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懂得“多看多请教”。学会观察周围陌生的事物。在看的过程当中发现不明白的事情,这个时候就应该低下头,向圈子中的人请教。给人一种“谦虚低调”的感觉,从而树立好自己的交往形象,更加容易打入圈子内部。
3.尊重圈子,不要试图改变圈子
很多人在扩展人脉的过程当中,总是“被人驱逐出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刚进入这个圈子之中,就“天方夜谭”地想着去改变这个圈子。就像我们刚和一个人认识不久,就对其品头评足,要求别人改变自己,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被别人“驱逐出境”。要想在新圈子中站稳脚跟,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想要通过改变圈子来站稳脚跟,只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4.尊重圈子中的任何一个人
刚进入一个圈子,在没有了解所有人事关系前,要想不得罪人,就应该尊重所有人。不要对任何人有成见,即便你再讨厌一个人,也不要表现出来,因为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圈子中的核心人物。即便不是,他们也会受到“圈子”的保护,我们得罪了其中的一个人,就等于得罪了整个圈子,很容易遭到“群起而攻”。这对于改善我们的人脉没有一丁点的好处。
5.向“圈子性格”靠近
既然圈子有性格,而我们又想进入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靠近“圈子性格”而融入其中。举个例子来说,你想进入一个山东人的圈子当中,那么你就得向“豪爽”“仗义”的性格靠近,从而有效地进入其中。
当然,向“圈子性格”靠近,并不是要我们丧失自己的个性,而是在和这些人交往的时候,要做好一些伪装,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扩展人脉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要成为圈子中的异类
在我们身边,总是有一些人和自己的人脉圈“格格不入”,有着与其他人相反的意见,以此来显示自己和别人的与众不同。自然,这样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异类”。时间一长久,就会被整个圈子排除在外,从而失去扩展人脉的机会。所以,我们要努力与其他人打成一片,真正融入“圈子”达到扩展人脉的目的。
豆豆,一个年轻漂亮的某出版社编辑,她的文笔很好。按理说,这样的女孩,本应受到上司和同事的欢迎,可她却被同事认为是办公室的“异类”。原因就在于豆豆表现得狂妄自大,处处显得自己和别人的不同,倚仗自己的才能总是看不起别人,所以很难融入办公室这个人脉圈当中。
一天豆豆在自己的博客写了这样一个帖子,袒露了她的心事:
从小到大,人们都说我是一个极其自负的姑娘。其实我很孤独。我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往。我渴望良好的人际关系,渴望优秀的口才。但却得不到。而且,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大家并不注意我,不尊重我。曾经为了跟别人玩,我把家里很多东西都拿出来给了小伙伴,但别人照样注意不到我。我从此孤独,觉得生活毫无欢乐。于是我开始不再信任任何人,我也决心不再理任何人。从小学到大学,不止一个人当面对我吼:“你这种人太自负了。”到现在想想这句话,我都耳鸣不已……不明白为什么孤独的我会给人自负的印象。
参加工作了,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工作。工作能让我投身事情当中,而不是人当中。所以,我愿意花费几乎所有的热情和精力去工作。工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相对封闭,公司内部没有那么大的竞争,公司之外的竞争也不是员工的事情。我只需要跟自己竞争,在自我能力表现上寻求进步。我陷入了一个自我境界,一个工作境界,一个狂热境界,一个忘我境界。从而给人留下自负的印象。
从豆豆的经历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一个人只懂得孤芳自赏,那他绝不可能会得到别人的赏识。
其实,只要我们表现得不好,就会被别人认为是圈子当中的“异类”,从而断送扩展人脉之路。特别是在案例中豆豆身上有的自负,造成“圈子”的排挤。美国哲学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早就说过:“自负是一个人要除掉的恶习。”既然自负会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那么,我们应努力克服它,不让它滋长蔓延。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培养谦虚的习惯
谦虚好比跷跷板,我们在这头,对方在那头,只要我们谦逊地压低了自己这头,对方就高了起来。谦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我们纵有超人的才能,也不能自负,要虚怀若谷。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融入圈子,而不会被贴上“异类”的标签,排除在外。
2.培养才不显露的习惯
适当地显露锋芒是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给别人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也是我们获得人脉必做的一项工作,但不要锋芒太露,否则不利于自身发展。越锋利的刀用起来越应该小心谨慎,平时的时候应插在刀鞘里,不要总是把它显露出来,否则会伤害到别人和自己。过分外露、不分场合地显露自己的才干,只会让对方厌恶,从而受到排挤。尤其在怀疑心重的人面前,过分的自负,不仅会让对方不高兴,还会让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从而开始进行打压。其实我们的最初目的就是和别人交往,获得别人的帮助,但是这样的结果却正好相反,自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3.培养心中有他人的习惯
目中无人,盛气凌人,是自负的一贯表现。他们总是目空一切,看不起所有人。其实,社会中有很多深藏不露的人,而这些人只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别人的弱势。他们处处表现自己的优势,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从而被看做“异类”。相反,如果我们心中有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时时关心他人,把“以人为本”作为习惯性的思考和善待人,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从而得到别人的接纳,扩大自己的人脉。
4.培养内省的习惯
自负者往往习惯沉浸于自满中,常常因为一次的成功就自我满足,眼前显现的、耳边响动的永远是早已逝去的昔日的鲜花与掌声。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他们不会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我们能经常进行自我反省,那么就不会有自负心理了;如果我们能不断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那么就能把昔日的成功化作今日前进的动力了。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如果我们能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无疑就能获得对方的认可,从而接纳我们。自然,如果我们要真正扩展自己的人脉,打入别人的人脉圈,这一点也是必须做到的。
无所谓的争辩不要也罢
交际时难免会讨论一些话题,如果把讨论变成争论,不但没有达到最初交际的目的,而且还得罪了对方,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说到底,这是因为这些人并不明白讨论和争论两者之间的差别。
那么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讨论仅仅是双方交流想法,讨论的结果是双方都知道彼此的想法,并不涉及谁对谁错的问题;可是争论的过程重在“争”,因此争论的结果是在冲突中分出胜负对错。做个很形象的比喻,讨论是谈判,而争论则是面对面的决斗,总有一方会失败。但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除了原则性的是非之外,无谓的争论是不需要的,因为它将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差。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一天晚上,卡尔在伦敦的一个宴会上学到了这个极有价值的教训。
当年他是罗斯·史密斯爵士的私人经纪。大战期间,史密斯爵士以30天飞行半个地球的壮举而震惊了全世界。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给他50000美元奖金,英国国王授予了他爵位,同时,为他举行了宴会。在宴席中,坐在卡尔右边的一位先生提到“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出自《圣经》,而实际上是出自莎士比亚。卡尔没有多想,立即纠正道:“这位先生,我记得这段话是出自莎士比亚。”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确信自己是正确的!卡尔还是不依不饶,要和他当面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正当两者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坐在旁边的卡尔的老朋友弗兰克·格蒙站起来说道:“卡尔,这位先生没说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那晚回家路上,卡尔对格蒙说:“你明知道他是错误的,为什么还……”“是的,当然,”格蒙回答道,“《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卡尔,他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你非要证明他错了,这样无谓的争论只能使他讨厌你。退一万步讲,他说他的,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啊,这说明他不需要你的意见,那你为什么要跟他抬杠?现在你应该明白一点: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否则你很容易得罪他人,也将没有人愿意和你交往。”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交往中的“无谓之争”百害无一利,因为它只会让别人讨厌我们是不可取的行为。那么在人际交往中不妨这样:多一些赞同,而少一点争辩,这样在对方的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认同感,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以下是几点具体的作法,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
1.只抓对的,不抓错的
对方的观点不可能是全错的,我们总是能从对方的话语中找出一些对的符合现实意义的东西来,即便是对方的某种精神也好。我们可以延伸、扩展正确的方面,在合适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夸奖一下对方,给对方戴戴高帽子,满足一下他们的虚荣心,这样就可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冲突气氛。
2.提出,但不强调自己的想法
一个明智的人不是逃避问题,而是在适当的时候会表明自己的想法。无论观点是否对立,我们只是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强调,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出来,这样就不会引发争辩。没有了争辩,交往就能驶上快车道了。
3.不要把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我们在和对方讨论一些话题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想法,即便他是错的,也不要当面指责,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凌驾在别人之上。这是一种不文明且愚蠢的行为。我们在表明自己观点的时候,只是站在我们当时的立场上进行的,但这个立场不一定是正确的,也不能代表别人。同样的道理,对方提出他自己的观点,自然也是站在他的立场上进行的,同样没有人敢保证他能代表所有人。既然谁也不能代表谁,那么就不要把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
4.给对方一个了解我们的机会
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经常和别人发生争辩,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彼此并不了解。双方都不了解,那就更谈不上人际交往了。因此,要想和对方交往,首先就得给对方一个了解自己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接受我们的观点,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譬如,我们是一位打猎爱好者,可是我们的朋友则是一位反对猎捕野生动物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避免谈论狩猎这个话题。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带着这位朋友一起去狩猎,让他也亲身体验一下其中的快乐。那么他就不会反对我们,说不定还会成为一个狩猎爱好者。到那个时候,在他的观念中,狩猎运动和爱护野生动物已经浑然成一体了。
5.赢得争论不是交际的目的
很多人在争论时忘记其目的。我们和对方交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交朋友还是赢得争论?毫无疑问,是拓展人脉,赢得交际。但往往与期望相反,结果就是赢得一场争论而失去一个朋友。这种方法显然不是交际的好方法。因此我们在和对方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目的,避免犯这种本末倒置的错误。
6.心直口快是我们的错
很多人在交流的起初就坦白自己是心直口快的人,殊不知,这种坦白暗示了你是一个不顾及别人想法的人。这种做法,往往使自己处在一种被对方挑战的处境,如果我们表现得并非如此,那么我们那位新树的敌人就会毫不迟疑地、有力地向我们指出。这样弊大于利的结果,是我们不想得到的。
与对方交际,不要做无谓之争,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这是交际场上的秘诀。要明白:交际的目的是和对方交朋友,争辩只能让我们失去朋友,而赞同则能让我们赢得朋友!
提升他人的自我价值感
任何一个人都渴望自己被认可和肯定,这种心理需求在人际交往中尤为明显。这就等于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在拓展人脉圈、和陌生人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并且善于提升他人的自我价值感。只有满足了对方的这种需求,对方才会真心把我们当成朋友,否则就容易把我们当成敌人。
法国哲学家爱罗西法古曾经说过:“如果你比别人表现得优越,他将是你的仇人;如果你表现得不如别人,他将是你的朋友。”这也就是说,你优越的表现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以至于羡慕、嫉妒甚至厌恶你。而当你放低自己的姿态,使你的朋友感到有成就感,便愿意与你交往了。因此,在人脉网络中,学会提升他人的自我价值感是必要的。
曾经有一个名叫艾伦的人对爱罗西法古的这句话就深有体会。
艾伦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他凭借着自己精明的头脑和干练的性格,顺利地迈入了微软公司的大门。
刚到公司的时候,艾伦拘束于陌生的工作环境。当时,公司里的老员工都很看重这个毕业于名校的年轻小伙子,并在工作中帮助他。日子一久,艾伦便与他们熟识了起来。他发现周围的同事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从而产生了优越感。于是艾伦开始有意无意地与他们谈到名牌大学的生活是多么美好、面试时是多么顺利以及他现在存款是多么丰厚等一些让他自己觉得引以为傲的事情。时间一久,他发现原来给予他很多帮助的人都开始渐渐地远离他了。当他开口请求亨利帮助时,却被亨利调侃道:“你这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等生,哪里还用得着我这个三流学校毕业的小盲流来帮助啊?”艾伦从亨利不是很友好的话语中马上察觉到是自己太过于显露的才华,让他们觉得心里很不舒服。
于是,艾伦一改从前的做法,开始聊一些同事们身上的优点和能力,让自己分享同事们身上的成就。当艾伦坐在了低调旁听者的位置上的时候,他不再如从前般遭到同事们的冷眼了,与同事们的关系越来越好,甚至还交到了不少朋友。
你是否也犯过相同的错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你要小心了,你的人脉资源正在不断流失,这实在不是一个聪明的人该有的做法。难怪苏格拉底也在雅典一再地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
那么,如何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人的自我价值感呢?这就需要我们“多个心眼”,在适当的场合下运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说以下几类:
1.赞扬法
适当地赞美别人会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别怕他人会觉得我们虚伪,要知道,人们都喜欢被赞美,适当的赞美会让他人的心情舒畅,即便对方有缺点,我们先用赞美的语言夸奖一番,然后再指出其不完善之处,便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了。长此以往,我们就能扩大人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