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缓解成长的压力
13490600000006

第6章 迷失的羔羊

一个人,在生活中渐渐成长,也在生活中找寻着自己。当一个人静静地与心灵对话的时候,是不是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迷失?这时候往往会有一种莫名的感伤。

发现自我迷失以后,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答。一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太多的人问过,也有太多的人想问:继而又会有太多的人去想,而想得多的人就想明白了吗?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答案,对不同的人来讲有不同的答案。

一个人的一生也许都在寻找什么,寻找的究竟是什么呢?又一个可笑的问题。它之所以可笑就是因为每个人也许都会以不同的方式问自己,也会用不同的回答来搪塞自己。自己对自己的回答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寻找的方向的肯定。或是对的或是错的,有时候这个对错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寻找中苦苦找寻的自己,那个自己真的很重要,所以你无论要寻找什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到那个可以让你放心去寻找方向的那个自己,无论那个自己现在是喜是忧,是成是败,是苦是甜,是伟大还是卑微。只要你寻找到那个自己,你就有了可以拥有一切的资本,而且是个无比可靠的资本。

一个人在竭尽全力地寻找可以找到的一切,可那一切都是什么。没有人可以列举得一清二楚。但在寻找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再真正地找寻到自己呢?一个人从一开始都是在用生命的代价来寻找一切,当一切也许或多或少地寻找到的时候,也许又要用这一切去找寻那个在寻找中找寻的那个自己了。

刻在幼小心灵的一道痕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就像一片洁白的雪,稍不留神,也许作为家长或者老师的你就在上面留下一道深深的痕。

刻下一道痕也许是不经意的,但是这种伤害也许就在他(她)的心中难以磨灭。

小学的时候,我曾亲历过这样一件事情。

班里的小男孩明明有爱脸红的习惯,一遇到事情,无论是紧要的还是无关紧要的,第一反应就是脸红。一天,同班的女生小楠忽然报告老师,说她丢了一支钢笔,准确地说,是她爸到外地出差花了一百多块钱买给她的名牌钢笔被人偷走了,因为她刚刚还使用过,小楠边说边急出了眼泪。

老师立即重视起来,上课铃还没响,马上把大家召回教室,他站在讲台上,威严地扫视着每一个人,并把趴在窗外的其他班的同学伸出的头吓得缩、了回去,那架势,像一个刑侦科长。绝人部分同学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四处张望。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不知道,是的,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的确是不知道,可对于某个心中有鬼的同学来说,是真的不知道吗?”老师把重音重重地落在“有鬼”两字上,说着,又来了一番威严的扫视。

大家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个个正了脸,不敢斜视,唯恐被老师注意。

老师继续说:“唐楠同学的钢笔被人偷了,为什么偷她的不偷别人的?因为那是一支十分贵重的钢笔,可见偷笔的同学是早就打好它的主意了,是谁,我心里有数,给你两分钟考虑的时间,如果主动坦白,我不再追究,你可能是看花了眼,‘拿’错了,这‘拿’和偷是不一样的,不然,后面的话就用不着我说了。”

下面一片寂静,谁也不敢做声,哪怕是要咳嗽,哪怕是什么地方痒痒。

上课的钟声响了。明明的心忽然猛烈地跳动起来。

老师在教室里走动着,节奏,稍不匀称,大家便会齐刷尉拿眼睛去看。他察看着每一个同学的脸色,说:“再不坦白,我可要点你的名了,你看,你现在很紧张,偷了东西怎么能不紧张呢?你的眼睛也和别人不一样,你的脸,红得像发烧——”

明明的脸通红。为了掩饰这一点,他尽量地低着头,心里说:“脸啊脸,求求你,别红了。”可是脸不听他的。

最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老师走到他座位旁边,停下脚步说:“你,到我的办公室里来。”

老师说:“你为什么要拿唐楠的钢笔?”

明明说:“我没拿。”

“没拿?你骗得了我,你的脸骗不了我!”

“我的脸爱红。”

“你还狡辩啊?”

“你不说我也知道,因为你的心发慌,为什么发慌?因为你的心里有鬼,有什么鬼?有一个贼鬼。”老师为自己的推断得意起来。

“我真的没拿。”明明哭了起来。

老师说:“你不要装模作样,我什么人没见过,还是老老实实说出来,我会为你保密的。”

老师苦口婆心地说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明明哭着从老师房间里跑出来,他对我说再也不想上学了。

后来,他转了学。

明明后来告诉我,从那件事后,他更不愿面对一些事情,尤其是与人交往,每次与人交往都更不自然了,每次都在想,是不是自己心里有鬼。

那件事情竟成为他的一个心病。

脸爱红是一种生理现象,可老师为什么因为明明的脸红就一定以为他干了什么坏事?这样的事情不会只有这一件,老师或者家长有时碰到一些此类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知道,一次伤害有可能给孩子留下一生的阴影。

女孩为什么出现“退行行为”

这天晚上该我值班。十点多钟,熄灯铃声已经响过了,校园一片寂静。

突然,心理咨询室的门又被敲响。我心中一怔:谁?这么晚了,一定情况不妙!正猜想中,高中部的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已经站在我的面前。男孩十分焦急十分害怕地告诉我:晚自习下课后我讲了一个鬼怪故事,没想到吓坏了旁边的一个女生,她又哭又闹,浑身打颤,瑟瑟缩缩,她说她怕,说她看到了鬼,故事中的鬼,青面獠牙……两个女孩更是焦急害怕:张老师,她这是怎么了?您快去看看吧!她吓得在宿舍还一个劲儿哆嗦……

我随他们急步而去,脑子的转速比脚下的步子还快——急速地做着各种可能的推测。

来到宿舍,只见一位女教师紧紧地把那个女孩搂在怀里,大家说她比刚才好多了。经过初步交谈,知道她叫小丽,并证实了我的推测之一。于是,我让她从老师的怀中慢慢坐直了身子,并让同学们各自去做自己的事。宿舍里恢复厂常态的生活氛围。她也开始准备睡前的洗漱。片刻之后,她说:“老师,您去休息吧,我好多了,没事了。”我见她较为平静了,说道:“我知道你现在不怕了,我就先走了,好吗?”从女孩点头的神态中我感到没问题了,又对她的同学和女老师们做了一下交代,特意嘱咐谁也不要雨围着她,劝慰她,更别把她搂在怀里,她不会有事的。明天可以再和我联系。

回来的路上,我脑子里没有停止思索。

小丽的表现是在潜意识里运用一种叫做“退行作用”的心理防卫机制。退行作用是指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借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获得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人格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走向成熟的。因此,人在长大以后,应付事情的方式会变得比较成熟。比方说,小孩一遇到不如意之事,就痛哭流涕、而成人则会“饮泣吞声”,“强作悲痛”,甚至强颜欢笑,就是既要考虑到什么是社会可按受的行为方式,也要考虑怎样的反应才有效且合适。可是,有时人们在遇到挫折后,会放弃已经达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恢复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退行作用或退行现象。

这种现象备年龄阶段均可看到。出于环境的刺激,儿童会放弃已经养成的习惯而恢复到更小时候的水平。例如5岁孩童,本来已经学会了自行大小便。后来开始尿裤子、尿床。为此,他母亲烦恼异常。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家里就近添了一个婴儿,母亲把全都精力都放到了小弟弟身上,整天端屎端尿,而无暇顾及不惹麻烦又能自己照顾自己的“乖哥哥”。这个男孩子发觉不能像从前一样获得母亲的照顾,就出现了退行行为。成人中也常有退行现象。例如,六尺之躯的男子汉也会失声叫“妈呀!”,也会哭得“像个孩子”。

事实上,人一生中,难免有想重回到未成熟时代的表现,以重温旧梦获得满足的时候。但是,人又总要找一个似乎“合情合理”的机会。吓人的鬼怪故事,便是小丽表现退行行为的一个机会。

那么,小丽究竟为什么出现退行行为呢?我继续思索着。

第二天早上,小丽班上的团支书来找我:“张老师,小丽今天平静多了。您说她昨天是怎么回事?”

听我讲了,上面的解释之后,她说:“那可不可以请您为小丽做一下心理咨询。”

“当然可以,只是心理咨询最好是自己有这种意向才好,你们可以提示一下,让她自己来找我。”我说。

几天之后,一个女孩推开了心理咨询室的门:“张老师,我来找您,我是那天晚上的小丽。”

“噢,是你。”小丽已经比那天晚精神多了,我几乎认不出来了。我又和她分析了那天晚上的退行行为,之后说,“那天晚上的故事不算回事。马老师知道你心中一定另有故事。怎么样,可以讲给马老师听听?”

“我总希望做一个完美伟大的人,不当平平凡凡的人。可是不行,我很笨,一点也不出色,我总是怕。”她说,“我怕考试考不好,怕老师说成绩,怕家里问分数,怕落在后面,怕同学们都比我强,怕自己毕不了业,怕自己的脑子坏了,怕……真是什么都怕。就是上课老师提问也怕,做什么事都怕……到后来还怕人类要打仗,怕地球要毁灭,怕世界没有了太阳……”

我笑了,不是嘲笑,而是为找到了她退行行为的根源。经了解,她在班里至少居中游,考个本科是一点问题也没有。可是,由于她过分追求完美自律过严的性格和过高的自我期望,使她看不到自己很不错这一基本事实,而盲目陷入对自己的担心和害怕的心境中。她如履薄冰,每一天过的都战战兢兢。这是很痛苦的事。至于后面的“怕”就是由此诱发的强迫意念了。而这种心灵的重负又不好向谁诉说,只是不断的积聚在心,越积越重。于是,在潜意识里总要寻求宣泄时机。以维持心理平衡。于是,就有了听了鬼怪故事后的退行行为。于是,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于是,她心理得到了暂时的平衡。

找到了病根,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在后来的两次咨询中,我们谈了好多好多,小丽终于破除了盲目的完美主义,走出了自我期望过高的心理误区,找到了一颗平常心。

最后一次来心理咨询室,小丽告诉我说:“我心情全好了,真谢谢您,张老师。”由她脸上轻松的笑容,看到了她心中有了明媚的阳光。我欣慰地笑了。

面对困境,心空也有艳阳天

这是一个女孩讲述的一个让人十分同情的故事:

我是一个中学生。从我记事起,父亲就瘫痪了,生活不能自理,靠软弱的母亲维持这个贫困的家。每当看到母亲疲惫不堪的样子,我就想帮帮她。从那时起,我就拼命地干家务。但是毕竟我还是个孩子。每当看到同龄人有父母陪着,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读完小学后,母亲不让我再读书了。经过我再三的恳求,她才勉强答应了。

现在我读初三了。学习虽然紧张,但是上课却听不进去,脑子里一片空白。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我感到非常苦恼。随着时间的推移,使我觉得生活只有痛苦,没有欢乐,每天心事重重,有时我竞想到了死。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让我有了白头发。老天为什么总是这样折磨我。

现在只给女孩同情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帮她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怎样帮她找到生活的阳光?我们进行了如下的交流;

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也为你是个懂事的女孩而高兴。你懂得母亲的艰辛,你理解家庭的困难,你具有求知的热情,这都表明你是个好女孩。好女孩遇到了不幸的遭遇,怎么办?马老师以为你最需要的,是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遭遇。如果你换了角度,你就至少会有如下的收获。

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一人女孩子要买一双鞋子,妈妈带她几乎走了所有的商店,也没有选中他中意的一双鞋!于是她痛苦万分。这时,有人劝孩子的妈妈说,别再带她去商店了,带她去看看那没有脚的人吧!我想你会读懂这个故事。其实,人的幸福就在人的心里。凡事就看你怎么看,怎么感受了。应该说的遭遇是不幸的。但是,如是换个角度看,你也是幸福的。你的家境虽然好,但是,想想那些没有父母没有家的孩子,你不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吗?想想那些没有手脚看不见听不见的身体残疾的孩子,你不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吗?想想那些至今还不能走进学校的孩子,你不感觉到自己是幸福的吗?而我们说的那些不幸的孩子,并非过去的故事,而是今天的现实呀!而你却有关心你的爸爸妈妈,有健全的四肢健康的身体,有属于你的学校和教室,有和你生活在一起的老师和同学。所以,马老师以为你应该学会换个角度,去学会感受属于自己的幸福。当你感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时,你就会满怀信心地面对人生,你就会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幸福。

同时,你会感到困难能成为你的朋友。

你们的课本上不是有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再读读上面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想想古往今来的那么多在苦难中造就了自己成功人生的人们,特别是想想当代的那些和你同龄或曾经同龄的残疾少年顽强的拼搏的成功之路,你就会对面前的困难有一番新的认识。马老师的一本书就叫《坚强的意志哪里来》。我在书中和青少年朋友说过,意志铸造生活的强者,而没有困难,就没有人的意志。我们不必去刻意寻找困难,我们也不必诅咒困难。是困难磨炼了意志,是意志铸造了成功。困难本身并不可怕。人的成功与否,不在于生活之路上是否有困难,而在于是否正视和克服困难。英国的托·富勒有句名言说:“所有的事情在变得容易以前都是困难的。”只要努力顽强地迎难而上,困难就会给你铺一条成功之路。“自古英雄多磨难”,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困难是帮助人成为强者的最好的朋友。想到此,你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自己的朋友?你应该感谢困难会帮你走上强者之路,走上成功之路啊!

至于你的头发,不知具体情况是怎样的。马老师知道的是,经常有人年少时有白头发,这叫“少白头”。谚语说,“少白头,有人求”。至少这说明少白头没什么大问题。而且,通常少白头还会再变黑。如果较重,你也可以看看医生。再说,如果你的心态调整好了,也会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头发也会更好的。

我相信,现在你的心情已经好起来了。你再把上面的话好好想一想,你心中的天空会更明朗,更开阔,更是一片艳阳天。好,从现在起,满怀信心地迎难而上吧,一切美好的未来都在你自己的手上。

男孩,终于战胜软弱

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晚上7点多钟,一个高三男孩急急地敲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张老师,我有件急事想请您帮忙。”

看他一脸的焦急和痛苦,我有意缓解气氛:“好啊,中秋之夜有事能想到我,我很高兴。说说看,马老师能帮你什么?”

“就是这中秋之夜让我痛苦。我特别想家,我想回家。”

“这是你自己的事呀,为什么要找我?”

“是这样,我是外地人,暑假开学后刚刚来这里插班读书的,人地两生,整天想家。今天是中秋节,就更想家了。我在原来的城市读书时是什么也不怕的,感觉挺棒的。”他讲述了不少他认为挺棒的事之后接着说,“可是在这里我很不习惯。我刚刚给妈妈打了电话,诉说我的想家之情。妈妈劝我也不管事。刚才我已经准备好了打的回家,可又怕老师批评,不知怎么办才好。就想起了您。您说我现在该不该连夜赶回家?”

我感到这个男孩虽然挺软弱,他心中的另一个自我却也在和自己的软弱在斗争。重要的不是帮他决定回不回家,而是帮他能不能像个男子汉斗过自己的软弱。

于是我说道:“我看不出你原来有多棒。你至少已经18岁,来这里读书肯定也是你自己同意的。一个自己同意的事都不能坚持做下去的男孩,一个离不开家的男孩,谁能相信他有多棒。难道你没想到妈妈接到你的电话,会怎样一面为你担忧一面感到失望。快20的人了连想家这一关都过不了,将来可如何是好?在中秋之夜给父母平添这些忧虑,你怎么还能说自己是个多棒的男孩?不想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可是,离不开家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成为男子汉啊!”

男孩低头不语了。我知道他正在和自己斗争。片刻以后,我说:“心理咨询师就是这样,常常不愿帮人拿主意。是不是要打的连夜赶回家,看来还得自己拿主意了。”

“现在我就去打电话,告诉妈妈放心,我能在这里过一个中秋之夜。谢谢您。”男孩脸上没有了焦急和痛苦。

我心里也笑了,为他找到了一点男子汉的感觉而欣慰。其实,我一直认为孩子们在心灵深处是拒绝软弱而选择刚强的。只是常常需要成人为他们精神的成长,多帮点忙,少添点乱。这样,少男少女朋友们,就会多一些战胜自我主宰自我的信心和能力。

怎样捡起人生的收获

这天,又一个男孩跟我诉说自己的一种真实的痛苦:“张老师,我一直有自己的理想,总是想做出点成绩,可是到头来怎么总是没有收获呢?您说这是怎么回事?”

我给他先讲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个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把它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就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里换来三文钱,并用这三文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赶路,走过的全是茫茫的荒野。这时,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够戗,就让藏于袖中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樱桃,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最后,耶稣笑笑对彼得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也许故事离我们太遥远,男孩陷入久久的沉思。于是,我又为他讲一个离我们很近的故事:

农民正在田间为庄稼锄草,浇水,施肥。一个懒汉也来到田间,坐在田边想:这活多费劲,不干,已经长起来的庄稼还能没收成?于是,他回家睡觉了。一天这样,两天这样,后来他干脆不去田里了。到了秋收的时候,他只收到了一点点粮食。秋去冬来,冬过春到,他早就没粮食可吃了。他只好去捡,去讨,四处奔走,四处弯腰……

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男孩开始有所领悟。

我趁机话锋一转:“都说少年壮志。是啊,哪一个少年朋友不是壮志凌云?却总是有那么一些少年朋友壮志难酬,学习生活总是难以品尝到收获的快乐:学业上总是拿不出满意的成绩,体育上总是练不出一身硬功夫,人格上总是扔不掉一些坏毛病。”

“这是为什么呢?”男孩问道。

“原因也许很多。”我说,“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同学往往不屑于及时做好该做的每一件小事:不肯认真上好一堂课,完成好一个练习题;不肯认真地坚持跑好一次步,做好一次操;不肯认真地做一件好事,改掉一个坏习惯。结果是空留壮志,很少有收获的快乐。你看是这样吗?”

男孩表示理解:“您说的不错,我就是这样。”

我继续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生活中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心中的凌云壮志,也是由一点点小事积累才得以实现的。人生少年时,谁愿甘居人后?那么我们就该从小事做起,及时地认真地做好我们每时每刻该做的每一件小事。只要该弯腰的时候弯弯腰,最终就会捡起可喜的人生收获。你说呢?”“我会记住您的忠告”男孩挺起了胸。

女孩为何担心自己有病

一个叫做蒋鸿鹄女孩告诉了我一个怕人的故事:

敬爱的张老师,请您帮帮我,我的心里好害怕!

我本来可以在一所重点中学读书。可是,记得那是一天下午,我突然因为自己的一个荒谬的想法而猜想自己是不是有病,害怕得不得了。当天晚上就难以入眠,接着几天晚上都做恶梦或半夜醒来。我在一本书上得知自己得了一种叫做焦虑症的神经症。那本书上说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现在只要有人提到“精神”二字,我都十分紧张,每天都担心自己会疯掉或得什么不治之症。我给一个精神病院写了一封信,也没有回音。有时我有点小事,如有点头晕,心慌,胃口不好,甚至有点牙疼,就担心自己身体那个地方有病,就十分紧张,十分害怕。每天一想到害怕,就情不自禁地害怕起来。总而言之,我好怕,怕自己有病!我是今天才知道您的地址的,请求您为我指点迷津吧!

听了之后,我笑了:这是一个挺会吓唬自己的女孩。我这样告诉她: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要告诉你,你这是自己在吓唬自己。你的心理问题与焦虑性神经症没有什么关系,更谈不上什么精神病,神经症和精神病是两回事。即使谁患了焦虑症,也不会发展到精神病。你看,你是不是挺会自己吓唬自己?如果说你有点什么神经症的样子,我看叫做“疑病症”才合适一些。因为你挺会给自己身上“想”出点“病”的嘛!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指由于对自己健康过分关注,而固执地怀疑自己患上了某些莫须有的一种或多种疾病,并因此引起焦虑和恐惧的一种神经症。疑病症患者在诉述病史时,常以迫切心情详细描述症状,连一点细节也不遗漏。他们表现出的对自己身心健康过度关注,对健康估计过坏,有时稍有一点不适,便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注、紧张和恐慌,并反复思考是否患上了某种疾病,有时还将一些道听途说的情况联系起来变成自己的症状,从而使自己经常处在对疾病持续而强烈的恐惧之中。有些患者把病史背得滚瓜烂熟,而且熟练地应用医药词汇。绘声绘色地表述自己如何不适。他们的思想和言语完全集中在症状上。当医生检查得出否定的诊断结论时,患者常常断定医生的诊断是不可靠的,因此无法消除和摆脱内心对疾病的疑虑和恐惧。其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去换医院检查,以寻求所谓“更好”“更可靠”的诊断和治疗。

不过,你不用担心,你的情况还说不上什么疑病症,只是出现了疑病的心理倾向,及时调整很快就会好的。

你为什么怀疑自己有病呢?这才是我要帮你分析的。

首先,与你的性格有关。你可能是个胆小谨慎的人,遇事往往容易敏感多疑忧虑烦恼。从你来信中也看出这一点。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我猜想,你很可能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种困境。你问我怎么知道?心理学告诉我们,对自己的健康和疾病过分的关注和忧虑,常常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转移,是逃避矛盾,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挫折的一种方法,以便把在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挫折或失败归因于某种或几种“病”。这样一来,自己就是个“病人”了,就可以心安理得享受一个病人的待遇和权利,例如别人的同情,关怀,照顾,等等。于是,可以减少自己心理上的压力、不安、内疚、自责,以避免对自己的能力、品质、人格等方面的怀疑和否认,避免自以为可能出现的名誉、地位的损失。从你来信的第一句不很明了的“本来可以在一所重点中学读书”这句话,也似乎透露出这一点。可见,如果一个人怕自己有病,其实是一种逃避困难的退缩行为,是在寻求一个“不幸”的避难所。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有时是必要的。但是,经常这样就会形成逃避现实的性格特征,是应该防止的。一个人怎么能靠长期把自己打扮成“病人”来面对现实的生活呢?

好,现在你已经明白自己“怕”的不是什么“病”,而是“怕”一个别的什么东西。至于它到底是什么,你自己想想一定很清楚。人生活中总难免一些困境,自己和家长老师同学们商量商量,想些现实的办法来解决就是了。此外,你要努力来改变一下自己胆小多疑的性格。再有,不要自己盲目看了一些书上的说法就来对号入座,或者,以你的性格现在干脆不看医药方面的读物。身体有病了直接去看医生。好啦,现在你已经不再害怕了,已经感到好笑了,是吗?因为你知道,自己吓唬自己真是太好笑了。鸿鹄嘛,应该如你的名字一样有大胆识,大气魄,大心胸,怎么好让一些小事吓唬自己呢!

做一个“最好的我”

一个男孩来到心理咨询室,刚刚落座就开始向我诉苦:“我太平平常常了,学校、班里什么也显不着我。这么平凡的生活真没劲。张老师,您说我将来还有希望吗?”

“有个故事你想听吗?”见他点头我便开始了下面的故事。

在日本,一个语文老师给毕业班学生布置一道名为“今后的打算”的作文题。当一名科学家,做一个探险家,成为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同学们的打算让老师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老师在必致勃勃之中,发现了与众不同的两篇作文。

一篇是成绩一般却性格开朗的岗田三吉所作:“我的爸爸原来是个鞋匠,在我幼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此,我对爸爸没有一点印象。但听说爸爸是个手艺高超的鞋匠。‘做日本第一流的鞋匠’是爸爸的口头禅。我出生后,据说爸爸讲过:‘要让儿子成为日本第一流的鞋匠’。我不会让爸爸失望,我会成为日本一流的鞋匠……”

一篇是患过小儿麻痹症体质衰弱的大川五郎写的:“我的身体不好,不能做一般人的工作。幸运的是我的一个亲戚在东京做裁缝工作。我想,自己虽然不那么灵巧,但如果拼命的学习,一定能做出漂亮的衣服。将来,我一定要做日本一流的裁缝……”

老师欣慰地笑了:这两位班里最不起眼的少年心里有了自己美好的理想,虽然是鞋匠和裁缝,却是做“日本一流的”。

毕业式结束的晚上,三吉和五郎来到老师家里。临分手的时候,老师说:“做日本一流的,这条路并不容易,相信你们能够坚持下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作一个‘最好的我’。”听着老师语重心长的吩咐,两个少年用力地点着头。

他们没有食言。八年后,他们果然成了名副其实的日本一流的鞋匠和裁缝。在东京,只要一说起鞋匠三吉和裁缝五郎,人们都会竖起大姆指……

在男孩沉思中,我说道:“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但是,群星也熠熠生辉,群山也勃勃向上。我们都很平凡,但我们却可以不平庸。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我’。做‘最好的我’,就是你在做任何一件平凡的事情时,都要尽心尽力。只有你尽心尽力了,为之付出了,为之奉献了,生活就不会亏待你。生活不仅会给你相应的酬报,还会给你带来无限发展的机会。”见男孩脸上有了信心,我话锋一转,“可是,有人空有雄心壮志,却不肯做好眼下平凡的小事。心理学告诉我们,这种盲目的高期望值,只能给自己带来苦恼,进而失去信心,结果一事无成,空留遗憾。你愿意自己做这样的人吗?”

“不!我也要做一个‘最好的我’。”

“好!”我十分赞赏地说,“那就请尽心尽力做好你该做的每一件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此,你就会塑造一个不平凡的‘最好的我’。”

女孩贪吃好奇怪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一个爱美的女孩。我原本有着美丽的身材,但是现在变得好胖。因为我害怕太胖了,所以每天跑步,每晚都站着写作业。运动量不算少了,但还是胖胖的,好烦。其实,我也知道自己为什么胖。那是因为我贪吃,进入高中后表现更严重了,经常饭后还吃面包、饼干、水果,总是毫不节制地吃。我并非对什么事都不能控制,只是对于贪吃不能控制。

我的家庭并不富裕。记得小时候,妈妈很讨厌我吃得多,我一吃东西她总会讲一些很难听的话。再后来,她不再给我零花钱。从那以后,我的自尊开始似有似无,就像败家子似的,让我更加喜欢吃了,手上一有零花钱总会花在吃上,似乎猛吃一阵心中才有一种快感。有时候我并不想吃。但是由于习惯了还是买来面包饼干之类,硬是吃了下去。而每次吃完,我又非常后悔,很讨厌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但是以后还是照吃不误!.

当我知道肥胖会给人带来很多疾病的时候,我更加担心自己。但就是改不了。因为这种坏习惯已经很长时间了。每当看到自己胖胖的样子,又会猛吃。我很痛苦,知道自己的缺点,又不能改正。我痛恨自己的这一切,请帮助我,我该怎么做?

这位同学的情况属于神经性贪食症的表现。

神经性贪食症,是指从难以克制的进食到进食之后的后悔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难以克制的进食欲望;二是进食后十分担心发胖而影响自己身材;三是进食后常常后悔,甚至自我催吐或药物导泻;四是情绪波动,焦虑,抑郁;五是存在心理障碍;六是具有冲动性行为;七是女性的月经紊乱。其核心是一面贪食,一面怕胖,常为自己的贪食行为后悔自责。

有些贪食症可能与脑部功能的变化有关,比如下丘脑的功能失调,人就会出现不知道饱的情形。但是,神经性贪食症属于心理障碍。有些青少年为了向往魔鬼身材,而过度控制进食,结果又控制不了自己,变得大量进食,也就由厌食变得贪食。有研究认为,进食障碍与情感障碍有关。比如,人遭遇挫折情绪抑郁的心态下,就容易出现贪食行为。而且,由于恶性循环有的会转化为一种强迫行为,成为强迫症的一种表现。一般说来,贪食症状的背后往往反应了当事人面临某种源于生活的心理压力。

就你的情况看,虽然你没有直接谈到心理压力,但是可以推测,刚刚开始高中生活,陌生的环境会成为心理压力。你已经进入青春期,有关性心理的困扰也会形成心理压力。对于身材胖瘦的过分关注又是一种心理压力。妈妈对你的讨厌和难听的话以及不给零花钱,让你无形中会有一种不满情绪,这也是一种心理压力。此外,我推测还有你有意无意回避了的另外的心理压力。

人的心理压力常常不知会以怎样的突破口来宣泄。长期压抑在胸,难以排遣,偶然的贪吃行为,就会使人得到了一种畸变的宣泄和满足。还有,你的贪食还是对妈妈的一种无声的对抗和逆反;你越是反对我越要吃。于是感觉似乎惩罚了妈妈。这种宣泄和满足反过来又会强化了贪食的行为。于是,只要处于一定情绪压力之中就会“自然”出现贪食行为,以致面对自己的胖也要猛吃来宣泄。

你该怎么办呢?

首先需要做的是认知调整。就是重新认识生活,认识亲情,认识自我,通过新的领悟,化解心理压力。比如,面对高中生活谁都需要一个适应阶段,比如,妈妈的批评其实完全是为了你好,比如,青春季节谁都会有成长的烦恼,比如,只要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胖一点一样是一种风采……如果你还有什么心理压力,可以拨通马老师的心理咨询专线,我们再来沟通。总之,一旦你接纳了自我,接纳了生活,你的心理压力就会化解。当心理压力化解的时候,也就不用贪食来宣泄了,贪食的行为会逐渐淡化。

同时,采取注意转移法。当贪食的欲望出现时,赶紧把注意转移到唱歌、舞蹈、弹琴、绘画、书法、跑步、打球等活动上来,促使大脑皮层形成新的兴奋灶,也就抑制了贪食的兴奋灶。从而逐渐减轻乃至消除症状。

在认知调整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规律的进食模式。可以制定一份进食安排表,内容包括食品的种类,进食的时间,每次进食的数量,详细记录执行情况,根据情况的好坏进行自我奖惩。从而强化了规律性的进食模式。形成规律的进食模式,可以消除进食中和进食后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使进食越来越规律化。

当然,如果必要,神经性贪食症还可借助药物的辅助治疗。但是一定要请医生开处方,不能随便用药。就你的情况看,关键是认知调整。只要心理压力化解了,心绪平和了,你就告别了贪食的痛苦。

补习生,别再扮演病人

一个叫小磊的男孩问我反复述说了自己渐感消沉的心情:

我现在非常悲观厌世,活着好累好累……我喜欢一个人呆着,几个人在一起,总是很拘谨,总是扮演无言的角色,沉默和难堪。经常一个人陷入虚幻地回忆和幻想,我觉得生活很无望,很累。早上起来总是很茫然,很颓唐,很懒散。做事没有一点精神……

已经有半年多没有开心过了。我的心理已经成了一个“植物人”。我甚至希望遇到交通事故,让自己一了百了。我现在已经买了安眠药,准备买够了,在最痛苦的时候用,以免受痛苦的煎熬……既然生来就是错误的,又何必活在世上?

我现在正在补习,可是我已经根本不能学习了,只是滥竽充数地勉强着学习。现在一走进教室,心情早已暗淡了,根本就学不进去。而且还希望不去上课。那次一连几天没去上课,下课只是一个人呆坐着,不能和大家谈天说笑,也不会认真地做作业。晚上躺在床上也会迷茫……我这样子可能与补习生活中的那些让自己完全改变的因素有关吧。本来我考上了一所专科,如果去的话就不会变成这个样子。想到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供自己读书,真的很不容易。妹妹都在外地打工,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只要我争气……

过去我不是这个样子。补习开始的时候,我还算得上用劲,也关心学习。一切基本自然,是一个很积极进取的人。可是现在的我却变成这样,从来没有过的绝望,从来没有过的厌世……现在我想找回原来的自己,让自己好起来。

我不想把这心理的绝症告诉任何人。可是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等待自己的结果不知是什么。我只能求助于您了,我该怎么办?

针对这个极具代表性的问题,我给了他如下建议:

(1)用心理学的话说这是角色扮演的结果。

扮演病人角色不同于装病。后者是有意的,是在意识层的心理活动,前者是无意的,是在潜意识层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扮演病人角色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会”了当病人。人的心理活动有时候就是这样怪。一旦把自己当成病人,往往好像心病真的缠身了。而你的自责自罪,更使你悲观消沉乃至厌世,又强化了自己的病人角色。恶性循环使“心病”好像越来越重了。你现在的“心病”属于一种抑郁状态。抑郁状态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反应。你心境悲观,情绪低沉,忧郁沮丧,自我感觉不良,就是这样的抑郁状态,或者叫做抑郁性神经症症状。即使是神经症症状,也是自己给自己整出来的毛病。因为,按森田的看法,神经症症状纯属主观问题,而非客观产物。它是由患者的疑病素质所引发的精神活动过程中的精神交互作用所致。换句话说,具有疑病素质的人常把一般人可能产生的感觉,如过度用脑时的头昏,紧张时的心慌,挫折后的消沉等,误认为是“病”而紧张恐惧。注意力越集中在这些“症状”上,感觉越敏锐,“症状”也就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森田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在其影响下,患者陷入内心冲突状态,形成神经衰弱和发作神经症。

(2)你为什么要扮演病人呢?因为你生活中遇到了压力。

你遇到了什么压力?在我的心理咨询时间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个案,高考没有成功,补习生活本身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你的情况就是这样。正如你自己所说,考上了一所专科,“如果去的话就不会变成这个样子”。你拒绝了专科来补习,家庭又把全部的希望都压在了你的身上,而对再一次来到眼前的高考你忧心忡忡,这让你背负了太多太重的压力。另外,还可能有一些你没有说出来的事件构成的压力,就是你说的“可能与补习的那些让自己完全改变的因素”。那些让你改变的因素是什么?你没有说出。我推测,很可能与青春期的心理冲突有关,比如性心理,恋爱心理,一面有某种渴望,一面又自我批判。类似的冲突强化了你心中的压力。同时,由于你对自己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态度,也就很怀疑别人对你也不接纳,你开始封闭了自己,因而人际交往出现了障碍。这又强化了你的压力。还有,你不想把这心病告诉任何人,说明你不善于交流和宣泄,这也使你的压力更为沉重。为了减轻压力,你开始在心理上运用自我防卫机制了。于是,你就有“病”了。成了“病人”,不能正常面对学业,乃至高考再次失败也就顺理成章了,顺理成章了就心理平衡了,心理平衡了就不再感到那么痛苦了。这就是你为了缓解压力逃避困难而让自己成为病人的心理防卫机制。你的幻想和回忆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防卫的表现。但是,这样扮演病人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怎么办?

(3)人最终靠自己才能救助自己。你怎样才能自救呢?

①对自己的心态顺其自然。你的心态让你感到痛苦,于是就想控制它,消灭它。可是,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逆定律,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你越是不想让它出现,它越是要出现,你越是和它斗争,它越是要表现强烈。所以,你越是想控制消灭自己的某些心态或意念,就越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它反而更挥之不去了。所以,对自己的心态需要顺其自然。明白了谁的心灵天空都有阴天下雨的时候,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现象,你就不必再为它而忧虑,不必为它而自责,也不必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它,克服它了,而应顺其自然,允许它出现和存在,带着它照常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如此你的那种感觉就会慢慢淡化了。

②彻底扔掉高考的压力。人生道路千万条,即使高考落榜一样有出路。古今中外,靠自学成才人不胜枚举。退一步说,即便没有成名成家,脚下也有宽广的人生之路。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之中,只要是认真生活的,谁不是大写的“人”?谁说一次考试落榜就无前途可言了呢?人生之路千万条,条条都是人自己走出来,是人自己去创造,去争取的。这样想来,高考就不敢再吓唬你,高考的日子近了,你的心也一样平和而泰然。只有在这样的心态下才可能发挥出最好的水平,高考才有更大的成功的可能。有了这样的心态,即使不成功,你也能够积极进行心理调整,早一天开始创业,一样创造成功的人生。这样,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再说,调整了自我期望之后你会发现,专科为什么不可以呢?由此你一样走向成功。

③开放自己学会倾诉和交流。自我封闭,常常给自己造成痛苦。一旦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你的心中还怎么进去温暖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你的心灵还怎么能健康地成长?不用说我们的沟通单是对我倾诉之后,你是不是已经感到心中有了几许轻松了?所以,马老师建议你打开自己的心,在身边找适合的人,同学,老师,亲友,倾诉心声,彼此交流,这可是心理健康的必由之路啊!

如果需要的话,你还可以去看心理医生,辅助药物控制抑郁状态。但关键在于心理调整。如果你领悟的好,我信你的心病现在就已经开始化解,正在消散。

自胜者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走出情绪的低谷。换来心中的一方晴空。

寻找自我

有一个节目,叫七彩谷心灵轨迹,里面记录了许多青少年朋友的疑问。一些人一直在问:自我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从基本上来说,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在一切生物中,只有人才能在意识中明确地把“我”与“非我”,即自身与自身之外的东西区分开来。

在动物界,它们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身与自然是统一的,因此,它只能适应环境,而不能站在自然的对立面去改造自然环境。

人类认识自己,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早在人类形成的最初阶段,人类的祖先不仅认识到石头是硬的,自己用石头可以打到动物做食物,而且还知道了拿石块去砸开硬果时,石块大些、果壳硬些,用力就大些。这样不仅知道自然界事物的性质,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环境,更知道能够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力量和行为,以便达到更好的目的。因此人类不仅可以适应环境,更可以改造环境,这样就把自身与自然界区分开来了。

此外,当祖先们第一次分工合作进行捕食时,有的人负责赶动物出来,有的人负责埋伏,有的人负责收集打倒的猎物,结果收获比每个人单独打猎的收获要多,这样通过集体性劳动中的分工协作,人类祖先也逐渐认识了个人劳动与集体劳动的关系,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认识了个人在集体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在意识中把自身和其他的社会成员区分开来了。通过集体劳动,不仅认识了别人,而且认识了自己。把自身与自然界和其他社会成员区别开来,这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本特征。

人不仅能认识自身之外的周围环境,而且也能对自身产生认识。人知道自己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什么颜色、闻到什么气味,也知道自己头脑里想些什么,知道自己高兴还是不高兴,是快乐还是痛苦,等等。这种对自身情况的自觉的认识,就叫做自我意识,即自我。

但知道并不代表正确,当我们通过自己和他人的眼光分析自己,一旦对自己产生种种不满意时,我们会感到痛苦、失落,甚至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举动。

青少年所需要回答的也许不只是上面这些。

现实生活中,你不妨提些这样的问题。“你最钟爱的是什么?充满了你的心灵,让你感到无比幸福的又是什么?”你若以真诚的灵魂回顾过去,一定可以找出答案。

将你自己所敬仰的人物列出表来,并回想自己为何尊敬他们,从这些原因之中找出一项你认为自己之所以尊敬他们的共同原因。今后,你只要以此为依据,努力去实行就可以了。

如果稍有成就,不妨再从这些偶像身上,选几项你认为值得学习的善行加以补充。最后你定可青出于蓝,然后再以他们作为你步向成功的踏脚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最后你必然可以找到“自我”。

因为“自我”并非隐藏在你的内心深处,而是在你无法想象的高处,至少是在比你平日所认识的“自我”更高的层次里。能够成为你自己本身的导师与典范的,唯有你的天性。唯有自己,才有资格成为自己的导师和内心的解放者。

忘记那些不快乐吧

很多朋友都喜欢跟我在一起谈天说地,他们说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们常戏谑地、眉飞色舞地传播我的口头禅:“对不起,我忘掉了。”或是“我的忘性特好,呵。”末了,还不忘学我,加一个巨傻无比的傻笑。真没办法!可是,我也真那样。

就是呀,忘记多好呀!忘记有时很了不起呢!

没有必要生自己的气,没有必要与自己过不去,如果你的烦恼无处不在,切切实实地控制住了你,休息一段时间再说吧。

当你冷静过来以后,你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你呢!

如果你无法忘记今天,或者不能停止回忆昨天发生过的一件很尴尬,很丢人,也许很让人沮丧的事,老是停留在那个状态,就会发现自己经常在内心重温先前的失败经历,仿佛正在内心观看一部电影,更增加了他们的自我谴责。消极心理是危险的,它们会腐蚀你的自尊,尽管你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完全意识到允许这种失败的心理活动继续下去,会对你有什么危害。

它在你的潜意识里,或许,再次重温你认为曾导致你不快的事情。事情的名单可能很长,名单越长你就变得越不快乐,不检查这种心理过程就意味着双重的危险。前先,它强化了你的错误信念,导致严重的恶性循环:你的错误信念诱发了确认这种信念的记忆。其次,这种心理过程成为失败和继续不快的借口,逃避自己本应对造成这种局面所承担的责任。

要知道,我们的情感来自我们的思想。如果你忘记那些不快乐的小事,把精力投入到崭新的生活中,并且以此为快乐,你才会真的摆脱烦恼。快乐起来哦!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有这么一句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你不知道,这里边有多大误会呢!不少成年人认为少年人的生活经历简单,阅历浅,他们的小小伤心事都不值一提,无非是今天谁谁不理我啦,那个老师看见我举手也不叫我回答问题啦等等。就是这些大不了的小事,少年们却是感受深刻的。

少年的情感世界很丰富,很脆弱,需要精心呵护。难怪有人说,少年的世界很小很小,像一颗蒲公英,轻轻的一阵风就给带走了。

不要奇怪少年为什么那么渴望理解,他们的烦恼为什么那么多,其实,我们都可以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过去,想想自己当初因为得不到自己父母的理解而流泪哭泣,可能也曾经默默许愿:有一天,自己做了父母,一定……可是等到真的长大而为人父母后,却又是那么容易就把自己的诺言忘掉了。

看来,少年必须自己先承受住各种烦恼的考验,碰到一时排遣不开的烦恼,我们可以这样做:

(1)尽可能撇开不愉快的思路,去想其他的事情。

(2)利用运动来忘掉不如意。要忘掉小如意的事,活动身体最为有效,它能使身体舒畅,具有安定心理的效果。

(3)大声喊叫。假日和友人到海边或空旷的山上,以声音发泄内心的不满。

(4)倒立两三分钟,可以使心境平静下来,对外界的事物不妨和倒立的身体一样反过来看,尽量想想其他高兴的事。

(5)改变常走的道路。每天走同一条路上班的人。不妨改变一下线路,产生新的刺激,心情自然舒畅。

(6)改变服饰。喜欢保守打扮的人,不妨改变造型,穿与以前不同的衣服,心情也就会跟着好起来。

(7)出游。趁假日去旅游,可携家人,但不要参加旅游团。因为固定的行程和太多的人,会影响情绪。交通工具以火车为佳,可以在欣赏风景之余,完全放松自己。

(8)另交朋友。失恋后,许多知道此事的朋友,一见面就令表现出同情,因此交些工作性质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感受下,或许心情会自然改变。

幸福是什么

活着就是为了获得幸福。

许多人赞同这样的观点。然而,你知道幸福是什么?你对生活感到满足吗?很多人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心理学家们认为,幸福是一种非常主观的东西,他的心理机制可能根植于大脑中心,这也是多数神经心理学家们持有的观点。一项发现表明,幸福者的大脑左前叶显示出的“脑电流”更强,而那些精神抑郁或沮丧的人在其大脑右前方脑叶中则显示出较强的“脑电流”。

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病态是:大家在追求利润和财富的过程中,忘却了生命的意义,也糟蹋了自己的一生。在大千世界中,有些人势利,他们过于计较价格,却过于忽视价值,我们认为这些人庸俗。因为他们被金钱所奴役,他们用毁坏良心的手段去赚钱,又用毁坏健康的办法去花钱;有些人清高,他们过于计较价值,却过于轻视价格,我们会说这些人太累,因为他们被自己所谓正确的价值观所禁锢,他们已不属于这个现实的世界,他们既不会赚钱,也不会花钱。

现代人就应有现代人的头脑,我们要在这两个极端中取得平衡,不轻视价格,更重视价值。我们不把赚钱作为目的,但它必须是我们的手段。如果你对不该计较的价格计较,这正暴露出你的短视;如果你对不该轻视的价值轻视,只能说你还不够成熟。现实中,为什么短视的人如此之多?为什么成熟的人又太少?或许我们应为自己选一条最可靠的路来走,那么我们应该认清自己,适应社会,去实现自我。

真正的幸福,意味着生活在一种“沉醉”状态中,即完全沉迷于一种活动,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他注意到艺术家常常沉迷于工作中,到了忘记一切的程度。

幸福并非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很简单,它就在我们身边,以下是达到幸福的步骤。

(1)面带幸福感。实验表明真正面带幸福感的人,他们更感到幸福。研究表明,经常欢笑更能在大脑中引起幸福的感受。

(2)优待亲近的人。对别人充满爱意,并不吝惜伸出手去帮助别人的人,不仅会受到受助者的感激,更会因此而在旁观者心中形象高大起来,这样助人者内心也会享受到幸福和快乐。

(3)增强积极情绪。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消极的情绪使人沮丧,而积极的情绪催人奋进。幸福的人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消除消极情绪。

(4)好好把握时间。幸福的人设置大的目标,然后落实在每天的行动中。在你的书房或者一个能让你经常看得到的地方,贴几个“小贴士”,把事情按大小、主次顺序精心排列,并叮嘱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努力完成,如果达到要求,自己当然就会很高兴哦!

(5)享受瞬间。要生活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把别人的微笑当作珠宝,在帮助朋友中得到满足感,与好书里的人物共欢乐。

(6)告别枯燥的生活。不要沉溺于无所事事中,不要把自己限制在电视机前,要沉浸于能发挥你的技能的事情中。

(7)多活动。室外的锻炼是对付压力和焦虑的良药。对常感到一定压力的大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那些经常在室外锻炼的学生情况要明显好于不参加的。

(8)好好休息。幸福的人精力充沛,但他们仍然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睡眠和享受孤独。

(9)火照心灵。对信仰和幸福的关系的研究表明,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更有幸福感。

当然信仰不可能让我们免除所有悲哀,它不可能囊括一切,但是信仰常常提醒你沿着幸福之路前进。

寻找一种平衡

我高中时的一位同学,名牌大学毕业,在北京的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几年后就有了自己的房子和汽车。他每天要抽出宝贵的时间,在电脑前写一些个人的诗歌。朋友从小就有一个诗人的梦想。小时候家中贫寒,买不起普希金的诗集,现在宽裕了,开始贪婪地从古今中外的名诗中吸取营养。前些日子我拜读了他的诗,虽然没有太多的才气和灵感,但是很生活化、很认真。现在的他和过去相比,应该是富足的。谁能想到,当物质一点点丰富起来的时候,一个人还去寻找精神的东西。他说,物质和精神是两个极端,就像跷跷板,一方偏重了,另一方就会翘起来,变得虚无。

另有一个朋友,在长沙的一家杂志社工作。读书的时候,除了他的才气,只感觉到他身上沉甸甸的压力。他很少回家,假期在学校也很少在食堂吃饭。每天会租许多书回来细细地啃读,饿了就吃白水面。现在,自己有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他给自己设计制作了一间暗室,并在客厅开辟出一块地儿来展览自己的摄影作品,看着满壁的图片,蛮有那么一回事的味道。那天拜访他时,他说他打算写一本小说。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事儿。他打算用10年的时间来写作。他拿出小说的序言给我看,“我们为希望而活,希望是活的,梦是美好的,为了希望,我们被刺得浑身是血,但我们并没有停止前进……”我怔怔地站在那里,心中有一种东西在流淌,那是一种久违的生命的真实。仿佛又见到了自己头撞南墙心不死的豪迈和痴狂。

我觉得,活着,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耳边似乎还在回响电影《芙蓉镇》里的一句话:“活着,像牲口一样地活着!”这句台词隐含着主人公对人性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还有一种身处特定历史时期的无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追求着一个个不可知的欲求,那或许让我们烦恼,或许让我们觉得压抑。但切记不要忘了给心灵留一扇梦想的窗。只有插上轻盈的翅膀我们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美好。

人生如下棋

记得有篇文章,说的是作家和父亲下棋的事,掩卷而思,心中充满感慨。

文章中的父亲喜欢下象棋。那一年,作家大学回家度假,父亲教他下棋。

他们摆好棋,父亲让他先走三步,可不到3分钟,三下五除二,作家的兵将损失大半,棋盘上光秃秃的,几剩下老帅、仕和一车两卒在苦守奋战,不过,他还不肯罢休,可是已无回天之力,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将军”,他输了。

他不服气,摆棋再下。几次交锋,基本上都是不到10分钟就败下阵来。他不禁有些泄气。父亲看看他,说:“你初学棋,输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知道输在什么地方。否则,你就是再下上10年,也还是输。”

他说:“我知道,输在棋艺上。我技术不如你,没有经验。”

父亲:“这只是次要闲索,不是最重要的。”

他问:“那最重要的是什么?”

父亲:“最重要的是你心态不对。你不珍惜你的棋子。”

他不服:“怎么不珍惜呀?我每走一步,都想半天。”

父亲:“那是后来。开始你是这样吗?我给你计算过,你三分之二的棋子是在前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失去的。这期间你走棋不假思索,拿起来就走,失了也不觉得可惜。因为你觉得棋子很多。失一两个不算什么。”

他看看父亲,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父亲又道:“后三分之二的时间,你又犯了相反的错误:对棋子过于珍惜,每走一步,都思前想后,患得忠失,一个棋也不想失,结果一个一个都失去了。”

说到这儿,父亲停下来,把棋子重新在棋盘上摆好,抬起头,看着他,问:“这是一盘待下的棋,我问你,下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他想也没想,脱口而出:“赢啊!”

“那是目的。”父亲不满地看了他一眼,“下棋最基本的原则是得、失。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每走一步,你心里都要非常清晰:为了赢得什么,你愿意失去什么。这样才可能赢。可惜,大部分人都像你这样,开始不考虑得失,等到后来失得多了,又过于考虑得失,所以才屡下屡败啊!其实不仅是下棋,人生也是如此呀!”

看看父亲,又看看眼前的棋,他恍然大悟:人生不就是一盘待下的棋吗?所不同的是,对有的人来说,棋刚刚摆好,还没开场;对有的人来说,棋已经下了一半,得失参半;而另外还有人。棋已经接近尾声,尘埃即将落定!

是的,人生如下棋,不管多么精彩的棋,其中总有遗憾。

人生也不如下棋,下棋最大的好处是:如果你下错了,还可以重新下。

生命的魅力

著名的摄影家车刚给作家李健看他拍的一幅照片:一面骷髅墙。这墙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片骷髅。这面墙是怎样诞生的?车刚说,在这荒寒的高原,有一位高僧临死前留下遗言,说他死后,希望把他的头放在高高的山坡上。他要永远看着这里的山川日月,留恋人世间美好的一切。后来,这一带濒临死亡的人都向这位高僧学习,都要留下头颅看这里的蓝天白云,辽阔大地。作家被这幅照片深深地感染着。这位高僧简直像一位哲人,站在芸芸众生之上“点拨活着的魅力”。

我们活着,沐浴阳光晨露,观赏鸟语花香、高山大川,体味着亲情、爱情,享受功名利禄、甘苦人生。人活着的时候,总感到死亡离我们是那么遥远。塞涅卡说:“一个人必须不断地想到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尽力使自己不朽。可是,究竟有多少人静思过:有一天,我们要在世间万物的眼中消亡。在我们消亡之前,我们应该只争朝夕地做点什么。做什么呢?大学毕业,我进入军营,朝气蓬勃的我很想有所作为,可是,却不知从何做起。

后来,我选择了深入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我步履轻盈地寻访那些心灵高贵的军人,感受他们质朴、真切的生活。在他们中间,我寻到了我凡人的幸福。那一个个真诚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军人,灵魂高洁而无私。我从他们中间找回尊严、思想和热忱。找到至真、至善、至美。这一切深深地叩击着我平凡的心灵,我的心一次次为此怦然而动,我的泪水一次次洗涤我蒙尘的灵魂。当我被他们启迪、净化得纯洁、朴素的时候,我便可以在风中雨中引吭高歌,外界的纷繁、喧嚣、丑恶已不能搅扰我平静的思绪。

我们活着,健康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躯体,我们的心灵也应充满勃勃生机。我们所承受的忧伤、苦难、病痛都将成为去冬的枯枝败叶。让心灵中和煦的春风抚慰我们吧,让那些枯枝败叶化为泥土滋养我们吧!

这就是活着的魅力!

热爱你自己

学会爱自己,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

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去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中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7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并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灭了自己。

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是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权、寻火、培肥,使自己小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自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也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市支撑着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做一只永远快乐的蛾子

曾经看过一本书,写有一个作家回忆自己的孩提时代,那时他很少做梦,即使做了,睡醒之后也很少记得。年少时,他很少立志。说来惭愧,不是不想立,而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实不知“志”为何物,又该如何立。年纪稍长,才算明白:梦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只是,有的梦绮丽些,有的梦灰暗些;有的梦离现实近些,有的梦离现实远些而已。不过等他明白过来,却又早已过了做梦的年龄。

如释重负的他刚刚喘了几口气,偏偏这时又被新的问题困扰:人到底为何而活,成功义为何物?关于这些,没有人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更别说有谁能指导怎样去做了。结果,在一个炎热的午夜,自认成熟的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不知如何做才能到达被“祥云”所笼罩的彼岸。尤为“可悲”的是:不更事的他竟然怀疑起现实世界里的“成功”是否世俗与浮浅。

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活着,过着不温不火的日子。谈不上消极。也说不上悲观。这种日子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作家邂逅蛾子。

没想到,偶然问对“蛾子”的关注和思考改变了作家的人生态度。

每逢春夏之交,作家寄居的小屋周围总栖息着一群蛾子,它们个头很小,即便算上翅膀也绝不超过两厘米,而且它们的寿命很短,大概只有一个月光景。而且,老天已经安排好了,“蛹”里飞出的并不是美丽的蝴蝶,而是相貌丑陋,身体臃肿的蛾子。

可是,在当时,正是那些小小的不起眼的生灵给了作家莫大的帮助;漆黑的夜里,它们从门缝或墙缝里钻进来,不露痕迹地“粉饰”孤独的灯光;它们笨拙地飞翔,翅膀扇动空气的声音在寂静的小屋里显得山响。同时,也正是那些小小的近乎丑陋的生灵给了作家极大的启示:它们确实小,它们的生命确实也很短,可它们很快活。黄昏时,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地轻舞,它们总是密密麻麻地飞翔,它们总是尽情地享受着这短暂的时光,而面对火焰,它们总能安然自若地投身其中,凄美无比。

看着那些自由自在轻舞飞翔的并不美丽的蛾子,他呆若木鸡,突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啊,还迟疑什么,还迷惑什么?只要珍惜生命,只要爱惜时光,只要不轻易放弃理想。只要不迷失方向,那么,即使做不成美丽的蝶,仍可以做一只自由自在轻舞飞翔的蛾。

笑看天下几多愁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赞美我们的笑声。烦恼在笑声中,会变成一团云烟,悄悄溜走。

人生欢喜多少事,笑看天下几多愁。

我们从小就在做游戏,游戏的本身,就是在不断战胜挫折与失败中获取的一种刺激与欢乐,假如没有挫折与失败,再好的游戏也会索然无味。“那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人生如梦,就如一场游戏,但我们作为其中的玩家,真得能像在现实的游戏中吗?人们玩游戏时的心态,是寻找娱乐,是带着挑战的心情,去面对游戏中的困难与挫折的,你面对强大的对手,不断地损伤受挫,但越是如此,你越发兴头十足。试想,倘若人们在生活中,也用这么一种积极向上的游戏心态,那么失败与挫折,也就不会显得那般沉重和压抑。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能将挫折变成一种游戏,这样便会让痛苦沮丧的心态超然快活起来。二者其实并无差别,只是人们在游戏中身心放松,而在生活中过于紧张。于是,你可以体味游戏中面对和战胜挫折的欢乐。同样,只有你将生活中的挫折视为游戏,才会从中体味积极人生的快乐……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在阳光普照的公园里,许多小孩正在快乐地游戏,其中一个小女孩不知绊到了什么东西。突然摔倒了,并开始哭泣。这时,旁边有一位小男孩立即跑过来,别人都以为这个小男孩会伸手把摔倒的小女孩拉起来或安慰鼓励她站起来。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小男孩竟在哭泣着的小女孩身边故意也摔了一跤,同时一边看着小女孩一边笑个不停。泪流满面的小女孩看到这幅情景,觉得也十分可笑,于是破涕为笑,俩人滚在一起乐得非常开心。

花开的声音

你忧伤吗?你寂寞吗?

去看看那些清晨悄然盛开的花吧!

因为有了花,人间不再孤寂;因为有了花,四季的色彩不再单调。

一次又一次告别昨夜的星辰,一朵又一朵鲜花绽放出生命的色彩。漫长的岁月都不孤寂了,花朵又岂能寂寞?

听,“啪!”那是花朵绽放的声音!它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花开的声音很轻很轻,自然界的精灵们用心听着:昆虫陪伴在她身旁,呢哺伴着她的低语,似乎聆听她诉说着生命的美丽;露珠儿偎依在她的怀中,紧贴着她的心房,仿佛聆听她诉说着对生命的追求;月中的玉兔凝视着她,好像在用心领受她对人间美好的祈祷和对生命启迪的诉说。

花开的声音只有花季的少年听得见。花朵的声音是不易觉察到的,她溶入了自然的声音:在春雨中,迎春甜蜜的微笑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在夏日中,粉荷羞涩的话语溶入阳光中;在秋风中,黄菊豪迈的誓言在风中回响;在冬雪中,白梅轻柔的歌声和雪花一起弥散……

花开的声音总是静悄悄的,在黑夜女神的陪伴下,缓缓走进了少年的梦中。这生命的声音啊,深深震撼了少年那颗无知的心——多想再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季!因为开放的日子将很快逝去。少年如此专注地听着花朵的声音,沉醉了。

这包容着万缕希望和热情的声音呵。多么迷人!

老爷爷老奶奶却摇着头,他们也曾经用心听到,听过那花开的声音,但时光的步伐总是匆匆的,那颗心已经疲倦了,听不见花开的声音了。

虽然,记忆还能回味,一遍又一遍地回味那花开的声音,却再也找不到最初的感觉……

把握今生今世

小时候最爱听父亲讲狐狸精的故事。

狐狸精有男也有女,有好也有坏。他们总穿着长长的袍子,对人笑容满面地拱手作揖。他们比人还像人,只是,常常一转身,不小心就露出个红毛的大尾巴。

“狐狸修炼五百年,可以成人的样子,可是必须要修上几千年。才能把尾巴修掉。”父亲一脸神秘地说,“要知道,我们人也都是修炼来的,我们修得更久,修了几万年,才把尾巴修掉。不信,你摸摸屁股后面,到现在,还有一小截尾骨呢!”

我摸摸屁股,果然有个小骨头,就一面点头,一面心里想:“狐狸干吗那么费劲?修成人有什么好?人又干吗那么费劲?修几万年。才修掉一条尾巴!”

夏天,端了一盆昙花到大树下,为的是让它晒一点太阳,又因为有些树阴,不至于晒得过火。

没想到,才几天的时间。一株昙花上,居然爬了五六只蝉蜕。蝉都飞走了,只有张牙舞爪的壳,虽然已经空了,还紧抓着昙花不放。

妙的是,就在大树四周,也躺了许多死掉的蝉。每只都很完整,大大的头,薄薄的翼,泛着蓝绿光芒的身体,好像正值壮年,就骤然而逝的一群。与旁边的蝉蜕对比,就更有意思了。仿佛婴儿房与殡仪馆开在一起。不禁令人猜想:这些死掉的,搞不好,正是不久前,由这些壳子里出来的?

查百科全书,果然有些可能!

书上说,这种蝉在地底下要潜伏17年之后,才能钻出泥土,从蝉蜕里挣脱。公蝉的腹下有一对“膜”,可以振动出尖锐的声音,吸引母蝉。

然后,它们交尾,交尾完,公蝉就死了,剩下的母蝉,就用它尖尖的尾巴,插到树皮里产卵,产完卵,也掉在树下死掉。

此后,卵孵化成小虫,落在地上,钻进土里,靠树根的养分过活,开始漫长的17年的等待。

天哪!它们等上17年,真正能飞、能呜的叫,居然只不过1个月!用人类大约80岁的寿命推算,如果我们也像蝉一样有这“等待的时期”,那一等将是16320年啊!

有一次去看一位残障的学生。

天生的异常,使她的脊椎弯曲,肋骨压到了内脏。从小到大。已经动了7次手术。坐在轮椅上,她身体外面支着钢架,据说身体里面,也支了粗粗的钢条。

“老师,我已经不知道不痛是什么感觉了!”她神态怡然地对我说,“但是想想,父母在一起,有上亿个精虫。凭什么会是我。早早游到母亲的卵子,进去受孕。又多么有幸地,让我这受精卵,能在子宫‘着床’。再多么幸运地,十月怀胎,被平安地生下!”她一笑,满是安详,“跟那些未受孕的比起来,我能来到这世界,已经够走运了。我要好好活着,活个够本,才不辜负这一生啊!”

记得二十几岁时,有个专门研究轮回的朋友,到家里做客。

他很喜欢一个禅宗的故事:

有一天老样师带着两个徒弟,提着灯笼在黑夜行走。一阵风,灯灭了。

“怎么办?”徒弟问。

“看脚下!”师父答。

当一切变成黑暗时,后面的来路,与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见了,如同前世陶来生,都摸不着。我们要做的是什么?

当然是:“看脚下,看今生!”

许多人都相信来生与前世。因为那能让我们对今生的不幸,用前世作借口,说那是前世欠下的;对今生的不满,用来生作憧憬,说可以等待来生去实现。

问题是,哪个“今生”不是“前世”的“来生”?

哪个来生”不是“来生”的“今生”?

来生的缘,可以是今生结下的;来生的果,可以是今生种下的。前世的债,今生正在还。还不清,来生还得继续。前世的缘,今生正在实现,好不容易盼到了,还不好好把握?

看脚下!看脚下!

有什么比脚下踩的地更实在?有什么比今生更直接?

今生都不积极地把握,凭什么盼望来生?今生都不耕耘,凭什么盼望来生丰收?

还是勇敢地面对今生。

何况,这有限的今生,是我们的灵魂漂泊了多么久之后,才盼到的。今生之后,又可能有多么漫漫的长夜!

如同蝉1 17年,只换来30天。

我们当然要像它们一样,高高地飞到枝头,欢唱呐喊。敢爱敢恨,能取能舍,倾我们最大的力量,以我们最真实的心灵,把握我们有限的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