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程度上,换而言之,忍耐是一种美德。它既能表现一个人的宽容大度,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识大局。我国古代有一首《六忍歌》就是大力赞扬忍耐精神的:“富者能忍保家,贫者能忍免辱,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意笃,朋友能忍情长,夫妇能忍和睦。”为了一番事业,为了幸福家庭,为了美丽的人生,我们需要忍耐,也应该学会忍耐。
忍是一种退让,是一种手段,但并不是屈服和投降,它是一种十分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
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有这么一首诗描述农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有些人为了追求功名富贵,总是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有时面前是险坑,跌下去会粉身碎骨;有时面前是一道墙,撞上去会鼻青脸肿。假如这时候知道以退为进,转个弯、绕个路,世界还是一样会有其他更宽更广的空间,这恰如古人所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凡事退一步,生命不退步。“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所有的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晴圆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而成功往往是成于最有耐心、耐力、耐烦者,即最能忍耐、最富有耐心的人,是十分容易成功的人。
常言道:“忍得过,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事事“静观皆自得”,由于忍得一时之气,便海阔天空,既是海阔天空,就能坦坦荡荡,那么,又有什么事可以抓得住自己呢?
退步,本身是向前。有时候,只是一些意气之争,即便争赢了又怎样呢?
退一步,并非代表自己的怯弱,而更多的是容忍、谅解与理解。
所以,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处世,务必要能谦恭礼让;一个人要想成功立业,务必明白以退为进。引擎使用后退的力量,却引发更大的动能;空气一经压缩,却更具爆破的威力;军人作战,有时候要迂回绕道,拐弯前进,才能取胜;很多时候,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学会低头匍匐前进,才能成功。
有一位计算机博士,毕业后找工作,但好多家公司都不聘用他,再三思考,他决心收起所有证明,用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
很快,他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对他来说无异于“高射炮打蚊子”,可他依旧干得一丝不苟。没多久,老板发现他能发现程序中的错误,非一般的程序输入员能相比,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对应的专业。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看到他经常能提出很多独到的有价值的意见,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因此老板又晋升了他。再过一段时间,老板认为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这时他才拿出博士证,老板对他的水平有了真正的了解,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由此可见,以退为进,由低到高,这是自我表现的一门学问。
俗话说:“回头是岸。”就是以退为进的含义。历来的先贤圣杰,从官场利禄之中退居后方,是为了等待机缘;有些能人异士隐居山林,是为了期待圣明仁君;有的人十分看重“韬光养晦”;有的人等待“应世机缘”,因此,有德饱学之士都明白“进步哪有退步高”的道理。
春秋时期,楚王的三子季札,由于贤能,父王要传位于他,而他忍让说,上有长兄,理应由长兄继位。长兄去世以后,由于其贤能,国中大臣又再推荐他为王,他说还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后,举国上下又一致选举,希望他能出来主持大局。他说“父死子继”,应该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继任王位,故而依旧退而不就,因此,后来在历史上留下贤能之名。由此可见,退让不是没有未来,退让之后常常在另一方面会有所得。
三国时期,刘玄德清楚太子刘禅无能,要诸葛孔明取而代之,可由于诸葛亮谦让,于是在历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辅佐成王,尽管身为长辈,但总是以臣下自居,因此能成周公的圣名美誉。此皆证明,退让不是牺牲,常言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时以退为进,更能成功。
以退为进,是人生处世的最高境界。人生追求的是完美自在,假如人生只知向前不懂后退,那么,他的世界就只有一半。而明白“以退为进”的哲理,可以将我们的人生提升到拥有全面的境界。“以退为进”,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人会做事,不如会做人。自然,最佳的状况是又懂做事,又懂做人,那好事往往都做了;但要是只会做人,不会做事,那常常就是不做好事。办一件事,常常要通过很多人,不通过人便不能成事,而人事是所有事情中最不容易的事。有时候,想完成一件事,得迂回曲折、以退为进,但仍有可能做不成。
做人同做事相同,有时也是要以退为进的,而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从商的人,期望日进斗金;读书的人,希望每日进步;有的人一遇到利益,总想得寸进尺。事实上,做人处事应该要以退为进!
知道进退,才会求得发展
对于大部分聪明人而言,人生的最大弊端不在外部,而在自己。一旦做出一番事业,就难免要居功自傲,而这样做的下场常常比无所事事的人更惨。因此,一个有“心眼”的人,应该知道居功之害。
所以,古人很在意,无论任何好事,都要保住自己的本分,知退让之机,绝对不可以功高盖主,否则轻则致使他人怨恨,重则招来杀身之祸。从古至今,只有那些与人分享荣誉者甚至是把荣誉让给别人的人,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事实表明,只有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懂得明哲保身的人才可以防患于未然。同理,对那些或许玷污举止和名誉的事,不应该全部推诿给别人,主动承担一些过错,引咎自责,拥有这样涵养的人才算是至善而清高的人。
战国末年秦王打算吞并楚国时,秦王政没有吸取老将王翦“破楚非六十万大军不成”的建议,起用作战英勇的年轻将领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楚国。最终被楚军连破两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到底是一代枭雄,他开始后悔自己轻率,马上下令备车驾,亲自去见王翦,十分恭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失误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言李信,耽误了国家大事,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请王将军一定要亲自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十分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应该誓死相报,大王假如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六十万军队。少于此数,我们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秦王马上同意。接着征集六十万大军交给王翦指挥。
出兵之日,秦王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设宴送行。饮了饯行酒之后,王翦向秦王告别,惶恐地说:“臣有一请求,希望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听了,十分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以后国家对将军信任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害怕贫穷吗?”
王翦辩解说:“大王废除三朝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作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希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迈,不得不为子孙考虑,因此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哈哈大笑,随口应允:“好说,好说,这是件十分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到达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前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请求:望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十分不解,王翦对他们说:“我如此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来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所有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可他并没有对我十分信任。因此,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是让他感到我绝无政治雄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只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平反叛乱的。”
王翦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请求赏赐,让秦王愈加深信他不会谋反,因此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让王翦没有后顾之忧,一举灭楚。实际上,上司为了保持自己的位置,或许不会提防身边那些他眼中的蠢人,可是务必会事事提防聪明的下属,担心“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而且他一般会认为,聪明的下属容易成为“家贼”,因为只有有才能的人才有成“贼”的机会。你一旦成为老板潜意识里的“贼”,那么,你以后的方向也就多了一个巨大的掣肘了。常言道:功高震主者危,行高举独者谤。自古已然。所以,功高之日,务必忍住自己对美名的贪恋,应想方设法自损自贬,才能避开祸害。
以免功高震主就要知进退之势,要知进退务必记住以下几条:
首先要守法。古往今来,循吏最易保全。司马迁提到的循吏,就是遵循法规,忠实执行命令,能识时务识大局的臣子。
后世人觉得,只有慈爱仁惠、和善快乐,以仁义为法则的官吏,才能称得上“循吏”,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是恪守法令,严格地束缚自己,这才是循吏的举止。
其次不参与。即不把自己的私利搅和在自己所执掌的权力中去努力实现。《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是:舜和禹真是十分崇高啊,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可一点也不为自己。把自己的私心搅和在政事之中是很不廉洁的举止,仿佛可得一时之利,可最终为人们所厌恶,他的成绩再多、功劳再大也终会抵消。
再者三不长久。常言道:“日慎一日,而恐其不终。”假如身居高位时,应一天比一天更小心,好比行走在十分危险的悬崖之上,但即便自己注意了,能得到善终的人也太少了。因此,位置越高,权力越大,怀疑猜忌的人愈多,不可不防,不能不早做撤退的念头。
第四不胜任。常言道:“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意思是身居高位所面临的危险惊心动魄得就好比用腐朽的缰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因此,一定不要居功自傲,要时时谦让,只有功成身退,才可得善始善终。
第五不重兵。在古代,功高的臣子假如可以主动交出兵权,那么,对君主的挑衅就减少了。因此,“不重兵”,就是自我裁军,以求自保的含义。
第六多请教。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你的老板,他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一旦在做事之前务必主动向你的老板请教,探听他的观点,这样在办事时就有所凭借。
这一套不但适用于古代官场,也适用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作当中,特别在与领导的交涉中,只有知道进退,才会求得发展。
在与人交往时,特别是与职位比你高的人打交道时要记住,不要让你的锋芒抢了他们的风头,要不你会得罪自己的老板,堵了自己的后路。
眼前亏该吃还得吃
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真实意图是:为了留得青山,要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利益。假如由于不吃眼前亏而承受巨大的损失或困难,或者把命都弄丢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可以假设这么一个情形:你开车和别的车擦撞,对方只是“小伤”,甚至能够说根本不算伤,但是对方车上下来四个身高体壮的大汉,个个横眉竖目,围住你索赔,眼看身边荒僻,也没有公用电话,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手支援。那么,你要不要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
当然,假如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并且自己不会受伤的话,你可以不吃这个亏。但假如你不能说又不能打,那么,也只有“赔钱了事”了。“赔钱”就是“眼前亏”,你假如不吃,换来的或许是更大的损失。
所以说,“好汉要吃眼前亏”,由于“眼前亏”不吃,或许会要吃更大的亏。
当一个人势力微弱、处境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侮辱的时候。在这种情形下,人们的抗争力最差,假如能避开大劫也算十分幸运了。如果此时面对他人过分的“待遇”,最好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先吃一下亏,领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用“卧薪尝胆,待机而动”作为忍耐与发奋的动力。
当然,这里我们提到的吃眼前亏,应把握好以下举止界限:首先,目的应该是为了渡过难关,克服别人给你带来的麻烦,避免影响你的正事;其次,这种信念所针对的麻烦应是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再者,放眼于远大目标,致力于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报复行为;第四,这种信念的意义就在于以暂时吃亏换取永久的利益。
因此说,吃“眼前亏”是为了不吃更大的亏,是为了获取更长远的利益和更高的人生目标。“忍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貌似英勇、心气冲天的人事实上是莽夫一个,而为了长远利益能忍气吞声、宁吃眼前亏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林则徐说过这么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交往,有一分退让,就受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反之,存一分骄,就多一分侮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次灾祸。因此说:君子以让人为上策。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自己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比较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十分好,可楚亭的亭卒相对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根本不能比较。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第二天,梁亭的人看到后,十分气愤,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也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自然是很可耻的,但是,我们明明不想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也不可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也跟着学,那就太心胸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现在开始,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并且,你们这么做,他们是会明白的。”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感到有道理,因此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认真观察,看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并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因此,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和睦邻边关系的诚心,专门重礼送梁王,既表示自责,也代表酬谢,最终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要做到忍让,就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时,不能对别人要求过于刻薄,应学会包容、理解别人的不足和过失。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气量,不能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尤其是在小事上,假如宽大为怀,努力表现得大度一些,便容易使人感到你通达世事人情。
忍耐,不代表屈服,却是在退让中另谋进取;不是逆来顺受、甘为奴仆,而是委小曲求大全。一旦机会到了,就能好比水底潜龙冲腾而起,施展才能,创建功业。
受委屈未必是坏事
有时候,你并不知道原因,却看到有的同事对你满腹怨气。这时的你或许一头雾水,可对于这样的同事你又不可能当面去问他(她),即使问了他(她)也不会告诉你,以后的交往真是难受啊。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来十分平静,但事实上,冲突可能已达到沸点。你能感觉到这种状态的出现,在两个或更多同事之间存在一种默然的紧张感。一般,为了照顾大局,大家会忽视这些小小的不快,可是有时候,这些默默不语的矛盾很容易上升并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