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物质生活,就是建筑在所说的经济条件上的。经济富裕的人们,当然在物质上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顾虑和困扰;经济贫困的人们,必然要忍受物质上的苦痛和窘迫。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经济条件已成为掌控人类生活的有力的控制者。佛陀对于滋养人们生活的重要的经济问题,在经典中曾经明白地指示了它的来源和运用的办法,然而主要的目的,是在建立人们正常的经济生活。所说正常的经济来源,佛经中已明示我们:我们一定要先学习一种正当的职业和技能,以正当的职业来换取我们所应得的报酬,来滋润我们的生活。佛经中说:先学技艺,后求财物。如从事教育的,应当要尽其从事教育之能事;如从事农耕、贸易、劳工、畜牧等等的,也应当各尽其所能,切不可胡混了事。因此,人们的生活必定建筑在正当的职业上。佛经中说:从种种工作处以自营生。这就是佛陀对经济来源的具体说明。反之,若无正当职业的技能,更不能以不正当的职业去谋求正当的经济,如低级社会里的卖淫、占卜、盗窃、敲诈、剥削等,不法取财的作为,这不是正当的经济来源,更不是道德且合理的职业,佛陀对于它加以严厉且猛烈抨击。至于正常的经济运用,就是从事正当职业而获取的经济,应当量入为出,让预算平衡,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既不过于吝啬,也不过于浪费,让生活处于中道,这也是人生的正常的经济生活。
人生在世上,决不可过着孤独的单调生活,一定要与广大的群众接触。人和人之间的接触相处,本来就应当要亲善和蔼,才可以增进彼此间的幸福情谊,建立社会的良好风气。但是由于人们的个性不同、知识不同、做人不同,常常因为小事而起争执让彼此感情破裂,互增痛苦,甚而加重社会的不安。佛陀鉴于此。因此就揭示人们加速建立合理的社会生活,简单地讲,就是树立人和人之间和乐相生的道。人类的相处,依佛陀的指示,是应当相互加以谅解,爱护与尊敬,人人相敬如宾,情同手足,决不能互相怀疑猜测,制造仇恨,破坏人类的和谐幸福。对于父子、夫妇、朋友、兄弟、主仆、师生等,一定本着一视同仁的爱为出发点,不分亲疏,互助互爱,应该慷慨输将的应该慷慨输将,应该劝勉告诫的应该劝勉告诫,人人用这个心情去做,才是人生合理的社会生活。
人既然是互爱的动物,确实,在人的阶级分位上,不论是家庭、社会、国家,人不一定是彻底被治于人的,而有时是要治理他人的。佛陀对于治理别人的主张,就是应树立德化的政治生活。在所有民族中间,没有哪一个人不期望获得一位仁慈明智的领袖。佛陀的德化政治就是仁慈,即相当于我国古代的所说王道政治。这种德化政治,顾名思义就是以道德去治理人,他的精神就是儒家所说的“杀一无辜得天下而不为也”的精神!人类的幸福和平,社会的文明与安定,全关乎领导者的贤明政治与否。佛经中对领导者曾有以下之说明:一定要接受群众之建议和批评,须和人民同甘苦,如法取财,依法而无私,不用势力地位压人,人人若如此去行,才是真正民主自由的德化精神!
一定要接受群众之建议和批评,须和人民同甘苦,如法取财,依法而无私,不用势力地位压人,人人若如此去行,才是真正民主自由的德化精神!
和善之家必有余庆
《菜根谭》上有如此的话:“行善之人,有如芝兰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灭,但日有所损。”我们想一下,这是必定的事实,并且我们也知道,“为善人欺,天不欺;作恶人怕,天不怕。”同时,我们也可以翻开历史来看一下,多少为国为人行善的君子,他们的大名全是流芳千古,永远让我们后人景仰和怀念;而那奸臣贼子,他们的坏名就会遗臭万年,永远遭到后人的唾弃谩骂。我们现在不要谈死后怎样,只来谈每一个人的一生,最终也逃不了善恶报应。像儒家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不也是劝人为善不应作恶的最好证明吗?
一个人假如作了恶,他人虽然不知道,他自己心里一定是有内疚的。一个人如果行了善,他心里就自然会得到轻松和快乐的喜悦。然而,我们放开眼睛来看这个社会,为何作恶的人是那么多?而行善的人又是如此少呢?我们只要静下来,仔细地想就能明白了,在我们的四周,外部环境中一切的财、色、名、食,还有那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全是像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一样在诱惑着我们,我们见到这些,自然就会有了贪心,人常常走上作恶的歧途,而不愿在善的平坦大道上漫步。有了贪心,所有都想据为己有,并不会管什么他人的幸福、谈什么他人的安康,因此,一切罪恶的根源就从此引起。贪取不到,接着就有了嗔心,什么叫做道义、什么叫做感情,所有全是废话。我们人还有一个坏的观念,便是大家全喜爱“小我”,喜爱“小我”便是作恶的来由,大家都不愿“舍己”,不愿“舍己”就不愿为善。这全是人类的愚痴不觉,而又不愿回头,说来真是可恶可叹!但是我们就任这罪恶的人生永久这样地堕落下去吗?不!不能!我们要将黑暗的心灵摩擦成光明的镜,我们假如把这光明的心重新寻找回来的话,那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便是学佛教里诸佛菩萨教化人间所行的“舍己救人的精神,行善除恶的方法”。去除心中的烦恼,还复本有的觉悟。
我们应注意在平时心中有了恶念生起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种恶念不会表现到行为上来,是对人们无害的。要知道,恶念不止,它终有一天遇到外缘就会跑到外面,表面化起来的,好像草根虽在土里等待春风一吹,它便会萌芽生长。所以,我们若要想除恶行善,应当先养成善的心苗。
孟子说了一个非常好的故事,他讲:
现在,有一个人的无名指弯曲了不会伸直,他只要听说有人能把他的手指医好,就肯定会不怕千里遥远的路,去找那个能医好手的人。这是何故呢?因为人家的指头全可伸曲自由,自己的指头不比他人,觉得讨厌极了。我们想一下,一个指头不如人,就讨厌它,然而善心者不如他人,为何不去讨厌呢?这不是一个怪事吗?所以,我们应当要时时提醒自己,一有恶念产生,就要想法摒除它,行、住、坐、卧应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凡善事勇往直前,小学生况且每日做一件好事,何况我们大人呢?又何况我们听闻佛法、学习佛法的人呢?所以,和人相处,应当要隐恶扬善,和人交往,应当要择善而从,这些都是培养心苗的条件。
行善有何好处,作恶又有何恶处呢?世上做善事的人常常在受苦,作恶做歹的人反倒在享福。这一点我应告诉各位,佛曰的因果报应,一点不差,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又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第一,佛教里讲的因果,不可以混同地去看,要明白经济上有经济的因果;卫生上有卫生上的因果;道德上有道德上的因果。比方说,你虽有道德,然而因你乱花钱,那你肯定会遭到贫穷困苦;你很会讲卫生,但是你并无道德,那你的身体尽管十分健康,你的心理绝对难得安慰。因此,因果不能混同来讲。
第二,佛教里讲因果,是讲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世间上的所有,全在受因果定律的支配。我们人的一生富、贵、贫、穷、长寿、短命、幸和不幸,大都和过去有联系。佛经上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才是,欲知来世困,今生受者是”。我们从这里能了解善恶因果的报应原本是三世贯连的,不会以一时甚至一世的事实作为表现去否认合理的因果定律。这种善恶因果的法则,不仅是哲学上最高的理论,并且也极合科学上的逻辑。
一个人假如作了恶,他人虽然不知道,他自己心里一定是有内疚的。一个人如果行了善,他心里就自然会得到轻松和快乐的喜悦。
善意比金钱珍贵得多
有位在日本税务署服务的小林先生,为人厚道、质朴。一天,他去紫菜店收税,主人不在,可能是到江湾去采紫菜了。他沿着堤岸来到江湾,果然,他看见木村一家人在忙活。年老的木村夫妇光脚泡在冬天的海水里,三个念小学的孩子,还有念中学的木村长女也卷起衣袖,不惜裸露两只嫩白的手臂在海水里帮忙采摘紫菜。
“多冷的天气啊。”心地善良的小林不由想,“无论多么美丽的手,这么泡在冰冷的海水里,不粗糙才怪!市面上有长筒胶鞋,但为何无长筒胶手套呢?对啦,难道不可以制造防水手套吗?”
他开始阅读相关书籍。恰好他有个朋友在附近三兴化学公司服务,于是,他到工厂去参观,吸取工艺知识。后来经过刻苦努力,反复改正,小林最终制出了胶皮手套的样品,且送给木村一家试用,征求改进意见。后来,三兴化学公司采纳了小林的发明。年底,他获取了一笔巨额赏金。
下面来看看维生素C的发明经过。
C是发明者乔瑟夫·哥勒特·巴卡博士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哥勒特·巴卡出生且生长于纽约东区的犹太人街,他的家被不时降临的疾病和死亡的恐怖包围着。他的父母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聪明的长子——巴卡身上,期待他做个出人头地的人。然而,这个18岁的年轻人目睹四周人们的痛苦,立志要做医生,想尽力干点事帮助他们。他说服了父亲,考进了医学院。在贝尔威医学院,他非常用功,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全部科目,但是都带着迷惘毕业了。事实上,他当个混饭吃的医生,赚钱养家并不是难事,但是由于他在学习中了解到,医学上的未解之谜非常多。于是,他下决心要不断地研究那些尚无法救治的疾病的原因,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以便救治那些因疾病而被折磨的人们。
他进入美国公众卫生局,30年来安于每年1600美元的微薄薪酬,全身心地专注于“谜”一样的各种疾病的研究:黄热病、猩红热、伤寒、白喉以及意大利麻风病等等。其中,意大利麻风病病因和治疗方法的发现全是他的功绩。为了救治病人,他还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因此,他感染了热病,有两次近乎丧命。当纽约市兴建保健所时,40岁的乔瑟夫被推荐为做所长的第一个人选。假如他答应了,那么,贫困的生活就可结束,但是他一点也不犹豫地拒绝了,他坚持不改变初衷:帮助染病的普通人。于是,他到意大利麻风病流行的南部地区去了。乔瑟夫就凭着这种精神,发现了意大利麻风病的病因与治疗办法,与此同时发现了维生素C。他的奋斗精神来自幼小时所获取的体验。在他看来,帮助人类免除疾病的痛苦,是比金钱还贵的事业。
善意的力量是无尽的,它带人进入崇高的境界。善良是一剂良药。从善意出发,你的表现将可以更加精彩,生命将可以更加有意义。
善良需要一生去修行
孔子的弟子仲由在街上闲逛,见一买主和卖主争吵,就走了过去。只听卖主讲:“我一尺鲁缟价三钱,你买八尺,共二十四钱,少一个子也不可以。”买主争辩说:“明明是三八二十三,你多要一钱是什么意思?”仲由觉得有趣,笑着对买主讲:“三八二十四才正确,你错了。”可买主固执己见,还问仲由敢不敢打赌。仲由性烈,当即用新买的头盔做赌注。买主也不马虎,赌注竟然是项上人头。二人击掌为誓,然后去找孔子裁决。
孔子问明情况后,笑着对仲由讲:“子路,你错了,快把头盔给人家吧。”买主高兴地拿着头盔走了。仲由大惑不解地问:“老师,明明是三八二十四,您为何判他对呢?”孔子说:“你输了,头盔还能再买,若是那人输了呢?”仲由忽然醒悟。
用一个头盔换一条性命,这是智者的善良。许多时候,我们需要权衡轻重,假若和原则无关,不妨退后一步,给人一个台阶。表面上讲,你吃了亏,但你的心灵能得到净化。
有个美军少尉从拍卖会上买了一箱上好的威士忌酒,海明威得知后,要求卖给他6瓶,多少钱都可以。少尉想了一下说:“这样吧,我用6瓶酒换你6堂课,教我成为一个作家。”海明威笑道:“我可是花很多年功夫才学会干这行的,你赚大便宜了。好吧,成交。”如愿以偿的少尉急忙递上6瓶威士忌。
接下来的5天里,海明威如约给少尉讲了5堂课。少尉十分高兴,他用6瓶酒换得了美国著名作家的指点。海明威道:“你是个精明的生意人。现在我想明白了,那箱酒你已喝了多少瓶?”少尉回答:“一点也没喝,我留着开酒会呢。”
不久,海明威因为有事要出远门了,少尉到机场送他。在飞机的轰隆声中,海明威给他讲了第6堂课:“在写别人之前,自己先要成为一个善良而有内涵的人。”少尉说:“这和写小说有什么关系?”海明威说:“这对做人非常重要,无论干什么事,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海明威一边走向飞机,一边大声地对少尉讲:“在给你的酒会发请柬之前,最好将你的酒抽样检查一下。”回去后,少尉打开一瓶又一瓶威士忌,发现里面装的全是茶水。他这才恍然大悟,海明威已经知道实情,却只字未提,依然如约为他讲了6堂课。
伪善往往滔滔不绝,而真善无需言明。面对恶意的伤害,表白是愚蠢的;面对无心的伤害,表白是多余的。海明威讲得好,重要的是为人。智者明白何时沉默和如何沉默,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即使不说一句话,我们也能闻见其人性的芳香。
有一个仁慈的富翁,在盖房时故意将屋檐修得很长,好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暂时在檐下遮阳避雨。房子建成后,果然有很多人聚集到大屋檐下面,他们打牌、喝酒,以至于摆起摊子做生意,支起炉子生火做饭。嘈杂的人声和刺鼻的油烟味使富翁的家人不堪其扰,不时与屋檐下的人发生争执。有一年冬天,一位老人在大屋檐下面冻死了,大家纷纷谴责富翁为富不仁。
而后,一场少见的飓风袭来,别人家的房子安然无损,富翁家的屋顶却被掀掉了,因为它的屋檐太长。于是,人们幸灾乐祸地讲,恶有恶报。
富翁很难过,但他心底的善念没有变化。重整房顶时,他把屋檐修得和别人家一样长,而用省下来的钱在别处建了一间小房子,以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尽管小房子所能荫庇的空间远远不如以往的大屋檐,但它四面有墙,是栋正式的房子。所有在那里逗留过的人,无不感激富翁的恩德。慢慢地,富翁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人。
屋檐毕竟只是屋檐,和房子相比,它是不完整的,好像檐下人的尊严不完整一样。直接且强烈的对比,让屋檐下的人滋生一种仰人鼻息的自卑感,从自卑而生敌意,因而善念被湮没了。助人是高尚的善举,但不要让被帮助的人感到在接受施舍。
一个老师给大一新生上了这样一堂课:
他拿出一个装满了沙子的大纸盒,一边展示给大家看,一边讲:“这些沙子里混合着铁屑,请问你们能不能用眼睛和手指从里面把铁屑拣出来?”
大伙儿摇着头。
老师看着困惑的孩子们,笑笑讲:“我们没用眼睛和手指从一堆沙子中间找到铁屑,就像我们很难从茫茫人海中找寻我们的顾客一样。但是,有一种工具能帮助我们很快地从沙子中间找到铁屑。大家也许都想到了,这个工具就是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