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话言之有理。可见在表现自我时,要预防过分表现自己,切勿使别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而影响了彼此间的关系。
有个朋友,讲了这么一则故事:
有对好朋友,甲靓丽,乙相貌平平。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很多男士多次与甲共舞,却在不经意间冷落了乙。甲下意识地认为到很不妥,因此借口身体不适,奉劝朋友们邀请乙。男士们尊重了劝告,乙被男士们卷入了舞池,乙的高兴自是不言而喻的。
甲以友情为重,不想女友被忽略,因此机智地采取了一种平衡方法,使乙的心灵得到安抚,这必定会使她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英格丽·褒曼在荣获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由于《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彩表演获得最佳女配角奖。可是,在她领奖时,她多次夸奖与她竞争最佳女配角奖的弗伦汀娜·克蒂斯,觉得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真诚地说:“原谅我,弗伦汀娜,我开始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身为获奖者,没有叨叨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功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努力维护了对手落选的尊严。不管谁是这位对手,都会非常感激褒曼,会把她当做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这样善待竞争的对手,这样与伙伴贴心,的确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上述故事告诉我们,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你的言行举止都要为对方的感受考虑,要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有相形见绌的想法。与此同时,自己也会安然自慰,有一个愉快的心情。
在生活中,时常能够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是不好的。对方不但不会觉得你是了不起的,你甚至会被对方觉得是不成熟的、炫耀过去好时光的人等,因此,尽可能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
可是,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可却不由自主地大谈特谈,这是人性中十分矛盾的一面。因此,根本不谈得意之事自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可以试着注意一下谈的方式。
注意要点之一,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说,即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雅。因此,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那种坏印象也就褪色了。因此,聪明的人就先煽动对方:“您的见闻广博。”纵容对方发表得意之事,接着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这样,巧妙地穿插了自己的得意之事。
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你的言行举止都要为对方的感受考虑,要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有相形见绌的想法。与此同时,自己也会安然自慰,有一个愉快的心情。
小聪明不是处世成功的捷径
苏格拉底在雅典多次警告他的弟子:“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无所知。”孔子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些话要告诉,我们纵使真有两下子,也不要太露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即,在待人处世中,不要炫耀自己的雕虫小技。
《庄子·杂篇》中有一则故事:
吴王坐船渡过长江,爬上一座猴山。猴子们望见国王率领大队人马上山来了,都慌忙着逃进丛林,躲藏在树林茂密的地方。有一只猴子却若无其事,抓耳挠腮,在吴王面前上蹦下跳,借故卖弄技巧。
吴王很厌恶这只猴子的肤浅,便张弓搭箭,向它射去。这只猴子本想显露本事,所以,当吴王的箭射来时它就灵敏地一跃而起,一把抓住飞箭。吴王转过身去,命令随从们一齐放箭。箭如雨下,不可躲闪,那猴子最终被乱箭射死。
这就是爱出风头人的下场,他们自以为拥有一点能耐,就生怕别人不知道,不管在什么人面前都想露两手,一心想表现自己,对一切都不放在心上,头脑膨胀,不知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这种人十有八九要失败。
那么,怎样做人才算是不耍弄自己的小聪明呢?可以试着从以下三方面注意:
1.要在生活细节问题上学会随众,萧规曹随,跟从别人的步伐前行
美国的艾伦·芬特在《小照相机》一书中有过这样一个心理测试:
有一个人走进一家医院的诊所,他向周围一看,感到十分惊讶:每个人都只穿着内衣内裤坐着等候。他们穿着内衣内裤喝咖啡、阅读报纸杂志,以及聊天等。这个人开始十分惊奇,后来断定这群人肯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秘密。20秒钟之后,他也脱下外衣,仅着内衣内裤,坐着等候医生。
这种随众附和的手段,至少有两大现实目的:第一,人类是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你该怎么办?自然是模仿他人的行为与观点,从而寻求正确的应对方法。
2.不要让人认为你比他人更聪明
假如别人有过错,不管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轻视的眼神儿,一种不满的口气,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不堪的后果。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有这么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警语:“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观点,可是假如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生气,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假如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观点。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宝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挑战……”
3.贵办法不贵主张。换而言之,即多一点具体实施,少一些高谈阔论
年轻人,对于诸多事情,总是喜欢发表看法。看法是对于某种事物的观察所得,观察分析了才能有所得。所得可以成为一种主张,自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可是,假如急于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对象,不分场合,马上发表出来,则一般会事与愿违,不会有什么好成效。
因此,最好的状态是少一点高谈阔论,多一点具体可行的办法。比如,老板和同事或者朋友,希望你帮助他办某件事,你执行时可以拿出一套又一套的办法,总而言之,你想方设法把问题解决了,这比发表“高见”,不是有价值得多吗?不说大话,而又能干得成实事,你将给人一种稳重的成熟者的好印象。
待人处世时,千万不要把别人都视作一无所知的人。事实上,我们四周的人,和你一样,都各有主张。多数人都不喜欢接受别人特别是下属的建议,因为这一般会被认为有失身份,有损脸面。假如我们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只有自己有真知灼见,那么,在一个团体内,多提建议,不但被采纳的百分比只怕是最低的,并且自己很可能是最先被踢出局的人。
为何做人要主张“别卖弄自己的聪明”呢?这是由于“聪明”是相对的,是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具体的人来说的。你在这个人面前很聪明,可在另一个人面前,很可能就不是那样。因此,聪明还是不“聪明”并不是什么做人的资本,假如一味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只能让别人对你避而远之。
我们纵使真有两下子,也不要太露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即,在待人处世中,不要炫耀自己的雕虫小技。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山村,有个烧木炭的老汉,他有两个儿子,大的取名青山,小的取名红山。老汉岁数大了,不能再砍柴烧炭,于是把两片树林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他把东岗留给了青山,把西岗分给了红山。
西岗树木多而茂盛,能烧很好的木炭,红山也很勤劳,每天不怕劳苦地烧木炭,日子过得还凑合。可几年后,树都被他砍光了,因此,红山就在岗上种了庄稼。没想到,一场意外的暴雨冲走了红山辛辛苦苦种下的所有庄稼。他失去了自己得以生存的庄稼,无奈之下,只得去东岗投奔哥哥。
东岗本来树木稀少,可青山很会计划,他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炭,接着又种上新苗;他在岗下开荒种田,养牛放羊。起初,生活尽管很贫困,可岗上树苗很快就长大了,岗下庄稼连片,牛羊成群。由于树木防护,那场暴雨对他的庄稼也没有很大损失。红山见哥哥这边山清水秀,一片兴旺,十分奇怪,就问哥哥是如何做到的,哥哥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说:“你吃山不养山,早晚有一天会山穷水尽;先养成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慢慢地兴旺起来啊!”
后来,人们都夸奖青山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的确,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人生这条充满坎坷和曲折的路上,随时都会碰到这样或是那样的挫折,我们为何不给自己一个从头再来的机会呢!
当我们面临强大的对手高压,在身处危机的时候,采取藏巧于拙、佯装糊涂,假扮“诚实”的样子,一般可以避灾逃祸,转危为安。尽管面临险境,或遇到突发事件而只能装傻话呆。可这总比临危不惧和视死如归的壮烈要理智得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笨拙的诚意和对手周旋,的确不失为一种高明之术。
在方圆处世哲学中,圆是积聚力量、明哲自保的法宝。示之以圆,即以拙诚和对手周旋,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
少说也是大智慧
有这么一则故事:
在森林里,有一天,狮子把羊叫过来,问羊自己是否很臭。羊说:“是的。”狮子十分不高兴,就把它的脑袋咬掉了。狮子又把狼叫来问相同的问题,狼说:“不臭。”狮子觉得狼在撒谎,又把狼咬成了碎块。最后,狮子又问狐狸相同的问题,狐狸说:“我正患感冒,闻不出来。”最后,只有狐狸活了下来。由此可见,说话太诚实了不行,可尽说好话吹捧的也受牵连。话说一半,点到为止,才是恰到好处,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坦率真诚,直言直语,言无不尽,这是人的美好品德。可人心险恶,你的真诚和言无不尽极可能被有心人利用,给你构成伤害,因此,你不得不防。
戴高乐将军以前说过,真正的领袖人物要幽居、豁达和洒脱,要神秘,有时就需要沉默少言。无巧不成书,在戴高乐年代的几百年之前,我国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中就总结圣人的为人哲学说:独处看不破,忽处看不破,劳倦时看不破,急遽仓猝时看不破,惊扰感时看不破,重大独当时看不破,吾必以为圣人。
上面所提及的圣人,也不过是一个有悬念的人罢了。
我们可能成不了圣人,但我们可以做“部分的圣人”,即一个有悬念的人。所以,首先我们一定在必要的时候清楚免开尊口。
在交往中,不应该问对方“你是做什么的”,要留给别人一点自由余地,这样我们才可以不被识破,才能展现出我们的风范。古人云:“祸从口出”,是是非非的人情世故,很多都演绎在说话当中。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可是这些长处和不足,一旦从他人嘴里出来,就成了短处和隐私。这是与人相处中的一个大忌讳。聪明者说话知道点到为止,给他人更大的想象空间。
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局外人大都很难明白真相,纵使知道一些皮毛,也不一定可靠,况且还有很多隐衷非外人所明白。所以,对于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凭主观意志乱说,更不能只因为片面的观察就在背后指责别人,这样只会给自己招来麻烦,会被人看做是道德问题。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在与他人相处时,假如你与对方的交情不是很深,可你却高谈阔论,对方会有如何的反应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可是也要顾及对方愿不愿意听。双方相互间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只会展现你没有修养。因此,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没必要说、不该说,这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矛盾。
事无不可对人言,即,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全部向别人公布。说话有约束,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尽管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可非其地,依旧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经觉得太多;得其人,而非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提醒,借机留心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好吸引他的目光,假如有必要,再择地作长谈,这可以说是精通世故,是富有心机的表现。
俗话说: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即告诉我们说话要谨慎小心。让人们缄口不言是做不到的,唯有事事谨慎罢了。这是对自己的安全和品德的一种保护举措。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每天都在挑拨是非,把人际间的种种编排得有声有色,夸张其意地逢人便说,都不明白由此种下了多少嫉恨的种子。
假如遇到这些人说其他人的不足时,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听了就算了,好比别人告诉我们一个秘密那样,三缄其口,不可做传声筒,而且也不相信片面之词,更不必放在心上。倘若在听到片面之言后贸然张扬出去,十有八九被看做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当意识到自己说错话时,已经为时已晚了。
除了要明白不应散布别人的对错外,还要学会对自己的秘密也应该少开口为妙。古人云:“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假如你凭一时冲动找人去诉说。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把秘密泄露出去而自取其辱,自找倒霉。社会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我们“抛出一片心”说不定恰好进了别人的圈套。
所以,说三分话并不是狡猾和不真实,而是一种修养。我们说话必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假如对方不是能尽言的人,我们就只能选择三分话。
有城府的人对于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轻易做出决心而没有实现就会招来嘲笑。一件事情只展现出他的三分而留七分在其后,不管事情发展到哪种程度,都会使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去掌握。
在有的时候你只说三分话,是因为你的职业习惯。假如你是一名医生,特殊病人的状况、病历,你是只字不能向别人说起的,这是医生的职业道德。
假如你从事的是保密工作,或者某些特殊的行业,对人只讲三分话,更是应该注意的。你说的三分话,可能是风花雪月,可能是柴米油盐,可能是天文地理,可能是稗官野史。总的来说,应该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材料。在外人听来,你尽管说得头头是道,讲得淋漓尽致,说得皆大欢喜,事实上是言之无物,不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善于方圆处世的高手做事世故而保守,不该说的就不说。这绝对不是不诚实的举止,也不是狡猾的行为,却是大智慧的一种做法。
说话应掌握分寸,不能只图一时之快,要明白,只有点到为止才是智者的表现!
忍让是方圆处世中的一种手段
忍让不代表软弱可欺,而是一种美德。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古往今来,就有不少人靠着忍让,成就了一番事业。
忍让,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它不在意一时的得失、眼前的得失,而是放眼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悲不喜,心静如止水;忍让,是一种美德,它用宽广的心胸,无私的心灵去接受人、团结人、感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