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哲学全知道
13371700000043

第43章 难得糊涂(5)

人一般缺乏容忍别人不足的雅量,事实上,世间正邪善恶交错,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因此,待人处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须有清浊兼容的心胸。一个人假如想创造一番事业,就一定要有恢弘的气度和容人的肚量。

说话要留有余地

什么事该说,什么事不该说,这中间大有文章。在待人处世时,愚笨的人什么都说,还什么都说不清楚,聪明人是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所以,说话艺术能表现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含糊法是使用不明确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方法。在公关语言中使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术。待人时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仿佛很奇怪。可是,如果我们彻底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也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就会让它的交际和表达的效果受到严重的限制,最终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们交际就难以进行,因为我们用以交流的工具——语言遭到了伤害。比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部分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部分”是一个努力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事实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一般带来很大的模糊性。所以,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字形式的适应性强。纵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比如“由于众所周知的缘故”,“不受欢迎的人”,等等。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何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都是模糊的。

正常情况下,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熟悉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表达出那个人矮个儿、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就可以找到。假如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他却很难找到这个人。所以,我们在待人处世时要放弃这样一种理念:“较准确”总是较好的。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语言含糊法的介绍:

1.宽泛式含糊法

宽泛式含糊法,即用含义宽泛、富有弹性的语言表达主要含义的方法。

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甘于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特别不愿在杂志报纸、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后,被拍成了电视,轰动国内外。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他采访,但都被钱老执意拒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费尽心机拨通了他家的电话,恳求让她登门拜访。钱老多次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如果你看了《围城》,好比吃了一只鸡蛋,感觉不错,有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吗?”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了,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感觉不错”和“有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吗?”尽管是借喻,可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首先,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领悟内含的伸缩余地;其次,是在对待外籍女士时,不宜直接拒绝,使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其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体现了钱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质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但无懈可击,而且又发人深省领悟话语中的深意,分外令人敬重钱老的大家风范。

2.回避式含糊法

回避式含糊法,即根据特定场合的需要,灵巧地回避确指性内容的方法。

在涉外接待活动中,每当与外宾洽谈会话时,碰到“难点”就应巧妙回避转移。比如:

一个美国客人来韶山毛泽东故居参观,中午在一家饭店用餐,老板娘的一手地道湘菜,使这位美国客人吃得十分满意。他在付账时,见到老板娘家境富裕,忽然发问:

“老板娘,如果你的同乡毛泽东还在,会允许你开店吗?”

这是明知故问,中间含意不言自明。此时,老板娘略一思考,作出回答:

“如果没有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早就饿死了,哪还有机会开什么店啊!”随后她接着说:“现在,邓小平接了班,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3.幽默式含糊法

在很多交际场所,恰当地狡辩所产生的幽默效果也十分好。用适当的含糊,可以使你在表面上显得又痴又傻,可事实上,你的机智又非普通人能比,这就是大智若愚,大黑若白。有矛盾会冰释前嫌,别人自然也不会再和你计较了。

一次,乾隆皇帝忽然问刘墉:“京城总共有多少人?”刘墉来不及思索,却十分冷静地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怎样?”刘墉答曰:“人再多,无非只有男女之别,不是只有两人吗?”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亡故?”刘墉答曰:“只有一人出生,可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巧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只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一人出世?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十二人去世?”乾隆听了哈哈大笑,深以为然。

的确,刘墉的回答极其巧妙——皇上问话,不回答自然不妥;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答,这才急中生智,只能以含糊的回避转移法妙对皇上。

待人处世,幽默法是高度机智的产物,虽然对方和自己都明白其中的“痴”和“傻”,可事实上会因“痴言傻语”的俏皮味而引发诙谐趣味。

一位老人骑自行车时不留神骑到了道路的左边,恰好和对面驰来的一位骑自行车的青年相撞。那青年十分生气,张嘴就嚷:“你学过交通规则没有?不知道骑车靠右走?”

面对青年的愤怒,老人借用韩复榘的一句话笑着回答:“假如所有的人都靠右行,那么左边的路不就会空着了!”

这句不符常情的“痴言疯语”,引得对方“扑哧”一笑,满肚子的怒火在笑声中消散了。

因此,在待人处世时,适时的装一下糊涂,既能够减少没必要的烦恼,又有助于搞好与别人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善说者不是把所有心里的话都倒出来,只是把该说的都说出来,不该说的则换一种方法去说。

假装糊涂,可以使事情天衣无缝

有一个女孩,整天只是努力工作,并不多话,和人聊天,一直是面带微笑。有一年,公司里来了一个争强好斗的女孩,许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的进攻之下,不是辞职就是调离。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这个女孩。一天,这位好斗的女孩子抓到了那位一贯寡言的女孩子的把柄,马上点燃火药,噼里啪啦一阵,没想到那位女孩只是淡淡笑着,一句话也没说,只偶尔问一句“啊?”最后,好斗的那个主动鸣金收兵,可已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没过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也自请调离。

你肯定会说,那个沉默的女孩子的“修养”的确太好了,事实并不是这样,而是那位女孩子听力不大好,听懂别人的话尽管不至有困难,可总是要慢半拍,而当她认真聆听你的话语并思索你话语的意思时,脸上又会浮现“无辜”“茫然”的表情。你对她发作那么久,那么费力,她的反应却是这种表情和“啊”的不解声,难怪会斗不下去,只好主动收兵了。

这个故事验证了一个道理:装聋作哑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会消退!

聋哑之人一般不会和人起争斗,因为他听不见、说不出,其他人也不会找这种人争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可是大多数人都不聋又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事实上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而不回嘴,他自然会感到无趣。假如他还一再挑战,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罢了,所以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大多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逃离现场;假如此时你还摆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而且发出“啊”的不解声,那就更能让对方“败下阵来”。

可是,要“作哑”不难,要“装聋”才是不易,所以也要锻炼对他人言语“入耳而不入心”的功夫,要不心中一起波澜,不奋力回他一两句是很难做到的。

列车上,一位身着便装的侦察员走进厕所。忽然,一个浓妆艳抹的妙龄女郎一闪身也挤进了厕所,反手将门关上:“先生,把你的手表和钱包给我。要不,我就喊你羞辱我!”一切来得非常突然。侦察员明白,在厕所里没有别的人,辩解是毫无作用的了。略一迟疑,这个女郎马上会使自己身败名裂。陷入困境的侦察员随机应变,忽然张着嘴巴,不停地“啊,啊”,佯装一个十足的哑巴,表示不懂女郎的意思。

女郎为难了,慌忙打手势。侦察员依旧窘急地“啊啊”着。女郎彻底失望了,真倒霉,偏偏碰上了个哑巴!她正欲转身离去,这时,“哑巴”一把抓住女郎,抽出钢笔递给她,做手势请她将刚才说的话写在手上。女郎不由转悲为喜,接过钢笔就在哑巴的手上写道:“把你的手表和钱给我。不给,我就喊你羞辱我!”侦察员翻转手掌,抓住女郎说话了:“我是便衣,你犯了抢劫罪,这就是铁证!”

女郎呆若木鸡……

这位便衣侦察员通过装聋作哑,凭借机智和勇敢打败了犯罪分子。

在待人处世时,有许多场合都能够使用“装聋作哑”的方法,躲开别人说话的锋芒,然后避实就虚,突然出击。其技巧主要在于躲闪避让的机智,尽管是“装作”,就像实施“苦肉计”一样,却一定要表演得逼真。

“装作不知道”,即对别人的话装作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明白,以便避实就虚。它的特征是:说辩的锋芒关键不在于传递哪种信息,而是通过打击、转移对方的说辩兴趣使之无法继续制造窘迫局面,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寓辩于无形,不战而胜。

为人处世时,这种方法在很多场合普遍适用。

1.可用于挽回“失语”所造成的尴尬局面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在与人相处时偶然间失语难免发生,但失语一般是许多矛盾发生和激化的源泉。所以,挽回失语,在待人处世时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

实习期间,一位实习生刚在黑板上刚写了几个字,学生中忽然有人叫起来:“老师的字比我们李老师的好看!”

真是语惊四座,幼稚的学生怎么会想到:这时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师是怎样的难堪!而对这位实习生而言,初上岗位,就碰到这般让人尴尬的场面,确实使人头疼,以后怎样同这位班主任共度实习期呢?转过身来自谦几句,行吗?不行!这位实习生随机应变,佯装没有听到,继续写了几个字,头也不回地说:“不好好地看课文,是谁在下边大声说话!”

此语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师紧张尴尬的表情,瞬间轻松多了,尴尬局面也随之打破。

这里就是灵活地运用装糊涂,避实就虚,即避开“称赞”这一实体,装作没有听清楚,而进攻“喧闹”这一虚像。一方面巧妙地告诉那位班主任“我”什么没有听到,又打消了那位学生的称赞兴致,避免了他误认为老师没有听清,再夸奖几句从而再次造成尴尬的局面。

2.处理、制止别人的中伤、调侃

朋友之间尽管很要好,有时也会由于开玩笑过头,而大动干戈,伤了和气。对于这种情形,不妨灵活地运用“装作不知道”一一回避。

吴军身体肥胖,同班的李明、张峰“见景生情”,“冬瓜”长“冬瓜”短地做起交易来,并时不时拿眼看吴军,扮鬼脸。拿别人的生理“缺陷”来开过分的玩笑,的确让吴军气愤。欲要制止,这是不打自招;假如不管不顾,却又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怎么办呢?

这时吴军平稳了一下躁动的情绪,慢慢地走过去,拍着二人的肩膀,轻言轻语地问:“李明,听说你有1.8米,怕是没有吧。”然后又对张峰道:“早上吃饭没有?”

听到如此温柔怪诞的问话,兴奋中的二人愣在那里,大眼望小眼,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全班同学沉寂了几秒钟,随即哄堂大笑,二人才意识到被愚弄了,刚才还有声有色的“买卖”,也没有心情继续下去了。

3.制止别人的挖苦、讽刺

挖苦、讽刺,即一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贬低、揶揄对方的举止,极易激怒对方。为防止大动肝火,两败俱伤,也可灵活地使用假装没听明白的方式见机而行。

4.补救说话中的错漏、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