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忧国忧民(中华美德)
13486400000030

第30章 孝女绳

每天清晨5时,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还在酣睡。在一间十平方米的简陋小屋里,两张单人床之间的一根细细的绿色尼龙绳动了动。于是,一个小女孩醒了,她是被系在脚腕上的绳子拉醒的。女孩强迫自己睁开惺松的双眼,利索地穿衣起床,新的一天开始了。她熟练地烧水做饭,服侍爸爸洗漱完毕,吃好早饭,准备好爸爸服用的药物和午饭,然后又匆匆忙忙地去上学。

女孩叫李根,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李根的童年浸满了泪水,爸爸李太允因患严重的肺病导致一侧肺坏死、两耳失聪、语言能力基本丧失,长期卧床不起。妈妈不堪重负悄然离开出走。从此,李根脚腕上那根细细的尼龙绳传递着父女之间的信息,也维系着深深的父女亲情。

为了给爸爸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卖掉了房子,好心的亲戚借给他们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屋,才使父女俩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放学后,李根放下书包,麻利地洗菜做饭,喂爸爸喝汤。之后,挽着爸爸出去散步,回来后又烧水给爸爸擦洗身子,清洗换下的脏衣裤,等一切家务活都干完之后,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李根开始打开书包做作业、看书,午夜1点,她把一根细细的尼龙绳拴在自己的脚腕上,另一头连着爸爸的床头,然后轻轻入睡。

这根细绳是父女俩传递信息的工具,自从爸爸变成聋哑人后,李根和爸爸之间的交流只能通过笔和纸,时间长了,她发现这种方法也不好:爸爸半夜咯血,需要扎针吃药,就不得不起身,一点一点挪到李根的床前叫醒她。聪明的李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找来搬家时用过的尼龙绳,一头系在自己脚腕,一头系在爸爸的床头。这样,半夜爸爸可以拽动绳子叫醒李根。

望着这根凝结着女儿许多心思的“孝女绳”,李太允常常含着泪水不忍心去拽它……李根心里有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结。那天,她放学回家,爸爸递给她一张纸条,上面是妈妈的笔迹:“我挣钱去了。”李根一声不吭,只是默默地做完了平日里妈妈做的所有家务。

以前她只是妈妈的帮手,现在,李根忽然成了家庭的轴心。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许多成年人往往会退缩、会绝望,然而灾难却造就了小李根顽强、忍耐、执著的性格,不幸的遭遇使李根过早地咀嚼了人生中最苦涩的滋味。然而,在灾难面前,小李根却是那样坚强、沉着。她几乎是在一夜之间长大了。

的确,生活磨难并没有阻止李根求学的步伐,五年来从第一学期到第九学期,她捧回了9张“三好学生”的奖状、9个“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证书……在师生们眼里,李根是一个懂事又稳重的好学生。她的学习条件很差,但她的成绩很好;她的衣服很旧,但她洗得很干净。同学们记得放学回家的路上有几个水果店,几个卡通屋,而她心里最清楚的是经过几个垃圾箱。校门口,小同学扑在大人怀里撒娇、亲亲热热,李根形单影只,独自走在回家路上。今天她得在回家路上拣一些值钱的东西换些零钱,因为病重的爸爸已经好几天没吃到一点青菜了。

她用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三个易拉罐、两个空酒瓶卖了7毛钱,在菜场买了一个鸡蛋、一个西红柿,她想给爸爸做一个西红柿蛋汤。李根不但要照顾爸爸的起居生活,还要兼做爸爸的护士。去年的夏天格外热,爸爸身上长了疮,李根一天几遍为爸爸翻身擦身,一刻不停地用蒲扇替爸爸降温。有一天早晨,爸爸从阵痛中醒来,刚想拉那根细绳,却发现女儿又困又累几乎处于昏迷状态,可手中的扇子却一直摇着……那天,李根意外迟到了,为了赶走瞌睡,她竟偷偷用小刀刺自己的腿,鲜血浸湿了她的裤子,也浸湿了学校师生的眼眶……在李根的记忆中,1997年的春节是最凄凉的。妈妈走了一年多,她多想妈妈呀!她常常一个人默默地来到火车站的出口处,痴痴地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她盼望妈妈能奇迹般地出现在她的眼前。可是好多天过去了,李根只能在梦里和妈妈“见面”。她知道,爸爸也很想念妈妈,爸爸忧郁地望着门外的眼神明明白白地诉说着这一切。李根不敢说出来,只能把心里话写成作文,投到《希望周报》。大年三十,李根买了半斤猪肉、一棵白菜,一个人包着饺子。门外,爆竹“噼噼啪啪”的震耳欲聋;门内,父女俩相对无言。新年的钟声响了,李根从书包里拿出一双白袜子(这是她用4元钱稿费买的),连同一张写着“祝爸爸新年快乐早日康复!”的纸条递到爸爸面前。望着辛劳而孝顺的女儿,爸爸的鼻子酸酸的。除夕夜,父女俩抱头痛哭。

日复一日,细细的绿色的尼龙绳在那间小屋里一次次被牵动,女儿的坚韧、勇敢和关怀就在这一次次牵动中为病弱的爸爸注入生命的能量。

这不是一根普通的绳啊,这分明是女儿用血汗和亲情编织成的“孝女绳”。

都说父亲的肩膀是子女最安全的依靠,其实子女的关爱也是父亲最忠实的支撑。人生的苦难,压不倒彼此相依的人们,紧握的双手能撑起一片壮丽的天空。亲情让人感动,这份感动在于它的真诚与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