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为官清正,耿直刚强,果断善决,有突出的政治智慧和才能。特别是在抵抗辽兵入侵的澶渊之役中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北宋政权的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寇准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寇相学问非常好,在五代后晋时中过进士,曾在一个贵族府第做秘书一类的小官。寇准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因此家境贫寒,可是深受书香世家影响的寇母十分重视寇准的学习。少年时的寇准,聪明好学,从书本上学到许多知识和道理。尤其对《春秋》三传,读得烂熟,理解得很透彻。这为他以后入仕从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识基础。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十八岁的寇准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一年后又被派往巴东任知县。当时的巴东地处边远,经济落后,“井邑极为萧条,邑中才百余户”,且“县衙以下,全是茅草屋,了无片瓦”。因此没人愿来这里做官,县令职位一空就是两三年。但是,寇准却义无反顾地知难赴任。这个年方十九血气方刚的一县之长自踏上巴东土地,没多久就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探访了巴东的大村小户。巴东山高峡深、地广人稀,当地百姓世代“依山为田,刀耕火种”,经年劳作却难见收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寇准决定从百姓温饱入手,在巴东大力推广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此外,他还在县衙首设专司农业的官员,在巴东农村广建劝农亭。
寇准时时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他在巴东公开打起公正执法、清廉为官的大旗,大力整改当地赋役繁重和积案日久这两项深招民怨的问题,该减免的减免,该平反的平反,该严惩的严惩,民心大快。百姓感戴他的德行,亲切地称他为“寇巴东”。巴东呈现出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升平气象。三年任满,寇准离任之时,万千民众以伞为道具载歌载舞为他送行。据说,这就是“万民伞”的由来,也是如今湖北恩施土家人以伞为道具欢庆丰收的歌舞形式的由来。
政绩换来政声。巴东三年,寇准早早地成就了自己一世的英名;巴东三年,太宗皇帝终于知道,年少书生亦可办大事。于是一纸调令,将他升任为盐铁判官。此后,寇准官运亨通,最终升至宰相。寇准能升官用宋太宗的话来说就是“临事明敏”,不是由于阿谀逢迎,依附权贵,相反,他刚正廉明不畏权,非常受人敬仰。史书记载,一次因寇准奏事直切,宋太宗一时羞恼,起身就要离开。众臣惊恐,偏偏寇准不是擅长察言观色之人,竟扯住宋太宗的衣袖,非要皇帝坐下来听自己把话说完不可。宋太宗是求治的君王,平日提倡“文死谏、武死战”。事后,他十分赞赏寇准的耿直和胆识,连连称赞寇准为“真宰相”,对左右不无感慨地说:“朕得寇准,犹如唐太宗得魏徵。”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春,中原地区大旱百日,禾苗枯死,饥民遍野。宋太宗召近臣询问朝政得失,群臣心存顾忌,多讨好敷衍地说:“旱涝之灾本是天命,古代圣君无不遭遇,陛下不必为此过于忧虑。”当问及寇准时,这个生性耿直之人,却借“天人感应”责备皇帝:“大旱百日不止,乃是因为德政不修,刑法不公。”宋太宗遭此恶评,心中很是不快,但又觉得寇准的话必有根据,于是忍怒容他细说究竟。原来,淳化初年北宋朝廷处理了王淮、祖吉两桩受贿案。殿中丞王淮贪赃千万,但仅被打了几杖便官复原职,逍遥法外,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寇准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政王沔搞的鬼,心中早已愤愤不平,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上报此案,于是这才借此次皇帝问政之机,回明了此事。宋太宗听后,当即召来二府执政人员询问。与此案相关之人,得知事已败露,无不惊慌,参政王沔更是吓得魂不附体,连连谢罪。一场逆案,至此总算处置明白。由是百官忌惮,一时间朝野肃清,官吏清平,再不敢行以职谋权、贪赃枉法之事。
宋太宗去世后,年富力强的真宗皇帝早年就赏识寇准的慷慨大节和超人胆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参知政事毕士安上章称颂寇准“天资忠义,能断大事;志身殉国,秉道嫉邪”,举荐寇准为相。宋真宗当即准许,诏令寇准为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毕士安同朝为相。
寇准虽居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却谦谨如故,闻过则喜。一次,寇准赴陕西公干,与曾任蜀地太守的张咏相遇道中。他知张咏吏治清明,才学过人,便有心请教。张咏觉得寇准“是个奇才,只可惜学术不足”。如今见寇准态度诚恳,便委婉答道:“《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不解其意,回到住所,便急忙找来《汉书·霍光列传》一字不漏地读下去,读到“不学无术”这句话时,寇准恍然大悟:“多年来忙于政务,确实是荒废了学问,今后务须改过才是。”但寇准对阿谀奉承之人却深感厌恶,参知政事丁谓出自寇准门下,一次他们一同参加宴会,席间寇准喝汤时不小心把菜汤沾到了胡子上,坐在一旁的丁谓见了,连忙站起身来用袖子给他擦拭,寇准平时便看不惯丁谓的溜须拍马,这时便借机取笑他说:“参政乃国之大臣,难道是专门为官长拂须的?”丁谓当众遭此奚落,羞愧难当,从此怀恨在心,发誓要报复寇准。宋真宗晚年身患重病时,刘皇后主持朝政,其兄仗势横行,欺压百姓。案卷报到相府寇准的案头,年已六十的寇准铁面无私、疾恶如仇的作风不减当年,当即判处刘皇后之兄的死刑。此举虽为百姓除了大害,却也使寇准同刘皇后结下了深怨。不久,刘皇后便伙同身边的奸佞大臣丁谓几进谗言,致使寇准罢相,丁谓当了宰相。丁谓为了将寇准置于死地,把他一贬再贬,最后被放逐到边远的雷州去充军。事过几年,丁谓事发被贬崖州途经雷州。寇准的家丁闻讯,个个摩拳擦掌,欲加报复。寇准得知后,把家丁统统关了起来,直到丁谓过了雷州才把他们放出来。而他自己不仅不计前嫌,还特意派人备上一只蒸羊厚待丁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寇准坦荡大度的心胸不仅装着苍生和黎民,也容得下末路中的昔日政敌。寇准到雷州后,因恶劣气候,生活艰难,身体很快垮下来,于次年秋天在忧郁中病逝。
回顾寇准的一生,其清廉奉公仅从以下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他的为官之道和为人之本:
一是明辨是非,清正廉洁。寇准任当朝宰相,可谓“官阶显赫,权通四海”,然“家无余财,衣无完采,食不重味,乘不过驹牛”,深为黎民百姓敬仰。处士魏野作诗:“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称赞寇准官居高位,却未曾为自己建造一处私宅府第。亲朋问:“何不趁鸿鹄高飞之际,造厦以荫子孙?”寇准说:“吾乃当朝宰相岂可助长奢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惟先正己方能正人也!”寇准以身作则,不造官邸,廉政为民,就连一贯与宋为敌、蔑视宋廷的契丹人也对他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罢相贬到雷州后,一次辽使来到宋都,刚到朝堂,便四顾询问:谁是那个“无地起楼台”的相公啊?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
二是秉性耿直,刚正不阿。寇准是宋朝极言直谏的名臣。《宋史》多次提及寇准的正直,如“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准为相,守正嫉恶,小人日思所以倾之”。他奉诏言北方边事的利与害,直披肝胆,无所顾忌,深得宋太宗的赏识,被任为枢密院直学士。
三是勤政恤民,忠君爱国。寇准自始至终装着国家和天下老百姓的忧乐安危。宋太宗晚年,渭水南北番民经常骚乱。秦州知州温仲舒采取驱赶政策,寇准主张要用安抚的办法解决。宋太宗同意寇准的意见,派他出使渭北。寇准到了秦州,迅即拆除渭水南岸的栅栏、堡垒,恢复了番民的帐篷庐舍,调解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关系。从此,秦州境内出现安定、和平的局面,各族人民得以友好相处。契丹侵宋,寇准积极御敌保国,澶渊和约签订前,宋真宗答应每年向辽国输银百万两。寇准却对宋朝使臣曹利用说:“虽有旨许百万,若过三十万,将斩汝!”曹利用真以三十万而和成。盟约生效后,宋、辽双方从此长期相安无事,交往甚密。后人以“澶渊会盟彰忠肝烈胆,宰相无第见亮节高风”,缅怀寇准的清廉风骨与千秋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