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一般都记仇,并且报复心理也很强,深深埋藏在心底,或者深入骨髓,须臾不忘,等到机会已到,马上跳出来,睚眦必报。我们身边的事、读到的小说、故事、报道中不都有这样的事情吗?纵使你对小人有恩,小人也会觉得那是你应该做的、合理的、自然的。小人的胃口一般不小,你对他的好处他根本不看在眼里,更不放在心中。过后忘记那是自然的。而如果你有一丁点没有满足小人的要求,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报复你。
君子坦荡荡,你能够把他的要求回绝掉,他微微一笑,知道你有难处,非常理解。君子有缺点,你指出来,他会对你感恩不已。与君子相交,可以袒露心扉,不用有戒备之心。对小人则万万不可,尽管你不用像修长城那样把自己包围起来,也不必用古代的盔甲把自己包装起来,可是务必有一种保护自己的好方法,努力不要让小人有接近你的机会。
假如是在没有方法的情形下,一定要与小人共事,那么,就应该要记住:“待小人要宽,防小人要严。”少说多听,不轻言承诺,不轻易褒贬他人,对小人的缺点万万不要指责,尽量不要与小人交往,尤其不要到小人家走动,也尽量不让小人来自己家串门。对小人的要求,能办的一定要办到,不能办的一定婉言回绝,切记不要留下似是而非的话题。对小人要礼而敬之,敬而远之,不去招惹他,更不要与小人开玩笑。牢记,小人会翻脸不认人,生气了会把开玩笑的话当成真的,他肯定会报复你,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古人云:“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是深受小人之苦。为何不能得罪小人?
因为小人是你前进路上的祸源,小人记恨。你可能是无心得罪了他,但他铭记在心。他会不动声色地伺机报复,在你彻底忘记这些微小的细节之后,他突然出手,打你个措手不及。你被摧毁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是他在作怪,可他却在暗处看你倒霉捂着嘴笑。
小人卑劣是你的不屑,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小人的手段是不齿的。这是你不屑的地方,但你不得不认可:这很有效。小蚂蚁的一个洞,就可能决裂万里长堤。你任何的小疏漏,都可能变成为小人置你于死地的伤疤。假如明对明,小人可能逃之夭夭。可背地里活动,是他的强项。你不能和他一样无耻,你就不要得罪他。
此外,小人的算计你奉陪不起。一般人假如让他时时刻刻去算计,他也许会觉得累,但小人不然。算计是他的一大乐趣。他算计你是在快乐地游戏,你反击他却是沉重的应对。胜败早已知晓,你怎么会是他的对手?
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有着很多与君子甚至与普通人都明显不同的“小”的特点。总的来说主要有:耍弄小心眼儿、玩弄小聪明、设计小计谋;拉小山头,结小宗派,划小圈子;记小黑账、抓个小辫子、钻个小空子;搞个小动作、下个小圈套、打个小报告。这些“小”可是一定不能小瞧的,后果一般十分严重。一方面,“小”的东西一般不为常人所关注、所警示、所提防,阴谋相对更容易得逞,从而酿成“大”的恶果;另一方面,一旦小人得志,便会大刀阔斧地干起来,大动手笔,大做文章,大打出手,大开杀戒……
假如君子平时不对小人严加防范,吃亏的不仅是个人,单位要受损,国家要受害,民族要遭殃。历史也已经对这句话做出了很好的验证。
古代有一位圣者率门徒出国察访,来到某个地方。此地原为一个国家的首都,但是这个国家早已灭亡了。这位圣者是研究兴国治乱的专家,于是,他马上进行了一个研究性的访问。他向一个岁数大、阅历多的老者请教:“贵国为何会灭亡?”老者深思良久,回答说:“亡国的原因是,国君用人只肯用道德君子,可好人没办法对付坏人。”
古人云:宁得罪十个君子,不得罪一个小人。因为君子做事光明磊落,讲究正义公正,纵使与你为敌,也不会、更不屑玩弄阴谋诡计。而一旦得罪了小人,他就会不择手段,斩草除根。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斗小人难免吃亏。领悟了这个道理,就要善于防范小人,这样才能避开上当受害。唐朝大将郭子仪就深谙此道,奸相卢杞拜见他时,他一直让亲属回避,因为卢杞貌丑心黑,一旦受到亲属的嘲讽定会嫉恨在心,图谋报复。
事情是这样的: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功高盖世的大臣郭子仪这时也不居功自傲了,为提防小人嫉妒,他比原来更加谨慎了。有一次,朝中有一个地位比自己低的官僚要来拜见郭子仪,此人在历史上为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外表奇丑,生来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两鼻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是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这样,一般人见到他都不免掩口失笑。由于家中侍女成群,郭子仪事先做了详密安排,郭子仪听到门人的禀告,马上让身边人避到一旁不要露面,他独自坐着等待。卢杞离去后,妻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曾有很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回避,为何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丑陋可内心又非常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禁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必定会心存嫉恨,假如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官员太清楚了,在与他交往时做到事事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行尽报复之事,把所有从前得罪过他的人全部陷害掉,唯独对郭子仪十分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证明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方法既详密又老练。
要想做到回避小人就一定得了解小人,虽然小人很厉害,可是我们没必要怕他,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争斗上。假如你一不留神把握不好自己的行为范畴,得罪了小人,他就会千方百计来琢磨你,阻挡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说,对于那些小人我们还是努力避开绕道而行比较好。
当你在与小人交往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一点才好,最好不要与他发生直接的冲突。论实力,小人并不强大。可他们不择手段,什么为人不齿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假如冲突起来,即使赢了小人,也会付出代价,招来一身腥。古人云“新鞋不踩臭狗屎”,只要你善于思考还是可以躲得过的。
方圆处事与厚黑之学有殊途同归之妙,练就方圆,习以厚学,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就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无往不利。
凡事量力而行
为人处世,也要量力而行。在世事纷杂的社会中给自己客观定位,不要寄期望于太高,希望越大有时失望越大,要依据现有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订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在方圆之间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
大家都明白,假如把弓拉得太圆太满,就会拉断,这也可以说是“盛极则衰”吧。做人做事也是这样,假如在做人做事的时候,到了彻底没有回转的地步,无异于不给自己留有余地,自撤下台阶梯。万一预测或建议失误,就白白地把自己卡在半空中,不上不下,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凡是话讲得太满的人,必定表现出极端性格。大凡极端的人,基本上不愿妥协,因而失去了聪明变通的机会。
换句话说,就是在待人处事中,切不可把事情做绝,要事事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余地,就好比行车走马一般,你一下子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调头谈何容易了?古人云:“过头饭不吃,过头话不说,”就是这个道理。在解决任何事的时候,多下一点“太极推手”的工夫,一定要保持一些能够回旋应变的能力。
人生的不快往往是毫厘之得失,半寸之短长。世上任何人都有各自的生存原则和实际情况,用不着看别人的议论和评价,也别去干涉别人。时刻拥有一颗仁慈之心,凡事给人留有余地。万事不饶人,嫉恨别人,不谅解别人,只会使自己更伤心,而不会给别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只会加重自己的负担,让自己不快罢了。所以,我们要宽容待人,给自己一点余地,给别人一个台阶,凡事太尽,则缘势必早尽。要懂得异地而处,多想想自己的缺点,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因此,做事明断是非、留有余地的人,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对自己和对方都要留有空间,纵使最强势的、气势咄咄逼人的谈判高手,也会合适留有给自己或对方回旋的余地,以防把自己弄得下不了台,这种难堪会在谈判双方的心理上致使微妙的变化,甚至影响胜负的天平。除非相信把对方逼到死角对自己有益,自己才可以完全彻底地控制对方挣扎的局面,要不必定会给对方留有余地。
任何人都说做事留有余地,但一般却不知这余地有没有限制。假如只是为了算计着明日的成就而留有余地的话,那么,这一些余地不说也罢。因为这些差不多就是一些人在为自己渐鼓的腰包而说,而留有余地的话只是一种表现罢了。而我们平时所见到最多的恰好是这样的一种人。因此,人多了当然就受到大部分人的称赞了,虽然知道其中奥妙的人都明白,但谁也不想来破坏其中的奥秘。即“老少耗子是一窝的”。
有一个人去应聘一家大型企业的城市营销主管,双方谈得很是投机,并没有局限在特定的职位上。后来,因为多种原因,这个人没能获得这个岗位,双方在表达遗憾的时候,也表示了有机会再合作的意愿。不久,这家企业打电话询问这个人是否情愿出任企业的北方市场主管。事实上,从某种角度上来讲,这就是留有余地的好处。
纵使是你跳槽离开一家不起眼的企业,也不要将关系搞得太僵。你跳槽之后在努力,这家企业也在发展,可能双方就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合作,毕竟双方相互间都很了解。
一枚硬币拥有不一样的两个面,同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十分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有两个相对。换而言之,即我们做人不要太绝对,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要留下些可回旋的余地。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经七擒孟获,最后却又把他放回去了。有人认为,他这样,抓一个人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却“放虎归山”,值吗?事实上,假如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就不然了。诸葛亮这样做,不但给自己留下了余地,也给孟获留下了一条退路,深知用人之道的诸葛亮明白,想要一个人为国家脚踏实地地效力,就要让他心服口服地降伏。自然,在第八次擒住了孟获后,他终于心甘情愿归降认输,诸葛亮此举也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留有余地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佛语有:“心善如水。”刘墉曾在他的书中写道:“人们一般惊异于太阳的热力,可脚下的大地却有着更令人神奇的热量。天没暖,大地先暖,因此很多花才会破冰绽放;人情不暖,内心先暖,因此我们能够在尘世做一剂清流。”一个内心善良的人一般能替别人着想,所以,也时常为他人留有余地,虽然他会因为这样而失去些名利或财物,可与此同时,他却获得了对方的感恩,这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
自然,我们还可以说,留有余地是幸福的另一种展现。就像苏格拉底所言,太过理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生存于这个世界,所追求的不只是人生的价值、漂亮的外表和巨大的财富,还有更重要的朋友、家人和爱人。假如一个人在处理身边的事情的时候太过理智,即使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可他又失去了什么呢?后者的价值自然无法与前者相比。所以,试着用感性一点的观点来对待身边的问题吧,这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反而,你甚至有可能会收获一份极大的幸福!
留有余地尽管只是一个小细节,可是却能决定成败。汪中求在《细节的魅力》中说:“一心渴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迹,而甘于平淡,认真地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做人做事千万不要把弓拉得太满,给自己和别人留有一点退路,才能让自己在生活中进退自如。
留余,换而言之,即不要用尽。清人《两般秋雨庵随笔》卷有“四不尽”之说,即“功不可立尽,官不可做尽,恩不可施尽,寇不可杀尽”。其主要意思是说,功要是立尽了,就会功高盖主,皇上和功臣都会很不安心,碰上老实的郭子仪还好,要碰到狼子野心的司马懿,那就少不了一场风雨大战。而官至极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貌似荣耀盖世,事实上危机四伏,君臣猜忌,一定有一番死斗。高到无官可封的年羹尧,没料到后来一天被降十八级,最终还是被赐死。寇不可杀尽,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穷寇勿追,逼得他走投无路,会和你拼命;其二是“鸟尽弓藏”,敌寇杀尽了,将军谋士们也距死期不远了。这些个“不尽”,自然都有道理,也有作用,同样也是些明哲保身的方法。
此外,与人交往的时候,也要注意留点余地。
比如,在交谈中有些地方需要称赞对方时,应注意措辞,掌握分寸,赞美的目的在于使对方认为到你真的对他佩服,而用空洞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反之则会让对方有你缺乏诚意的感觉。如一名公关人员热情和善地接待了一位客人之后,得到了“你的招待真令人快乐,你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评价,自然比“你是一位全世界最热情的人”的声誉会人耳得多。因此,纵使是人们普遍情愿听的赞扬也要适度,因为过分地讨好、谄媚则接近肉麻。特别是对于自己的上级领导,在社交场合更不宜毕恭毕敬地说些吹捧的话。对晚辈或地位相对低的人,说话时也不能用蔑视、冷漠的口吻。
想要使谈话更好地继续下去,可适当地选用一些幽默诙谐的笑话,或讲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长。假如能在谈话中适当加以利用,不但可以活跃气氛,并且能够启人心智,吸引听众,达到与人更好地交流和相处的目的。可凡事都要有个度,幽默风趣,讲笑话也要因人而异,要区分时间、地点、场合,要有分寸。假如有的人喜欢嘲讽他人的生理不足和短处,尤其是对男女之间的话题更是津津乐道。那么,这不仅不能把自己的诙谐和幽默表现出来,反而说明了自己的轻薄与无聊。要明白,优雅的举止风度是以和善和替他人着想这两项原则为根本的。这种揭短的“幽默”伤人太深,不仅不道德,于己也未必有益。因此务必注意掌握好分寸,说话办事要留有余地。
此外,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不求人,也很难不被人求。因此,不管是求别人办事,或是答应为别人办事,还是婉拒他人,都要注意把话说得留有余地。除此之外,称赞人,指责人,调解事端,解决冲突,应对尴尬局面,调节不满情绪,乃至分配任务,汇报工作等,都应当留有余地。只有留有余地,才能洒脱地进退。
事事如棋局局新,局面是会瞬间万变的,不把这种情况算计在自己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就会让自己难堪,同样也会令对手为难,不可不防。因此,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千方别把弓拉得太圆太满。
敛方求圆,好汉也吃眼前亏
为人处世中,“吃得眼前亏”也属于收敛方而求圆的一种手段,吃得眼前亏是求圆,是为了获取其他方面的利益,是给“方”出成绩打下根基,是为获得长远和达到更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