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白银一直处于供应小于需求的状态。其实,白银不仅仅用于装饰,它还被用于一些实际的生活当中,比如制作拍照用的底片等。但是白银的开采却并不受人们的重视,开采者往往大量地开采金、铜等金属。所以,就供应量而言,白银的供需会大大降低。但实际上白银的经济用途是十分广泛的,因此供应不足将会导致白银的价格上涨。90年代时,巴菲特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国际市场的白银供应商一直不停地消耗他们的存货,所以造成银的价格持续低迷。换句话说,即银的市场价格并未反映出真实的供需关系。巴菲特认为,这种需求大于消费的情况最后一定会造成国际市场上银的存货大量被清空,而银的价格也会因此上涨。
在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巴菲特购买了超过2.8万吨的银。机会来临时,迅速地买进,这便是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投资方式。巴菲特在选择股票时也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如果他认为某只股票没有买入价值,那么他宁愿放弃购买;如果他认为值得购买,那么他会果断地抓住盈利机会,绝对不会有半点犹豫不决。
由于巴菲特总是能从一些细微的事情上预见某个行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并且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所以在投资时他从不在意别人的想法,敢于果断出手,因此他总能比别人更早地抓住投资的时机。
其实,投资者想在交易过程中真正做到果断投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是在徘徊不定中与投资机会擦肩而过的,他们往往会因此追悔莫及,甚至会在心底发誓如果下次再出现投资机会,一定会果断出手,但是当投资机会又一次来到身边时,他们还是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由此看来,这种果断的素质不好掌握,需要通过长期培养才能获得。
巴菲特的忠告
当投资机会再次降临时,投资者一定要果断地做出投资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投资机会,才能获得投资收益。
7.改变思维头脑:借钱生钱,融资投资
要想游得快,借助潮汐的力量要比用手划水效果更好。
——巴菲特
众所周知,股票市场的投资风险是巨大的。如何规避风险或者降低风险给自己带来的损失,是每个投资者迫切希望掌握的投资技巧。此时,善用他人的资金进行投资就不失为一种降低自身投资风险、突破自有资金局限的好方法。毕竟投资者个人的资金规模极其有限,只凭自身的经济实力进行投资必然难以在短期内有所作为,这一点对那些初次涉入投资市场的人来说尤为明显。即使是那些投资成功,并且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额资金的投资者,想单凭自己手中的资金进行投资获取更大的利润,常常也会觉得力不从心。因此,巴菲特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的子女,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决不会让自己投资的步伐被有限的资金所束缚。事实上,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无一不是充分利用外来资金的投资高手。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获得尽可能多的可操作资金,才能使自己在市场中占据超越一般投资者的优势地位。
在创办自己的公司开始独立投资之前,巴菲特曾在自己的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格雷厄姆·纽曼公司里工作。当时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是一家共同基金,包括巴菲特在内共有6名员工,运营资金只有600万美元。当时,巴菲特回绝了不少大公司的聘请,执意到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希望从老师格雷厄姆身上学到更多的投资实战技巧。然而不久,格雷厄姆宣布退休,巴菲特就告别老师回到了家乡。当时,年仅25岁的巴菲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股票投资经验,并且萌生了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来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
然而,巴菲特发现自己投资赢利积累起来的那点资金对于创办一家公司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于是,在亲友为巴菲特举行的家庭聚会上,巴菲特向众人宣告了他打算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的想法。因为对巴菲特的见解和判断很有信心,亲友们纷纷响应,出资帮助他成立合伙企业。在1956年,巴菲特成立了他的第一个合伙人公司——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当时,这家公司一共有7位合伙人,全部都是巴菲特的亲朋好友,募集到的资金总额为105000美元,其中巴菲特出资100美元,全权负责投资策划。可以说,正是这100美元开启了巴菲特传奇的投资生涯——在近半个世纪的投资中,巴菲特将这100美元变成了420亿美元,谱写了史无前例的投资神话。
事实上,创业初期的巴菲特一直被资金缺乏的问题所困扰,而且他深深地认识到,仅靠自己和亲朋好友的那点微薄的资金很难短期内让他的事业获得大的发展。于是,他向医学界的朋友提出了合作的请求——亲自登门拜访,保证“绝对坚持以格雷厄姆的原则来进行投资”,并提出了对对方而言条件优厚的合作协议。在巴菲特的不懈努力下,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的资金总额,从最初的10万美元逐渐增长到50万美元,然后又增长到200万美元。
合伙公司在巴菲特的精心管理下运营得十分出色,取得了骄人的投资业绩。在长时期稳健投资收益的积累下,巴菲特手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多。由于他将自己积累起来的财富全部都投入到了股票市场中,所以他的资金在合伙公司的股份中所占的份额也日益增大,以致他最终成为了公司最大的股东。
可以说,正是由于巴菲特善于借钱生钱,即利用他人的资金进行投资,才使得他的合伙公司在资金紧缺的创业初期取得快速的发展。然而,巴菲特善于利用外部资金进行投资并非仅局限于自己资金匮乏的时候,事实上,在他后来自身资产上亿的情况下,也依然没有丢弃这一投资手段,反而将其运用得更加出神入化。
1969年,巴菲特将自己投资积累的资金全部用于收购奥马哈市最大的纺织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并且成为最大的控股股东。当时,纺织工业正处于低迷时期,人们都认为巴菲特对伯克希尔公司的市场前景估计过高。然而,巴菲特却并没有将投资收益用于伯克希尔公司扩大其纺织业务的规模上,反而还陆续关闭了旗下的一些小纺织厂,到最后只留下了新贝德福德纺纱厂。巴菲特紧盯着这家仅剩的纺织厂运营所积累的资金,对每一笔费用的动向都予以关注,以求对资金做到最合理高效的管理,将其尽可能多地投入到其他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去。如此一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由原先的纺织企业转变成一个全新的投资型公司。由此看来,巴菲特收购伯克希尔公司的原因并非看好纺织业的发展,而是趁着纺织行业低迷时能够以比较便宜的价格收购一家规模庞大的大型企业,从而借其庞大的现金流量作为自己的投资后盾。正是这个“借钱生钱”的高明策略,使得巴菲特股票投资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巴菲特又将目光瞄准了保险行业。在巴菲特看来,保险公司的客户会定期向公司交纳保险金,这些众多的零散资金汇集起来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而且保险公司赔付保险金的频率并不高。因此,在客户没有索赔的大多数时候,保险公司都有一笔相当数额的流动资金。正是看中了这样一个资金上的巨大优势,巴菲特先后收购了两家知名的保险公司。他将保险公司在未遭到客户索赔时积累起来的大量资金投放到股票和债券市场上,进行充分地利用。如此一来,巴菲特靠着收购保险公司所花费的1%的投资,为自己赚取了高于20%的稳定收益。对此,他曾十分自豪地说:“充分利用别人的资金去进行投资,无疑是最高明的投资策略。”
“借钱生钱”的投资策略充分体现出巴菲特出众的投资才能。正是在这样的投资思想指引下,巴菲特依靠别人的资金开始了自己的投资生涯,聚小钱生大钱,一步一步完成了其巨额财富的积累,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资金,通过与其他投资者分享利润建立起了自己的财富帝国。
巴菲特的忠告
成功不仅来自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深刻认识与研究,以及对投资时机的及时把握,还要善于利用外来资金来提升自己的投资规模和力度。我在股票投资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并非单凭自己的个人财富达成的,而是依靠广泛从他人那里借贷的资金。