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奇效偏方治顽疾
13574900000005

第5章 肝系病证(1)

两宜汤《辨证录》

组成:白术30克,茯苓、薏仁各15克,龙胆草、茵陈各3克,柴胡、郁李仁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健脾祛湿,清利肝胆。

主治:脾虚湿停,小便不利,面目俱黄,皮肤瘦削,胁下隐痛,发热,肢体酸楚乏力,饮食少味,舌苔白腻,脉濡。

说明: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尿;茯苓、薏仁利水渗湿健脾;茵陈利湿、清热、退黄;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郁李仁润肠利水;柴胡疏肝解郁、兼引经。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等病,本病由多种肝炎病毒(以甲型和戊型多见)引起的肝脏急性炎症,以谷丙转氨酶显着升高(或伴黄疸)为特点。此外,本方还可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等。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白术、柴胡能使升高的转氨酶下降;龙胆草能快速降低谷丙转氨酶,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有直接保肝、利胆、抗炎作用;茵陈、柴胡有保肝、利胆及镇痛、抗炎作用;茯苓有护肝、利尿作用。诸药共用达到抗肝炎病毒、降酶、保肝、利胆退黄等目的,可以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等病证。

虎杖煎剂《福建中医药》

组成:虎杖、茵陈、板蓝根、蒲公英各30克,陈皮1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30日为1疗程。

功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

主治:湿热并重型黄疸。身目俱黄,发热,两胁胀痛,腹胀,纳差,大便不爽或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说明:方中虎杖利湿退黄、泻热通便;茵陈利湿、清热、退黄;板蓝根清热解毒;蒲公英清利湿热;陈皮行气化湿。

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以及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炎等病。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虎杖能抑制甲型肝炎病毒,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也有抑制作用,能降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有广谱抗菌、泻下、镇痛作用;茵陈、蒲公英均有保肝、利胆及抑菌作用,茵陈还有能镇痛消炎作用;陈皮有利胆、保肝作用;板蓝根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且有广谱抗菌及解热作用。诸药共用达到抗肝炎病毒、降谷丙转氨酶、保护肝细胞、利胆退黄及镇痛消炎等目的,可以治疗肝胆湿热、黄疸等病证。

可利肝冲剂《中药成方制剂》

组成:穿山甲、白薇各150克,泽兰、枳实、五味子各200克,北豆根250克。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10克,密封。开水冲服,每次10克,每日3次。

功效:祛瘀通络,清热解毒。

主治:慢性肝炎。胁下肝区不适或胀痛,面色晦暗,脘腹痞闷,或肝脾肿大,质地坚硬,低热或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质紫暗少津,脉弦细数或细涩。

说明:方中泽兰活血祛瘀利水;穿山甲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北豆根清热解毒、止痛;五味子益气生津、宁心安神;枳实理气消积止痛;白薇清热凉血解毒。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肝炎等病,本病主要由各型肝炎病毒引起肝脏慢性、反复性的炎症损害所致。此外,本方还可用于慢性胆囊炎、肝硬化等。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五味子能降低血清转氨酶,保护肝脏损伤,能增强肝脏解毒能力,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效果,有利胆及促进免疫作用;北豆根有保肝、镇痛、抗炎作用;泽兰有保肝利胆作用,能对抗肝纤维化增生。诸药共用达到保肝降酶、抗病毒、抗炎及调节免疫等目的,可以治疗慢性肝炎等病证。

水木两滋汤《辨证录》

组成:熟地30克,山茱萸、山药各12克,白芍、当归各1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效:滋补阴血。

主治:肝炎日久,反复不愈,肝区隐痛,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腰酸膝软,神疲乏力,不任劳作,饮食乏味,口干咽燥,舌淡苔薄或少苔,脉弦细弱。

说明:方中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当归补血和血润燥;白芍养血和营、敛阴柔肝;山药益气养阴、固肾益精;山茱萸补益肝肾;甘草补中、调药。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慢性胆囊炎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熟地能显着抑制肝脏出血性坏死及单纯性坏死,能改善肾功能;当归能保护肝细胞、恢复肝脏某些功能、减轻肝硬变程度,并有利胆及抗炎镇痛、抗损伤、抗肿瘤作用;熟地、当归还能抗贫血;白芍有保肝、解毒、镇痛及抗诱变、抗肿瘤作用;甘草能增强肝脏中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诸药共用达到保护肝细胞,恢复肝功能等目的,可以治疗慢性肝炎等病证。

降脂复肝汤《陕西中医》1990,5:208组成:生山楂、制首乌各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5克,菊花20克,草决明、白芍各15克,醋柴胡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28日为1疗程。

功效:活血祛瘀,柔肝泻火。

主治:脂肪肝。胁下肝区不适或胀痛,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口苦,小便黄赤,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数。

说明:方中山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丹参活血通经止痛;菊花、草决明(决明子)清泄肝火;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柴胡疏肝解郁。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脂肪肝等病,本病是由肥胖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病变。本方还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山楂有明显降血脂作用,且能促进脂肪消化;首乌能较快下降血中的高胆固醇至正常水平,有保肝作用;丹参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肝细胞再生,抗肝纤维化;草决明有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作用;柴胡有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损伤作用;白芍有明显镇痛作用。诸药共用达到降低血脂,抗肝损伤,保护肝细胞等目的,可以治疗脂肪肝等病证。

鳖甲汤《名家方选》

组成:鳖甲、桃仁各3.6克,虎杖3克,大黄0.9克。

用法:水煎,日服2剂。血块秽物,当从大便下。

功效:祛瘀消坚,攻下癖积。

主治:癖块腹满寒热。肝区疼痛,病程日久,反复发作,有较明显肝掌、蜘蛛痣,齿衄,肌肉瘦削,低热或夜甚,咽干不欲饮,舌紫暗边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略数。

说明:方中鳖甲滋阴退热、软坚散结;桃仁破血祛瘀、润燥通便;虎杖散瘀止痛、清热退黄;大黄祛瘀通经、泻下攻积。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等病,本病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以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根据现代药理研究:鳖甲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可消散肿块;虎杖、大黄均能泻下、止血,大黄还有保肝、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虎杖、桃仁均有镇痛作用,桃仁还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及肝脏表面微循环。诸药共用达到保肝、散肿、镇痛及改善微循环等目的,可以治疗肝硬化等病证。

软肝煎《山西中医》

组成:丹参30克,鳖甲(醋炙)30克,白芍15克,枳壳9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冷却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功效:祛瘀消坚,益阴柔肝。

主治:阴虚型肝硬化。胁肋隐痛,劳累后加重,脘腹微胀,两眼干涩,腰酸腿软,手足心热或低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

说明:方中丹参活血止痛、祛瘀生新;鳖甲滋阴退热、软坚散结;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枳壳理气消积、宽中除胀;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等病。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丹参能保护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有较强抗乙型肝炎病毒及抗肝纤维化作用;鳖甲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可消散肿块;白芍、甘草合用有协同镇痛、保肝及免疫调节作用,甘草还能抗乙肝病毒、降酶、减少肝脏胶原沉积。

诸药共用达到保肝、抗纤、镇痛及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目的,可以治疗肝硬化等病证。

金枣仙方《串雅外编》

组成:牙大戟500克,红枣500克。

用法:煎1昼夜,去戟用枣,晒干。每日服大枣15枚。

功效:攻逐水湿。

主治:膨胀。肝硬化病日久,腹胀大如鼓,反复肝区疼痛,大便或溏或秘,小便短少,舌灰暗苔厚腻,脉沉滑。

说明:方中大戟泻下逐水(偏行脏腑之水湿)、消肿散结;大枣益气护胃、缓和大戟的毒性及峻烈之性。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腹水等病。此外,本方还可用于原发性肝癌、大肠癌等见腹水者。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大戟有刺激肠管而导泻作用,对实验性腹水有利尿作用;大枣有保肝、抗肿瘤作用。两药共用达到利水、保肝等目的,可以治疗肝硬化腹水等病证。

35清肝饮《症因脉治》

组成:柴胡、黄芩、山栀、连翘、桔梗、川芎、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去滓,空腹时服。每日1剂。

功效:清肝胆火,疏郁止痛。

主治:肝火腹胀,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或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夜不得寐。

说明:方中柴胡疏利肝胆郁滞;黄芩清泻胆火;连翘清热解毒消肿;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桔梗宣利膈气;甘草缓急止痛。该方常用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胆囊炎等病,本病是因胆囊管阻塞、化学刺激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此外,本方还可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等。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柴胡有显着退热、利胆作用,能抗肝损伤、降低谷丙转氨酶活力,还有镇痛、镇静作用;黄芩、山栀均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且有利胆、保肝作用,栀子还有镇静、镇痛作用;连翘有抗菌、镇吐及抗肝损伤作用;桔梗有镇痛、解热作用;甘草有镇痛、抗菌、保肝作用。诸药共用达到利胆、保肝及镇痛、抑菌、退热等目的,可以治疗急性胆囊炎等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