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常心是道,道是心常平
南泉大师接引后学,机锋异常凛冽。后代禅师评价他:"有陷虎之机,有杀虎之威,与之对机,诚实苦哉!"从谂久在南泉会下,自然少不了被师父痛下针锥,敲骨吸髓。
从谂问师父:"道不在事物外边,事物外边不是道。什么是物外道?"南泉不等他说完,没头没脑就是一禅杖。从谂年轻,眼疾手快,抓住禅杖头说:"师父,你以后别打错了人。"直到此时,南泉才开口说道:"龙蛇易辨,纳子(僧人)难瞒。"物外无道,法外无理。从谂从字面上理解其意,却没有领会其内涵之深刻道理,仍在执拗地寻找"物外道"。这就恰似在蛇身上觅腿,从兔子头上找角,当然要遭到当头棒喝。
南泉示众说:"现在的人,要向异类中行。"所谓异类,就是人之外的其他生命。他的本意是说,学佛的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要甘于为众生做牛做马。从谂无风起浪,从大众中走出来,咬文嚼字地说:"异,我就不问了,如何是类?"从谂的话里已经偷换了概念。他所说的"异",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外在事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别、特殊;"类",是指具有相同性质事物的集合,也就是一般、普遍。他的意思是以"异与类",特指普遍存于事事物物中的真理,也就是在问禅的真谛、佛法大意。
禅之真谛,佛法大意岂是能用语言说出来的么?所以南泉大师又开始装聋作哑,他就像我们现代人做俯卧撑一样,双手拄地,支撑着身子。不一会儿,便累得直喘粗气。
好一个"累"!南泉大师之所以要表演这一幕滑稽戏,是在用"累"的谐音来回答从谂的"类"。他这老汉一大把年纪了,不惜学小儿游戏,并不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从根本上彻底否定了从谂所问的问题。
哪曾想,这从谂不但不知好歹,而且无法无天,他抬起腿来,向南泉脊背上狠狠踏了一脚,把师父踹了个大马趴。他也不管趴在地上的师父是死是活,扭身走了出去。回到僧堂,他嘴里还直嚷嚷:"后悔,后悔死我啦!"南泉听说后,让一个侍者去问从谂后悔什么。他说:"我后悔没有多踹那老汉几脚!"南泉不但不生气,反而开心地呵呵大笑。我们看从谂对师父南泉的前后态度,不啻天壤。这不是从谂欺师叛道,而是说明了他思想的日益成熟。禅者欲想开悟,心灵必须进入自在无碍的绝对自由王国。师者,就像小儿学步之初的拐棍;若是时时不离师,事事依靠师,唯师为是,唯师是从,想从老师的语言之中寻找真理代替自己的亲身体悟,不但永远不能独步天下,而且还会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开拓创新的勇气。所以,到一定时候,必须从依赖老师过渡到离师独立。南泉与从谂师徒都十分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从谂敢于无法无天,南泉甘于做铺路之石。我们看他们师徒,相互切磋斗机锋,互相启迪开法战。一个是龙游长空,万里辽阔任逍遥;一个是虎啸山林,百兽之中我为尊。所以后人称之为"龙虎之会"。
南泉从来不肯迁就从谂,总是想方设法从方方面面锻之炼之。
当时,山下有一座草庵。有人对住庵的和尚说:"山上有南泉大师出世,道法高超。你何不去参拜?强似你闭门自悟。"庵主说:"莫说他南泉,就是千佛出世,我也不去参拜!"禅者遗世独立,宛若闲云野鹤一般自由自在。这庵主之洒脱不羁,很像是开了悟一样。南泉不肯轻易放过,让从谂去勘验一番。从谂奉命下山,进庵之后磕头参拜。庵主对他的到来视而不见,对他的礼拜理也不理。从谂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庵主闭目静坐,看也不看,活像这从谂压根就不存在似的。从谂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嘴。他气急败坏地拽下人家门上的草帘子,自嘲地说了一声:"草贼大败。"灰溜溜地回山禀师。
第二天,南泉让一个小侍者提着茶壶,带着三个茶杯来到庵中。他就着壶嘴喝了一口茶,然后把茶壶茶杯一股脑儿摔到地上,没头没脑地喊叫道:"昨天的,昨天的!"庵主真正成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他心里不由得犯了嘀咕:什么昨天的?昨天我露出了什么破绽吗?他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开口说话:"昨天的什么?"谁知,他这一问才真正露出了破绽,证明他昨天对于从谂的来访,貌似平静、心无挂碍,是刻意装出来的,其实内心早已动了!他,被南泉赚了。
南泉在侍者后背上拍了一掌,说:"赚我来,赚我来。"说完,一甩袖子回了山上。从谂从中深切体会到了自己的差距,功行更加纯一,道心益发增长,终于迎来了开悟的机缘。一天,他直截了当地问师父,什么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从谂点点头。他已经明白:道,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玄奥的东西,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略一思维,犹犹豫豫问曰:"那么,我们可以趋向、靠近道吗?"南泉斩钉截铁地说:"不能!不但不能趋向,而且一有趋向之心就错了。道,不能思维,不能拟议,不能比较。"从谂不太明白:"不趋向,不思考,不比拟,又怎么知道是道呢?""道,不属知,不属不知。也就是说,它不属于可以认知的范畴,也不属于不可认知的范畴。所谓的知,是虚假空妄的幻觉;而不知,又是浑浑噩噩的一团空白。如果真的达到没有疑虑、虚妄的境地,就像辽阔无边的太空,廓然灵明,浩浩荡荡,又怎么能够强行区别是与非呢?"从谂顿时大彻大悟,心如皓月,寂照万方。
景深
平常心是道。可以说,禅宗千年风韵,尽在此一语之中。南泉之所以以它启悟从谂,其源流在于他的师父--马祖道一。一日,马祖上堂示众:"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马祖所说的平常心,也就是六祖所明示的"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把平常心诠释得最通俗易懂、最生动有趣、最别具一格的,当属南泉的弟子、从谂的师兄--岑大虫--长沙景岑禅师。
学僧问景岑:"师父,你曾亲自见过南泉提倡平常心。那么,如何是平常心?"景岑本来是双盘跏趺而坐,闻听学僧如此一问,就把腿放了下来,改为像平常人一样的坐姿。然后,他问道:"懂么?"学僧一头雾水,老老实实说:"不懂。"景岑禅师微笑着说:"傻小子,想睡就睡,想坐就坐。""师父,请恕弟子愚鲁。我还是不明白。"景岑十分耐心,孜孜不倦地提示说:"你夏天热了,冬天冷了怎么办?"这次学僧会了:"热了找个凉快的地方扇扇子,冷了穿上棉衣到暖和的屋里。""对呀,热了纳凉,冷了烤火,就是平常心。"景岑禅师的意思是说,一切顺其自然,就做到了平常心。学僧不信:"这就是平常心?如何是向上一路?"景岑答:"一根针,三尺线。"学僧又糊涂了:神圣、玄妙的禅,怎么是普普通通的针、平平常常的线呢?"师父,你这话可怎么领会呀?"景岑禅师这次回答给了他两种身上常穿的东西:"益州布,扬州绢。"禅很微妙。但不奇特,它就在吃饭睡觉,冬寒夏暑,针头线脑,布衣棉袍等等日常生活里。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我们也困眠,饥餐,倦息,为什么与开悟的禅师们不一样?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心不是平常心。我们不是无所用心,就是散乱用心。而禅师们经过勤学苦练,达到了返璞归真,实现了本质上的超越。
污水池中的水是水。从污水中蒸发为气,气积聚成云,云凝结成雨,雨仍然是水,但它与原来的水一样吗?
禅者的风韵我们难以一时达到,但禅的韵律却可以随时随地都感悟得到。妻子给我讲过这样一个笑话:她的一位同学,来到赵州从谂住锡了四十年的道场--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参观。赵州祖庭,自然少不得赵州禅韵,一块巨匾赫然镌刻着赵州开悟的法语:平常心是道不知是平时从左至右阅读的习惯,还是机缘巧合,或者鬼使神差,天晓得什么原因,她,一位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竟然当众读成了:道是心常平。
有人窃笑,有人好心纠正,她却一脸的不在乎:"我就是要说"道是心常平",因为那一瞬间我就是这样感觉的。""道是心常平",无意之中将大好禅机和盘托在了我们面前。"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六祖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利衰、毁誉、称讥,八风吹不动;高官厚禄,巨财美色,睹之若过眼之烟云,能保持心平如镜,就算没有得道成圣,也是天地之间一个大写的人。
心语
平常心是道,道是心常平,一语道出千古风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但对我们安详的生活很重要,而且它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不知您注意到了没有,自从国际乒联有世界排名以来,在前十六年,女子排名第一,只有三个人:邓亚萍,王楠,张怡宁。她们仨,是体育概念上的三代人,球路不同,性格迥异,但都爱说一句话:"保持平常心。"这些年来,中国女乒每次大赛之前都到正定基地强化训练。她们优异的战绩与集训地有没有关系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正定恰恰是现在全世界禅宗的故乡--临济宗的发源地;我也知道2011年刚刚圆寂的临济寺原方丈有明老和尚道高年昭,功行纯一;我还知道,她们训练之余,经常拜会老和尚,对"平常心"的理解,远远超越常人。
"平常心"三个字人们经常说起,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大部分人只是口头禅而已,并不真正理解平常心,也不会注意保持自己的平常心,当然更谈不上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常心。
首先,平常心是一种心态,一种实事求是、不为感情所左右、不为名利所牵引、洞悉事物本质的心理状态。于环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顺其自然;对人事,"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从容淡定。
其次,平常心是一种境界。这种超然物外、超越自我的境界,不是看破红尘,更不是消极遁世,相反,这是一种积极心态。因为其以平视、平等、平淡、平静地看问题,不过激,不偏颇,好像是不积极罢了。我们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以平常心处理事务,则不会患得患失。在平常心状态下生活,我们会更自信,更放松,行为便有了广阔空间,思想更自由,思维更活跃,生命便具有了更真实的意义。
培育平常心,要以诚实善良为底蕴,虚伪奸诈的人不可能拥有平常心;保持平常心,要以勇敢坚韧为后盾,懦弱彷徨与平常心无缘;运用平常心,要以抛开了荣辱得失为前提,自私自利的人不配拥有平常心。为善不执是平常心,吃亏不计是平常心,逆境不烦是平常心,老死不惧是平常心。平常心的世界是无限的,应有尽有。持平常心处世,生活就会平静,立于不败之地。顺其自然,心静神闲。
人,贵有一种平常心,它是生活的馈赠,使我们知可为而为,知不可为而不为;可以使我们超脱向善,知足心安。平常心充盈的心境,是一种欢畅、和谐、美好的境界。保持平常心,比什么都重要。
2.年轻就应该出去闯一闯
赵州从谂开悟之后,其行为作略便与从前大为不同。一天,南泉将一头水牛赶进了僧堂,牵着它在堂内巡逡,遛圈。首座在牛身上拍了三下,南泉就牵着牛出去了。从谂见状,抱来一捆青草放在首座面前。首座脸涨得通红,却对不上来。
傍晚,南泉从浴室边经过,见浴头在烧水,明知故问他在干什么。浴头是个囫囵汉,没有悟到师父在说禅,老老实实说是在烧洗澡水。南泉说:"记住,水烧好之后,召唤水牯牛来洗澡。"南泉大师常常说自己是水牯牛,又说百年之后要做一头水牯牛,所以,到晚上,浴头来到方丈。南泉问他干什么,他说:"请水牯牛洗澡。"南泉说:"你拿笼头、缰绳了吗?"是啊,让牛洗澡,岂能不带笼头缰绳?浴头心知这笼头缰绳另有所指却就是答不上来。这时,从谂从外面走进来,南泉说给他听。他说他能回答。于是,南泉问:"你拿着笼头缰绳了吗?"从谂上前一步,一把扭住南泉的鼻子,使劲拉拽。南泉疼了两眼泪,说:"是倒是这么回事,但你太粗鲁了!"赵州从谂在嵩山琉璃坛受戒之后,又回到了南泉身边,随侍师父几十年。大约到五十岁时,他携瓶持锡,游历诸方,开始了三十年漫长的行脚生涯。
从谂行脚参访,不管名气大小,也不顾辈分高低,用他的话说:"七岁小儿胜我者,我即问尹;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他曾经拜谒过师伯百丈怀海,也参过百丈的法孙临济义玄,以及临济的徒弟;大宗师沩山的法堂留下了他的足痕,无名禅客的草庵他照样光顾。投子,药山,道吾,宝寿,云居,大慈,洞山,夹山,雪峰……天下禅宗丛林几乎都留下了与他有关的公案。马祖会下第一女禅客--凌行婆,十分"好战",捋南泉的虎须,抢浮杯的锋头,唯独对从谂青睐有加。她合十叹曰:"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从谂从安徽进入江西,来到高安县黄檗山,来会见希运禅师。黄檗希运得法于百丈,在住持此山之前,曾在南泉的道场当过首座,与从谂心心相印,禅谊深厚。然而,现在黄檗希运远远看到芒鞋锡杖的从谂行来,不是走上前去迎接寒暄,而是赶紧跑回方丈,并紧紧插上了门。
黄檗希运要见真赵州,故意设下陷虎之机。从谂岂是等闲之辈?他也要看看黄檗的真本领,所以,他自己也施出了擒龙的手段。于是,这两位大宗师联手为我们演绎着一段千古法战:黄檗希运的举动像一个小气鬼,见到客人来,生怕吃了他的饭,喝了他的水,躲进了方丈不说,还关却了门。他的意思是要考验从谂,看看从谂怎样才能让他打开这紧闭着的门。从谂是会者不忙,他才不会硬着头皮瞎碰呢!他没去敲黄檗的门,而是来到了法堂,在房子里燃起了熊熊大火,冒出滚滚浓烟,然后跳着脚大喊大叫:"救火,救火啊--"黄檗希运见状大吃一惊,自己再不出去,这个疯癫汉真会将法堂一把火给烧掉!他急急忙忙打开方丈之门,三步两步跑进法堂,一把抓住这个胆大包天的从谂,厉声道:"说,还不快说?"从谂轻轻推开他的手,莞尔一笑,道:"山贼早已走了,你现在才拉开弓。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啦!""哈……"黄檗心知被从谂占了上风,愉快地笑了。二人这才把臂回到方丈。从谂这把火,烧得黄檗希运房门自开;轻轻一句"贼后张弓",更是道出了大宗师举重若轻的风范。从谂来到石头大师禅系的道吾处。他刚迈进法堂,道吾马上说:"大家小心啦,南泉的一支箭射来了!"从谂就坡骑驴,大喝一声:"看箭!"道吾从容不迫,说:"已经飞过去了。"从谂蛮有把握地说:"射中了。"五台山又称清凉山,系文殊菩萨显圣度众的道场。文殊是七佛之师,在佛教中象征着大智慧,中外佛教徒无不以朝拜五台为幸事。从谂计划去朝台。有位在文字禅上下了一番工夫、但缺乏真修实练的名士,给他写了一首偈子:"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从谂问:"什么是正眼?"名士无对。应该说,从禅宗即凡即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角度来讲,名士的话很有道理。但是,禅是需要实践的,空口说食肚子不饱。没有经过真修实悟,如同假花无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