且更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这次全民读诗、大众写诗可以看出,诗歌是不可能被拋弃的,而且诗歌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历史也告诉我们,在很多社会转折关头,在灾难深重的时刻,诗歌往往最具有情感渗透力和冲击力。抗日战争时期,“街头诗”、“枪杆诗”、“口号诗”就发挥了难以想象的凝聚民族精细的作川,鼓舞了很多人为中华民族走出苦难奋斗不息!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很多出版社出版了抗震救灾的图书,也有的出版了一些抗这救灾诗选,我希望这些诗歌出版行为不仅仅是为了社会造势不汉仅为了赢得出版社的政治资本,而是一个对诗歌重视的良好开端。
谢迪南:怎么想到用诗歌这种形式来抒发感情呢?
谭旭东:这次我为灾区的人民写了一本诗,从5月12到深夜22日深夜,这十天间,几乎每一天,我的心都被灾区人民的苦难所牵动,每一天都在网络上和电视上了解各种情况,尤其是灾区孩子的遭遇让我非常伤心,也非常牵挂他们。特别是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判成都,在都江堰等重灾区亲自指挥抗震救灾工作,他的每一个言行,都让为之敬佩,为之感动流泪,我觉得,温总理这么为人民鞠躬尽瘁,坫中国人民的福。我内心里波涛汹涌,感觉到不写诗不行,于是一提笔就不可收,连续十来天,我陆续写下了《总理和孩子》《总观和在面心连着着心》《废墟下的孩子》《流泪的课桌》《黑暗中的两只小手》等诗作,用它们来表达自己悲伤,自己的哀悼,自己的祈祷、希望和期待,自己的敬佩。
我觉得不只是我在用诗的方式为灾区的生命歌哭,全国人民都在为灾区人民流泪。十天下来,我写了49首诗,其中打的发《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和《法制晚报》等报纸,有的即将发表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福建而文学》和《诗刊》等刊物。我把它们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儿童文学界和诗歌界的师友们阅读,在我自己的网站上公布,赢得了很多师友的认同,他们也和我我一样得感动流泪,他们也表达了和我一样的对灾冈孩户的牵挂和对苦难的灾民们的同情。
令人高兴的是,敦煌文艺出版社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要把我为灾区的孩子写的诗《生命的歌哭》出版,到时候,我想我会做一次义卖,把卖诗集的钱和稿费捐给灾区的希望小学,而我筹划着,将来和几位儿童文学作家一起为灾区的一所希望小学建一一个图书室给灾区的孩子多多送一些适合他们、有益于他们学习成长的好书。
谢迪南:谢谢您的回答,祝心怡!
答《中国教育报》记者问
说明:得知谭旭东为灾区的孩子写了一本诗集并即将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后,5月27日中午,《中国教育报》文化专刊主编徐启建对谭旭东珠行了采访。
徐启建:您是什么时间知道汶川大地震的?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谭旭东:我是5月12日下午3点钟左右知道汶川发生了地震,那天我中午在午睡,所以起床晚了一点,不过我每天都有上网看新闻的习惯,所以第一时间知道了地震的事情。刚开始我没有觉得地震有多么可怕,有那么大的灾难。下午四点钟的时候,住在南三环的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说谭老师,刚才地震你知道吗?我们这里的写字楼摇晃得很厉害,我们都吓得跑到楼底下去了。”我住在校园里,没有感觉什么异常。但晚上再看电视新闻和网站,才知道地震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而且温总理那天下午第一时间赶到了救灾现场。当时我为温总理的精神而感动,也为灾区的苦难而揪心。
徐启建:您什么时候与下了第一首给灾区儿童的诗?当时是一种什么情况?
谭旭东:我写的第一首诗是《汰声的哭泣》,是12日深夜写的,当时心情很沉重。我中学起就一直喜爱地理,对川北的地理状况也了解一些,那里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带,山高水急,一旦发生山崩地裂的灾害,可以想象灾区的人民,尤其是孩子将要遭受难以承受的痛苦,于是就写了这首短短的带有随感性的诗。
徐启建:在这次地震中,文学从精神的层面发挥作川,“精神震灾”的效果非常好,而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作用可以说压过了其他题材,特别是那些写给灾区孩子的诗在第一时间就引起我,我们情感的共鸣,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