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茶经》的人生智慧
13622000000003

第3章 形象价值连城(2)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今江苏扬州),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懂,因之赶郡,泊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于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执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低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荣槽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遭止之,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伏罪曰:某自南零齐至岸,舟荡覆半,惧其渺,揭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历经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

《新唐书·列传》的《陆羽传》中,也记有此事,不过在说到李季卿召见陆羽时,“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在栖霞寺,钻研茶事。虽然他不当和尚,但他一生得到佛的关怀,佛对他的一生给予了无限的关爱。在路上,他还是得到寺庙的容纳。实际上,茶又怎么能够与佛意分开呢!他在大地上的漫游,在不同的地方,都会因时制宜地与寺院和和尚有联系。后来他写出了《茶经》,寺院里都接纳了这样一本新奇的书籍,《茶经》来到寺院里,丰富了佛的心性与思想境界。后来,禅与茶,情景交融,这也算陆羽用另外一种形式对佛进行感恩。

有许多名茶首先为陆羽所发现。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因为他在当时越来越有影响,就渐渐地成为了权威,这种茶后列为贡茶。义兴郡(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在陆羽的直接推举下入贡。《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牺范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在陆羽有了一定影响的时候,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大祝,但他都未就职。人生有自己的性子,性格决定命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要喜欢的事情光明,如果喜欢的事情黑暗,那么人生去追求它,人性就会十分邪恶。陆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当时来说不太入流,但做了一件大事。

《全唐诗》有陆羽的一首歌,体现了其品质:

不羡黄金罍,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入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全唐诗第308卷007首《歌》

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话虽如此,但他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两位当官的贵人支持。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他鄙夷权贵,是看不起权贵的黑暗,而山水对他的吸引力更大。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

空见年年江草齐。

——全唐诗第308卷008首《会稽东小山》

陆羽《茶经》,为唐和唐以前茶叶的系统总结;是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第一手资料,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智慧的结晶。《茶经》问世后,唐朝北方的小国,曾以千头良马作为稿费换取《茶经》的版权,这样陆羽的日子便很好过了。就算他在写出《茶经》之前,他也得到外面的不少资助,日子不成问题。此经为历代人喜爱,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是为第一,做第一光明的事情,最为光明。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古代,像茶学、茶艺学问,只被认为是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对儒家学说悉心钻研,但他又不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学术融于茶与生活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在《茶经》初步完稿以后,颜真卿在湖州担任刺史,他对陆羽很关照,也很欣赏他的才华,让他编书做编辑撰稿,然后资助陆羽建房子,修改《茶经》直到完稿。

后人尊陆羽为茶神,肇始于晚唐。唐时曾任过衙州刺史的赵磷,其外祖与陆羽交情至深。他在《因话录》里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露茶之家,陶为其像,置于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唐李肇撰《国史补》也写道:“陆羽茶术尤著,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在与茶有关的书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与陆羽的故事。我们特别推崇他的写作精神,行万里路,来自于第一手资料。生命在不断地行走之中,他在行走的时候,脚印都成为大自然的茶叶,所有的茶叶都上升为他生命境界的羽毛,飞翔出天堂的色彩。在中国文化中,大自然就是天堂。既然在大自然里奔走与写作,陆羽的一生都在天堂中,那么这一生就值了。哪怕他从小被狠心的父母抛弃,但最后看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也对生命怀有感恩。

读茶如读经

茶叶在茶树上,就像散开的一本经书,一本绿色的经书,一叶叶皆为大地、群山的脚印,大地群山把脚印举起来,不踩在脚下根下,举成一片片天空。

每一棵茶树都是一本茶经。

现在我们来简单介绍《茶经》这本书的内容——

陆羽的《茶经》共分十部分,

上卷有三:

一之源

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点、茶叶品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说明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之间的关系,还有栽培方法和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

二之具

介绍采制茶叶的用具。说明制作饼茶所需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

介绍茶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技巧。强调说明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适时采茶的观点。制造饼茶有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串、封装,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不同的等级。

中卷有一:

四之器

介绍煮茶饮茶器皿。详述28种煮茶、饮茶用具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论述各地茶具的好坏和使用规则。

下卷有六:

五之煮

解释煮茶方法和各地水质优劣,说明饼茶茶汤如何调制、烤茶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所产生的影响。茶汤雪白、浓厚的泡沫为其精英所在。

六之饮

介绍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说明茶文化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还有方法。

七之事

叙述古今茶故事、产地、药效。介绍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史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

八之出

品鉴各地茶之优劣。说明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划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九之略

说明能够省略的茶具茶器,说明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一些什么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举例: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的七种工具。

十之图

把《茶经》内容写在素绢上挂起来,《茶经》就可一目了然。

说实话,在今天看来,《茶经》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在唐代,它是一枚核武器的诞生,开创了一种文化就像哑巴开口说话,茶叶亮出舌头,说出人间的香气与苦甜。

《茶经》的出现,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继往开来,承上启下,具有宏观性。后来出现了很多有关茶的著作,都因《茶经》的奠基才有基础。

基本形象的确立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在《茶经》的开头,陆羽给我们介绍茶树的有关情况,南方有佳木,这种佳木的形象简洁明了。陆羽这样介绍:“茶树是原产在南方的一种优良树木。树高一二尺,有的高达数十尺。在巴山和三峡一带最粗的茶树要两人合抱,这样的茶树,只有将它的枝条伐下后才能采到茶叶。茶树的树形像瓜芦一样、叶子像栀子一样、茶花像白色的蔷薇散发出洁白的香气,这样的香气散发出大自然灵魂的滋味,种子与棕榈树的种子很相近,其柄蒂像丁香一样,树根与胡桃相似。瓜芦树生长在广州一带的地方,与茶相似,叶苦而涩。棕榈与蒲葵类似,其种子与茶子相似。胡桃与茶的根都属于深根性质,向下生长直达石砾层,苗木才能向上抽长。”

现在要看到茶树的形象很容易,在网上查询,就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栽种的茶树,还有很多书上杂志上都可以看到,相信对于我们来说,这不难。

茶树的高矮就像人的高矮,其外形有地域性,好像南方人与北方人的身高区别。不论哪里的茶树,它的形象靠自身来确立。

人的形象也像茶树的形象,要靠自身来说明。一个人是自身而不是他人,都要有自己的承担。人生所确立的形象,外在的特征往往与人的根本特征紧密相连。外部形象是肉体的形象,而深处的为人处世则在形象的最外部,人们记住一个人,往往记住的是人的本质,而音容笑貌只是本质的衣服。茶树的品质与形象有天生的一面,与生俱来,不会随便发生变化或者进行更改。

一个人如果能够确立像茶树一样的形象,那么人生就有很高的生命质量。就说陆羽吧,他的形象就像一株茶树,穿越历史散发出自己的清香。

冷落了花朵

“花如白蔷薇”。茶花,白色,有积雪的幽香,对于其他树木来说,鲜花璀璨而夺目,受到追捧,往往树叶被人遗忘,而对于茶树来说,茶叶远比茶花受到重视和应用,茶花相对而言处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色。

在城市喝茶的人,他们看不到茶花开,茶花落,一切都那么静悄悄。

在茶树身上,看到那些默默存在的花朵,它们有根一样的深刻,不喧哗、宁静、忍受。它们也在出场,但主角是茶叶。

喜欢这样的花朵,该开的时候就开,该落的时候就落。茶叶闻着自己的花朵,很开心,茶叶身上的香气就有了花朵香气的一部分。

茶花就像灯,绽开,照亮了绿色的波浪,照亮了茶叶的行程。

根皆下孕

根皆下孕,这四个字很有意思,很耐人寻味,说明了汉语的独特魅力。茶与汉字、瓷器等都属于天生的亲戚,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茶树的根喜欢朝下生长,喜欢朝黑暗的深处奔走,根越往黑暗深处,茶树在世上就越有力量。没有根的潜伏,没有根穿越泥土石头深处,就不会有茶树在世上展开自己的形象。

根是下半身,对于植物来说,下半身有如此高贵的品质,在深处默默付出,才会有植物上半身的美丽,开花结果,有一片片绿叶展开自己的地图。

人的下半身,除了要走好路,还要管好下半身至关重要的零件,男男女女的核心零件,最说明人的本性,也说明人的品质,品质与本性联系在一起。

人的下半身与茶树的下半身一样,属于奠基部分,下半身稳当,脚印一路踏踏实实,那么上半身的脸面就很有质量。

根皆下孕,这个孕字,用得非常神奇,根向深处伸展,就像人怀孕一样要付出很多,根的事业就像母亲生育的事业,具有伟大性。

茶树的根,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一些偏方秘方里,它的分量举足轻重。

同一事物身上的不同信息

在谈到茶的不同说法时,《茶经》上说——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贾”,三曰“上艹下设”,四曰茗,五曰荈。(原注: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上艹下设。“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让我们了解唐朝以前、关于茶的不同说法,这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但也是同一事物所具有的不同信息,好像一个人有乳名、外号、曾用名、假名、笔名等不同的情形。

这一段文字是说——

“茶”字,从字源上来讲,或从属于“草”部,或从属于“木”部,或既从草又从木。从草写作“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写作“槚”(jiǎ贾),出于《本草》;草木兼从写作“荼”,出于《尔雅》。茶的俗名,在各地有不同的称谓,有的称作“茶”,有的称作“槚”,有的称作“上艹下设”(shè设),有的称作“茗”,有的称作“荈”(chuǎn喘)。这些称呼有时候同时出现一两个或者同时出现,或者只出现一个,而最常用的就是我们说的“茶”。周公说:槚就是苦茶。西汉杨雄说:川西南的人把茶叫作上艹下设。东晋郭弘农说: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叫荈。

虽然不同的称呼或者说法,都是指同一个事物,但不同的说法本身含有特定的信息。对于全面了解一个事物,对于全面了解一个人,方方面面的信息很有必要了解,这虽然要花时间和精力,但只要有必要,掌握的情况还是有积极的用处。当然抓关键,抓本质,可以对那些无足轻重的皮毛忽略。至于到底怎么做,要在具体的环境具体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运作。

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侧面,看到的都是局部情况而非全局或整体面貌,所以尽可能地了解更多有关的信息,就能全面掌握,做到心里有底,运筹帷幄。

成长课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茶,探究它的根源,它为天地之间的草木,属于草根,像草,又有树木的气质。真正像草根人生的标本,草根人生只要积极努力,同样有辉煌的人生。世界华人首富即草根人生成大事的典范。

11岁的李嘉诚来到香港。14岁,父亲去世,辍学打工。舅父要他到自己的钟表公司上班,他没答应,他要自己锻炼,想先到银行寻找机会,到银行工作没有如愿以偿,就当了茶馆里的跑腿,在港岛西营盘的春茗茶楼当了一名小伙计。

跑腿的时候,在冷静中暗暗努力,他给自己安排课程,养成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习惯,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找机会验证,揣摩消费心理,真诚待人也投其所好,顾客都高兴付钱。

在这间茶楼,发生了一次使李嘉诚终生难忘的饭碗危机。

一生意人正大谈生意经,李嘉诚在一边听得入迷,竟忘了伺候客人茶水。待听到大伙叫唤,才慌张地拿着茶壶为客人冲开水,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老板看在眼里,立即跑过来,正准备斥责他,不料那生意人茶客却为李嘉诚开脱:“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李嘉诚感激地看着茶客,连忙说对不起。

事后,老板对李嘉诚说:“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裤脚,做事千万得小心,要集中精力,不能三心二意,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定就能大事化小。这位客人心善,如果碰到恶人,就难以收拾局面。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李嘉诚的母亲知道后,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

李嘉诚从此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为巨富后,对友人几次说到这件事情:“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还能找到那位客人的话,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后来,李嘉诚以收书的方式读了很多书,并把看过的书再卖掉。掌握了知识,又没有浪费钱。觉得在茶馆里没有前途的时候,就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当学徒。偷师学艺,很快学到了钟表的装配与修理技术。

他建议舅父迅速占领中低档钟表市场,大获成功,因为当时的消费者对中低档表的需求很大。1946年,辞别舅父,开始创业,屡遭失败,几次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