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茶经》的人生智慧
13622000000012

第12章 生命的密码(3)

在陆羽说的茶道里,一般使用的漉水囊,过滤茶末儿的器具,外框用生铜铸成,防止水湿后有铜锈、污秽和腥涩气味,如果用熟铜很容易生锈苔,用铁又有腥涩气味。隐居山林的人有的也用竹木制作。而竹木制作出来的,不能经久耐用,不便涉远旅行。所以都用生铜制作。囊用青竹细篾编织后卷拢起来,裁碧色的丝绢缝好,并缀上细翠钿。再做绿色的油绢袋把漉水囊装在里面。漉水囊直径为五寸,柄一寸五分。

唐代的茶道,过滤用了很多次,挑选茶饼或茶叶是过滤,筛是过滤,漉水囊也是过滤,无处不在地挑选过滤,最后剩下的,就很精品。

一层层的过滤,剔除那些杂质和低下不达标者。

过滤心情,把不快乐滤掉。

过滤心情,把黑暗滤掉。

过滤心情,把灵魂的杂质滤掉。

过滤自己,留下自己好的一面,把不好的自己扔掉。

舀一瓢缘分

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瓠。”瓠,瓢也。口阔,胫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邱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瓢,用来舀水,有的用葫芦做,有的用木头做,也有用大的竹筒做的。陆羽说用梨木做瓢,质量绝对好,现在梨木也很希贵。

瓢在今天很常见、普及,生活里到处都有。锅碗瓢盆,少不了它。它在水里来来去去,擅长游泳,水在它的怀里也来来去去。

古色古香的瓢,很像水的婴儿,很孩子气。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取的那一瓢有缘分,缘分的到来与生俱来,但愿是善缘。

现在的塑料瓢,太冷漠,就像世人的心情。用木瓢吧,木与水都在五行,是朋友,它们在一起,有友谊,有感情。

船也像瓢。

瓢的心里,知道水的分量。

尺丈量生活

“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杮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竹筴:策,古文与筴通假,在这里读作cè。就是竹尺的古称。竹筴用竹、桃、柳、蒲葵木制作,或用柿心木制作。长一尺,两头用银包裹起来。”

一支尺,用在喝茶里很有意思。其实筷子也是尺子,两支尺子合在一起,作为筷子,吃饭,饭用筷子来量,饭就有生命的长度。茶用尺子来量,量出很长的滋味。

把一杯茶无限拉长,拉长为一根水的光线,就会很漫长。好茶的味道,幽香与回味都很漫长。

尺子,量茶,量饭,也量心。

盐用白发说出滋味

“鹾簋:揭,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绂,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鹾簋,用瓷做成,直径四寸,圆盒状。有的为瓶状,或为缶状,是装盐用的器皿。揭,用竹木片制成,长四寸一分,宽九分。用来撮盐调味。

茶,茶里面放一点点盐,茶就有大海的滋味。现在有的茶里也放盐。原来煮茶,有时候,茶就像菜汤一样。

放盐的茶,茶更具有生活的滋味。

装盐的小器皿,盐在那里用积雪的骨头保持沉默,沉默有深奥的味道。沉默也开花。盐,在古代有盐花之称。盐,开花,盐花白发苍苍。

盐在水深处,隐居,隐居得多有滋味。

生与熟

“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熟盂是用来盛装沸水的壶,或用瓷做,或用砂制,容量两升。

其实大自然的水,生来就很古老,生来就很成熟,每一滴水都很老了,都很旧了,看起来但很新鲜。

生水,熟水,人的界定与称呼而已。

烧开水,水沸腾了,成为水熟了。水熟了,就像水果成熟。水果成熟,也表达出水成熟了。

温暖使水沸腾而成熟。温暖使水激动充满了激情。

水开了,温暖达到高潮。

成熟的水,开水,有力量的一面,也要防止对人的伤害,烫伤不好玩,很残酷。

一碗命一杯运

喝茶,用杯也用碗。大碗茶,大碗酒,很痛快。小杯茶,小杯酒,很细腻。《茶经》里说茶碗——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帕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在唐代的时候,茶碗以越州出产的为最好,鼎州、婺州、岳州出产的也不错,寿州、洪州出产的就要差一些。有人以为,邢州产的瓷器比越州的还要好,其实不一定。如果说邢瓷似银,那么越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似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二点;邢瓷色白,使茶汤红,越瓷色青,而茶汤绿,这是邢不如越的第三点。晋朝杜育《荈赋》中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即越州。这里有力说明还是越瓷是上品,它的唇口不反卷,底卷而浅,容量在半升以下。越州瓷与岳州瓷都青色,青则衬托茶汤,增进茶色,使茶汤呈绿黄色。邢州瓷白,茶汤就红;寿州瓷黄,茶汤为紫;洪州瓷褐,茶汤就黑,所以都不宜作茶碗。畚(běn本)箕用白蒲草编织而成,可以装十个碗。也可用圆形有盖的竹筐来代替。包裹碗用的纸帊用剡溪产的纸平层缝制。也要有十支。

无论一碗茶一碗饭,都是一碗命。人一生,就一碗的大小。

一碗茶,有风浪。一碗饭,有高低深浅。

一碗茶,有大海来来去去。一碗饭,有分量。

一碗人生,安乐是福。

碗为人抱紧一碗茶,抱紧一碗饭,碗的本事太大。

一杯冷热,一杯炎凉,一杯感动,一杯凉爽,一杯热冷,一杯苦,一杯甜。杯子自有碗的胸怀,杯子有井的哲学。

瓷的骨气散发在茶水里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州、洪州次。”唐代的茶器很发达很高尚,此后瓷器与茶走得更远。

宋元以来,由于对外贸易的频繁,茶习的演变,使中国向外输出的茶和茶具量猛增。建盏最先传到了日本,输入日本的有冀州窑烧的“鳖盏”、“熊皮盏”等茶具。与此同时,中国与朝鲜的联系也频繁起来,运往朝鲜的中国陶瓷茶具的数量很大。

1976年、1978年分别在韩国本浦市海域、全罗南道新安郡海底发现了元代沉船中的中国青白瓷、青瓷、黑褐釉瓷、白瓷和白地彩绘瓷、黑釉盏等瓷器。

中国茶具向朝鲜的大量输出,极大地刺激了朝鲜民族工业的发展,朝鲜茶碗大量出口日本。大量被发现的中国沉船上的茶具和当时的朝鲜茶具出土,证实了朝鲜茶风随着中国而变的事实,朝鲜的茶为学生,中国的茶为导师,学生当然听从导师的引导。

宋代,因造船业的发展和指南针的运用,使得海上贸易便利起来。在有贸易往来的5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瓷器是必备货物,分为“处州瓷器“、”青白花瓷”、“青瓷器”和“青白瓷”四类。那时,中国瓷器已经畅销亚洲和非洲。

明、清两代,随着散茶的广泛流行,泡茶用具变得讲究起来,工艺精巧的紫砂壶和瓷器茶具品种繁多。茶进入了百姓人家。

明、清以后,中国茶具进入日本,主要是朝廷赠予、日本使者回国的贸易需要、中日贸易和民间贸易四种方式。

郑和在不足30年中七次下西洋,中国茶具的对外输出到了高峰期。茶具在航海中加强了明朝和亚、非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公元1635年8月,从台湾装运四船瓷器到日本,数量为135005件之多,其中94350件是茶具。

17世纪,中国茶和茶具开始向欧、美地区渗透。葡萄牙、俄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人民对中国茶风和中国茶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国安妮女王用中国小瓷碗饮中国茶,形成英国贵妇们的时尚。中国茶具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成为人类心灵的容器。

瓷,汉语的骨头,把茶抱在怀里,水如血肉,通常是骨头在肉里,而茶与瓷器反过来了,骨头把血肉抱在怀里,就像男人爱女人,就像蚌壳抱紧自己的肉体。

与生俱来的相逢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唐代的瓷器已经很发达了。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多么好的瓷器。喝茶,要懂瓷,不懂瓷,就不懂得茶是什么词,不懂茶是什么语言。

有一种伟大的力量使茶与瓷在当初有与生俱来的相逢。我们今天用一只瓷杯(碗)泡茶,实为再平常不过,但它们最初的相遇,融为一体,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奇迹。汉语的祖先把泥土(大地的血肉)变成了瓷器。

陶器为历史之重大发明,它并非那么容易做出来。在陶器出现之前,整个人类像现在的小孩儿一样天性喜欢玩泥巴,把泥土捏成各种好玩的事物。玩泥巴的天性穿透了多少岁月,传承了下来。玩泥巴为制造陶器准备了神安排的基础。光有一双巧手把泥巴塑成各种形式还不够,还必须往泥土中加入一些“灵魂”,灵魂能让泥土具有思想,朝着陶器的方向走。所谓灵魂即必要的化学技术,对泥土质地的选择,要使符合烧制陶器的泥土用于制作泥坯,质地不好,没有调配好的泥做成的坯,烧制出来的器皿易碎或干脆未烧制之前就易碎变形。优秀的陶工明白好泥塑坯的秘密,他的手与泥土合作的信息非常和谐,陶器一路烧制过来,每一个环节都要细心讲究,其中的确有难于上青天的难度。它可称为工艺上的第一流成就。用火烧制的学问更让火焰成了博大的知识分子,其中的讲究更有十万文章之多。因此,借若要评判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用陶器作为衡量标准,则是十分合适。与农耕并起的陶器,坚定了大地的田园生活,人们不会放弃固定了的大地而去漂泊过上牧歌式的游牧生活,放弃农业去游牧的民族、肯定会让制陶术失传。制陶术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初的先民文化对我们来说只能以想象去完成。最初的陶器如何而来,无人知晓。有人指出,先民可以编织的篮子炒食物,如果篮子涂上泥巴在火上烧硬,算不算得上陶器的源头呢?也可以这么说,但我们十分清楚,烧制陶器为高智商行为并非那么简单,它要诸条件都协调成熟方可成功。石器时代有了简单的手制陶器,公元前3000年,陶器从埃及传到中国,中国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令人震憾的瓷器。

瓷为陶之升级版。瓷器的历史在世界上已广为人知,大家都能说出——上釉的陶为瓷,上釉的目的在于为了防止陶渗水。陶器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论再怎样烧制得好,要不渗水则很难。瓷器上所涂的釉要能很均衡地透入坯子的整体。中国在汉代的瓷器便开始涂釉的行动。釉涂得很厚,陶器上不免有疏漏的小孔。在烧窑时,涂上的釉难免从坯子上流下来。根本没有靠外人的帮助,中国人自己缓慢地对付了所有困难。到第七世纪时,炎黄子孙制成了一种极其伟大的白瓷。

16世纪的葡萄牙人把中国瓷器带到了欧洲。把中国瓷器放在眼前,有上流社会的提倡,有西洋古传的技术,欧洲人还必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追上中华的智慧,把瓷器勉勉强强造出来。

有瓷器在世上,人就变得高雅了起来。

当埃及的制陶术缓慢地传遍世界,为什么世上独有中国人能在它的基础上把瓷发明出来?埃及的确当之无愧为人类文明的摇篮,陶瓷与玻璃皆由他们发明而来。但现在的埃及除了回忆伟大以外,却没有与他们古代相抗衡的伟大作为。中国人不一样,中国的现在依旧诉说着巨大的秘密。黄种人有广大的智力资源,有人口辽阔作为保障。在古埃及,发明陶与玻璃的天才,我们现在向他道谢,却找不见他的面容。而在中国,把瓷说出来的天才,为隐居在历史的人群中,许多伟大人物的确未曾署名。他们比自身的才华更为神秘。

玻璃与瓷都极容易打碎,从它们身上找到人的碎片也并不容易。

茶的历史自然比瓷的历史要早,当它碰到瓷器,彼此的喜悦互相取悦了对方。陶器瓷器纷纷亮相,如同时装套在茶的身上,演出了爽心悦目的夫妻情深。茶与瓷牵手何尝不可成为爱情的象征呢?

茶具用器考究,为茶文化的半壁江山。

现在人们泡茶的茶具多了,有时一个玻璃杯泡出的茶,透明着看,真的很过瘾,也觉得制造美如此容易。透过透明的骨头,看到沸腾的柔情渐渐冷却成手和口的体温。

在瓷的胸怀里,茶柔情似水。

在人间,炎黄子孙成为了茶与瓷的作者,创作出的传世之作实在倾倒了文明的长河。

茶与瓷的相逢好比手脚在一个人身体上的缘分。

洗心那样洗干净

喝完茶,要清洗茶具,在古代的茶道里,喝茶的善后工作做的更要仔细——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以贮涤洗之馀,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

巾:以娗布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我们来看这些清洗工具——

扎,用棕榈皮丝片夹在茱萸木的一端,然后缚紧。或截断一段小竹管,把棕榈皮丝片扎好后,插入竹筒扎紧,形状像一支大毛笔,是洗涤用具。

涤方,贮积洗涤水。用楸木板拼合制成,制法和水方一样,能容水八升。

滓方,用来集贮余茶和渣滓。制法同涤方一样,容积五升。

茶巾,用粗绸做成,长二尺。要有两条交替使用,以供洗擦各种器具。

现在看来,洗涤都很现代化了,洗涤精五花八门,消毒柜杀灭细菌,好像今天先进了,非也非也。越现代化的洗涤,越不干净,越洗涤剂,越有脏的危险。在古老的时代,没有洗衣粉,植物的汁液洗出的衣服比今天洗出的衣服更符合天道与人道。

洗心那样洗干净茶杯饭碗,以此心态从事,人生定慧超出世俗,达到非凡。

现在的宾馆茶馆的餐具杯子,看似干净,其实并不干净。看似美的东西,并不美。

包容有其伟大

喝茶要用那么多工具,把它们归纳起来,好让它们听从召唤和指挥——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我们看到了具列的作用,它或作成床架,或作成矮柜。用木材或用竹子制成。有的也用木材效法竹子的样子,把木架上的横杠漆上黄黑相间的颜色。具列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纳和陈列各种茶具。

都篮,因能收蓄各种器具而得名。里面用竹蔑织成三角形方眼,外面用较宽的双篾作经线,细的单篾编织,交替压着双经线织成方眼,使都篮形状玲珑美观。篮高一尺五寸,长二尺四寸,宽二尺。篮底宽一尺,高二寸。

用一只篮子,一个柜台,就可以包容茶道喝茶的工具。

包容,太重要了,包容就像母体对胎儿那样,为最伟大的包容。就像种子对大树的包容,有天地的美德。

茶,叫人包容之心,宽心。

水为最初和最后的茶,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水即我们的血肉存在。那么水即生命力量的表达,像水一样活着,像水一样充满力量,有水那么高深的思想、哲学、智慧,甚至有比智慧与思想更高明的力量,那么我们就真正懂得了生命的本质与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