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缓解成长的压力
13490600000007

第7章 网络的沉迷

网络特分立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呈现爆炸式发展,其触角已伸向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网络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引发了我们思维观念的深刻改变。坐在互联网面前,我们犹如面对一个新的陌生的世界。

网络:让我们对未来更具信心

网络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快乐。现在,网络已经成为我们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除了观看影碟、欣赏音乐,进行游戏外,还使得青少年的交流方式发生得到异性关怀、交流的情感,这种冲动往往在幻想中完成。它的特殊在于鲜明的性爱色彩:对性知识有兴趣,对异性生理结构好奇。对生育原因感到神秘,继而对异性产生好感、爱慕和向往,在社交场合因异性的出现而紧张、兴奋,并关注自己对异性的魅力,很想在异性面前特别出色地扮演性别角色,并以娇媚羞怯或执拗的神情对待异性的挑逗。性心理学家把这些心理活动概括为“性吸引”,把对这些行为的联想称之为“性幻想”。

性幻想是暂时的、能自我控制的,幻想者能清楚地认识到其内容是虚构的、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是受主观意志所支配的。

少女性幻想更应该得到理解。青春期少女的自我意识在逐渐加强。她们开始注意通过衣着打扮等来设计和表现自己的形象,以吸引异性的注意和同性的羡慕,但是,当她们的种种努力并未引起他人的注意之后,她们往往便通过幻想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实际上,性幻想乃是一种心理补偿。青春期少女正处于发育期,由于体内雌激素分泌增多,出现乳房隆起、月经来潮、音调变高等第二性征。这些生理现象,使她们开始产生了性意识,加上影视片的普及和丰富的社交活动,使她们的青春觉醒超前出现,开始捕捉性的知识,产生性的幻想。影视中多情的镜头、小说中性的语言及公冈里恋人们的亲昵动作等等,都会引起她们莫名的性幻想。

“性幻想”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它将带领你止进成年人的行列。在青春发育期,我们常会对一些根本不认识自己的偶像产生倾慕和种种幻想,每天望着偶像的相片编织美梦。这种性幻想对于我们有时是有帮助的。幻想的妙处在于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怕别人窥破,容许我们暂时超脱现实;用幻想可以加强自我价值观,使我们集中注意自己的优点;用幻想还可以舒缓压力和紧张,帮助我们应付情绪压力,并及时减轻妨碍我们获得满足的最大障碍——焦虑。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幻想包括性幻想,是每个正常人都可能存在的。适当的性幻想是可以理解的,它是青春期心理需求的合理宣泄,是没有什么副作用和负效应的。不过幻想宜适度,尤其对于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们来说,若只是一味幻想,特别是沉湎于性幻想中,想入非非,会令人神思恍惚,延误和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有害身体健康,有的还可能导致病态的结果,乃至误入歧途,走上性犯罪道路或产生性心理障碍。作为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应该正确地学习性知识,懂得性道德、性文明,做到自重、自爱、自控,把精力集中于学习上和工作上。

学会突破异性“包围圈”

一位面临高考的高中三年级女学生在她的日记中写道:

我不久就要中学毕业了。这一时期以来,我和许多同学都被深深地困扰着。我先后收到过三位男同学的来信,都希望和我建立“朋友关系”,我感到这么做对目前的学习不利。可是他已先后给我写过七八封信了,我觉得很难拒人于千里之外。我的几位女伴也收到过一些情书,其中一位女同学“谈朋友”,学习成绩下降了,为此还被师长责骂。为什么到了我们这个年纪,男女之间的事情就那么多呢?我应该怎样摆脱呢?

这种情况,有些小伙子也可能遇到,但是妙龄女孩遇到的更多一些。十七八岁的少女长得像一朵花。她的体型、容貌、言行举止都散发出一股迷人的青春气息,吸引着周围的男生。这些现象在有些青少年、特别是这些少女周围形成了一个异性世界情感的“包围圈”,孕育着人生情感最初的危机。

怎样冲破这个“包围圈”?

这首先要有清醒的头脑,认清是非,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全面稳定地把握自己,不贪图一时的感情宣泄,而着眼于光辉灿烂的未来;其次,处理感情上的一些纠葛要坚决果断,不了巨大变化,扩展了个人生活。

网络生活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迎合了青少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国际互联网络用户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是:进入计算机网络应该是无限制的,所有的信息应该是自由的,网络区间好像是没有警察的社区,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其中可以比较自由地相互渗透。由于互联网络空前的开放和自由,不仅使其拥有了无限的信息量,也使网络中每一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这些信息。

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反抗和叛逆心理以及求新性,他们试图摆脱束缚,任意驰骋,发展自己的个性,互联网络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因而,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极大欢迎。

以代表先进科技的电脑作为工具来传授知识,并由教育部门(如网校)来组织实施教学,层次较高、较规范,也较科学。通过网络的互通性,有许多人在网上创立了许多关于学习的网站,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些网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学到更多一般书上所没有的知识。

上网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因特网的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也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在网上查资料,比如:当代世界经济、学习、生活常识等等,而且,青少年还可以在网上发表意见,对一些错误的观点进行批评,不但这样,青少年还可以在网上建造自己的网站,让所有的人都可以加入他的个人网站,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上网帮助青少年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

上网为青年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了良好的途径,互相网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青少年之间的情感互助、“朋辈心理咨询”、“同辈教育”、“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站点为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具有极大的意义。心理网站所提供的心理知识模块、心理测试模块、心理治疗模块、咨客——专家问答互动模块、求医问药模块、娱乐性模块、广告宣传模块等结构性内容,对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网络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医院和心理医生的介绍及求医预约和了解心理健康研究动态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总之,网络时代的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网络,让我们的心更加年轻,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更加自信。

上网,我们干些什么

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网络,因为有时候网络就是我们烦恼的根源。比如,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在网上,我们到底干些什么呢?

笔者偶尔到学校附近的“漫步者网吧”查些学习资料。每次看到偌大的“网吧”内,上网者一半以上都是青少年。很多孩子还穿着校服、背着书包。再看他们的上网内容,基本都是在打游戏、聊天、个个玩得如痴如醉。

据新华社报道显示,在我国现有的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年人约有20%。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55%,只有不列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一位学生坦言,网络游戏场面声势浩大,特别过瘾。研究人员分析,中学生平时的社交圈较窄,因此上网聊天交友几乎成了中学生的精神寄托。

不正确的上网方式对青少年的学业和建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小芳是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她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同学都上网,没有上过网的同学就会被讥笑为“落伍”,同学们上网除了玩游戏、聊天,几乎没其他事可傲。许多学生下课、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网吧过瘾,有的甚至逃课去打游戏。

网络中的“花花世界”,确实使一些缺少自控力的学生玩物丧志、荒废学业,甚至不自觉地迷失于虚幻世界而难以自拔。学生们浏览网络中的暴力、色情信息,超时无节制地上网,网上交友上当受骗等,极易对青少年造成危害,也使一些老师和家长谈“网”色变。

亲爱的读者,你是否经常上网?如果是的话,你又主要干些什么呢?

迷恋网络害处多多

上网是有趣的。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超出了这个度。上网的害处恐怕就要显得比益处多得多了。

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迷恋网络的种种弊端。

(1)上网易于“上瘾”

调查表明,青少年最愿意上娱乐时尚和交友聊天类的网站,学习网站与学校应试教育内容相近,因此不太受欢迎。学生上网的动机是以娱乐为主,而家庭购买电脑主要是为了孩子学习。老师对学生上网的态度,也是希望学生用于学习的比例最高,可见,学生的现实需求与成人社会的希望相差甚远。

在互联网上游离着大量色情、暴力、赌博、迷信和反动的信息,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沉溺其中,并逐渐遭受毒害。青少年在网上交流所使用的污言秽语就更为多见,特别是在一些聊天室和论坛中,经常可以看见互相漫骂和人身攻击的字眼。

对于这些令人担忧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排斥,因为网络也不可能被人排斥。而对网络文化的作用,学样,学庭和社会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则是最令人担忧的。劳凯声教授说,目前的学校德育仍是传统教育下的模式,要求学生接受传统教育的行为准则,而社会已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青少年在发展中遇到这样大的冲突,这是前所未有的。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以容易导致人格的分裂状态,即虚拟和现实的二元人格分裂状态,这种状态对于当代青少年是不利的。

青少年的自制力、理性发展都还未达到成人状态,所以很难控制自己,容易导致网瘾问题出现。这就需要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的帮助,使他们健康发展。学校对学生上网有各种限制,家庭对学生的帮助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如果家长懂得上网,就比较容易帮助学生健康上网。而学生在网吧上网则是最不容易控制的。

(2)伤害视力

人们上网冲浪的时候眼睛直盯屏幕,眨眼频率减少,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会使得眼球表面因得不到正常的湿润而变得干燥。让人感到眼睛干涩、发酸、睁眼困难甚至眼睛充血。长时间上网还会使调节眼球的睫状肌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引发假性近视,这时如果及时让眼睛得到休息,视力就可以恢复过来,如果睫状肌的疲劳得不到解除,假性近视就会发展成真性近视。据介绍,电脑显示器频闪可以由专业人员调整刷新率来解决,当刷新率大于80Hz时对眼睛的影响就小得多。还要注意显示器的对比度要调得比较合适,最好背后有灯光照明,这样可以减少显示器本身发出的光刺激眼睛。间隔休息可以有效缓解青少年长时间上网对眼睛的伤害,通常每1—2个小时停下来闭上眼睛休息5—10分钟,夜晚睡觉前最好用散瞳剂滴眼两欢,每次间隔10分钟(青光眼患者禁用)。长时间上网还会使视紫红质消耗过度,可以通过适当服用维生素A来加以补充。

(3)减退免疫力

专家指出,人体内的松果体用于调节人的生理免疫功能,经常熬夜的人松果体达不到最高峰,其免疫功能就会下降,因此也极易患病。长期无节制上网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健康会受到很大影响。专家提醒,让孩子掌握使用网络的方法,利用网络来接触和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要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对上网给予正确的引导,有节制地上网,不要长时间地“泡”在网上。以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既伤了身体,又造成心理的不良影响。

(4)影响健康性格形成

据心理咨询医生说,青少年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有时特别是星期天甚至整夜游荡在虚幻的环境中,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而网络里的“虚拟世界”与真实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异,长时间上网就会使孩子对现实生活产生疏离、陌生感,对现实生活无兴趣,并时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淡漠等现象,从而影响健康性格的形成。

(5)心理素质下降

国外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由于长时间面对没有生命的电脑屏幕,不但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一张表情淡漠、冷峻的“电脑脸”,而且会影响日常的人际交往,进而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碍。

日本的精神内科医生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多是缺乏丰富的社会实践、学校毕业后即从事计算机基础设计或软件开发后进入管理层工作的公司职员,他们对电脑虽早已驾轻就熟、操作自如,但面对新的工作,特别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却屡屡受挫。感到无所适从。由此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

专家研究认为,通常的计算机操作大多是采用会话形式,只要对计算机下达指令后,计算机便会言听计从。习惯了与计算机交流的人,往往很难体谅对方,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要么执意坚持要么全盘放弃,陷于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之中。但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要比电脑交流复杂得多,即使你的要求是合理和正确的,也不一定会马上被人接受,而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无法与他人达成妥协和谅解,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经常是既无法很好地汇总部下的意见,又不能有效地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以至于无论干什么事都畏缩不前,最终对自己失去信心。时间一长,将会内心烦躁、身心疲惫、精神沮丧。

专家们指出,为克服常用电脑者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障碍,一是要注意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注意自我心理调整;二是学会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勿将与电脑交流的准则引入人际交往中。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偏差者,为缓解其症状,可适当调整一下他们的工作,以减轻身心疲劳。必要时可辅以一定的药物治疗。

(6)弱化民族意识

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却是种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它们的观点和世界观会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些事情说起来是可怕的,也许有些青少年就已经深深陷入这些苦恼之中了,另外一些朋友体会得不是很深刻,但是还是想提醒一下,千万不要沉迷,因为我们身边有着太多的教训。

教训之一:“网”在网中

上网可以调节我们的心绪,活跃我们的生活,但是要有个度。如果过于迷恋网络,将会让你欲罢不能。

某县城的高中生小李上网成“瘾”,一个月上网开销近一千元,父母得知详情后差点昏过去!

这名16岁的男生,除了上网找资料做功课之外,也沉迷网上交友、聊天和打游戏,放学后就泡在网吧里面,有时即使到了晚上吃饭时间。也舍不得离去,甚至发展到了经常逃课的地步。

学校老师到小李家家访的时候,憔悴的小李面对绝望的父母和焦急的老师,一脸茫然。

2001年初,台湾一名中五女生由于电脑资料遗失,而找不到网友的网址,竟然留遗书跳楼自杀。

这名刚刚接触网上交友的女生阮慧慧,把一名网友想象成虚拟男友,并沉迷于这种虚幻的感情之中。不过,却因电脑损坏,进行维修后资料全失,一时情绪失控而于凌晨约4时许,从所居住的5楼公寓跳下身亡,仅留下一封遗书向父母交代。

遗书内容透露,阮慧慧只是因为寻不着网友,心里感到沮丧而自杀的。

死者在遗书中还透露,她已不止一次因为“想念”虚拟男友而萌自杀念头。在电脑损坏期间,也曾一度因心情低落而有意寻死。

根据死者母亲陈女士透露,她曾基于女儿今年将应付马国教育文凭考试,不能花费太多时间在互联网上,而企图切断网络服务,但女儿却以自杀威胁,双方经过讨论后,决定每天只能上网两小时才平息了这场争执。

我们的生活刚刚开始,外面阳光下的生活是真实而美好的,我们又怎么能只局限自己于一张“网”上呢?

教训之二:“多情客”原本是恶棍

《哈尔滨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条消息:

一个女孩子跌跌撞撞地跑到哈尔滨市南岗区分局巡警机动中队报案。她一边痛哭一边讲述了被3名“网友”轮奸的惨痛经历。

根据被害人提供的线索,南岗区警方顺藤摸瓜,迅速将涉案的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在警方面前,几名犯罪嫌疑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至此,一起以“网上交友”为掩护,实施抢劫、轮奸的系列恶性案件浮出水面……

小萌,网上昵称“哈尔滨格格”,17岁,哈市某重点高中学生。小萌性格内向,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于是她和众多同龄人一样,把上网当作得到体贴与宽慰的唯一途径。她认为只有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才能获得真正的友情。

小萌在家里以“哈尔滨格格”的名字进了聊天室。几分钟后,一个叫“多情客”的网客引起了她的注意,对方仿佛也对“哈尔滨格格”很感兴趣。于是双方开始海阔天空地神聊起来。“多情客”善解人意的话语让“格格”心动不已,两个小时过后,“多情客”颇具男士风度,竟然主动要与小萌见见面,这一要求让小萌的脸上一阵阵燥热,心里一阵阵狂跳。随后,两人约好了在某网吧门前见面。

当晚6时,小萌精心打扮了一番后前去赴约。在那家网吧门前,3名帅气的小伙子早已恭候多时。一阵寒喧后,小萌知道了3人都22岁,分别叫“海峰”、“小雨”和“小峰”(事后证实均是假名),随后3人非常热情地邀请小萌去吃饭,碍于面子,小萌和3人到香坊区一家烧烤店里吃饭。吃过饭后,“小峰”说按每个人的家庭住址把几人分别送回家去。几个人打了一辆车先去送家住香坊的“小雨”。十几分钟后,车在城高子镇一处平房门前停了下来,这时3人突然脸一沉,露出了狰狞的嘴脸,强行把小萌拽下车。看着远去的出租车和周围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一种不祥的感觉涌上了小萌的心头。

果然,网上柔情万种的“多情客”“海峰”此时的柔情早已荡然无存,他凶神般地将一把尖刀架在了小萌的脖子上,网上的甜言蜜语此刻也变成污秽不堪的咒骂。在几人租住的一间平房里,3人对年仅17岁的小萌实施了长达3个小时令人发指的轮奸。同时,3人还抢走了小萌的诺基亚手机一部和1000多元人民币!

在哈尔滨某重点大学读书的小倩和小茹与小萌有着相同的厄运。

从不上网聊天的小倩和小茹走进了学校附近的一家网吧,她们想在据说很有趣的互联网上松弛一下自己绷得很紧的神经。两人共用一部电脑。以“漂亮女孩”登记注册。几分钟后,她们便与在网上的“多情客”相遇。于是,两名一直深居“象牙塔”、灭真纯洁的女大学生便在几个淫魔设置的圈套下一步步向“魔窟”走去。同样是先被骗约会,再被“盛情”邀请吃饭,然后依次送人回家,到最后被轮奸和实施抢劫。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对两名女大学生进行惨无人道摧残的不是3个人而是4个人,两人竟迫于犯罪嫌疑人的淫威而不敢报案!

落入“多情客”魔掌的并非只有小萌、小倩和小茹,悲惨的结局应该惊醒更多纯洁的心啊。

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交一些朋友,沟通我们的心灵,了解外面的世界,让生活更加美好。但是网上交友绝对不是唯一的道路,陷进去,受伤的终究是自己。

教训之三:16岁少女从网恋到贩毒

16岁的婷婷(化名)被关押在静安区看守所已经有3个多月了。16岁,花一样的年龄,本该在父母的庇护下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可婷婷涉嫌的罪名却是贩卖毒品罪。她的母亲怎么也没有想到,为了帮助孩子学习而购买的电脑居然是导致孩子犯罪的诱因。

2000年的暑假,婷婷一人在家,感到十分无聊,便想出去和朋友玩,其母坚决不同意。在婷婷母亲眼里,婷婷嘴里的那些“好朋友”都是一些不良少年。两人僵持着,气氛也越来越紧张。

一天,母亲高高兴兴地捧回一台电脑,对婷婷说:“以后!你可以在家里上网,学习知识。”过了几天,电脑公司的安装人员来到婷婷家,帮其安装电脑,在简单介绍其使用方法后。安装人员热情地对婷婷说:“你无聊的时候,也可以上网聊天,很好玩的。”

此后,母亲出门上班,婷婷便开始在家上网聊天,几乎一天的时间都泡在聊天室里,有时甚至从时晨6时到晚上12时。在一次网友见面会上,一个网友把自己的好朋友辰辰(化名)也带来了,并把他介绍给了婷婷。18岁的辰辰长得很帅气,初次见面,他和婷婷都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婷婷和辰辰经常在同一个聊天室里聊天,不知不觉,婷婷列辰辰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好感。

婷婷和辰辰的交往日见频繁。虽然母亲对两人的交往不太赞成,但婷婷的态度却很坚决。

转眼又是一个暑假,母亲给婷婷找了份在西餐厅做服务员的工作。母亲每天送她上班,晚上再接她回来,在母亲看来,这样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最适合婷婷。第一个月的工资,婷婷全部交给了母亲。第二个月拿到工资后,婷婷和朋友一起去吃饭、唱歌,到最后朋友都走了,留下婷婷一个人结账,婷婷有一种受骗的感觉。

回到家中,婷婷垂头丧气的表情很快引起了母亲的注意。得知实情后,母亲对其乱交朋友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于是两人开始激烈地争吵,极度愤怒的母亲还打了婷婷一个耳光。随后,婷婷哭着离开了家。

此时,夏日的上海街头已经有了一些凉意,婷婷的心也冰凉冰凉,她不想回家,虽然她知道母亲正在焦急万分地等她回家。此时,她的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辰辰的身影。婷婷给辰辰拨了个电话,辰辰态度热情:“我舅舅有套空房,你过来住就是了。”

当晚,婷婷和辰辰住在了一起:

辰辰的舅舅开了间网吧,他们经常去那上网。一天,婷婷突然发现辰辰拿了个针筒往自己胳膊上扎,扎完后又显出一副陶醉的神情。“你在吸毒?”婷婷惊诧万分。辰辰无奈之下承认了。

久而久之,辰辰吸毒后的愉悦也吸引了婷婷。终于,在婷婷的强烈要求下,辰辰把毒品放在锡纸上,给她吸了几口。顿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笼罩了婷婷的全身,婷婷爱上了这种感觉。

可想要时时有这种感觉,需要有足够的金钱。一天,经常卖毒品给他们的“小苏州”找到辰辰:“我要回苏州了,买毒品的人会打我手机,你想做的话,我把手机卡卖给你。”辰辰买下了这张卡。

今年1月15日,辰辰接到一名男子的电话,声称要买3克海洛因,很快双方讲定于当晚在万航渡路、北京西路路口交易。当晚,婷婷坚持要跟辰辰一起去,两人乘出租车赶到交易地点。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交易刚结束,得到消息的公安人员便冲了出来,将两人抓获。

在和检察官交谈时,婷婷流露出后悔万分的想法。自己沉迷于网络聊天,对母亲的劝说置若罔闻,现在想来,聊天室里有很多不健康的内容,对于自己这样的青少年而言,没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很容易走上犯罪歧路。同时,她认为,自己的法律意识也很淡薄,明知是毒品,但总以为可以瞒天过海。

摆脱烦恼的三把“利器”

从文化学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某些文化特征主要是青年的特征,现代社会生活的不少方面是青年生活的折射与放大。今天当我们步入网络社会,发现青年与网络之间存在众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使青年对互联网“一网情深”。青年在网络影响下千状百态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众多绚丽之处,也令人倍感惊喜。但不少青年网民的如下失色表现却无论如何不能给社会增辉,不能让人高枕无忧。

(1)认知上的“快餐——硬结”症。互联网是一个无奇不有的信息库,其内容不仅丰富、新鲜而且传授迅速。这一点正好符合青年追求时效的个性特点。对于众多步履匆忙的青年而言,互联网好比知识快餐一样,大大激发了他们急于求知的强烈欲望,在鼠标轻点之间就能立刻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时间里的学习、工作效率。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互联网上大量没有明确价值目标的杂乱无章的信息知识也让不少喜“看”恶“思”、重口味轻营养的青年经常处于良知内化不足的知识硬结状态;而对网上各种时髦展品,他们在好奇心、求知欲驱使下流连忘返。从不审视、怀疑它的构造成分和运转功效,整个大脑于囫囵吞枣之际成了一个受动而麻木的机器,致使许多硬结不但吞噬着青年人本应充满活力和主见的青春大脑,而且阻塞着他们对真知的内化。

(2)情感上的“狂泻——冷漠”症。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广泛、间接和安全的。广泛性是指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在众多人中选择自己的交流对象,并可同时与其中的许多人交流;间接性是指不用直接面对面,也不用随时回应对方;安全性是指人们在交流中可以不用真实的身份,不必担心因泄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失去面子或危及自身利益。而这些网络交流特点刚好符合青年渴望大放真情而又惧怕真情被骗的心理特征。对于那些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父权主义、顺应主义教育的青年来说,虽然在现实中其情感表露总要受到他人及社会的左右,但他们身上被压抑的诸多情感却可以在网络世界中肆意暴发。上网交友,网上聊天,在BBs中高谈阔论成了人们忘记权威压制、排遣孤独、宣泄不满的畅通渠道。只是我们观察到,尽管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缓解压力、平衡心理。但过多虚拟的网上情感交流无疑让许多青年在放飞情感的同时,总想试图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愿向真实世界袒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生活中,这些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世间情感所动,显出一副冷漠姿态。互联网成了一部分人面对现实情感世界的心灵之锁。

(3)意志上的“自主——膨胀”症。网络世界中没有国界,没有政府,没有强权,显现出明显的无人管理和限制的自主性特征。这一特征恰与青年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心理相吻合。正是在互联网这一无人管理的区域内,青年人能够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自主地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地在游戏中扮演各类角色,自主地设计令人惊叹的“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这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虽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但我们也为一部分人在极度的意志自主中“唯我独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胀表现所震惊:一些青年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个性,总想通过自己的意志自主表现而一鸣惊人,于是便在互联网上随意制造思想和议论的巨大泡沫,甚至为了达到让世人把自己当主角的目的而不惜做出损害别人数据、破坏他人网站,侵入别人系统等过激行为,以至酿成可怕的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

青少年要在网络空间把握自我,关键就是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网络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无疑与互联互通的网络生活原则相背离。我们对此当然不能熟视无睹、放任自流。下列有针对性的道德要素的建构,便是为帮助青年去除网络病症,引导其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贯彻互联互通原则而作出的现实抉择:

(1)尊知。尊知即尊敬、推崇知识。它是一种重视而严肃对待知识的恭敬态度,是积累知识、用好知识的精神体现。从道德角度来说,一个尊知的人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或者说一个有奉献能力的人。其中善于从多种途径或渠道占有真知是尊知的前提和基础。生活在网络时代的青年重视从网络渠道获取知识虽然是其尊知的觉醒,但他们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之际,如果不以诚学勤思的严肃态度去消化滚滚而来的信息快餐,认知硬绪症的反复发作将使其陷入假知厚积、真知缺失的头脑肿胀而实则不知的痛苦境地,为其进一步发展和物化真知带来极大的隐患。在“尊知”中实现信息接触与真知内化的畅通,首先要求青年应以虚怀若谷的共通共存心态对待各种优秀的异质文化和对立思想,不去以已有知识妨碍对新知识的纳入。否则,放弃对他人长处的吸收无异于开放世界中画地为牢,故步自封。其次是在信息连接中青年应给自己思维留下必要的回旋与反省空间,以增强自己的真知内化能力。这是因为互联网上文化平等与文化霸权、全球网络与文化界限、知识共享与知识所有等等客观存在,决定了青年个体倘若不对信息予以深层次的思维加工,甘愿以符号的输入者和被动接受者自居,他就容易在激情驱使下屈服于强权主义文化,追随大众感官享乐性消费文化,从而在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中走向食古不化,真知难汲。

(2)忠诚。忠诚即忠实不欺或真实无妄。它是指心口一致,表里如一,是一个人待人接物应有的道德底线。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忠诚者总会于热忱待人、忠于事业中赢得敬重与成功,不至于陷入孤独、抑郁或无所事事的无助与苦闷之中。特别是对目前尚处于人际边缘地位,在社会群体中存在人际紧张的青年而言,忠诚品质的具备是其消除人际障碍与人际紧张的唯一制胜法宝。尽管一些青年因为一时难以承受现实复杂人际之重,不愿担当太多因释放真情而产生的突发风险,而反过来转向虚拟空间并借助蒙面来倾泻自我情感。但依笔者看来,如果青年以互联网作为过渡性的掩护工具,通过真情的逐步释放将网上的情感默契延续到现实中来,那无疑有助于他们人际空间的扩大和人际问题的解决。而倘着在网上远离忠诚,以无聊、无耻、无爱的私欲为满足,并以消极的人机连接替代积极的人际沟通,他将陷入“上网——忘记现实烦恼,疏远现实人际关系——再上网”的人际扭曲模式之中,以至难以融入社会。用“忠诚”包装情感,在匿名不匿心的真情连接中实现通心共慰、人际融融,关键是在网上亮显心迹时除却虚伪心性,去掉非分欲求,在心态自然、清心洁性中开怀畅聊,碰撞心灵。也唯有如此,虚拟互动转化为现实真诚互动的几率才会得以增加,网上交谈的朋友才能成为现实中的挚友,从而在情感的互联互通中从容地迎接现实复杂人际对青年的巨大挑战。

(3)节制。节制又称自我控制,指个体自觉用至善的理性要求对其感性予以限制,是面对各种干扰和诱惑的个体在意志活动中所体现出的自我约束能力。从道德上讲,一个有所节制的人不是一个贪求快感、耽于物欲的人,而是一个具有理性自律、人文关怀的人。网络生活中,青年们虽然在虚拟空间里借助他对网络资源的意志自主能够放纵自我的感性欲求,但由于虚拟世界总是连着真实的世界(网络资源是现实社会中人们共同的资源,是网络时代社会正常运转的神经中枢),对网络资源的任意窃取、破坏和践踏,或总想利用互联网玩一把、骗一把、捞一把。这都将给青年自身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正常运作带来极大的危害。用“节制”主宰网络生活,在互联互通中走好人生旅程,掌握网络技术的广大青年最重要的是要用道德上的人文关怀制导其技术的发挥,即在挥洒其网络本领时,坚持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放在第一位,以自由取代放荡,理性取代任性。不能在网络诱惑下对网络技术可能产生的效应视而不见,以至让互联网遗憾地成为反对自己、对抗社会的工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呼吁,为避免人生和社会在互联互通中出现太多的痛处,入网青年娴熟的网络技术必须时刻拥有至善的理性要求对它的定向和约束。

网络安全守则

第一条:在网上,不要给出能确定身份的信息,包括家庭地址、学校名称、家庭电话号码、密码、父母身份、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如需要给出,一定要征询父母意见或好朋友的意见。没有他们的同意最好不要公布,如果公布要让父母或好朋友知道。

第二条:不要自己单独去与网上认识的朋友会面。如果认为非常有必要会面,则到公共场所,并且要父母或好朋友(年龄较大的朋友)陪同。

第三条:如果遇到带有脏话、攻击性、淫秽、威胁、暴力等使你感到不舒服的信件或信息,请不要回答或反驳,但要马上告诉父母或通知服务商。

第四条:未经过父母的同意,不向网上发送自己的照片。

第五条:记住,任何人在网上都可以匿名或改变性别等。一个给你写信的“12岁女孩”可能是一个40岁的先生。

第六条:记住,你在网上读到的任何信息都可能不是真的。

第七条:当你单独在家时,不要允许网上认识的朋友来访问你。

第八条:经常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如果父母实在对计算机或互联网不感兴趣,也要让自己的可靠的朋友了解,并能经常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

第九条: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学习的情况下使用网络。最好平时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网络通信等,在节假日可集中使用。

第十条:切不可将网络(或电子游戏)当作一种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青少年,不能只依靠网络来缓解压力或焦虑。应该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