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领导者不敢充分信任智慧比自己高、能力比自己强的下属,这是最愚蠢的。卡耐基自己都承认其本人对钢铁的制造、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知道得并不多。但他手下有300名精兵强将在这方面都比他懂,他的卓越才干就是善于用人、用好人。卡耐基精于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这是他事业获得成功、登上美国钢铁大王宝座的重要原因。反之,被誉为美国汽车大王的亨利·福特及孙子福特三世,在其事业发展的顶峰,变得刚愎自用,嫉贤妒能,绝对不允许下属“威高震主”。一旦有这种感觉,就不计后果地将不顺眼的、但对公司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解职。正是这一套作法,导致其事业大滑坡。今天的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那股威风。
到最后,63岁的福特三世被迫忍痛割爱,宣布辞去福特汽车公司董事局主席的职务,把掌管了35年的业务经营大权让给福特家族以外的菲利普·卡德威尔,由他组成顾问团,采用专家集团的领导体制来管理。这一举措,彻底宣告了“万年福特王朝”的结束。由此可见,领导者要协调好与下属的关系,一定要做到善于授权,用人不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充分信任下属,放手让他工作。不信任就不要用,用了就要相信他的能力。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如果你要更直观地理解协作精神,即集体智慧的巨大效应,观察一下群徙的候鸟吧!它们以“人”字形飞,是要合理利用群体的力量,降低气流冲撞造成的压力。据生物学家研究指出:“领航员”承受的压力最大,所以,它们轮流领航,交替休息。
美国钢铁公司创始人卡耐基就是一位出色的“领航员”。他那庞大的财富,就来源于集体智慧。他拥有为世人称道的财富却绝非一个孤独、独裁式的财阀;相反,他喜欢与人共同创造财富,共同分享财富——他可以说是“智囊团”这一观念的实践者。
知人善任,是卡耐基成就事业的重要品质。卡耐基在谈及他成功的原因时说道:“我的工作就是激发他们(智囊团)提供最佳服务的愿望。”卡耐基珍视人才,他曾经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成员,4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在卡耐基的智囊团里,专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所有重大问题,智囊团都能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因而有力地推动了卡耐基事业的发展。
炼钢专家比利·琼斯,就是卡耐基钢铁王国里的干将,在匹兹堡兢兢业业为他做事。
希尔也曾是他智囊团内的人物。卡耐基选择希尔这位年及弱冠,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为“衣钵传人”,口授心传三日三夜,引荐他去研究美国500多位富豪的成功史,才造就了一代奇才——“成功学”第一代祖师拿破仑·希尔。卡耐基把希尔研究的“成功学”称为“经济的哲学”,这个哲学是异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传统西方思想史的哲学体系——它不仅是一个帮助人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方法,更是一门帮助人建立完善人格、享受丰盛人生的大学问。
卡耐基的深谋远虑,通权变达,心怀宽阔,器量宏大,能包容人、教育人,是后世的管理者们的楷模。
乐于分享致富,体现了卡耐基博爱精神。他曾说:“最重要的,成功者要明白分享之道——切勿一味贪得无厌地予取予携,而不懂得帮助他人。当我们明白财富的增长是因为大家肯‘互惠互利’,我们就会知道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交流的重要性——那些将自己封闭在‘自我心中硬壳’里面的人,是自私而不能自利的。”
他的行动正如他所说的那样。面对同行不利的竞争,卡耐基非常气愤,决定进行报复。虽然他那时已对金属线、导管、铁箍、铁皮等生意失去兴趣,但他还是决定将生铁卖给那些企图侵害自己利益的公司,他要他的得力助手查尔斯·施瓦布将敌人赶到绝路上去。
施瓦布以他个人独具的演说魅力,从未来世界对钢铁的需求,谈到了专业化;从关闭效益差的厂子,把精力集中在看好的行业上,谈到了提高效益必须重组机构;还谈到了矿石运输体系、一般管理费用和行政部门的开源节流、捕捉国际市场信息等,说服了银行大王摩根。
根据摩根的建议,卡耐基把自己的公司低价出售,联合7家钢铁公司,成立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庞大的钢铁托拉斯。从此,美国钢铁公司不断繁荣壮大,成为美国最成功的超级大型企业。
施瓦布因其出色的才能而获得了总裁的职位,直到1930年仍掌管着这个联合体。
卡耐基的不忌才、不疑才,肯启用人、栽培人、扶掖后学、仁人爱物,变成了“商贾中之王者”。于是,智者为之竭其虑,能者为之尽其才,贤者为之尽其忠,愚不肖者亦为之陈其力——卡氏仰赖他一手组织的智囊团那“集体智慧”,点“钢”成金,成为巨富。
在他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镌刻了这样几行字:
这里安葬着一个人
他最擅长的能力是
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
组织到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
所谓“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人之道,十分复杂,需要领导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择人艺术保证了企业有才可用,而人才管理艺术则可人尽其才,这两个方面互为前提、互为保证,缺一不可。
学会尊重你的合作伙伴
有则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一个父亲给他的十个儿子每人一支箭,让他们把自己手上的箭折断,他们很轻松就完成了。父亲又将十支箭合在一起,让他们其中一个折断,结果兄弟十个没有一个能将其折断的。这十个儿子从此协力合作,成为当地家家学习的榜样。
两人胜过一人,因为两人工作,能取得更多成绩;若一个跌倒了,另一个可扶起自己的同伴。孤独的人若跌倒了,没有另一人扶起他来。又如两人同眠,都感温暖;若孤独一人,怎能暖和?若一人抵不住敌手,两人就能抵住。——“三股绳,不易断。”
这段圣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成功路上的法宝——合群之益,即合作。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中不乏自私自利的人和事。只想人人为我,我不为人人的现象,到处发生。某某公司因领导阶层内部冲突而倒闭或员工不合作而不景气,朋友之间不合作成了对头等,分裂和敌对的现象充斥了我们的生活。特别是那些破裂的家庭,常是因为双方的不真心合作而导致分离。
小到二人世界大到整个社会,分裂和敌对的原因主要是不合作。而这段圣经正好给我们指出:合群总比孤立好,团结总比分裂善。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也都有自己不太擅长的地方,单枪匹马成不了大事,我们需要伙伴!如何有效地、高效地找到合作伙伴是事业成功的一大关键!
人生不能树敌
国强进公司虽才半年,现任市场部的项目主管,可他早就盯上了采购部副经理的位置。他见采购部副经理整天佝偻着腰,反应迟钝,对着上司点头哈腰,对下属也嘻嘻哈哈的模样,心想自己无论怎样也要赶快把他打个落花流水。他认为自己在各方面都占有优势:年轻、博学、新潮、反应灵敏、懂电脑、懂英文;还有,纵向的会迎合上级,横向的擅长人际关系,自己要把副经理那个位置抢过来轻松自如。于是,他起草了一份上万字的“改变采购部工作流程设想”,交给大老板后,一个星期没见动静,当他正打算找大老板去面谈时,大老板让秘书给他打来电话:“精神可嘉,但你先把本职工作做好!”
许多职场新人都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盼望能尽快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认可,凡事都要争个“先手”,有时甚至还要来个“抢跑”。所以凡事表现得锋芒毕露,这对于胸怀大志的职场新人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作为职场新人,你过早地“崭露头角”是不安全的,至少会使你陷入被动。首先,你无形中将自己定位太高;你处处显露自己的才干和见识,上司和同事就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总认为你比别人强。所以,如果你一旦有所疏忽,那人家轻则说你还欠火候,重则落井下石,认为你这是自高自大的恶果。
你锋芒毕露,会过早地卷入升迁之争。升迁之争必然带来残酷的淘汰,由于你是职场新人,在公司目前还没有地位,所以,你可能在一种不公平的暗箱操作和利益交换中,成为无辜的牺牲品。
有耐心,学会等待,是人生一种境界和技巧,这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更为重要。在职场上,当别人都无计可施时,你的平淡才体现出你技高一筹。
人们总认为报复的受害者是被报复者,其实不然,最倒霉的受害者常常会是报复者本人。在报复者实施报复之前,报复者就会跌入扭曲、变态的心理深渊。报复者会消耗很多时间去构思、幻想和实验报复的内容。他们会常常陶醉在演习的经历中,而且还会自己冷冷地傻笑。
当报复心驾驭了人的灵魂时,人就无法控制自己。此刻起,报复者就自己为自己判了无期徒刑。在这种情势之下,报复者就只能落到一个比被报复者更可怜的下场:孤独。像孤魂野鬼一样孤独。
处世待人中“多个朋友多条道,多个敌人多堵墙”,这个道理是普遍适用的。树敌过多,不仅会使人无法前进,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会遇到种种不应有的困难。
语言委婉不得罪人
当我们要拒绝别人的时候,心里总会忐忑不安,苦于自己的笨嘴拙舌,找不到恰当的回绝说法,心里想:“不,不行,不能这样做,不能答应!”等,可是,嘴上却说不出来,只能含糊不清地说:“这个……好吧……可是……”
当然这种心口不一的做法,不仅是怕得罪人,而且过于坦白地拒绝每一个问题也不利于为人处世。
有时,对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做法应予以回绝。但为了避免因此引起冲突,或由于某种原因不便明确表达,可采用隐晦曲折的方法向对方暗示,以达到拒绝的目的。我们来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张:“我们的意思是使下一次会议能在纽约召开,不知贵国政府认为如何?”
李:“贵国饭菜的味道不好,特别是我上次去时住的那个旅馆更差。”
张:“那么您觉得我今天用来招待您的法国小吃味道怎样?”
李:“还行吧,不过我更喜欢吃英国饭菜。”
这里李用“美国饭菜不好”“法国的饭菜还可以”“喜欢吃英国菜”含蓄地拒绝了在美国、法国开会的建议,从中暗示了在英国举行会议的意图。
明确直言的拒绝,有时自己感到不适,也令对方感到尴尬。这就需要采用一些巧妙委婉的回绝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意图,又将对方失望与不快的情绪最小化,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
人是靠互相帮助才得以生存,即便是流落荒岛的鲁宾孙也需要一位名叫“星期五”的伙伴,更何况处在这一竞争激烈、社交往来频繁的社会中的我们?因此,“得罪人”是一种剥夺自己生存空间的行为。
有了误会立即就要消除
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一个年轻人结婚了。婚后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留下一个孩子。他忙于生活,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因而他训练了一只狗,那狗聪明,能照顾孩子,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狗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赶回家,狗立刻开门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打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见此状,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突然他听到孩子的声音,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
原来,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这真是可悲的误会。
误会往往在人不了解、不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度冲动的情况下所发生。误会一开始,就一直只想到对方的这般不好,那般不好,因此,会使误会越来越深,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狗所发生的误会,尚且有如此悲惨的后果,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误会给我们带来消极情绪,甚至会产生预料不到的悲剧。所以,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排除,使自己与他人都尽快走出阴影。
交朋友不分贵贱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一位有名的公子,以轻财好施、善待宾客闻名天下,于是各国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汇集到了他的门下,他所供养的食客多达数千人。这些人无论身份是贵是贱,孟尝君都一视同仁,和他们平等相处。每一个新的客人都能得到孟尝君客气的接待。当客人刚刚离开,孟尝君便即刻派人到来客家中去,奉送礼品,表示慰问。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一个客人吃晚饭,由于有人挡住了客人的视线,客人不知道孟尝君吃的是什么,以为比自己的好,很不满,也不等饭吃完便要告辞,孟尝君连忙站起来挽留,并将自己的饭菜端上来让客人看。客人一看,同自己的一模一样,自觉羞愧无地自容,便举剑自刎。
孟尝君这种一视同仁的态度,使得所有客人都以为孟尝君对自己十分善待,人人也都想报答他。有一年,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并准备杀掉他。孟尝君派人向秦昭王的宠姬求救。那位宠姬说:“孟尝君要是把他那件狐白裘送给我,我就帮他的忙。”
孟尝君是有一件狐白裘,一袭雪白,价值千金,可他早已献给秦昭王,被收藏在秦宫之中,怎么才能拿出来呢?他向门下的那些食客求助,有一个人说:“我能取出来。”
这个人原来是一个小偷,最善于模仿狗的动作。当夜,他化装成狗,从秦宫偷出了狐白裘。那位宠姬得到后,果然在秦昭王面前说了好话,孟尝君被放了出来。
孟尝君变更姓名,逃出了咸阳,后半夜到了函谷关。不料秦昭王后悔了,派人来抓他回去。这时关门紧闭,秦国有项规定,鸡叫前不准开关门,而这时离天亮还远着哩。前有雄关挡路,后有秦军追赶,形势十分危急。正巧在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个人善学鸡叫,他一声长鸣,关内关外、远近村庄的鸡也都叫了起来,守关人还以为天亮了,只好开关,孟尝君才保住性命。
朋友不分贵贱,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友谊。
一个人最大的资本就是朋友
莫洛是美国摩根银行的大股东兼总经理,年薪高达一百万美元。突然,他放弃了这人人钦羡的职位,而改任墨西哥大使,这件事震惊了全美国。
这位莫洛先生,最初不过是一个法院书记员,后来他能有巨大的成就,究竟以什么做后盾呢?
莫洛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他被摩根银行的董事们任命为摩根银行总经理。据说摩根银行的董事们选择莫洛,不光是因为他在企业界享有盛名,而实在是因他人际关系很广,得到朋友的帮助。
凡特立伯任美国纽约市银行总裁时,他雇佣任何一位高级员工的第一步都是探听这人是否为人称道、是否赢得他人喜爱。
吉福特本来只是微不足道的店员,后来任美国电报公司的总经理,他常常对人说,他认为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关键。人际关系在一切事业里均极为重要,这是毋庸讳言的。
莫洛、凡特立伯、吉福特这些人都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他们认为一个人最大的资产就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