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智慧大全集
13369900000065

第65章 呻吟语(10)

凡是能够动天感物的,都是纯气,这种气很刚又很柔,与中和之气都能有所感动,是因为纯的缘故。十分纯里才有一毫杂,就不能感动。不论善气、恶气,只要纯了,感应就无比迅速。

六二

万事万物有分别,圣人之心无分别,因而付之耳。譬之日,因万物以为影,水因万川以顺流,而日、水原无两,未尝不分别,而非以我分别之也。以我分别,自是分别不得。

【译文】

万事万物有分别,圣人的仁心无分别,因此将天下的兴亡付于圣人。譬如阳光照耀万物形成影,水流入河川形成河流。照耀万物的日光、流入河川的流水,都没有两样,而影却有分别,而这分别不在日光和水本身,以本身分别,自然无法区分。

六三

下学学个什么,上达达个什么,下学者学其所达也,上达者达其所学也。

【译文】

“下学学些什么?上达达些什么?”下学就是学习要达到的东西,上达就是达其所学的目的。

六四

弘毅,坤道也。《易》曰:“含弘光大,言弘也。利永贞,言毅也。”不毅不弘,何以载物?

【译文】

刚强果断是坤道。《易经》中说:“包含光明远大,就是弘。有利永久正确,就是毅。”没有毅也就没有弘,怎么能够承载万物呢?

六五

《六经》言道而不辨,辨自孟子始;汉儒解经而不论,论自宋儒始;宋儒尊理而不僭,僭自世儒始。

【译文】

在《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中有关道的论述没有加以区别的,从孟子开始才加以区别;汉代儒家注解《六经》而没有评论,评论《六经》是从宋代儒家才开始的,宋代儒家尊崇理而不僭越,僭越是从现在儒者开始的。

六六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译文】

圣贤的学问是完整的一套,行王道必须本着天德。后世的学问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不加强自身修养,只是想如何去管治别人。

六七

自非生知之圣,未有言而不思者。貌深沉而言安定,若蹇若疑,欲发欲留,虽有失焉者,寡矣。神奋扬而语急速,若涌若悬,半半晦,虽有得焉者,寡矣。夫一言之发,四面皆渊阱也。喜言之则以为骄,戚言之则以为懦,谦言之则以为滔,直言之则以为陵,微言之则以为险,明言之则以为浮。无心犯讳,则为有心之讥;无为发端,则疑有为之说。简而当事,曲而当情,精而当理,确而当时。一言而济事,一言而服人,一言而明道,是谓修辞之善者。其要有二:曰澄心,曰定气。余多言而无当,真知病本云云,当与同志者共改之。

【译文】

如果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说话时没有不需要思考的。外貌深沉,言谈安定,好像凝滞,好像有疑虑,欲言欲止,这样做即使有失误,也比较少。神气昂扬,语言急速,口若悬河,半通不通,这样做即使有正确的言论,也比较少。一言之发,四面都是陷阱,说高兴的话,别人以为你骄傲;说悲戚的话,别人以为你懦弱。说谦虚的话,别人以为你谄媚;说正直的话,别人以为你盛气凌人。说意味深长的话,别人以为你阴险;说明白易懂的话,别人又认为你肤浅。无心去触犯别人的忌讳,别人则认为你有心在讥讽;无目的的话,则怀疑有目的在说。说话能够简单而符合事实,委曲而符合人情,精炼而符合事理,确当而适合时宜,一句话就能办成事,一句话就使人信服,一句话就讲明道理,这就是善于讲话的人。想达到这个标准,要做到二点:一是静下心,二是沉住气。我这个人平时话多而无当,现在真正了解到,病根就是上面讲的这个道理上。和我有共同志向的人都应当改正了。

六八

知彼知我,不独是兵法,处人处事,一些少不得底。

【译文】

知道对方,知道自己,这不仅仅是兵家的法则,处人处事时也不可缺少。

六九

静中真味,至淡至冷,及应事接物时,自有一段不冷不淡天趣,只是众人习染世味十分浓艳,便看得他冷淡。然冷而难亲,淡而可厌,原不是真味,是谓拨寒灰,嚼净蜡。

【译文】

静中真味是至淡、至冷,到了待人接物时,才会有不冷不淡的情趣,只是由于众人沾染世俗习气太重,才不以此为然。但是过冷就难以亲近,过淡就会令人讨厌,这并不是真谛,而是像拨冷灰,嚼静蜡一样毫无任何味道。

七○

明体全为适用。明也者,明其所适也,不能实用,何贵明体?然未有明体而不实用者。树有根,自然千枝万叶;水有泉,自然千流万脉。

【译文】

明确事体完全是为了适用。所谓明,是明确事物所适用的。不能适用,明白了又有什么意义?但是,还从来没有见有明白了事体而不能适用的。树有根,自会因此有千枝万叶,水有源泉,自会因此有千流万派。

七一

天地人物,原来只是一个身体,一个心肠,同了便是一家,异了便是万类。而今看着风云雷雨,都是我胸中发出,虎豹蛇蝎,都是我身上分来,哪个是天地,哪个是万物?

【译文】

天地人物,本来都是一个身体、一个心肠,相同,便是一家;不同,便是万类。现今要看成那风云雷雨都是从我胸中发出来的,虎豹蛇蝎都是从我身上分出来的,哪个是天地?哪个是万物?

七二

万事万物都有个一,千头万绪皆发于一,千言万语皆明此一,千体认,万推行,皆做此一。得此一,则万皆举,求诸万,则一反迷。但二氏只是守一,吾儒却会用一。

【译文】

万事万物都有个一,千头万绪都从一开始。千言万语都说的是一,千万体会推行都是一。得到一就掌握了万。要掌握万,就得从一开始。佛家和道家只是守一,而我们儒家却会运用一。

七三

三氏传心要法总之不离一静字,下手处皆是制欲,归宿处都是无欲,是则同。

【译文】

儒、释、道三家传心的基本方法,都离不开一个静字,都是先从克制欲望入手,都是到没有欲望告终,这些都是相同的。

七四

予欲无言,非雅言也,言之所不能显者也。吾无隐尔,非文辞也。性与天道也。说便说不来,藏也藏不得,然则无言即无隐也,在学者之自悟耳。天地何尝言?何尝隐?以是知不可言传者,皆日用流行于事物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这里不是指平常所说的话,因为有些道理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孔子又说:“我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事。”这不是指文辞,而是指性与天道,说也说不出来,藏也藏不住,然而不说也没有隐藏,而是让学者自己去体悟。天地何尝说话?何尝隐瞒?以此可知,不可言传的,都是日常流行于事物之间的道理。

七五

天地间道理,如白日青天;圣贤心事,如光风霁月。若说出一段话,说千解万,解说者再不痛快,听者再不惺憽,岂举世人皆愚哉!此立言者之大病也。

【译文】

天地间的道理就像白日青天,圣人的心事就像雨过天晴后的风光。如果说了一段话,作出千万种解释,解说的人还觉得没有说透,听的人也听不明白,难道举世之人都是蠢人!这是著书立说之人的一大弊病。

七六

罕譬而喻者至言也,譬而喻者微言也。譬而不语者,玄言也。玄言者,道之无以为者也。不理会玄言,不害其为圣人。

【译文】

少用比喻说明问题的,是真知明见;比喻能说明问题的,是精微之言;比喻不能说明问题的,是玄言。玄言,是道所不需要的。不弄清玄言所言,不妨碍其成为圣人。

七七

正大光明,透彻简易,如天地之为形,如日月之垂象,足以开物成务,足以济世安民,达之天下万世而无弊,此谓天言。平易明白,切近精实,出于吾口,而当于天下之心,载之典籍,而裨于古人之道,是为人言。艰深幽僻,吊诡探奇,不自句读,不能通其文。通则夫分毫会心之理趣,不考音韵,不能识其字,识则皆常行日用之形声,是谓鬼言。鬼言者,道之贼也,木之孽也,经生学士之殃也。然而世人崇尚之者何?逃之怪异,足以文几陋之笔,见其怪异,易以骇肤浅之目,此光明平易大雅君子为之汗颜此颡,而彼方以为得意者也。哀哉!

【译文】

正大光明,透彻简易,就像天地之成形、日月之垂象,足以通晓万物之理,按理行事得到成功;足以达到安民济世的目的,流传到天下万世也无任何弊病,这叫做天言。平易明白,切近精实,从我口中说出而符合天下的心意,载入典籍对古人讲的道理又有所补益,这叫做人言。艰深幽僻,吊诡探奇,不仔细研究句读不能读通他的文章,读通了也没有合于人心的理趣;不考察音韵不能认识他的文字,认清了都是日常通用的字,这叫做鬼言。鬼言,是害道的东西,如同树木长出的多余的枝杈,这对学习经典的学生来说真是祸殃。然而世人崇尚这些鬼言。怎么能够逃避呢?因为这些怪异的文词可以文饰那些平凡浅陋的文章,看到怪异的文词,又会使那些见识肤浅的人惊讶。这一点真让那些运用光明正大的天言和平易明白的人言的正人君子为之汗颜,而那运用鬼言的人还自以为得意,真是可悲啊!

七八

衰世尚同,盛世未尝不尚同。衰世尚同流合污,盛世尚同心合德,虞廷同寅协恭,修政无异识,圯族者亟之。孔门同道协志,修身无异术,非吾徒者攻之。故曰:“道德一,风俗同。”二之非帝王之治,二之非圣贤之教,是谓败常乱俗,是谓邪说破道。衰世尚同则异是矣。逐波随风,共撼中流之砥柱,一颓百靡,谁容尽醉之醒人?读《桃园》,诵《板荡》,自古然矣。乃知盛世贵同,衰世贵独。独非立异也,众人皆我之独,即盛世之同也。

【译文】

衰世崇尚同,盛世也未尝不崇尚同。衰世崇尚同流合污,盛世崇尚同心合德。在舜当政时,大家同具敬畏之心,对修明治道没有异议,破坏氏族的人就要杀戮。孔子的门人同道协志,修身不用其他的办法,不按孔子教导行事的弟子,大家就可以批评。所以说道德一,风俗同。道德、风俗有两样,就不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政治,就不是圣贤的教导,只能说是败常乱俗、邪说破道。衰世的崇尚同,和盛世的崇尚同就不一样了。衰世是逐波随风,共撼中流之砥柱;一个人败坏全都跟着败坏,举世皆醉岂能容忍那清醒的人?读一读《诗经》中的《桃园》和《板荡》二诗,可知自古以来情况就如此。以此可知,盛世应当以同为贵,衰世应当以独为贵。独并不是标新立异,众人都有和我相同的特立独行的品德,这就是盛世的同。

七九

世间物一无可恋,只是既生在此中,不得不相与耳。不宜着情,着情便生无限爱欲,便招无限烦恼。

【译文】

天地间的万物,没有一种是可以留恋的,只是由于生活在这个世上,不得不与之相处。但不应动情,动情就是产生无限的爱和欲望,就会引来无穷无尽的烦恼。

八○

安而后能虑,止水能照也。

【译文】

安静下来才能用心思考,只有静止的水面才能照出物体的影子。

八一

君子之于事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于言也,语乎其所不得不语,默乎其所不得不默。尤悔庶几寡矣。

【译文】

君子对于做事,一定要到不得不做的时候才做,不得不停止的时候才止。对于说话,要说那些不得不说的话;对于沉默,不得不沉默的时候才沉默。这样,过失与懊悔就少了。

八二

发不中节,过不在已发之后。

【译文】

发出来的就不是不偏不倚,过在已经发出之后。

八三

才有一分自满之心,面上便带自满之色,口中便出自满之声,此有道之所耻也。见得大时,世间再无可满之事,吾分再无能满之时,何可满之有?故盛德容貌若愚。

【译文】

才有一点自满之心,脸上便带出自满的表情,口里便说出自满的话,这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所耻辱的。见过大世面之后,就再没有可自满的事,我也再没有自满的时候,还有什么可自满的呢?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的容貌很像一个蠢人。

八四

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此是千古严师。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此是千古严刑。

【译文】

在家庭相处,在密室也不做有愧之事,这是千古以来的楷模;众目所见、众手所指,才是千古以来严厉的刑法。

八五

诚与才合,毕竟是两个,原无此理。盖才自诚出,才不出于诚,算不得个才。诚了自然有才。今人不患无才,只是讨一诚字不得。

【译文】

诚信与才华相结合,但两者毕竟是有区别的,本来是没有这个道理的,才华出自诚信,若不是出自诚信,就不是才华。有诚信自然会有才华,现在的人所缺少的并不是才华,而是缺少诚信。

八六

断则心无累。或曰:“断用在何处?”曰:“谋后当断,行后当断。”

【译文】

办事果断,心中就不会有所牵挂。有人问:“果断用在什么地方?”我的回答是:“谋划之后应决断,行动后要果断。”

八七

道尽于一,二则赘。体道者不出一,二则支,天无二气,物无二本,心无二理,世无二权。一则万,二则不万。道也,二乎哉?故执一者得万,求万者失一。水雍万川未必能塞,木滋万叶未必能荣。失一故也。

【译文】

道的完满在一,二则累赘;认识道的人也不出一,二则有偏差。天无二气,物无二体,心无二理,世无二权。一才能统万,二则不能统万,道怎么能有两个呢?因此执一者可以得万,求万者则会失一。譬如水,堵塞万条支流未必能堵住水流;又如树木,滋养万叶未必能使树木茂盛。这是因为没有抓住源头和根本,也就是没有抓住一的缘故。

八八

道有一真,而意见常千百也,故言多而道愈漓;事有一是,而意见常千百也,故议多而事愈偾。

【译文】

真正的道,只能有一个。而对它的看法常有千百种,所以越说就离道越远;事情只有一是真实的,而对它的看法常有千百种,所以,议论说法越多离事实越远。

八九

吾党望人甚厚,自治甚疏,只在口吻上做功夫,如何要得长进!

【译文】

我们常常对别人的要求过多,而对自己的要求却很少,只是在口头上说来说去,这样能会有什么长进!

九○

宇宙内原来是一个,才说同,便不是。

【译文】

宇宙原来只是一个宇宙,才说这个宇宙,它便不是这个宇宙了。

卷二

修身

六合是我的六合,那个是人?我是六合的我,那个是我?

【译文】

天下是我的天下,哪个是人?我是天下的我,哪个是我?

世上没个分外好的,便到天地位,万物育的功思也,是性分中应尽的事业。今人才有一善,便向人有矜色,便见得世上人都有不是。余甚耻之。若说分外好,这又是贤智之过,便不是好。

【译文】

世上没有分外好的东西,就是到了天地安其所,万物遂其生的地步,也是性分中应尽的事业。今人才有一善,便有向人夸耀的神色,便看得世上人都有缺欠,我很看不起这种人。若说分外好的话,这又是贤智者离开中道的过分言词,便是不好。

率真者无心过,殊多躁言轻举之失。慎密者,无口过,不免厚貌深情之累。心事如青天白日,言动如履薄临深,其惟君子乎。

【译文】

直率真诚的人,内心没有过错,只是多有躁言轻举的过失;谨慎周密的人,说话没有过错,不免有外貌厚重城府很深的牵累。心中的事情如青天白日一样的明朗,言语和行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一样的谨慎,只有君子才能做到这样吧!

沉静最是美质,盖心存而不放者。今人独居无事,已自岑寂难堪,才应事接人,便任口恣情,即是清狂,亦非蓄德之器。

【译文】

沉静是最好的品质,这是因为深思熟虑而不放任自流。而今人独居无事,寂寞难忍,刚刚与人与事接触,便信口开河,即使豪迈无羁,也毫无积德之量。

攻己恶者,顾不得攻人之恶。若哓哓尔雌黄人,定是自治疏底。

【译文】

努力克服自己缺点的人,顾不得去说别人的过失。如果总是喋喋不休地随意指责他人,肯定是个修养很差的人。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