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家训大全集
13576200000193

第193章 欣赏——举止优雅从容(2)

在维多利亚时代,曾经有这么一个英国小姑娘,她名叫卡拉,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狄更斯的作品。她试图使自己忘却沉重的忧愁:她的父母将她的两个兄弟留在身边照看,却将她托付给了她的姨妈。她为自己是个女孩而懊恼不已,这位以阅读小说度过了童年生活的英国小姐后来开始写作。就像在她之前的勃朗特姊妹等许多人一样,她在一些诗作和小说上署了卡丽斯·米勒的名字。当她最小的孩子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出生时,卡拉已36岁了。日后,她的女儿对这些作品也无比敬佩,并满怀敬意地将其保存。

但卡拉在女儿小时候却有一个奇怪的决定:8岁之前不让她阅读,以免损害视力。但卡拉完全失败了。对于读书,小女孩才5岁就能应付自如,这正像母亲一样。她一头扎进家中多得所有房间的书橱都装不下的那些书中。她超常的洞察力也源自于母亲。从这一切到写作,抬腿一步便可跨越,尽管会有不少拼写上的错误。家中积累的数千件物品——从集市小商品到珍贵物品,从珍稀到拙劣——给了阿加莎灵感,她很早就开始虚构故事。母亲,这位天生的说故事好手,给予她鼓励;姐姐玛吉也为她鼓掌喝彩。事实上,她从事写作职业也还得归功于姐姐:正是因为玛吉跟她打赌,她才写出了她的第一部小说。

阿加莎的父亲去世时,她还不到11岁。温柔而默契的母女俩,更增添了相依为命的情感。她们毫无抱怨地面对不稳定的财政状况。但是她们还得应付突如其来的变故——卡拉的身体出了毛病。阿加莎带着母亲去埃及疗养。卡拉同意她谋一份文学方面的职业,并将其托付给大作家埃登·菲尔波茨。之后阿加莎与一位飞行员结婚。阿加莎·米勒就此成了阿加莎·克里斯蒂。1930年,阿加莎因小说《罗杰·阿克罗伊德谋杀案》而名扬文坛。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大师,被称为推理小说中的女王。她的名字甚至比当时真正的“女皇”更加为人们所熟知。

所有的这一切成功,在最开始的时候,全都是出于对家人的鼓励和爱的感激!所以,我们要爱自己的孩子,善待自己的孩子,鼓励自己的孩子,你要知道,可能你正在亲手培养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日之星!

海明威的“童年记忆”

格蕾丝·海尔是著名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母亲。作为著名的歌唱家,她有副好嗓子,有准确的听力和姣好的相貌。然而当她嫁给克拉伦斯·埃得蒙德·海明威博士时,她放弃了舞台职业。她决定献身于歌唱的教学事业,献身于女权运动,献身于她的丈夫和孩子。但结果却很失败。教学工作给她带来的声名很有限。争取妇女参政的使命感让她经常处于激动之中。她蔑视最起码的家务活,从不下厨。她想给外人以他们是一对模范夫妇的假相,但事与愿违。海明威斩钉截铁地断言,他的父母“之间的共同点并不比狼和狗之间的共同点多些”。日后他指责他母亲迫使父亲走上自杀之路,当时他父亲因糟糕的财政状况和严重的健康问题悒郁不振,据说用一把南北战争时使用的老枪自杀。30年后,这位大作家也步了他的后尘。

格蕾丝和她儿子的关系也不美满。她在他面前就像个统治者,她把他当女孩来对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他和他姐姐穿一样的连衣裙。他不能原谅她矫揉造作地炫耀其家庭影集——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他像商品博览会上的娃娃一样穿着一条有粉红色镶边的短裙。同样她所散布的有关他童年的种种可笑的故事,也教他怒不可遏。这个男孩由此烦躁恼怒。

还算幸运,在出色地完成了中学学业之后,海明威避开母亲,离开了家庭。然而,他的记者生涯的种种成功,他在冒险中所显现的魅力,他对女人的征服,他文学上如日中天的成就,乃至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都不能让他摆脱童年的记忆。无论被朋友还是爱侣称为“爸爸”他都乐意。但他对母亲的看法却是:“我恨这个老太婆。”

我们可千万不要做这样的父母,成为人家的笑谈。如果只是嘲笑也还罢了,要知道,为人父母的,有什么事会比让自己的孩子恨自己一辈子更让我们感到揪心的?千万不要让这种事发生在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身上!

默默地等待李斯特

“我满怀敬意和爱意地感谢一直给我以仁慈和爱的母亲。在我年轻的时候,人们说我是个好儿子。有这样一位堪称模范的忠实的母亲,我怎么会不成为一个好儿子!”在一份日期注明为1860年的遗嘱中,弗朗茨·李斯特这样写道。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1811年10月22日。5岁时,他就显出了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其父亚当·李斯特也是个不错的音乐家,他决定孤注一掷,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带着儿子去了维也纳,找一个配得上其才华的老师。母亲安娜拿出了自己的嫁妆,为这次冒险提供了经济资助。

9岁时,弗朗茨举行了他的第一场音乐会。两年后,他成为奥地利首都的宠儿。再过两年,他征服了巴黎。他父亲领着他跑遍了欧洲,举行了一场又一场音乐会。不料,在弗朗茨16岁时,父亲忽然死在他的怀中。安娜急忙赶到巴黎,为的是给少年弗朗茨一个家。从此以后,母子间的共同生活才真正开始。但儿子继续投身于音乐会和巡回演出。母亲终日在家默默等待,等儿子在数日、数月、数年之后归来。从弗朗茨和玛丽相爱,直到他们的爱情消退,她一直都在那里。她照看他们的3个孩子:布兰迪娜、科斯玛和达尼埃尔,保护他们免遭可怕的母亲的伤害。安娜将一腔未曾用完的母爱重又倾注到她的孙辈身上,鼓励这两女一男崇拜他们的父亲,鼓励他们与他大量通信,收集这位远方伟人的信件、胸像和肖像。她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这是伟大的一生,这是充满了爱的一生,这是无怨无悔的一生,这是付出的一生,这是幸福的一生。

伊丽莎白女王成4岁男孩笔友

这就是前几年发生的事,一个4岁的英国男孩放飞了一只带有字条的气球,他本来是希望能找一个外国笔友,没想到最后他竟然收到了女王的回信。

据《每日邮报》报道,这个名叫汤姆·斯坦科姆比的男孩在汉普郡放飞了他的氦气球,但这只气球并没有飞到法国、也没有环游大半个世界,而是落在了20英里(32公里)以外的温莎城堡里。

女王让她的私人助理给汤姆回信,在父母的帮助下,汤姆与女王通了好几次信,信的内容大多与他的一个艺术家祖先的作品曾被收入皇家美术馆有关。

女王的助理在信中写道:“你的这只气球经过漫长的旅程后,落到了温莎堡的花园中。她(女王)发现你的气球后非常高兴。”

不管身居何位,都应该心中有爱,有了爱,世界也就变得和谐。有了爱,人们也就更快乐。人世间只有一件事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那就是爱。简单的一个回信,却证明了很多很多道理,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对下一代的教育

名人孙冶方没有嫡亲子女,但是,他对自己亲属中的年轻人却都是那样的关怀、爱护,教育方法循循善诱。这种爱的精神,令人佩服。

1978年冬,孙冶方给他的一个正在上大学的晚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从你的来信中,根本看不出你像一个挺进科学的勇士,倒像一个跪在神甫前忏悔的宗教徒。来信说,你决心在新的水准上开始坚持走完‘人生的余途’,这像我70岁老人说的话。你是毛泽东所说的‘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能成了‘人生的余途’了呢?

“读你的‘夜思’,看来你对旧诗还有些修养,但你那种伤感主义或许是从中国封建时代那些误入歧途的旧文人那里传染来的吧,快丢开这些。你要多读些开朗的、战斗的文学作品……”

孙冶方写这封信的时候,正是刚出狱不久,身体不好,且又忙着写他的经济学专著。他的夫人洪克平总是劝他:“你身体不好,写书就够累的了,怎么尽管孩子们的这些闲事?”

“怎么是闲事?‘四人帮’不仅害了我们这一代,更严重的是害了他们这一代,不管怎么能行呢?我们还能干几天?往后的日子是他们的!”

这不仅是爱,更是积极的、智慧的、强悍的人生观,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借鉴。也可以以此为例,如果遇见相同情况、相同困扰的年轻人,就可以用孙先生的话来作为辅导。

破了更温暖

有一年冬天,气候反常,这个南方小城让人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寒冷。伊普是个很有头脑的生意人,他的服装店趁机进了一批羽绒服,生意不错。

这天上午来了一对母女。两个人的穿着虽然干净整洁,但很廉价。进店后,女儿先看款式,母亲先看价格。母亲被衣服标签上的数字吓了一跳,连声说太贵。女儿压低声音,附在母亲耳边说:“妈,试试吧,反正试又不要钱。”

可能不忍拂女儿的心意,母亲一边诚惶诚恐地试穿,一边说着款式太时尚、颜色太鲜艳等等。她在试穿一件墨绿色羽绒服时,眼神中有着明显的喜欢。做女儿的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她轻描淡写地说:“不好就算了,我们走吧。”

望着她们的背影,伊普摇了摇头。

晚上6时,伊普正要关店门,一个人匆匆进来了,是那个女儿。她看着伊普,指着那件墨绿色羽绒服说:“我要了。”

伊普暗自好笑,看来,她做了半天的思想斗争。等她付过款,伊普找出包装袋准备装衣服,她突然说了声“等等”,低下头,在手袋里翻找着什么。最后她找出来一把小剪刀,瞅了好半天,小心地在羽绒服的腋下剪开一道指甲盖大小的口儿。

伊普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这时,她的手机响了。她接听:“嗯,妈妈,我正准备打电话给您呢。告诉您一个好消息,下班后我陪同事逛街,在另一家店里发现了您上午试过的那种墨绿色羽绒服。100元不到……当然是真的,这衣服腋下破了一点点,商家只好降价处理……嗯,破的地方很小,也不打眼,您补上两针保证谁也看不出来。是呀,我买了,是呀,运气可真好……”

在大部分情况下,家人和家人之间的关怀,往往都是体现在细节上,女儿为了照顾母亲的某种心理,分外注意,小心翼翼,考虑周全。只要你平时多一点付出,了解她的心理,对症下药,破一点说不定会让她感觉更加温暖。注意细节,才不会适得其反。才会让每一个人的脸上都笑开颜。

学习是人类传承文明的最重要的手段,学习可以使人获得丰富的知识,更可以开启人的智慧,使人思维无比活跃,最终踏入成功的门槛。学习能力是成功的基石,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要认真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自学成才

要谈到自学成才的人,人们就自然会想到爱迪生、高尔基、法拉第、华罗庚、瓦特、莱特兄弟、列宁、林肯等等这些伟大人物的名字,同时也不禁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硕士、博士一生业绩平平,而这些没上过几天学的人反倒成就卓著?是不是上学其实是没有用的呢?当然不是的,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这些成功者善于自学,善于钻研。

秋千要自己会荡,才能荡得高,荡得好;治学要会自学,才能有超越,出成就。

从广泛意义上讲,任何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都离不开自学。即使是硕士生、博士生,如果只是听从老师和学校的安排与教育,自己不加以思考与分辨,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那么所谓的学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且不说没有进过正规大学、中专校门的人需要自学,就是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需要自学。一位大学校长曾对他的毕业生说:大学毕业好比一碗净面,放上一勺炸酱便是炸酱面,放上几块排骨便是排骨面,放上几片肥肉便是大肉面。由谁来放这些东西呢?毕业后当然主要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自学。一个人大学毕业所学到的知识,对于一生所应学习的知识来说犹如九牛一毛。大学生在校所学的多是基础理论性知识,更多的应用科学、实用技术需要走上社会后根据需要通过自学来补充、完善。大学生在校学到的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自学的能力。

如果把我们把人类的知识比做金子的话,那么,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就是炼金术;如果把知识比做水中的鱼,那么,自学能力便是捕鱼的船和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在不断增加。在知识激增、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活,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学。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惊呼:“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不仅没有上过大学的人要获得学术上的成功需要自学,即使是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博士,要有所成就,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也必须不断自学,善于自学,善于钻研。一个不会自学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

自学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其实就是没有学习能力的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如果不想被淘汰,就要走上终生学习的道路,知识是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无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墓志铭。在现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素质主要表现为驾驭知识和信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因此,全民化和终身化成为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接受终身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接受继续公共教育,另一条途径就是自学。其中,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但是也相对比较困难。因为那是获取知识由被动转为主动的有力趋势,会学习的人就会自学,自学能锻炼一个人的自制力,培养独立的能力,还有做任何事都需要的毅力。所以,在当今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学,另外,自学成才的人,也会更加受到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