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13371700000084

第84章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3)

越王勾践就是因为善于使用忍让,最后成就了自己大事。越国被吴国战败之后,越王勾践和王后及大臣范蠡都沦为了吴国的俘虏,越王勾践为了完成重建越国的大业,他忍气吞声给吴王喂马,当低三下四的马夫。他的妻子为吴王献歌跳舞,乃至陪吴王睡觉。越王勾践为了赢得吴王的信赖,争取早日回到越国,不止一次品尝吴王的屎。最后他博得了吴王的信赖,放他回到了越国。在吴王放他回国后,勾践又东山再起,选美女送给吴王。西施没有辜负越王勾践的希望,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迷惑吴王、画出地形图的任务,并且还非常巧妙地把地形图送到了越王手中。吴国最后被越国给战败了。

唐朝的娄师德是一个为人深沉,心胸宽阔,有很强的忍耐力的人。他的弟弟做州守被罢官之后,心里非常生气。娄师德见此情形,劝他弟弟说:“你要学会忍让,不要由于自己被罢官,就愤怒不已。”他弟弟说:“别人把唾液都吐到我脸上了,我自己擦干总算行了吧。”娄师德听弟弟说完后,说:“不可以,你自己把别人吐到你脸上的唾沫擦干了,会让吐你的人更加生气,你要让它自己干了。”在历史中,娄师德就是凭他的这种忍让精神,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得到了宰相这个职位。

智者要明白学会忍天下难忍之事。古人云:“人在屋檐下,岂能不低头。”忍一下消灾排难,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中的智者明白,生气是用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达尔文曾经说过:“人要发脾气无异于在人类进步的道路上倒退一步,发怒是愚蠢的开始,以后悔而结束。”只要你学会忍让,即使再高超的激将法,在你的面前也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

清朝康熙年间,被众人称为“张宰相”的张英与一个姓叶的侍郎,两家是邻居,叶家重建屋子,将两家公共的隔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心里当然不服,引起争端。张家马上发鸡毛信给京城的张英,请求他出面解决。张英当下作诗一首作为答复:“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了这封家书,马上命人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深感敬意,也退后三尺。这样两家之间马上从原来的三尺巷变成了六尺巷,被百姓作为佳话流传。

《菜根谭》中说过:“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种安乐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谦让的美德。凡事让步,表面上看仿佛是吃亏,可实际上由此获得的必然比失去的多。

忍让是一种豁达的挚爱,好比一泓清泉浇灭怨恨忌妒之火。忍让可以化矛盾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忍让还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别人冒犯了你,内心也会感到不安。你假如以忍让待人,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喜爱。

忍让是一种高尚的涵养,忍让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意境,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你心灵的舒适和宁静。忍让不但能够改善我们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而且还能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安慰和升华。忍让的确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忍让,为的是顾全大局,着眼于未来。忍者清楚以宽厚博大的胸怀去容纳别人的悖理举动,以宁静平和的心情去感化他人的肤浅行为,再以无可争议的行动来告诫世人。西汉的韩信,在面对地痞的找碴时,有两种选择——或者杀人,或者穿裆。韩信泰然自若地选择了后者,忍辱钻胯,因为韩信明白这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谋略。他知道,今天痛苦地忍让,为的是日后的扬眉吐气,为实现宏愿做准备。假如当时韩信不堪侮辱,奋而搏之,一定会上演一场悲剧。还有三国的张飞,只是由于咽不下一口气,便出城和吕布作战,中了吕布的圈套,因而丢了徐州。为了出一口气而失去一个城池,正是应了“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韩信甘心受辱,忍之,最后成了一员大将;张飞不甘受辱,不忍,最后失去城池。“忍”的反应,在此一览无遗。

从上面的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忍让不是所谓的软弱,忍让是理性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而那些能忍者,肯定是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性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最终也一定会赢得大家的爱戴和尊敬。

方圆处世中有一种手段叫忍让,从古至今,成大事者能圆能方,深谙忍让之法,最终成就大事,忍让也是方圆处世中一种大智慧的体现。

顺流而下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中华民族历经5000年的风雨历程,横看形形色色13亿人的现实,有心的人会发现并认可,这句俗语至真、至诚、至善,讲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哲理。

不管在哪个领域,多种势力在接触与较量的时候,进自然重要,可在大多情形下,退更为必要,即走为上,走得巧,就能保全性命。

三国末期,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拼死奋战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谗言,迷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由于后主荒淫无道,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忡忡,一时之间,贤人慢慢远离,而小人却乘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由于善于讨好宦官黄皓,竟然位居高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势不利的消息,便请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屡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取代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带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攻打魏军的营垒,突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回营。无奈之中,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顿好兵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连续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非常怀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恰好碰见秘书郎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清楚是什么原因吗?”郤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清楚,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战功,所以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呀。后来又听说邓艾精于用兵,料想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放在一边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得大怒说:“我必须要除掉这个奴才!”郤正阻止他说:“大将军接受诸葛亮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意气用事?假如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好了。”姜维十分感谢地说:“先生的话的确有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后花园设宴饮酒作乐,姜维领几个人径直进来。因早有人向黄皓回报,所以黄皓连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跪拜后主,泪流满面地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一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何用意?”后主沉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区别。只有早早除掉此人,朝廷才能够得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差人使的小臣,即使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能力。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道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难马上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情愿他活下去,怨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都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寻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谢罪。黄皓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不过是伺俸皇上罢了,并不曾干预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谣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控在将军的手中,还请将军可怜奴才。”说罢,又是叩头,又是痛哭。

姜维愤怒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经过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郤正说:“将军将有大祸当头了。将军假如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有大难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之法。”郤正说:“陇西有一个去处,名叫沓中,那里土地非常肥沃。将军为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之事,上报天子,前往沓中屯田?如此,其一可以取得粮食以供军中之用;其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其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敢不把你放在眼里,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之法,将军应尽早去实行。”姜维闻言大喜,道谢说:“先生之话此乃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维上书后主,请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允诺了,他便回到汉中。

建功立业,是千百年来很多人的人生去向,在这种梦想的号召下,涌现出很多英雄豪杰,他们确实创立了丰功伟绩。可是,杰出的功绩,时常是危险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亡,谋臣忘;功高震主者身败。韩信、岳飞、李善长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不清楚这其中的含义,所以被杀。张良、范蠡、韩世忠、石守信等智者深知上述哲理,急流勇退,去官归隐,所以,苟全性命,更以广阔的心胸,引起后人敬仰。

还有一种走计,叫做“弃权”,常用于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外交场合。在评比、选举或决策制定等事件中,各路诸侯争权夺利,都想以自己的意志控制局势。可能弱小,哪一方都得罪不起,可能尽管强大,但哪一路神仙也不敢冒犯,便宣布放弃参与表态的权利,在保留建议的同时,保留了其他许多东西,说不准还能坐享渔翁之利。

身为企业决策者,当企业在危难时刻时,要有胆有谋,看准新的门路,当机立断,执行战略转移,及时转产,调整投资方向,企业才能走出困境,化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