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奇效偏方治顽疾
13574900000006

第6章 肝系病证(2)

栀子竹茹汤《杂病源流犀烛》

组成:山栀9克,陈皮6克,竹茹5克。

用法:水煎,去滓,加姜汁冲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利胆,和胃止呕。

主治:上腹或右胁肋部胀痛,恶心呕吐,恶闻食臭,厌食油腻,身热,小便黄赤,或目睛黄染,舌红苔黄微腻,脉滑数。

说明:方中山栀清泻三焦邪火、清利肝胆湿热;陈皮行气止痛、化湿和中;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胆囊炎,以及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山栀可使胆汁分泌量增加,有利胆作用,能明显降低因胆管阻塞而升高的谷草转氨酶,且有保肝及镇静、镇痛作用;陈皮能增加胆汁及胆汁内固体物质的排泄量,能直接抑制胃肠运动,明显抑制胃溃疡,且有保肝作用;山栀、陈皮、竹茹均有抗菌作用。

诸药共用达到利胆、保肝及抗菌、镇痛等目的,可以治疗急性胆囊炎等病证。

大黄附子汤加味《肝胆疾病古今效方》

组成:制大黄10克,附子10克,细辛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鸡内金6克(冲)。

用法:水煎,去滓,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通腑,利胆止痛。

主治:腹胀,胁肋疼痛,时作时止,反复不愈,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心悸眩晕,虚烦少寐,舌淡苔白,脉弦细弱。

说明:方中大黄泻下攻积、逐瘀通经;附子温阳止痛;细辛辛散宣通止痛;莪术、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鸡内金消积健胃。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胆囊炎等病,本病部分由急性胆囊炎转化而来,也可因胆汁郁结而致,且多与胆石病并存。此外,本方还可用于慢性肝炎、消化性溃疡等。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大黄能促进排便,可明显促进胆汁分泌,有较强的抗感染作用,且有健胃、保肝作用;莪术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且有抗溃疡及保肝作用;附子有明显镇痛作用;细辛有抑菌、镇静作用;鸡内金能使胃运动增强,排空率加快。

诸药共用达到利胆、保肝,抑菌、镇痛及增进食欲等目的,可以治疗慢性胆囊炎等病证。

退热补气汤《杏苑生春》

组成:人参、黄芪各4.5克,柴胡3克,黄芩2.4克,青皮、木香各1.2克,川芎1.5克。

用法:水煎,去滓,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功效:补气清热,疏肝解郁。

主治:肥人胁下胀痛或窜痛,发寒发热,神疲乏力,脘腹胀闷,嗳气,食少便溏,舌淡苔薄或腻,脉弦细无力。

说明:方中人参、黄芪补气健脾;柴胡、黄芩清热疏肝;青皮、木香行气解郁、消结止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

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胆囊炎,以及慢性肝炎、脂肪肝、慢性胃炎等。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人参、黄芪能抗疲劳、增强免疫功能,且黄芪有保肝、降血脂作用;柴胡有较好地利胆、镇痛、解热作用,能抗脂肪肝、抗肝损伤、降低转氨酶;黄芩有较广泛抑菌作用,且有利胆、保肝、解热作用;青皮对胆囊平滑肌有舒张作用,有利胆作用,能保护肝脏功能,且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木香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能调节胃肠道运动,且有抑菌作用。诸药共用达到利胆、保肝及抗菌、镇痛等目的,可以治疗慢性胆囊炎等病证。

胆道排石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组成:金钱草3克,茵陈、郁金各15克,枳壳、木香各9克,生大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清热利湿,排石止痛。

主治:胆石病属湿热蕴结证。胁肋疼痛,腹部胀满,黄疸,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溏,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说明:方中金钱草利湿退黄消石;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利胆退黄;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枳壳、木香行气化湿、消积止痛;大黄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胆石症等病,本病结石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取决于胆道感染、胆道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与程度。此外,本方还可用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等见胁痛、黄疸者。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金钱草、郁金、茵陈能明显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有利胆作用,且有抑菌、抗炎作用,郁金还有保肝、镇痛作用;木香有明显利胆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大黄有利胆、抗感染作用。诸药共用达到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镇痛及抗感染等目的,可以治疗胆石症等病证。

四味枳实散《医学入门》

组成:枳实30克,人参、川芎、芍药各15克。

用法:上为末。每次6克,生姜、大枣煎汤调服。每日1-2次。

功效:理气止痛,补气养血。

主治:胁肋胀痛,经常发作,反复不愈,神疲食少,胃脘痞闷,气短乏力,心慌失眠,舌淡苔薄,脉弦细弱。

说明:方中枳实破气行滞、消积止痛;川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人参补气安神;(白)芍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胆石症,以及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枳实能使胆囊收缩、奥狄括约肌张力增加,调节胃肠平滑肌的作用,且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川芎有镇静、利胆及抑菌作用;人参、白芍药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溃疡,白芍药还有镇痛、解痉及镇静作用。诸药共用达到利胆、抑菌、镇静、镇痛及增强免疫功能等目的,可以治疗胆石症等病证。

救脑汤《辨证录》

组成:辛夷9克,川芎30克,细辛3克,当归30克,蔓荆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偏正头痛。头痛骤作,痛如针刺,或遇风加剧,四肢酸痛,或伴恶寒无汗,舌紫暗或淡,苔薄,脉细涩或浮紧。

说明:方中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当归活血止痛、补血润燥;辛夷芳香通窍、升达肺胃清气、散寒止痛;细辛芳香透达、祛风散寒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清利头目。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偏头痛等病,本病可在气候变化、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及其他强烈刺激等因素下诱发,呈周期性发作。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川芎可使脑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有明显镇静作用;当归有抗炎镇痛及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作用;辛夷、细辛有镇静、麻醉作用;蔓荆子有一定的镇静、镇痛、抗凝作用。诸药共用达到镇痛、镇静、麻醉及改善微循环等目的,可以治疗偏头痛等病证。

干颓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箭芪150克,当归30克,甘枸杞果30克,净杭萸肉30克,生滴乳香9克,生明没药9克,真鹿角胶(捣碎)18克。

用法:先将黄芪煎10余沸,去渣;再将当归、枸杞、萸肉、乳香、没药入汤同煎10余沸,去渣;入鹿角胶末融化,取汤约400毫升,分2次温饮下。

功效:益气养血,祛瘀通经。

主治:肢体痿废,或偏枯,气短懒言,多汗,小便频数或遗尿,舌紫暗,脉极微细无力。

说明:方中生箭芪(黄芪)益气升阳;当归补血润燥;甘枸杞果(枸杞子)、净杭萸肉(山茱萸)补益肝肾;鹿角胶填精益髓;乳香、没药祛瘀通经。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半身不遂)等病,本病产生于脑血栓等脑卒中经过抢救治疗之后。根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能改善贫血,能扩张冠状动脉及外周血管,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当归有明显抗血栓作用,能促进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生成,能下降冠状动脉和总外周阻力;山茱萸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枸杞子对造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诸药共用达到抗血栓、扩张血管及促进造血等目的,可以治疗肢体痿废或偏枯等病证。

五痹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片子姜黄(洗去灰土)、白术、防己、羌活各30克,甘草(微炙)15克。

用法:上药切碎。每服12克,水15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80毫升,去滓。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主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或气血失顺,手足缓弱,麻木不仁,或肿胀疼痛,遇寒加剧,或手足拘挛,或恶寒发热,舌淡苔薄,脉沉迟。

说明:方中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祛风除湿;防己、羌活祛风除湿止痛;白术益气健脾燥湿;甘草缓急止痛。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本病发生与免疫、遗传、感染等有关,可由寒冷、潮湿、创伤等因素诱发。此外,本方还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姜黄有抗炎作用,能降低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防己有镇痛、抗炎作用,对免疫有抑制作用,且有广泛的抗过敏作用;羌活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抑制过敏反应;甘草能抗炎、抗过敏,且有类似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诸药共同作用达到抗炎、镇痛及抑制免疫反应等目的,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证。

五灵散《类证治裁》

组成:五灵脂60克,没药30克,乳香15克,川乌4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2克,开水调服。每日1-2次。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痹证。关节漫肿日久,僵硬畸形,活动不利,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日轻夜重,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说明:方中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川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五灵脂能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改善微循环,且能提高耐缺氧、耐寒能力;川乌、乳香、没药有镇痛、消炎作用,乳香还能降低升高的血清糖水解酶和糖蛋白的浓度,川乌还有明显的局部麻醉作用。诸药共用达到镇痛、抗炎及改善微循环、增强体质等目的,可以治疗痹证日久,关节僵硬畸形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