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谍影憧憧:新世纪间谍暗战揭秘
13511500000024

第24章 间谍,插入金融界的利刃150(1)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各国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汹涌澎湃,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在经济竞争的惊涛骇浪中,谁能够掌握更多、更有价值的金融情报,谁就能够勇立潮头,乘风破浪。曾经穿梭于滚滚硝烟中的间谍高手,纷纷摇身一变,成为一把把插入金融界的利刃。

★美国特工缘何“下海”?

美国国家安全局特工“下海”,与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同样都是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这些“下海”的特工,确实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冷战结束后,法国、日本等国的间谍,陆续拥入美国的各大企业,一展身手,大肆搜刮情报。仅1993年,美国就遭受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有关专家警告美国政府:照这样下去,美国企业的损失每年将超过1500亿美元。忧心忡忡的美国企业界,纷纷建议政府下令,让美国间谍和反间谍机关的特工“下海拉企业界一把”。

实际上,美国的间谍和反间谍机关早已作出了战略调整,许多美国特工已经“下海”。1990年,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就已确定,经济情报是美国情报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占情报部门全部工作量的40%;美国联邦调查局也称,目前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首要任务是全力开展和对付经济间谍活动,包括窃取企业科技秘密,通过非法手段猎取竞争对手的商业情报等。

美国国会对特工“下海”的方式和任务作出明确规定,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德孔西尼1993年就曾指出:“如果日本三菱公司在生产三代以后的半导体技术产品,那么,我们必须搞到我们想要搞到的东西,即使通过秘密行动。那也是非常必要的。”他还为美国情报部门和反情报部门制定了三项任务:一是掌握国际经济重大发展动向,二是加强对国际高科技发展的跟踪,三是强化美国的反间谍活动,为美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的主要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工们纷纷改行,大多干起了经济间谍和综合性间谍。中情局一位官员说,目前他们的情报经费,已有三分之一用于经济间谍活动,且这种趋势还在增强。

特工奋勇“下海”,其战果如何呢?据报道,他们由于“半路出家”,对许多业务不太熟悉,有时提供的经济情报价值不大,但他们时刻都在努力,固有的能力日渐得以发挥,令人不可轻视。

1994年1月,法国总理巴拉迪尔踌躇满志地飞往沙特阿拉伯,准备同沙特阿拉伯签署一份早已商定的“世纪合同”:法国向该国提供价值60亿美元的“空中客车”客机。可是,法国总理的电话早已被美国间谍窃听,美国人据此调价,轻易获用。

1995年10月,日本新闻媒体将日美汽车贸易谈判中美国人使用窃听手段窃取日方情报一事公布于世,并且正式要求美国白宫对此作出解释。至此,日美两国冷战后暗中进行的情报战,终于真相大白。

在1995年日美汽车贸易谈判的最关键时刻,美国贸易代表坎特身边一直有个中情局通商代表处派出的情报小组陪同,这个小组每天早上向坎特及其助手提供有关谈判内容的情报。这些情报源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东京站,由他们通过电子窃听装置收集,再发送到华盛顿交与专家筛选分析,最后将有价值的情报反馈给坎特的情报小组。

日本对美国中情局虽然也有防范,但美国中情局采用了一种比其更加先进的窃密仪器,导致日本的防范形同虚设。这种窃密仪器,只须向远处的目标发出激光,就可以窃听房间里的谈话。基于这种原因,美国的一些重要会议都安排在无窗户的封闭房间里举行,而出国谈判时所住的房间,事先都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排除在电话、墙壁、窗外安装高性能窃听器的可能性。

直到今天,日本公司也很少配备反谍报专家,而仅有的那些专家的意见又得不到上级批准,因为那些上级害怕采纳他们的意见会加大开支。

美国联邦调查局是世界有名的反间谍机构,过去主要处理与违反美国联邦法律有关的案件,包括国际恐怖活动、贩毒和吸毒等。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间谍活动的日益增多,它担负起了“使美国企业不受外来经济间谍侵扰”的重任。于是其特工人员纷纷走向企业,向广大员工进行反间谍的宣传和教育,以此提高企业的自我防护能力。同时,联邦调查局还加强了对外国人的监视,一旦发现可疑之人,便迅速展开反击行动。

联邦调查局在反经济间谍活动中,凭借其高超的技术、灵活的技巧四处出击,接连破获了一系列经济间谍案件。其中,破获法国工业间谍案就达十多起。法国对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先进技术产品相当感兴趣。因此,法国驻休斯敦领事馆的有关人员开始对这家公司进行搜集情报活动。有一天,两名行动诡异的垃圾工来到这家公司清理高级管理人员的废纸。此事很快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现。原来,这两个人根本不是垃圾工,而是法国领事馆的一位领事及其助手。很快,他们以“不受欢迎”之名被驱逐出境。

从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上半年的9个月里,联邦调查局发现的类似案件已达500余起。

美国最神秘的部门是国家安全局,由于其存在和活动都受到美国政府的严格保密,因此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冷战时期,其隶属于国防部,主要任务是收集苏联和东欧等国的党政军情报。

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局特工转入经济领域,对任何国家都进行情报搜索。与此同时,国家安全局也将电子窃听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几乎覆盖全球。

1992年,印度尼西亚政府为了改善国内通信落后的状况,投入了大量资金准备扩充国内通信网。在确定这一工程的承包对象时,日本电气公司先下手为强,抢走了这笔诱人的生意。但是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不甘示弱,利用白宫、商务部和美国驻印尼大使馆,向印尼政府施加压力。美国国家安全局乘机进攻,以秘密手段获得了日本电气公司的投标内容和具体办法,经过情报专家的认真分析和研究,向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提出了更佳的投标建议,从而把日本公司挤出圈外,同印尼达成了协议。

20世纪90年代,美国间谍退休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年龄大而正常离职退休;二是美国政府为节约开支,一些间谍在情报机构减员中被减掉。

这些间谍解甲归田后,过着索然无味的生活,加上目前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而经济间谍备受青睐的形势,他们中间的许多再也不甘寂寞,便重操旧业,开始投身商海。为了集中使用这批“间谍精英”,民办情报公司应运而生。

成立于1993年的派乌斯公司便是一家民办情报公司。公司总经理波克曾在国家安全局长期担任局长助理职务。他成立公司的宗旨就是让老间谍重返“战场”,“发挥余热”。波克还为公司制定了两大任务:一是为其他企业反经济间谍提供帮助,对付外来的经济间谍活动;二是协助其他企业收集情报,提供竞争对手的各种情报。此公司不仅为本国企业服务,还积极开展海外业务。例如,波克在莫斯科等地设立了办事处,为本国企业去那里经商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务。

美国国家安全局特工“下海”,与中情局、联邦调查局同样都是为美国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这些“下海”的特工,确实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俄特工打入英国金融界

这些金融间谍们进入银行高级管理层后,既与上层保持亲密的接触,以便得到“保护伞”,又不断拉拢下层职员,作为利用的工具。

老牌的莫斯科金融学院是孕育俄罗斯金融间谍的基地。该院成绩突出的大学生常常作为“新血”被俄对外情报局倾力招募,精心培训,再派到海外,进行情报活动。

这些金融专业知识过硬、应变能力极强的精英人物,一个个风度翩翩、气度不凡。通常他们通过正式应聘的方式前往外国目标银行工作,起初作为一名小职员,通过脚踏实地工作,慢慢崭露头角,多半能成为银行的负责人。一旦爬上相当的位置,便充分利用职务之便,大肆窃取银行有关机密情报和重要信息,同时尽力左右银行的投资政策,使银行作出有利于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决策。

他们的能量巨大无比,常被誉为“俄罗斯金融007”。

1999年4月,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俄罗斯前间谍“Y”披露了俄罗斯情报机构从事秘密金融间谍战的内幕,并指出其目标是英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Y间谍是一位有着20年经历的前克格勃高级特工,他透露了俄罗斯间谍是如何打入英国在伦敦和驻海外的金融机构内部的,并提供了俄罗斯对英国实施金融间谍战的第一手内幕资料。同时,他首次向媒体披露了俄罗斯金融间谍渗入英国巴克莱银行驻莫斯科分行从事经营活动的过程。他曾奉命监视汇报该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并充分利用机会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Y特工说,从克里姆林宫到英国巴克莱银行莫斯科分行很近,只须走两分钟就能到达。巴克莱是英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其莫斯科分行设在俄罗斯一座19世纪的建筑物内,从表面上看,这座建筑物漂亮而典雅,似乎与谍报活动毫无关联。实际上,最近几年,英国一些公司已有几亿英镑的资金通过该银行流入俄罗斯。英国巴克莱银行曾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了俄罗斯政府的短期债券,以其作为投资战略的一部分。但是,1998年8月,卢布遭遇大幅贬值,巴克莱银行的经理们很快发现他们在莫斯科的巨额投资遭受惨重损失,估计有价值2.5亿英镑的债券变得一文不值,因为那是借给俄罗斯政府的。之所以出现这种后果,是因为俄罗斯金融间谍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实际上,给英国巴克莱银行造成2.5亿英镑损失的只是一个人。这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它的确是事实,也确有其人,他就是俄罗斯金融间谍阿辽沙。阿辽沙拥有金融学博士学位。起初,他对巴克莱银行一个低级职员的招聘启事产生了兴趣。于是,略施雕虫小技便轻松过关了。录用后,阿辽沙从不以其与众不同的身份居高自傲,而是以谦虚、踏实、谨慎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埋头苦干。这位才貌双全的美男子很快在银行上下混得八面玲珑。上司欣赏他的勤奋,同事喜欢他的热情,特别是女职员、女秘书更将阿辽沙暗自当作心中偶像、梦中情人。鉴于阿辽沙出色的工作表现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银行很快将阿辽沙提升到一个重要部门担任主管。

从此,阿辽沙便利用一切机会偷偷翻拍银行的商业资料,或者利用笔记本电脑连接到银行内部的保密局域网中下载大量秘密的银行文件。

实际上,窃取金融情报只是阿辽沙工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竭尽全力影响巴克莱银行的投资政策。于是,阿辽沙一看准有利时机就极力宣扬俄罗斯经济发展形势的大好前景,描绘大笔投资俄罗斯短期债券后银行将获得巨大收益的美好画面。阿辽沙的“吸引”做得非常到位,对他绝对信任的巴克莱某银行总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俄罗斯的短期债券。于是出现了前面提到的1998年8月该银行2.5亿英镑变得一文不值的悲惨结局。

阿辽沙只是俄罗斯金融间谍的一个缩影,许许多多与他一样负有特殊使命的金融间谍,都是凭借自己丰富的金融业务知识、耀人眼目的金融学博士硕士学位以及聪明过人的头脑,悄悄溜进西方各大银行的重要业务部门,很多人成为部门领导阶层人物。在伦敦,他们关心诸如英国中央银行在利率、汇率,以及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协调金融政策方面采取的立场等各种情报信息。他们按例都会对包括中央银行行长在内的英国银行界头头脑脑的工作、家庭及私生活产生极大兴趣。当然,他们也时刻想着与银行职员们打成一片,使更多的人成为他们搜集情报的来源。

这些金融间谍们进入银行高级管理层后,既与上层保持亲密的接触,以便得到“保护伞”,又不断拉拢下层职员,作为利用的工具。在遇到争取银行为俄罗斯提供数量更多、条件更优惠的贷款政策上,平日的上下关系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正如俄罗斯一名金融间谍所说的那样:“游说向俄罗斯提供优惠贷款的活动,往往是由非俄罗斯职员在私下进行的,因此不会有人怀疑。支持给予俄罗斯经济援助的建议实际上是来自俄罗斯本国,这便保全了自己。”

俄罗斯通过这些金融间谍使本国每年从欧洲复兴和开发银行获得的贷款总额高达85亿英镑,援助项目有100多个,几乎占其对外贷款的14。此前,该银行已经向俄罗斯的一些银行和俄罗斯的采矿、石油、电信、运输和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几百万英镑的援助。由俄对外情报局派遣的间谍打入这家银行后,通过发展与权威人士的关系,成功地影响了银行的援助计划。更有甚者,该银行曾在一年之内额外又向俄罗斯国内提供了10亿英镑的投资。越来越活跃的金融间谍活动终于使英国政府意识到俄罗斯正在对英国开展大规模金融间谍战。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军情六处一名潜伏在俄罗斯情报机关的间谍发送回来的报告则证实了英国政府的推测。该报告是一份4页纸的备忘录复印件,它描述了莫斯科制订的与西方关系缓和后的经济情报战略。这份备忘录是由莫斯科对外情报局一位副局长起草的,标题为“关于经济情报”,由于内容极其重要,军情六处迅速将其呈送给当时的英国首相约翰·梅杰。

该文件概述了经济情报的必要性,并向海外所有的谍报站下达指令,要求集中精力招募最佳的人才(特工)。它给每个谍报站提供了一份莫斯科认为是最重要目标的名单。纽约和东京也在其中,而且是十分感兴趣的两个目标。波恩也在其中,负责欧盟对俄罗斯10亿美元援助计划的布鲁塞尔、海牙和卢森堡的办事处也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但是作为欧洲金融中心的伦敦则是他们的关键目标。

报告中称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局长维亚切斯拉夫·特鲁布尼科夫将军,派遣了得力助手前往伦敦。这位年轻的间谍名叫安德烈·阿尔谢尼耶夫,是一位具有国际金融知识的学者。他被派往伦敦西部的俄罗斯大使馆经济处,其真实身份是对外情报局的一名上校军官。他的任务是在伦敦一些重要机构内招募情报人员,并且设法打入金融机构内部窃取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