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过了几年几月几日,他来到了江西端州末山脚下。末山树绿草青,花红水白,与其他的山没啥两样。不同之处在于末山顶峰终年云雾缭绕,像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叫人无限神往。紫烟起处,神仙府邸;祥云笼盖,贤圣之家。志闲禅师不问禅机,不习佛法,却不能不寻奇探幽。于是就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向深山之中走去。翻过一山又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这末山看似不起眼,却是层峦叠嶂,甚是幽深。志闲禅师登上一道山梁,前面又出现了一座云雾缭绕的高峰--末山主峰。他正被那千变万化的云雾所陶醉,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钟磬之声。仔细观看,前方山腰之中,参天古木掩映之下,一座座红墙绿瓦的殿堂点缀在一片山色里,显得格外鲜活,分外生动。
深山藏古寺,白云涤禅心。志闲禅师感到十分亲切,精神为之一振,快步向寺院走去。然而,快到山门了,他却渐渐放慢了脚步,最后完全停了下来。因为,他已经看了出来,这是一座尼寺,一座比丘尼住持的道场。他并非忌讳男女有别,而是打心底里瞧不起比丘尼。
他清清楚楚记得,他在镇州临济禅院之时,镇州长官的女儿出家为尼,云游参禅归来之后,也想像临济大和尚那样开堂说法。他的师兄,幽州谭空禅师奉长官之命,前去勘验她,看她有无开堂的资格。谭空禅师说:"佛经上说,女人有五大障道因缘。你一个尼姑,用什么教化他人呢?"那尼师不服气地说道:"女人怎么啦?龙女八岁就悟了道。佛祖释迦牟尼亲自为她授记,到南方成佛做祖去了。"谭空禅师喝道:"龙女十八变,你变给老僧看看!"尼师技穷,强词夺理说:"即使能变,也只能是个野狐狸精。"谭空禅师手中的禅杖无情地落了下来……灌溪志闲禅师正在半山亭犹豫不决,一位年轻比丘尼衣裾飘飘而来。她双手合十,如理如法向志闲礼拜之后,莺歌燕语说:"上座,我师父让我来问你,你是游山玩水而来,还是为佛法而来?"原来,末山了然禅师已经发现山下来了一个和尚,也看出了他的进退无措,所以遣侍者前来一问。志闲禅师本来是为末山的奇异风景而来,但此时也只好说是为佛法而来参访。
年轻比丘尼说:"上座既然是为佛法而来,我师父说啦,这里虽是尼和尚住持的寺院,但也有打鼓升座的规矩法则。"于是,山寺之中鸣鼓集众,末山尼师在法堂高升法座。志闲禅师没奈何,只好无精打采地走进法堂。但是,虽然进了堂,他并不施礼,只是草草打个问讯,敷衍了事。末山了然禅师不在意,开口问道:"上座今天离开哪里呀?"志闲禅师在临济会下多年,情知这一问看似平常,却隐含着重重禅机,一不小心,就会犯锋伤手,被顶死在句下。他略一思索,答道:"路口。"这一回答,几乎是神来之笔,不但天衣无缝,仿佛还蕴涵着无限的禅意。但是,末山禅师却从他片刻的犹豫中发现了破绽。是啊,眼开心明的人随处做主,怎么会留下思维、卜度的痕迹呢?所以,末山轻轻说道:"为何不掩盖掉呢?"她的意思是说,为什么要留下人为做作的痕迹呢?唉--,谁不想把自己的尾巴藏起来呢?连上天入地、七十二变的孙悟空都想将自己的猴子尾巴藏起来。可是,你得有这本事!
志闲禅师无法应对,这才被迫低下倔强的头颅,屈下僵硬的膝盖,跪倒在末山面前,大礼参拜。可是,头虽然磕了,他心里却仍然不甘,不怀好意地问道:"如何是你末山?"他是在问什么是末山的禅,末山禅是什么样。
禅,如何能用语言描述、说明呢?看你两难之中的末山怎样回答!末山禅师虽是女身,却有着通天的本领,她回答得巧极了,甚至可以说是妙到颠毫。
她说:"不露顶。"据说,释迦牟尼佛不露顶相。也就是任何人都无法看到他的头顶之相。《大智度论》记载:佛陀开悟之后,初转法轮--第一次宣说微妙佛法时,有一位神通广大的应持菩萨,从他方世界而来。他看到释迦牟尼佛相好庄严,就想量量佛身。然而,他向上越过整个虚空,跃升过无量的星系,一直到达了华上世界,见佛身如故,依然看不到顶相。这象征着佛的智慧无穷无尽,深不可测。末山山峰云遮雾盖,神奇而美妙;就像末山禅师的禅意,美妙而神奇。
"那,那,那……那如何是末山主?"志闲禅师心中仍然对女人有几分鄙视,所以就有了此问。
"非男非女相!"末山回答得还是异常精彩。不是么,佛法没有高下,没有贵贱,更没有男女之分!
据说,修行到家的人,游戏神通,变化自在,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形象。再加上灌溪志闲禅师想起了谭空师兄勘验尼师的往事,便也大喝一声:"为什么不变化去?"末山禅师莞尔一笑,轻声说:"不是神,不是鬼,变个什么?"志闲禅师这才真正服了,老老实实在山脚下开垦了几亩菜园,种菜供养山上修行的尼师们,而且一种就种了三年。这位手眼通天的末山了然禅师,正是与临济大师有半师之缘的大愚的得法弟子。难怪她道法高明,非同一般呢!有一天,山外来了一位衣衫不整、十分邋遢的云游僧。志闲禅师带领他来拜见末山禅师。末山一见面便说:"你是个太褴褛的僧人。"这僧与志闲刚见末山时一样,一肚子的大男子主义。他一梗脖子,说道:"你别看我外表这样,也是一头雄狮。"百兽之王的狮子,常常用来比喻悟道的人。这僧自喻雄狮,很有要压末山一头的意思。末山不慌不忙说道:"既然是狮子,为什么被文殊骑呢?"文殊菩萨的坐骑,是一头变化万千的狮子。那僧无言以对,而站立一旁的志闲禅师却闻言大悟!后来,志闲禅师在灌溪住持寺庙,他上堂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自己悟道的因缘:"我从临济爷爷那里得了半勺,从末山娘娘之处得了半勺,合成一勺吃了,直到如今饱不饥。"景深
六祖说过,人有南北之分,佛性不分南北。同样,佛性也无男女之别。女人之身照样成佛做祖。早在佛陀在世时期,有成百上千的比丘尼,修习禅观,证得罗汉果位。
在古印度,种姓制度等级森严,女人更是毫无地位可言。高得密出生在一个贫穷的低种姓家庭,因身体瘦弱,被称为"盖萨〔1〕高得密"。婚后,因其出身贫贱,受到乡邻们的鄙视。幸好,她的肚子很"争气"--为丈夫家生了一个男孩。母以子贵,她的处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所以,盖萨将儿子视为自己的命根子。
造化弄人,盖萨的儿子不幸夭折了,盖萨自己所有的美好希望也随之破灭了。因此,悲哀过度的她精神失常了,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儿子已经死亡。她抱着儿子的尸体到处求医诊治,受尽人们的讥讽捉弄。后来,一位智者告诉她:佛陀神通广大,一定能使得她的儿子起死回生。
盖萨跪倒在释迦牟尼面前,请求佛祖让她儿子活过来。佛陀说:"让你的儿子起死回生很简单,不需要什么灵丹妙药,只要有几粒芥菜籽就能做到。不过,这些芥菜籽,你必须从没有死过人的居民家找来。"于是,盖萨跑到城里,挨家挨户乞讨芥菜籽。她跑遍了全城,芥菜籽几乎、家家都有,但从未死过人的家庭却一个都没有。这一事实,使得盖萨茅塞顿开,猛然醒悟:死亡,是一种普遍规律,人,只要生下来,迟早会死的。她的神智恢复了正常,说偈曰:"诸行无常,不分种姓,人间天上,一理相同。"她明白了佛陀让她寻找芥菜籽的良苦用心,掩埋了儿子的尸体,重新来到佛陀身边,请佛说法。仅仅听了一遍,她就证得了预流果。从佛出家后,她修习禅观,很快成为阿罗汉。
凯玛本来是摩揭陀国的一位高贵的公主。她生得十分美丽,天下无双。频毗娑罗王被她的美貌所动,纳为王后。相貌俊美,再加上地位尊贵,使得凯玛目空一切,傲慢异常。甚至,连佛陀她也不屑一顾,从来不到竹林精舍闻听佛法。
频毗娑罗王是一位虔诚的佛徒,他反复在凯玛面前说竹林精舍如何的富丽,怎样的壮观,终于使得凯玛动了心。她由众多侍女陪同,来到精舍参观。
竹林之中,哪里有什么雄伟壮观的宫殿!只不过是一间间狭小低矮的草屋。凯玛十分扫兴,连佛的面都未见,就想回王宫了。侍女们秉承国王的旨意,想方设法将她簇拥到了佛陀面前。
佛陀知道凯玛以自己的美貌而傲视天下,就以神通之力变现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站立在一旁摇扇。凯玛看到那美妙绝伦的女子,大吃一惊:"原来世上还有如此艳丽的女子!与她相比,自己简直就是丑八怪!"凯玛自惭形秽,傲慢之气顿消,恭恭敬敬礼拜佛祖。更使她震惊的是,当她抬起头时,那妙龄少女已经变成了一个黄脸的中年妇女。片刻之后,中年女人又变成了丑陋不堪的老太婆。只见她满脸皱纹,两颊干瘪,驼背弯腰,骨瘦如柴,手脚颤抖,慢慢瘫倒在地……
凯玛分明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她翻然顿悟,体会到了人生无常的真谛。佛陀随即向她讲述佛法。听完之后,凯玛随即证得了罗汉果位。在众多比丘尼中,凯玛成为"智慧第一尼"。
苏帕原来是王舍城一个尊贵的婆罗门之女,其美艳冠绝全城。佛陀到王舍城乞食、游化时,她跟随佛陀出了家,不久便证得阿那含(第三果位,仅次于罗汉,俗称"不还")。一天,她到一片偏远、僻静的芒果林禅修之时,途中遇到了一位好色少年的阻拦。少年极力挑逗,百般纠缠,要与苏帕交欢。
少年说:原野香风吹,众树花开满;初春好时光,花林可交欢。苏帕:此身本易碎,走向坟墓间。身中尽污垢,何处使你恋?少年:你身似金莲,眼似莲花瓣;看到你双眼,情欲倍增添。
苏帕见少年说自己的眼睛引发了他的情欲,便毫不犹豫地挖出了一只眼睛,递给少年。少年见状,大惊失色,急忙落荒而逃。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就此为苏帕开示佛法。苏帕心开得悟,立刻成了罗汉。
心语
最初,佛教建立比丘尼僧团之时,佛陀根据当时印度妇女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情况,为了更好地保护僧团,也为了比丘尼更快入道,制定了《八敬法》。根据这些条文,比丘在佛教中的地位高于比丘尼。然而,佛性没有任何差别,悟道的比丘尼照样伟岸齐天。在中国禅宗史上,那些灿若明星的女性禅者禅风之峻烈,禅法之高超,丝毫不亚于那些大宗师。"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发出这样一声振聋发聩喝问的,恰是宋代比丘尼妙总禅师。
在日本,有一位比丘尼禅者,法名"慧春"。当时,日本还没有专门为比丘尼建的庵堂,她只好借居在比丘寺院,跟随一位禅师修行。慧春天生丽质,就是剃去了满头乌发,穿上灰色的僧装,也没有削减她的美貌,反而使她显得清新脱俗,有一种超然世外的神韵。同寺修行的一些青年僧人尚未悟道,凡心不死,有几位暗暗恋着慧春。其中一位悄悄给她写了一封情书,请求私下约会。
第二天,禅师上堂说法之后,慧春站了出来,面对着给她写情书的僧人说:"如果你真的像信里写的那样爱我,现在就来拥抱我吧!"当下,那些暗恋慧春的青年僧人都大吃一惊,个个汗流浃背,脑子里一片空白。
几十年后,禅尼慧春年过六旬,即将辞世。她请僧人在院中集起一堆木柴,自己安详地坐在了柴堆之上,然后从从容容点燃了木柴。一个青年僧人惊叫道:"啊,尼师,那里面不热吗?"慧春笑道:"只有像你那样的愚人,才会关心这样的事情。"火光四起,烈焰腾腾,慧春尼师就这样火化了。
成佛做祖,巾帼照样不让须眉。
3.生死超然
宋朝伟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初登相位之时,与他的前辈名相、大学问家张方平有一段饶有风趣的对话。一日说起儒家人物,王安石向张方平请教:"孔子去世百年之后而生孟子。亚圣(孟子)之后便再无杰出人物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张方平说:"岂能说没有杰出人物,也有一些超过孔孟者。""哦,谁呢?"张方平扳着手指头,如数家珍:"江西马大师(道一),坦然禅师,汾阳无业国师,雪峰(义存),岩头,丹霞(天然),云门(文偃),都是世不二出的伟大人物。"王安石不理解他的意思,追问道:"这怎么讲呢?"张方平耐心解释说:"儒门淡薄,留不住这些杰出人才,都弃儒学禅,跑到佛门之中去了。"这两位宰相、大儒的对话,活灵活现地反映出了唐宋时期的一个重要史实,即,中国一些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全社会最杰出的人才,大都厌倦了僵死教条的儒家学说,跻身禅门,使儒家失落了的道统,在禅门得到了赓续。张方平所列举的诸位禅师,大都是先学儒后习禅,后来成为禅宗祖师级的重要人物,在当时整个社会极著声名。禅宗之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那时候,不仅仅是出家人中英豪辈出,连在家居士亦是龙象高步,群星璀璨。马祖与石头共同调教出来的庞蕴居士,就是一位在家菩萨,一位宗师级的杰出代表。
庞蕴出生在湖南衡阳一个名门望族。他幼习儒业,博学强记,聪慧敏捷,才高震衡岳,文章动湖湘。加之他淡薄功名,不屑到科场一试身手,使他的名头更为响亮,俨然成为衡州读书人的领袖。他家有巨万之资,膝下一双儿女,外有俊才高名,内有贤妻相伴,日子本来应该过得有滋有味。可是,生从何来?死向何去?这与生俱来的巨大疑惑一直困顿着他,使他寝食难安,整日如丧考妣。
有一天,他终于下了决心,告别妻子儿女,到衡山去找石头希迁大师学禅问道。他一见石头大师便问:"不与万事万物为伴侣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未等他的话说完,石头希迁急忙捂住了他的嘴。就在这有疑无法询问,有口难以言说的一瞬间,电光石火,他当下豁然有醒。
从此,他在石头希迁大师的草庵住了下来。一天,石头问他:"你自从见到老僧以来,对于日用之事如何理解?"石头禅师所说的日用事,自然不离禅意。所以庞蕴说:"若问日常事,我却没有开口处。"随即,他口述一偈:日用别无事,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青山绝点埃。神通与妙用,运水及搬柴。
石头大师颔首称是,并问他:"你愿意穿黑,还愿意穿白?"石头的意思是问他是出家披坏色袈裟〔2〕,还是继续保留白衣秀士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